[古装迷情] 前朝伪太子的科举路—— by作者:飞星传恨
佚名  发于:2023年05月22日

关灯
护眼

  当然了,若不考取庶吉士,二三甲进士也依然要先分送各衙门“观政”,两三个月后待考核合格,再授予实官。当然了,名次越靠前,分送到的衙门当然也更好。
  可见,能够直接进入翰林院的,实则仅科举进士名列前茅者。
  “翰林之盛,前代绝无也”。
  按品秩,翰林院的最高长官只有正五品,尚不如一个地方的府级单位,但其政治上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绝不是其他同品级部门所能比肩或代替的,尤其在人才培养和储备方面具有的特殊功能,反映了渭朝对政治人才尤其是高层政治人才培植的高度重视和用心经营。
  从制度上讲,翰林院是朝廷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咨议政事的机构。翰林官的主要活动多为朝廷日常性工作,如从事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等。
  对于这样一批人才,朝廷高度重视,精心培植。
  一众院士品秩虽低但职掌范围却很广:翰林院的日常活动,既是履行其处理政事的职能,同时更具有锻炼能力、增长见识的意义。
  譬如,以皇帝名义颁发的各种诰敕本应阁臣起草,但实际上一般性文件多由翰林代笔,这项工作有助于翰林官适应政务、加深阅历、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熟悉。
  当皇帝有什么新的政治观点治国方针奇思妙想时,通常会让翰林以此为基础结合古今中外发表意见以供参考。
  对明代历朝实录的编写一般由阁臣领衔,翰林负责实际编修,这项工作加强了翰林官对前朝政典故事的深入了解。
  在经筵侍讲中,翰林官又因此而不断熟悉朝廷仪制和国家要政;同时由于经筵讲读而形成的亦君臣亦师生的关系,成为翰林官在院期间或日后为官主政时启沃君心、对皇帝施加影响的重要条件。
  翰林官有着更多的亲炙鸿儒、接近权要的机会,又能饱览史料邸报,参加某些重要会议,便于对政局时事获得具体而深入的了解。
  此外,他们还要担任科举的考官,还要编修史书。皇帝有什么问题,上到天文地理,下到民生琐事都会来问。
  这些都使翰林学士不断积累政治学识和经验,为日后准备较好的政治素养。
  由此可见,明代翰林院远非普通的文职机构。
  作为国家重要的育才、储才之所,它在政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内阁成为全国最大的权力机构,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再后来,阁臣大多也都同时兼任六部尚书,还有三孤、太子三师、三公的头衔相加,可见其地位之高。那么,既入官场,谁不愿往上爬呢。又有谁不愿入内阁当首辅,成为皇帝身边的名臣,名扬千古呢?
  而进入内阁的第一步,便是进入翰林院。
  进士进入翰林院期间,一面读书修学,一面获得许多政治知识,静待政府的大用,翰林院成为一个储才养望之所。
  按规矩,沈弈被授于翰林编修,无需再继续考试,即可留在翰林院。
  就此,沈弈告别了为之奋斗半生的科举之路,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每天更新,。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