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靠抽卡君临天下[基建](穿越)——紫舞玥鸢
紫舞玥鸢  发于:2023年05月31日

关灯
护眼

  喻行舟垂眼,慢吞吞道:“这个,臣也不知。”
  萧青冥瞅他一眼,把他的小木盒收拾好,锁进柜子里。
  喻行舟仍是望着他,这才慢慢回过味来,失笑道:“原来陛下一直在生臣的气?”
  萧青冥重新坐回椅子里,懒洋洋睨他一眼,一本正经道:“朕乃一国之君,胸怀四海,怎会在意区区小事?”
  喻行舟轻笑:“臣失言了,是臣很在意陛下的想法。”
  他顿了顿,直直望进萧青冥深黑的眼底:“若是陛下对臣稍有误解,臣就要惶恐得日日夜不能寐。”
  萧青冥嘴角翘了翘,又飞快抿直,似笑非笑道:“老师今日嘴这么甜,莫非是吃了蜜糖吗?”
  喻行舟拢了拢衣袖,藏在袖中的手指抚过诗卷的边缘,笑了笑:“那么,陛下可以原谅臣当年的‘不敬’吗?”
  “这个么……”萧青冥单手支着脸颊,拖着长长懒懒的调子,仰头看他,微微弯起眼尾,轻快地吐出两个字:
  “不行。”
  喻行舟:“?”
  萧青冥伸手,手掌摊开:“除非你把诗还给朕。”
  喻行舟默默捂住袖子:“……不要。”
  萧青冥眯眼:“那你说说还没有别的秘密瞒着朕的?”
  喻行舟答得飞快:“臣没有。”
  萧青冥轻哼:“朕不会原谅你的。”
  喻行舟满脸无奈:“……陛下。”
  萧青冥:“把诗还给朕。”
  喻行舟:“……”
  文华殿门前,书盛端着一盘蜜饯在门口安安静静等了半天,身边一个小太监瞅了瞅他脖子热出的一层细汗,忍不住道:“书公公,外面天热,您怎么还不进去啊?”
  书盛瞥他一眼,慢条斯理道:“没点眼力见,没听见陛下在里面与喻大人谈话吗?”
  小太监心中腹诽:明明都是些有的没的幼稚废话,不知道的还以为在谈什么国家大事呢。
  却见书盛啧啧两声,心中暗暗好笑。
  陛下在臣子面前,一直以来都是英明神武,沉着果决的模样,叫人都差点忘了,陛下实际上也只是个二十岁出头、从小任性,有人哄就会想撒娇的小年轻罢了……
  ※※※
  秋老虎蛮横了半个多月,京城终于迎来一场清凉的秋雨。
  李计在水泥厂干了三四天的活,每天都累得倒头就睡,到了第四天,竟然有些习惯了这样的劳动强度。
  最重要的是,在水泥厂大家都忙活着自己的事,没人颐指气使对他呼来喝去,他也不需要像在李家做下人时,见到谁都点头哈腰。
  一来二去的,李计甚至有些习惯了。直到之前给他开具服役通知书的狱卒过来领人,说是建造工程局严重缺人,领着他们过去补缺口。
  李计一行人匆匆赶了半日的路,秋雨刚过,官道黄土夯成的路变得泥泞不堪,路边时不时有马车轮陷进泥坑的倒霉旅人。
  李计一双布鞋完全变成了泥巴的颜色时,终于从京城郊外一路来到附近一个小镇。
  这里已经聚集了一大群工程局的临时工人,正在路边忙碌,还有那群从水泥厂推着独轮小车,来往不断的、庞大的运输工团体。
  李计仔细观察一阵,惊讶地发现,他们是在用水泥厂制造的水泥铺路。
  为首的工头,手里拿着一份粗略的施工图,李计偷偷瞄了一眼,这条路竟然从东到西,东连宁州、西通雍州,横贯整个京州,上面标注的地方,除了一些大城镇,还有煤矿和铁矿等矿场标记。
  而连接宁州的起始点,正是李计老家所在的临阳县。
  不是本来就有一条黄土夯实的官道吗?莫非要像京城门口那样,全铺上工整的石板不成?
  李计暗自咂舌,皇帝果然在大兴土木,这样浩大的工程,放在过去,少说也要修两三年的功夫,不知要累死多少人呢。
  为首的工头大声道:“听好了,工程局一共有十几支施工分队,我们是第八队。”
  他指着地图上标注通济镇的小圆点:“这个镇子东西两侧路段,就是我们第八队负责,只要干到跟另外两队建造的路段合拢,就算完工!”
  “都给我打起精神,每日包两餐,吃住都在施工棚,日结两钱,月结八十,工钱按时发放。”
  李计撇撇嘴,果然没有水泥厂待遇好。
  他思索间,路边有些熟练工正在铺路,看样子已经修了半个月有余。
  一条足可供五六架马车并排行驶的大道,灰蒙蒙从通济镇镇子口横贯而过,朝东西方向延伸出去。
  李计试着在已经修好的路段上,踏脚踩了踩,意外的平整结实,既不怕泥泞摔倒,也不怕车辙陷入泥坑。
  他在水泥厂见识过那些泥灰粉是如何成型的,明明是一袋袋粉末,怎么就能变成如此平整的路面了呢?
  他在附近找了一圈,终于在施工棚附近的井水边,看见有运输工不断把运来的水泥倒入一个巨大的石台,一旁堆着小山丘般的细沙。
  有工人赤着上身,持着铁铲,双臂肌肉鼓胀,将沙子和水泥混在一起,另外有人往里添水。
  每个水泥堆都有两三个工人同时在铲水泥,反复不断地搅拌,扮好的水泥再铲入小车推走。
  李计看了一会,就被工头叫到施工段,塞了一把工具给他,木质的把手,下面横着一块木板,木板包了一层薄铁皮,长长的木板在工人们手中推来推去,刮地般,慢慢将软化的水泥铺陈开来。
  后面跟着一根巨大而沉重的长条滚石,两头有人拉着绳子牵引,将铺完的水泥地压平压石,只等太阳将水分晒干,就算完成。
  李计看得大为惊讶,在他印象里,修路,尤其是修一条宽敞的石板大道,那可是全镇的大事。

  富户出钱,贫户出人,光是凿石料,磨石料和切割几道工序就要耗时个把月,再把石板一块一块铺好,糊上粘土糯米浆,更是个无比繁重枯燥的活。
  哪怕是镇上一条小路,也要小半年功夫才能竣工。
  李计不过在观摩了小半个时辰,这一段路居然已经铺完了好几丈远,分明不是石头,却比磨过的石板更加平整。
  “愣住干啥?赶紧开工啊!”工头拍了他一把,又匆匆领着其他人走了。
  李计也学着其他人工人那样翻搅水泥,他发现这个活很简单,技巧也很容易掌握,他时不时偷点闲观察四周,记忆中用扁担挑石头,和直接抗在背上背的情况,一个也没发现。
  独轮、三轮甚至四轮小车随处可见,在泥地拉车还有些吃力,一旦踏上修好的水泥路,运输工就开始健步如飞,省力得很。
  大部分人一边干着活,甚至还有闲工夫跟周围人说几句闲话,几乎不见起大工程必累死人的情景。
  李计忍不住询问身边的搅泥工:“那些小车,是从哪里来的?”
  搅泥工瞅他一眼,像是打量一个没见过世面的乡下小子:“当然是车轮厂呗。这玩意随便一个木工都能做,尤其那个独轮的,简单方便,不过车轮厂出的车,胜在便宜耐用。”
  “他们运输队的,一人一台,跑一趟就是一个铜板,要是不怕辛苦,一天能跑好几趟。”
  “刚开始修路的时候,从京郊跑到这儿,来回起码得小半日,自从一些路段修好,时间缩短了一半呢。一天要是跑四趟,就是四个铜板,比咱们还赚。”
  “据说等这个通济镇开设水泥厂分号以后,就用不着这么多运输工了,他们得趁着这个时候,多赚点。”
  李计不好意思告诉对方,自己是服苦役的,没一分工钱。
  “咦,怎么还有和尚也在这做工?”李计一愣,不是听说皇帝不喜欢佛寺,斥责僧人都是妖言惑众的妖僧吗?
  搅泥工见怪不怪:“那些和尚都是来服役的,据说本来有大臣建议皇帝把和尚都抓起来杀头,但当今圣上宅心仁厚,不忍心下杀手,就下令以劳代死。”
  “要是干活卖力,得到工头嘉奖,一两年就可以重获自由身了。”
  李计有些脸红,原来这些和尚跟他一样,都是服劳役的,每天两顿饭打发,说不定还要感谢天子不杀之恩。
  水泥铺路速度很快,从已经修好的路段起步,几日功夫,李计就看见了来时路上遇到的一间驿站。
  正午太阳毒辣,工头让大家先休息挨过最热的时间,工头是个憨厚人,见李计做了好几天的工,都没拿工钱,私下里给了他三个铜板,纯当安慰。
  李计捧着这三个辛苦赚来的铜板,差点没感动得热泪盈眶。
  有三三两两的工人在驿站的茶棚里喝茶,李计也要了一碗茶,一叠花生米,豪气的付了一个铜板钱。
  “我自宁州来时,路上遇见的驿站基本都是废弃掉,没想到这里还挺热闹。”
  茶棚老板笑嘻嘻道:“是啊,这个我知道。”
  老板是个话唠,有人聊天便打开了话匣子:“原本驿站都是用来给朝廷送文书和战报的,过去十来年,完全变成了附近官员们的私人旅馆和信差,每年朝廷还要负担大笔维护的钱银,后来嘛,干脆不管了,一些驿站自然荒废掉了。”
  李计点点头,这个他倒是知道一点:“那这家怎么还开着?”
  老板往后一指,驿站门口挂着一个大牌子——“皇家邮政通济镇分号驿站”。
  李计一愣:“皇家邮政是什么意思?”
  老板努努嘴:“朝廷在京州重开了上十间驿站,全部分部在你们现在修的这条官道上,大约两个镇子中间就有一个驿站。”
  “每个驿站派了一个小吏,周围的地都围起来,像我们这样,有酒茶小馆,客舍旅店,还有卖蔬菜瓜果的小摊呢,只要付给驿站一些租钱,就能进来开摊,驿站有了租金,基本可以自负盈亏,不用朝廷多给。”
  老板指了指附近一块正有人锤打门面的木瓦房:“那边据说是个镖局的车马行。镖局一般都走官道,安全。”
  李计回头一看,旁边的小摊还有卖西瓜的,现在天气还热,瓜甜解暑,他也想来半个,想了想自己宝贵的铜板,又纳闷道:“这年景,怕是生意不好做吧?有人买吗?”
  老板哈哈笑道:“喏,你们现在不就在我的茶棚里花钱喝茶吗?”
  “啊?”李计怔了怔,“这些工人?”
  他转头看了一圈,确实有工人在吃瓜果,还有人在一个鞋摊上买鞋垫。
  李计更奇怪了:“这些人不是都穷得很,之前饭都吃不饱,还要在京城门口领粥,能有闲钱买这些?”
  老板道:“这你就不懂了吧。工程局这些施工队,还有运输队的,我们已经打过好久交道了,大部分人的工钱都是日结的,而且你们吃住都在附近,钱没地方存,也只能带在身上。”
  “日子一久,不方便又不安全,这附近只有我们一家驿站可以花钱,买吃买喝,和其他东西,反正队里包两餐饭,饿不着,有了闲钱,总会有人想花钱的。”
  老板搓着手压低声音,嘿嘿一笑:“你们辛苦赚了钱,小老儿也赚点茶酒钱,这不,互利互惠吗?”
  两人正说着,又有一群小贩扛着扁担过来叫卖,有坚果炒货,有皮料柴薪,布料鞋子,各种日用必需品和吃食,不一而足。
  周围正歇着二三十个修路和运输的工人,还不断有运输工推着小车来路上跑,不少人凑上去开始讨价还价。
  片刻功夫,区区一间驿站,已经热闹如同一个微型集市。
  李计问着炒货的香味,肚子里的馋虫叫个不停,咬咬牙,又花了一个铜板,买了一捧炒板栗,就着茶水吃得香。
  又过一盏茶时间,驿站来了两个差役,税吏打扮模样,整个小集市顿时为之一静。
  李计在临阳县常年跟税吏打交道,深知这些人不好对付,老百姓看见他们都得绕道走,生怕缠上来,被剥一层皮。
  李计有些紧张:“这些官爷该不会是来找茬的吧?你们要不要孝敬他们?”
  茶棚老板倒是一脸淡定:“不会,这些官爷是收商税的,每个月按点来,我们交的也是定额的。”
  看见差役过来,便将桌上十几个铜板用细绳串起来,其中一枚,正好是李计方才买茶水的钱。
  老板把钱递给对方:“两位官爷要不要喝点茶水消消暑?”
  李计想象中的占便宜并没有出现,那两人拿布巾擦了把汗,摇头道:“不了,还要赶着去下一处呢,没工夫休息。”
  李计不知想起什么,突然哎呀叫了一声。
  工头刚给他的几个铜币工钱,还没捂热乎,就给了茶棚老板,如今在税吏手里转了一圈,又被朝廷收回去了!
  他茫然地四下张望一番,驿站依然热闹,有人休息,有人买卖,远处是修了一半的水泥路。
  明明朝廷发了工钱,每个人手上流通一圈,又把钱收回去,怎么大家都仿佛得了实惠似的,个个眉开眼笑?大家究竟得到了什么呢?
  为何在宁州,税吏来收税时,百姓们就个个兢兢战战,害怕得不得了,一年劳作到头,依然家徒四壁。
  他越来越搞不懂京州这个地方了。
  作者有话说:
  喻:陛下偷偷给臣写了情诗怎么不早说呢?(偷笑.jpg)
  萧:???那不是!
 
 
第63章 在商言利
  一连七日的劳役时间结束, 李计浑身轻松地离开警察厅的班房,顺便领走了之前押在这里的贴身小钱袋和身份路引,数了数, 仅剩的几粒碎银和铜钱都在,一个没少。
  他发誓以后绝对不会在京城的地界胡乱说话, 这处罚也太狠了些。
  听说在粥棚打人的那些地痞流氓,还不知道在哪个旮旯里受苦呢。
  李计找人打听到皇家技术学院的位置,继续寻找李长莫小少爷, 他沿路一直走到南天巷附近,却见拐角处排着长长的队伍,还时不时有百姓赶来排队。
  原来竟是太医院的太医们, 正在会办义诊, 看诊开方都不要钱,时间长达三天, 引得四面八方的百姓都来凑热闹。
  为首的是一个年纪轻轻的大夫, 姓白,据说是宫里专门为圣上看诊的太医,年纪不大医术却很是了得, 关键是为人憨厚老实, 长相还漂亮。
  李计观摩了一会,发现除了看诊的病人之外, 居然还有不少媒婆,围着白太医询问他是否已经婚配。
  年轻太医闹了个大红脸, 支支吾吾半天也说不出话, 还好有宫廷侍卫在一旁维持秩序, 否则这位白太医就要被三姑六婆的叽叽喳喳淹没了。
  李计仔细看了看公示牌, 上面写着每月初一到初三, 都有太医定期义诊。
  李计有些惊奇,他不是没听过一些德高望重的大夫义诊的事,但每月定期义诊,倒是从来没见过。京城附近大大小小的医馆并不少,这么做岂不是跟民间医馆抢生意?
  本着又便宜不占白不占的心理,李计也跟着排队,可能最近服劳役太辛苦,他嘴上起了两个燎泡,一碰就疼。幸运的是,正好轮到那位年轻的白太医。
  白术认认真真给李计切脉看诊,半晌,见白术皱眉,李计心里咯噔一下,该不会身体真有什么问题吧?
  却听白术一本正经道:“你体质虚,肝火旺,肾气不足,男性的元阳很重要,不可过多挥霍。我开个方子,你自行内服调理。”
  李计一听,差点被自己的口水的呛到,脸色发红,有些讪讪。
  这段时间不是劳役就是在劳役的路上,压力无处排解,野外没有娱乐活动,只好偷偷自行娱乐一下,最近确实发现自己有点快,没想到,这都被大夫发现了……
  李计大为尴尬,惴惴不安,凑到白术耳边压低声音问:“这个,会不会很严重啊?”
  白术晃了晃头顶的呆毛:“放心,以后注意就行。这种事,太医院以前可有经验了,不过现在倒是……”
  他后面几个字声音太小,李计没听清:“倒是什么?”
  白术挠了挠头,呵呵一笑:“没什么。”
  李计松了口气,满口感谢,拿走白术开的调理方子,一溜烟跑了,生怕旁边的三姑六婆听见笑话他。
  李计拿着方子随便在附近找了一间药店,店里生意意外的火热,不断有来抓药的百姓进出,药童甚至有些忙不过来。
  直到抓完药掏出为数不多的碎银子时,李计才猛然醒悟过来。
  虽然看诊开方不要钱,可抓药是要钱的啊,自己若非贪图这个便宜,也不会来药店。
  李计哭笑不得,难怪太医院每月义诊,也没有医馆抗议,光是卖药材就卖得盆满钵满了,也不知道这个便宜究竟占了还是没占。
  李计沿着小路往皇家技术学院的方向走,途中经过一间临时搭建的木棚,前方的木牌上写着“征兵处”三个字。
  排队的全是青壮男子,那队伍之长,几乎一眼看不到头。
  李计更诧异了,若说太医义诊引得百姓竞相而来,自然理所当然,怎么当个贼头军,还有这么多人报名,甚至比免费看诊还吸引人似的。
  真是奇事年年有,京州格外多。
  李计到附近打探了一番,待得知如今的皇家禁卫军会给每个士兵分田之后,他震惊得眼珠子都快凸出来,更别说还有什么扫盲班,竟然会教底层士兵识字!
  难怪都谣传当今圣上苛待读书人,反而笼络武夫,看来不是空穴来风。
  这样的待遇,就连李计都心痒难耐,可惜他只是被登记造册的士兵小哥扫了一眼,就被告知,他体格不达标,不要浪费时间排队。
  李计顿时无语,心想自己一个良家子出身,也是精壮男子,往年战乱年间,宁州抓壮丁,就连老头少年都不放过,自己怎么着也该是“优秀”兵源才是。
  “让让,别挡路。”一片阴影自李计头顶落下,他抬头一看,只见一个小山般的壮汉立在他面前,衣服背后有一个“屠”字,想必曾是屠夫,单只手就轻松把李计提溜到一边。
  士兵小哥命人给壮汉丈量了身高体重,见他单手能挑起一百斤的石墩,又详细询问了出身,最后点点头,叮嘱道:“初试过了,不过还需要三个月的预备役考察,通过才能编入禁卫军。”
  李计目瞪口呆,在他印象中,大启地方军的孬样他不是没见过,这年头,连贼头军的竞争都如此激烈了吗?
  待他千辛万苦寻到皇家技术学院的招牌,在门口蹲到小少爷李长莫的身影时,李计这才长舒一口气——自己的“京州历险记”,总算要落下帷幕了!
  李计苦不顾嘴角的燎泡,口婆心地劝:“小少爷,您快跟小的回家吧。老爷他很想你。”
  李长莫这几个月跟随一众学子东奔西走,原本白皙的皮肤晒出了几分小麦色,双手手腕处有一痕浅浅的分界线。
  整个人看上去显得精神焕发,脸上不再是最初在天御耧嘲讽国子监学子时,那股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轻蔑劲,举手投足都沉稳许多,唯独眼神里的自信不减分毫。
  李长莫呵呵一笑:“他老人家想我?我不是半个月前才寄了书信回家吗?我在京城呆了好几年,也不见父亲派人叫我回家。”
  李计道:“老爷都是为了少爷您好,担心您在这个学院受苦,耽误了前途,老爷说了,要么您回到国子监继续读书,要么干脆回家,准备明年的春闱。”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