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那又如何?
被欺辱,就要更狠的反击回去,一举将敌人打垮,被敌视,就要叫敢与他作对之人痛哭流涕,跪在他脚边哀求宽恕。
萧青冥缓缓走到窗前,庭院远处的桂花树下,怀王萧青宇被太阳晒得眼前发昏,口干舌燥,嘴唇起了一大片干枯的皮,对书盛送去的解暑汤只是摇了摇头,不发一言。
见到兄长的身影,怀王眼前一亮,勉强打起精神,跪得更直了些,可怜巴巴地望着对方,膝盖忍不住往前挪了一点距离。
萧青冥注视他半晌,无声一叹:“让他进来吧。”
怀王小心翼翼踏入文华殿时,膝盖还在酸涩作痛,他强忍着再次跪下行礼:“臣弟给皇兄问安。”
他伏跪在地,深深将额头碰触大理石地面:“臣弟知错,险些害了皇兄,皇兄如何责罚,臣弟都愿意,只求皇兄不要舍弃我……”
“起来吧。你的膝盖不要了吗?”萧青冥皱眉按了按额角,“你跪在外面求见朕,就是为了要请罚?”
怀王点点头,又摇摇头:“臣弟自知与母亲一样罪孽深重,不敢奢求皇兄原谅,只希望皇兄能给臣弟一个赎罪的机会,臣弟的心里也好过些……”
“不怕皇兄笑话,过去臣弟心里日日寝食难安,现在反而平静多了。”
久久没有等到萧青冥说话,怀王略略抬头,谨小慎微地瞄了兄长一眼,像个忐忑不安的囚徒,随时等待头顶的闸刀落下。
萧青冥俯视着他,冷淡道:“怀王,你实在让朕很失望。朕对你如此信任,而你却一直瞒着朕这么重要的事。”
怀王像是被狠刺了一下,整个人一抖,恨不得把自己缩起来,呼吸都变得绝望:“皇兄,臣弟不是……我真的没有办法……”
故意晾了一下对方,萧青冥板着脸孔,道:“你既然有悔改之心,朕看在兄弟一场的情分上,也不是不能给你一个机会。”
怀王满肚子委屈一下子卡了壳,跌落谷底的心情瞬间窜起来,眨眨眼,不敢置信地抬头,双眼亮晶晶地望着对方:“真的吗皇兄?臣弟什么都愿意做!”
萧青冥心中轻哼,任何一个年富力强的打工仔,他怎么会轻易给人放长假?
他想了想道:“如今京城外汇聚了大量流民的事,你可知道?”
怀王一愣:“臣弟有所耳闻,皇兄是想让臣弟去驱散他们吗?”
萧青冥突然有些怜爱陈氏,但凡怀王不是这么傻白甜,她也不至于操碎了心最后竹篮打水。
“不,朕要你去安置这些流民,接纳他们,组织秩序,供应水和食物,让他们不要乱跑,也不要引起京城的骚乱。能做到吗?你要是做的不好,朕可是要问罪的。”
怀王恍然大悟,他的皇兄定然是要借此竖立仁厚明君的形象,他一拍胸膛:“臣弟明白了!”
※※※
八月十五的秋收季,整个京州都忙碌起来。
金黄的麦浪在田垄间起伏,泾河皇庄的庄农们围在几株高大的麦秆前,手指稍微搓弄一下,一颗颗饱满的麦子便落在掌心。
一个庄农瞪大了眼睛:“俺的娘诶,俺长这么大,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大颗的麦子,而且穗还这么多!”
另一人笑得见牙不见眼:“当初是谁说只要弄些粪肥就行了,弄那些花里胡哨的玩意没用。”
那庄农黝黑的脸色涨红:“胡说,那都是学院里的先生的主意,那当然是好主意。”
一农妇凑过来,小心翼翼地问:“诶,你们说,之前陛下在我们这说,到了年底会按收成,给咱们分红,是真的假的?”
庄农挠挠头:“皇庄管理会的人是这么说的,俺哪里知道?反正现在每天食堂管饱,干活也有力气,上个月还发了一吊钱呢,俺拿去给俺媳妇裁了件新衣,别提多高兴了。”
一边说着,几人手上收割麦子的动作不停,一边弯腰,一边打镰刀。
腰背不断起伏间,一个年纪稍大的农人累的喘了几口气,撑着酸胀的腰,被太阳晒得发红的脸庞汗如雨下。
他有些站不住了,看看天色,又怕过几天要下雨,稍微休息一下,又继续拿起镰刀收割,忽然眼前一阵昏黑,差点栽下去。
农妇过来帮把手:“老李头,你没事吧?要不要歇会?”
老李头擦了把汗,急忙摇头:“不了,不了,老汉还行。”
看到其他庄农得了工钱能买新衣,老李头心里很是羡慕。
他知道现在是农忙时节,皇庄管理会推举的管事,是出了名公正的畜户刘勋,手下专门管着几百头猪的饲养场,井井有条,从不出错,大家平日里都佩服他。
刘勋说过,农忙时收割最多的前三个庄农,能额外赏赐一贯钱,谁不眼馋?
之前那些内务府的管事太监在时,少吃少穿,终日干活还要挨鞭子,谁不是一肚子怨气,天天活在恐惧和麻木里,一旦管事看不到,就巴不得少干些活,偷偷懒休息,然后冷不丁又是一顿鞭子。
如今可不一样了,老李头举目往去,周围的麦田里,全是下地收割的农人,一个个黑色的身影在麦田间交错起伏,生怕落后了别人。
老李头一咬牙,又开始弯腰割麦,不多时,他手掌生疼,又磨出了一个水泡。
麦芒尖细的小刺扎在皮肤上又红又痒,鼻孔里呼吸的都是麦田的灰尘,一天下来,就毛孔里浮满了尘与泥。
年轻时还能承受,一旦像老李头这样上了年纪,驼背弯腰,动辄腰痛,坐也不是站也不是。
成百上千年来,农人们都是如此辛苦地在田间劳作,早已习惯了,从没人抱怨难受,只一门心思抢时间多收麦。
片刻,他身后突然传来一阵骚动,几人转头一看,竟是皇家技术学院的一群学生来了。
带头的是一个陌生的青衫男子,模样俊俏,引得好些个年轻农妇躲在一旁看他。
“诸位,在下是皇家技术学院的学子,名叫李长莫。今次,是奉学院老师之命,过来送几件新制成的割麦用具。”
李长莫原本是国子监最有希望高中状元的热门人选,当日在天御耧,一众嘲笑皇家技术学院学子是“厕学子”的监生们,被他一通冷嘲热讽。
随后李长莫就拍拍屁股跑到学院报名去了,这事在国子监闹了好大一通风波,不少监生起了心思,也忍不住偷偷去学院报名。
谁不知道穆棱被陛下亲自点名,张贴了皇榜向全天下称赞的事,羡煞多少年轻士子。
李长莫就是最羡慕的一个。
割麦用具?
众人一愣,周围不少看稀奇的农人凑上来,围了几圈。
之前学院派了众多学子下放的泾河镇一代的乡镇里,帮助村民修旱厕,沤肥,修水车,推广耧车的事,早就传开了,现在附近哪个村子不知道学院的学子有本事,一来就有好事。
老李头本不愿浪费这个时间,但是看见李长莫身后一架高大的木质机械,怪模怪样,两架三角形带着锯齿的“手臂”,足有两三米高。
尖端的部分镶嵌有坚硬锋利的铁片,机械的连接处也用铁皮钉牢。
下方承托两只大轮子,前方两只小轮子,由两头驴或者一头牛牵引,一人边走边摇动摇杆。
那两只巨大的“手臂”就开始反复旋转,随着牛在田地里往前走,一簇簇麦子被“手臂”上的锯齿轻松割倒,大片大片的倒下。
然后跟着两人,将倒下的麦穗快速放入另外一架手摇脱粒的装置,一人将脱粒的麦子装袋。
短短一盏茶功夫,牛拉的收割机已经走出去老远,后面倒着大片大片割好的麦秆,一个个装好的麦子鼓鼓囊囊堆在原地,这么点时间,这几人竟然已经飞快完成了其他农人整整一上午的农活。
老李头等农户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下巴都合不拢了。
他有些急了:“这……有这玩意,那一贯钱是不是铁定要给他们了?”
李长莫听了这话,忍不住一笑,道:“老伯不要担心,我们学子不是来分大家工钱的。”
他朝前面操作机械的同窗挥挥手,几人便拉着牛匆匆绕了回来。
刚过来,其中一名学子就开始抱怨:“不是说要开发什么‘联合收割机’吗?这个手摇收割机,它只能割麦,不能直接脱粒啊,还得多两个人干活。”
另外一人拍了拍收割机木质的拖杆,道:“你瞧这里,好像是因为木头不好承重,时间永久了容易卡还容易断,听说将来若是换成铁打的收割机,就把脱粒装置也装上。”
“一边收割,一边脱粒,还能直接装袋,省事多啦。”
抱怨的学子叹口气:“你就吹吧,铁能打刀剑武器,打个铁锅都费劲,铁打的收割机?你没看见上面多么复杂的结构吗?那要等到猴年马月去啊?”
老李头完全听不懂这几个学子在说什么,他只想知道,这个大家伙能不能给自己用。
他隐隐作痛的老腰和磨破了水泡的双手,都在无比热切地期盼着。
“大家别急。”李长莫差点被热情的农户包围,好不容易从人群里钻出来,喘了口气道,“学院目前研发了十架这种畜力摇臂收割机,每个皇庄一台,给大家试用。”
“大家用了以后,发现什么问题,再告诉我们,回头还能继续改进。”
“这几位学子是特地来教大家使用方法的。其实并不难,就是摇手杆需要力气。”
李长莫笑吟吟看向众人:“哪位愿意第一个试试?”
一众庄农从来没见过这种机械,看着那两条硕大恐怖的“手臂”还带着锋利的铁锯齿,都有些害怕,不敢靠近。
唯独老李头一咬牙,举起手大声道:“让老汉来试试!”
他壮着胆子上前,学子竟然还给了他一副厚实的麻布手套。
在几人的指导下,老李头开始摇动摇杆,立刻感受到一股巨大的阻力,随着两条手臂再次开始旋转,阻力越来越轻,他控制地渐渐得心应手。
控制这架收割机需要四个人,一人赶牛,一人摇车,还有两人脱粒装袋。
老李头想了想,干脆换了一根长长的细杆绳,道:“老汉半生跟牛打交道,俺能自己赶牛。”
“啊?”几个学子惊疑地看着他,从四个人减少到三个,看似差不多,实际上那么多田地,合算下来,人力就大大节约了。
一大群农人跟在老李头控制的牛拉收割机后,看热闹,眼看老汉越用越熟练,不断驱赶着耕牛的方向,保持着笔直的前进路线。
平时一个人一整天最多收割一亩多的麦子,现在看这效率,一天大几十亩都不在话下。
众人看了一会,突然有个农妇露出迷茫的神色:“这个牛拉的割麦车,好是好,可是麦子都叫它割完了,那皇庄还用得着我们这么多人吗?”
周围其他农户听了,都是一惊,甚至有些恐慌起来:“皇庄该不会要赶我们走吧?”
李长莫看着农人们一张张惶急的脸,若是放在从前,他只怕也会如他们一样这般想,觉得这样的机械,怕是会造成不少农人失去赖以生存的农活和收入。
而后洋洋洒洒写上一大篇旁征博引的锦绣文章,到各大文人聚集的茶楼和会馆供大家传阅,最好能传到朝堂哪位大人的耳朵里,采纳他的谏言。
自从李长莫在皇家技术学院呆了一段时间,看着穆棱等人不断在京城和泾河镇来回奔波,终于琢磨出点不同的看法来。
“诸位不要急。”
李长莫清了清嗓子,道:“我们送来的摇臂收割机还只是处在试用阶段,今年秋收主要还是依赖大家手动收割。”
他想起自己一路从京城过来时,城外那一个个竖起的帐篷,打起的临时招工木棚,排着长长队伍的流民。
“另外,大家或许听说了,现在京州四处都在招工的事,将来若是农闲时,大家还想额外多赚点银两补贴家用,可以去外面做工。”
不少农人们立刻动了心思:“做什么工啊?我们也能做吗?只出力气可以吗?”
李长莫笑了笑:“泾河镇官府都贴出招工告示了,大家可以去看。”
他虽是收割机械的推广人,只是出于单纯想为底层农人带来方便,改善生活的目的。
顺便有点小心思,希望像穆棱那样把“社会实践任务”干得漂亮,自己也能“简在帝心”,得到圣上青眼。
但李长莫直到现在依然还不甚明了,将来这样的机械,会给整个大启帝国的农业生产,甚至手工业,商业,矿业……带来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
※※※
李长莫一行学子,在泾河皇庄呆了三天时间,老李头不愧是田地里的行家,又有力气,能吃苦,才三天就上了手,把机械操作得有模有样。
几个人跟他换着来,不到一天就能轻松收割至少五六十亩地,在下雨之前将这大片农田全部收完,完全不在话下。
李长莫乐得轻松,很快踏上了回京的路。
没想到他才离开短短几天,京城外庞大的流民队伍又发生了巨变。
李长莫不像穆棱那样是寒门,他家中殷实,出门用得起马车,不料马车才到京城门口,就被熙攘的人潮,堵成了爬行的蜗牛。
城外已经被清理出一大片空地,成排成排的临时帐篷和木棚拔地而起。
粥棚,茶水棚挨在一起,门口用长长的简易木栅栏,架成曲折回型的分隔栏,大量的流民在其中井然有序的流动排队领粥。
另外一侧,则是一大堆招工棚,每个工棚上用木板写着硕大的字,还有人专门拿着喇叭吆喝:“建筑工程局招收工匠、木匠啦!日结三钱,包一顿饭,有经验者优先!”
他隔壁则是水泥厂的招工棚,两人跟打擂台似的:“新开设的水泥厂招工,月结一百钱,月底额外给一俸米!不需要有经验,有力气会干活就行!”
眼看着听到吆喝的流民都开始往水泥厂跑,招工匠的人急了:“我们每月也给一俸米!”
第三个招工棚,门面看起来颇为讲究,连搭建的木头都刷了红漆,牌匾龙飞凤舞的大字显得格外气派——“京城皇字号印刷厂”、“京城皇字号造纸坊”。
斗大两个“皇”字,一下就吸引了大量百姓的视线。
招人的小哥仰着下巴,举着喇叭懒洋洋道:“咱们皇字造纸坊和印刷厂,月结一百一十文,不光有一俸米,每天还有大白馒头。”
看着人群又跑了,其他两个招工棚听了,同时急眼:“你这人怎么这样!不厚道!有你这样抢人的吗?”
印刷厂的小哥得意地嘿嘿一笑:“咱老板说了,请工待遇得给够,大家有了盼头,干活才卖力,厂子不愁不赚钱。”
外头的百姓一阵哄笑,争先恐后挤着报名。
李长莫看着周围热闹的人群,忍不住会心一笑,望着不远处那座恢弘古老的城墙,他恍惚间想起,自燕然南下这些年,还是头一次看见,京城如此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繁华景象。
作者有话说:
李:陛下身边人才那么多,怎么不能多我一个!(咬手帕.jpg)
第61章 疯狂内卷的卡牌们
丰收的八月在一片农忙中过去, 转眼迎来了中秋节。
秋老虎的威力尚未过去,早晚的气温已经开始悄然消退。
通往京城的官道上,尘土漫天, 三三两两背着破布包袱的流民,杵着树枝削成的拐杖, 吃力地蹒跚行走,身上多是粗麻布的衣服用来蔽体,旧的看不出颜色。
条件好些的, 能有双打了补丁的旧布鞋,差些的穿着自家编制的粗硬的草鞋,更落魄的连鞋都没有, 就赤着脚走在满是泥沙和碎石的黄土路上。
李计也是其中之一, 他本是宁州临阳县人士,就在京州和宁州交界附近。
他的父亲在临阳县当地大姓李家当管事, 李计自己平日给李家当小厮跑腿, 也跟随李家老账房学算账,将来好接替账房的活计。
日子过得不算富裕,但比起那些吃了上顿愁下顿的佃农和流民, 已经可以算是相当滋润了, 偶尔跟随家中少爷老爷去村里收租子时,还能仗着姓李狐假虎威一番。
别说当地的农人, 哪怕是县衙里的小吏,也能客客气气说上几句闲话。
可惜这样的好日子, 最近突然发生了始料未及的变化。
按照往年惯例, 每到秋收, 就会有许多人找上门, 给李家帮工做农事, 就算只给一口饭吃,都有人争着来巴结。
那些地里的佃农更是不敢怠慢,没日没夜干活,生怕晚了一步赶上天气不好,就要减收成,李家的佃租可不会因减收变少。
这次可倒好,几乎没人来求做工不说,就连佃农都不知不觉跑了不少。
眼看着田里一片片的麦子收不过来,李家不得不提高了几倍的工钱,才勉强招来几个村里游手好闲的家伙帮一帮忙。
李家家主在临阳县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祖上几代都是官绅,小儿子李长莫几年前上京求学,成功进入国子监读书,据说还成了明年春闱的热门状元人选。
家主高兴得不得了,足足摆了三天流水席,就等着明年儿子高中,御街打马簪花,敲锣打鼓游街,光宗耀祖呢。
谁知道几个月前小儿子突然送信回来,说自己离开了国子监,转头考入了那个劳什子皇家技术学院念书。
起初,家主看见“皇家”二字,着实高兴了一番,还以为自家小儿子得了皇帝青眼,马上就要飞黄腾达。
仔细打听一番才知道,原来这个皇家技术学院,竟然是一群考不上功名,无望科举的寒门,去当匠人、学百工的,毕业以后仅仅只是“六科”出身,最多当个吏员,连个进士都混不上,更别说赐官身了。
更叫人惊讶的是,这帮学子,竟还要被学院下放到乡镇农村,帮百姓做些修旱厕,造水车之类的“贱业”,李家主那叫一个恼火,在临阳县被人笑话的都快抬不起头了。
哪有读书人放着圣贤书不读,跑去田地里做这些低贱的泥腿子干的活?
当今天子更是不着调,前些年胡作非为,不知走了什么狗屎运,叫燕然大军退兵,现在又来这么一出。
不是扶持这些上不得台面的旁门左道,就是跟他们这些乡绅过不去,一会清田,一会打压佛寺,驱除寺僧,搞的京州周围一带乡镇士绅们人心惶惶,生怕清田和分田的火烧到他们头上。
李家主简直怀疑小儿子是不是脑子烧坏了,又逢最近佃农、流民统统往京州跑。
他百思不得其解,便派了李计这个小厮,上京去寻小少爷李长莫,顺便打探一下京州究竟发生了什么大事,若是能顺便拐一些廉价老实的佃农回来就更好了。
李计赶了半日路,实在累得走不动道,只好蹲在路边树荫下休息,水囊里的水已经空了,只剩下怀中一块硬邦邦的烙饼。
说来也惨,他本来干了一架驴车上京,李老爷还给了他一些盘缠,谁知半路碰上一堆作乱的流民,把他的包袱抢走了,驴车也被惊跑。
没了盘缠,李计愁眉苦脸,眺望这条黄土官道前方,前一天刚下过一场雨,雨水把黄土浇的满是湿滑的泥巴,格外难行,稍不留神就要摔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