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玉(穿越 四)+恶搞——猫小碧
猫小碧  发于:2011年10月25日

关灯
护眼

风的确是豪放的,但是也不是任谁谁都能让他们大方出手的。这些皮货要换取一冬的吃食日用,因为量大,买家不多,如

今好不容易遇到了适合并且对口的买家,价钱已经是压到最低了,可这卖方居然还不依不饶。

而且不巧的是,这卖方并不是如今对大明仍旧抱有惧意因此毕恭毕敬的鞑靼,而是仍旧觉得自己是天之所选的民族,理应

统治世界的瓦剌。这就是不巧了,若是鞑靼人,或许气愤一阵子也就强咽下这口气了,可是瓦剌人可不会善罢甘休。

于是一群瓦剌人合计一番,先去了官府,讨个说法。可所谓的官府,不过是负责互市的一个小衙门,主官的品阶也仅仅是

从八品小官,自然是惹不起福王府的一群太岁们,科举出身的主官又历来看不起不教化的蒙古部族,随口就打发了来讨说

法的瓦剌人。

眼见着从官面上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瓦剌人也不能就此吃了这个亏。他们这回算是互市当中最大的皮货供应商,相对于其

他互市参与者也能说得上是人多势众。再加上头领在瓦剌内部也是地位相当高的一批人,说起来也颇有些一呼百应的架势

。回去几个人一合计,决定既然官方途径无法解决,那就私了好了——反正要比武力,他们还不至于怕了那几个只会花架

子的福王府附属物,更不用说从头到尾都只是吆喝着“给我打”的主管大人了。

瓦剌这边下定了决心,可是福王府一群人并不知晓。他们买够了东西,油水也捞够了,正心满意足着,谁也没想到,就在

这宣府城里,就有一群蒙古人敢对他们福王府的人动手。

结局可想而知,瓦剌本来就是杀人放火抢劫的一把好手,洗劫了福王府的暂留的地方——这回倒是念在这是在人家的地盘

上,人是没杀,只抢了钱物一走了之。可是有时候留着一条命比杀人还要残忍,比如现在只剩下了一只手的福王府采买主

管——注意,是只剩下一只手,四肢之中,仅仅剩下了那一只硕果仅存的左手。

这就是恶性事件了,比当初福王府一众人抢了皮货丢下钱袋就走性质要恶劣得多。再加上出事的是福王府的人,有几个还

挂着福王府属官的名号,等于是官府的部属,宣府官方自然不能坐视不管。只是这时候犯案的人已经溜之大吉了,回到了

茫茫的大草原上。人家又不是傻子,杀了人还留下来活口指正自己,敢办出来这样的事情,其实已经近乎于挑衅了,当然

不会留下来等着被大明官府抓住然后惩罚。

而这件事也自然而然被当做挑衅来处理,宣府官方很严肃的跟瓦剌提出交涉,要求瓦剌交出杀人越货的强人。而对于瓦剌

一方,抢劫惯了的他们更加适应没本钱的买卖,互市对他们来说已经够不公平的了,现在这群人的所作所为等于是英雄。

英雄归来哪还有问罪一说?更关键的是,带头抢劫的首领是瓦剌太师的公子,嫡长的儿子,名正言顺的未来继承人。自来

英武非凡的太师大公子是瓦剌公认的英雄,更不可能交给明朝政府处置了。

于是双方完全谈不拢,大明固然觉得掩面受损气愤不已,瓦剌也觉得自己是正当的报复了,对方按照草原上的规矩,对方

没本事报复回来这事儿就算了了。

谈不拢的后果自然就是开打。由于涉及的人比较少,瓦剌也没准备跟大明开战,宣府总督只是派了一个千人队去瓦剌最近

的宿营地,冲杀一番,收获了几十个脑袋就收兵回来了。在宣府总督看来,这只是个小小的教训,像是给了自家的小猫小

狗一脚,让他明白主人的厉害,不止是会给你食吃,顺你的毛,不顺意的时候也会有苦头。

可关键是,瓦剌可没有作为小猫小狗的自觉。大明觉得这只是很温和的小教训,根本就算不上什么雷霆之威,于是在瓦剌

看来,这样不轻不重的一下子就是在侮辱他们了。最靠近大明的部族也是最弱小因而最亲近大明的部族,就这么不宣而战

的被杀掉了几十个人,瓦剌的首领汗王愤怒了,他觉得这就是往他脸上打了一巴掌。

打完了宣府总督也觉得有些失误了,他应该去打离得更远的部族才对。可是打了也不能后悔让时间倒流重来一遍,也不能

凑上去赔笑脸说我错了我不该打你。打了也就只能这样了,为了面子,也为了这件事情自己能占上风,宣府总督立即声称

,这次的出兵只是给瓦剌一个小教训,如果他们识趣的话,最好赶快把案犯交出来,要不然大明不会善罢甘休。

几十条人命和当初的那几十个重伤残废,这分量又不一样了。瓦剌当然觉得自己吃亏极了,大明想善罢甘休,他们还不愿

意就此拉倒呢。

于是瓦剌狠狠地一爪子挠了回来,出兵三千,袭击了宣府即将进入尾声的初冬互市。

瓦剌这一打了不得,互市整个被破坏了。大明要遭受多少经济损失不说,单是这个人脉的损失,就说不完了。有了这一回

,下一次互市还有谁敢来宣府呢?而其他地方的互市,会不会也受到影响呢?

这回宣府总督是坐不住了,他对于这么大的事儿也没有决断的权力。于是他只能一边打退了瓦剌兵,一边给杨一清去消息

,问他,怎么办。

这事儿告诉了杨一清,那就注定没有瓦剌的好果子吃。杨一清这人虽说书生出身,单是待惯了边疆,一身都是戾气。

前头鞑靼的前车之鉴还历历在目呢,瓦剌小东西居然敢犯上了!杨一清也没有多想,历来就有些护短的他就下令,打。

算起来,如果没有互市,这时节正是往年鞑靼瓦剌来犯的时候。虽说这几年有了互市,单是杨一清练兵也没有懈怠过。朱

厚熜也很是支持他进行边疆军队建设,所以立即开战他也没有什么怯场的也不需要预先热身,直接上场打了瓦剌个三比零

把他们撵回去了——总共进行了三场大战斗,瓦剌全败。

杨一清是只当这回开战是练兵了,反正历年都要有那么一两回把瓦剌打回去的经历。可是瓦剌不这么想,女真不这么想,

甚至是鞑靼,都有点慌神了。

瓦剌是认为,大明准备开始像对付鞑靼一样收拾他们了,女真自然也跟瓦剌有着同样的担心,至于鞑靼,战场就在他们身

边,打的是他们同族的兄弟们,没有触动那是不可能的。

杨一清一仗打完神清气爽,边疆局势却紧张起来。瓦剌固然是秣马厉兵准备应对大明的再次攻击,女真和鞑靼也暗中有所

准备。这些动静自然瞒不过杨一清的眼睛,他看在眼里,也知道这是为什么,就立马给朱厚熜打了报告。

只是打上一仗,那战后在给朱厚熜发战报就行了。可是现在关系的是边疆的整体局势,那杨一清可就不敢自专了。虽说他

很想出兵把这三家挨个收拾了,可人家不会等着他一个一个的收拾,如果弄到最后,三家联手,孰胜孰负可还说不一定。

而且他也不是想把边疆弄得一团乌烟瘴气,整天都是打仗,好不容易互市开展起来了,不能就这么毁了。

其实杨一清也就是后悔了,老爷子再怎么拐弯抹角,朱厚熜也能看出来他乖乖承认自己过于冲动的字句背后,的确是后悔

了。不过这会儿后悔也没有用啊,朱厚熜叹气之后,也只能收起来杨一清的折子,批复给他,然后想个解决的法子。

不是杨一清自己没有解决的法子,只是现在他已经不能取信于瓦剌了。刚刚打过人家就转脸说,咱们只是误会一场,还是

和好比较好,有利于人民团结社会发展,谁会相信你呢?再加上杨一清在西北一向彪悍狡猾的作风,谁都得防着他使阴招

下绊子,只要是他说议和,都没人敢爽快答应,都得在肚子里揣摩烂了再犹豫个半天,最后也很难有人有胆量跟杨一清签

订合约。对此杨一清自然也是很委屈的,他分明是个还算诚信的人不是?

于是朱厚熜思来想去,最终还是让徐阶去了西北。

第一百一十二章:军务整顿

其实这次跟瓦剌的冲突,根源上不过是一件小事,说和说和大概也就能压下去了。私底下还有什么愤愤不平或者是冤仇,

那就各凭本事解决了。

瓦剌固然不会因为这件事的妥善解决就拜服在大明脚下,大明也不会对瓦剌掉以轻心,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不管这件

事最后是个怎样的结果,起码现在看来,想缓和下来双方的关系还是不困难的。关键的,只不过是这个出面说和的人选。

徐阶在西北也算是知名人士了,当初对付鞑靼的时候他也没少出力,后来的互市也是他一手推动。再加上这个人名声一向

不错,由他出面瓦剌也不至于像对待杨一清的好意一样,只有防备之心而没有接受的意向。

而杨一清本来对这件事就有了解决的办法,对于瓦剌,历来就是一打一压再一拉,现在打也打过了,以他的威势,那才是

真正的不怒而威,再加上徐阶也不是好惹的,这压也压的够了。现在欠缺的,就是那一下子拉拢。如今徐阶来了,正好凑

齐。

互市虽然对大明来说也有好处,但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自给自足的,草原上的产品,内地固然有需求,但是不用的话也对

日常生活没有什么妨碍,反倒是草原上的人民更加需要互市。瓦剌这次虽然觉得自己在互市上吃了亏,而后又因为互市挨

打,但是当权者还是更注重大局利益的,不是认谁谁都跟先前的俺答一个脾气。

人命固然都重要的,但是那是在和平年代民主社会。在现在大明和西北的边界线上,平民百姓的性命对于各部族的首领来

说又算得了什么呢?哪怕是先前惹出这场祸事的瓦拉太师大公子,这会儿也讨不了好了。如果现在大明大军压境,要求瓦

剌杀掉那位大公子,只怕他父亲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地位,会亲自动手呢。

徐阶并不是独自一个人来到宣府,他既然有禁军统领的头衔,带上一队禁军也没人说什么。禁军不离京师那是老规矩,可

是自打禁军整改了之后,规矩也都灵活了许多。有了朱厚熜的授意,他这回又是师出有名,带上个几千人也名正言顺。

他的这几千人可是和宣府守军的几千人大不一样。装备先进,精神风貌好,在京城操练了那么久,就等着那天上阵耍耍威

风。战斗力可不是现在刚刚打过一仗人疲马倦的瓦剌可比的。徐阶带着这样一队人马往瓦剌人面前一站,然后就说,原本

没什么大事,大家就不要再斤斤计较了,你瞧我都不远千里来调解了,你们不给我面子,总得给我身后这帮子弟兄面子吧

?人家可都是素不相识就热心赶来帮忙的,不让大家满意可是说不过去。

那一排火枪炮口的厉害,瓦剌人也不是没有见识过。徐大人这么客气的开口了,他们哪能驳了人家面子不是?徐大人说得

好,就算不给他面子,也总得顾忌这么多人的面子呢。这做人嘛,就是互相捧场,你给我面子,我也得让你脸上好看对吧

。瓦剌为了自家的面子问题就不能拒绝徐阶,总不能被打得满脸桃花开了,再跟徐大人探讨。

所以双方都很自觉的无视了明军袭营时无辜丧命的那十来个瓦剌百姓,也无视了在战斗过程中被波及的几户大明人家。徐

阶来回一说和,最初只是一点小小的纠纷而已,闹到现在大家都有错,福王府的人,既然太师的大公子已经教训过了,想

必也解了气,就不追究了。而太师的大公子也实在有些冲动,由自己父亲责罚一下就得了。

最终这件事情算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活着的人永远都有这样那样的事情,也永远都有数不清的烦恼去操心,死去的人很

快的就被忘记了,大家都开始在冬天的风雪中期待来年的春暖花开。至于委屈的回到了洛阳的福王府管事,谁还记得他?

边疆的这一次冲突危机算是平安度过,不过徐阶的春节势必是不能回京城过了。这次在他出京之前,他和朱厚熜两人就讨

论过边疆的安全问题。

现在大同有杨一清,宣府总督薛冰也是能征善战且正值四十出头的壮年,现在看来宣大一线是安然无忧。

除了这两人之外,大明几乎所有的战将都放在了宣大一线上,而能布防西北的,自然也都是有能之士。但是这些人都有老

的一日,也都有死的一日,若是后继无人,或者管理不善,即便是现在看来钢铁一般的宣大防线,日后也有破碎的可能。

现在朱厚熜如此用心的推动和促进互市,也是为了能够解决大明和西北少数民族之间的敌对问题。总是靠战争和攻防,总

是不得安宁。两个政权除非融合,否则日后一定是其中的一个完全的压制住另一个。朱厚熜总还是有着关于明朝灭亡的历

史知识,他很清楚按照大明现在的发展,不注重军事力量,文化再发达,将来也不免会挨打。在人类的文明史上面,经常

会出现先进的文明被野蛮的文明征服和统治的现象,这在中国的这片土地上也不少见。

自从他坐上皇位,朱厚熜最想改变的就是明朝日后会被清朝取代的命运,于是他当然是希望大明能够统治西北各部族。最

好的情况就是通过互市融合不同的民族,但是朱厚熜也没有苛求一定能够达成这个目的。毕竟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他希望

大家能够和睦共处,成为一家人,不一定人家少数民族会怎么想呢,你有好意,但是接受不接受是人家的事。

所以在互市之外,边防的改革也是必须要进行的。仅仅有宣大一线对抗西北,这等于是用面来对抗点。进攻时对方可以随

时集中兵力攻击某一个点,但是作为防守一方,大明的边防远远不能说是机动灵活。现在坐镇西北的是杨一清,他名声在

外,敢惹他的人少,打起仗来也作风狠厉,朱厚熜又给了他很大的权力让他敢于在宣大一线上任意作为。但是如果换了另

外一个人,那个人可就不一定能控制住整个宣大防线了。

现在依靠某一个将领撑起整个西北的边防,说起来是杨一清的本事,但是这也是很危险的。朱厚熜这次让徐阶远赴宣府,

不仅仅是因为他对于互市和边疆和平的重视,也有让徐阶整顿边防,并且对宣大一线进行调整的意思。

趁着现在杨一清还没有退休,也就他能够镇住宣大一线所有文武出身的将领。而且徐阶在幕后,由杨一清出面的话,不管

有什么调动或者是清理,就算损害了某些人的利益,反正他老人家快退休了,倒显得大公无私,谁也说不了什么闲话。

只是这回又要麻烦杨一清了,有朱厚熜的圣旨在,还要杨一清愿意卖徐阶个面子。

杨一清的确是很给面子的,他在西北手底下除了几个打下手的文官之外,和他同样出任武职的也就只有徐阶了。徐阶又是

个最聪明伶俐不过的人,杨一清本想传他衣钵,后来徐阶却又被调回京去了,但是没有师徒的名分,这两个人却是有师徒

的实质的。杨一清教徐阶的绝对要比杨廷和这个正牌座师教他的多。这次徐阶来了西北,迅速的解决了问题却没说什么时

候走的时,只是拿出了年礼。他嘴里说着是孝敬,但是杨一清也是知道他的来意的。

不过是调动几个人,限定一些权限,每个月多写一封奏折麻烦一点,身边的监军驻守太监也还是老样子。反倒是一连串的

改革之后,执掌一方的将领们还多了权从调动的一些权利,这让平素的军务也少了些麻烦,毕竟平常有时候也会遇到小股

的前来打劫的游牧部族,若是请示了再打,那人家早就跑了;要是不请示吧,监军太监立马就给皇上报告了,这是自专。

调整完了之后,又是军务和军纪的整顿。西北大营原先军纪也算是可以,但是比起来新的军规那就算是松散的了。可是看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