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综合症by千萌
千萌  发于:2025年11月05日

关灯
护眼

“那就行。”张副局长递过一份初步的合作意向书:“找个合适的时机,约他来谈谈。不用太正式,就当聊聊创作方向,把咱们的想法传达到位。也先说清楚,到时不一定就用他的歌。”
这是说如果不行还是会放弃他的意思,沈星晨了然的点头:“明白,张局放心。”
回到办公室后,沈星晨没绕弯子,直接打电视请顾玺出来喝咖啡——顾玺作完几期诗词的编曲后,如今已经回家了。
在咖啡店里,沈星晨把张副局长的意思和合作意向书递了过去:
“台里国庆节的主题曲,张局觉得《山河无恙》的风格很合适,想跟你聊聊预约的事。具体的创作要求和时间节点,意向书里都有。”
顾玺接过意向书,看得很仔细,看着上面重点标红的“国庆主题”“正能量”“全民传唱度”等关键字,他没立刻回答。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似乎在权衡什么。
“我没有专门写过这类主题……”半晌,他才开口:“不确定能写出符合国庆主题要求的歌……”
《山河无恙》不能算是他写的,他只是弹奏了一首钢琴曲,它可以是爱情、亲情、友情……是韩漓的填词把这首歌升华为爱国主题曲。
所以顾玺是真的没写过这类型的主题。
“没关系,试试看。”沈星晨劝说道:“张局也说了,不一定就用你的歌,所以你别有压力。”
这段时间的相处,沈星晨对顾玺好感增涨,隐隐将他当弟弟看待,因此很为顾玺着想。
“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如果被采用后反响好,以后台里主持的很多重大节目可能都会向你邀歌。”
“而且张局说了,创作上你尽管自由发挥,台里不会过多干预,只要大方向符合国庆基调就行。”
“好。”顾玺点点头:“既然如此,那我接了。”
沈星晨松了口气,脸上露出笑意:“太好了,张局知道了肯定高兴。那你什么时候去台里跟张局具体谈谈?”
“就这两天吧。”顾玺拿出手机看了看日程:“我这几天把初步的创作思路整理一下。”
他顿了顿,补充道:“不过丑话说在前头,我写的东西,不一定完全符合所有人的预期。”
沈星晨点头表示理解,仍忍不住说道:“经过这段时间合作,我相信你的专业。”
和张副局长的谈话比顾玺预想的要顺利,他是个干实事的人,没有一点官腔,提的要求也很简洁,主题明确。
顾玺回家后,告知柏瑾之不要打扰,将自己关在音乐室里彻夜编曲。
一周后,顾玺终于给沈星晨打来了电话。他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如释重负:“沈导,歌写完了,你过来听听?”
沈星晨赶到韩漓工作室时,顾玺和公司乐队已经在录音棚中录制好了demo。
“这首歌的歌名叫《家国》。”他示意沈星晨戴上耳机:“还没录正式版,这是我自己弹唱的demo。”
前奏响起,顾玺的声音随之而起,没有刻意拔高的高音,只是用清澈的声音唱着:
“五千年长河奔涌,
血脉里流淌着龙的光荣。
青山铸就脊梁,
江河诉说初衷……”
间奏里,他加入了一段古筝和架子鼓的混搭,传统与现代的节奏碰撞,却意外和谐,仿佛在诉说古老文明与年轻活力的交融。
“烽烟里写下誓言,
红旗漫卷万里长风。
汗水浇灌麦浪,
钢轨穿越寒冬……”
最后一段副歌,乐队的和声层层叠加,从独唱到合唱,声音越来越饱满,直到那句“初心不忘,薪火相传,看东方朝阳,正喷薄绽放!”落下,尾音被激昂地拉长,余韵悠远。
耳机里的声音消失了很久,沈星晨才摘下耳机,眼眶有些发热。
他不是没听过好歌,但这首歌里那种细腻的情感和宏大的格局结合得如此自然,让他一个常年浸淫在各类节目里的人,也忍不住被打动。
“顾玺,这首歌太好听了!”他由衷赞叹:“既有情怀,又不落俗套,张局肯定会喜欢!”
顾玺揉了揉眉心,笑了笑,那笑容里带着点释然:“喜欢就好。其实写的时候挺纠结的,想写出立意,又怕把握不好尺度,歌词还是打电话向韩哥请教的。”
沈星晨点点头,韩漓作词的《山河无恙》确实很符合国庆主题。
张副局长听完demo的反应比沈星晨还要激动,当场拍板用这首歌作为国庆主题曲,并动用台里的资源,邀请了三位不同年龄段的知名歌手——资深歌唱家、中生代实力唱将和新生代偶像——来联唱,拍摄MV。
MV的拍摄异常顺利,三位歌手对《家国》的曲子都赞不绝口,录制时几乎一遍过。
顾玺作为作曲人,也被邀请到拍摄现场。看着镜头里歌手们站在天安门广场前、在胡同里、在校园中演唱,看着无人机航拍的万里河山,他忽然有种神奇的自豪感。
那心情,与他在实验室中攻克国际封锁技术时不相上下。
MV在8月底上线,各大视频平台铺天盖地的宣传,三位演唱歌手自然都上了热搜。
而词曲作者顾玺,获得的是整个音乐圈对他实力的认同。以前还会有人因他年龄小而瞧不起,说他只是“卖曲的”“吃青春饭”,现在已经没人敢这么调侃了。
开学前一周,顾玺正式向《诗词咏流传》节目组递交了辞呈。
沈星晨接到消息时正在开会,看到微信对话框里顾玺发来的“谢谢这段时间的照顾,我要回学校了”,愣了半天。
他回拨过去,电话很快被接起。
“顾玺,怎么突然就辞了?节目下一季我还想跟你深度合作呢。”沈星晨语气里带着不舍。
“沈导,谢谢你和节目组的信任。”顾玺的声音很平静:“但我毕竟还是个学生,高二的课业会很忙,没办法两头兼顾。”
“好吧……”沈星晨遗憾的叹了口气:“理解你的决定。以后有机会希望还能合作。”
由于韩漓还在剧组,柏瑾之陪顾玺回学校办入学手续和领课本。
两人一起走在林荫道上,迎面遇到几个同班同学。
以前他们会大大咧咧地打招呼,勾肩搭背地开玩笑。但今天,那几个同学看到顾玺,明显愣了一下,眼神里带着一丝惊讶和……拘谨。
“顾……顾玺?”一个男生犹豫着开口,没敢像以前那样拍他肩膀。
“嗯,好久不见,暑假玩得好吗?”顾玺笑了笑,尽量让自己看起来和以前一样。
“哦,挺好挺好,哈哈哈。”男生干笑了两声,拉着旁边的人匆匆走了,留下顾玺站在原地。
柏瑾之拍拍他的肩:“不要在意。”
顾玺点点头,他大概能理解这种变化。
以前大家只知道顾玺是个“明星”,写过很多歌,但那些歌都不是他唱的,感触不深。
暑假里《唱作俱佳》的热播,让同学们理解到顾玺确实是“明星”,和电视里他们追捧的“明星”是同一个世界的人。
同学们未必想疏远他,应该是不知道该用什么态度面对他罢了。
“没关系,我能习惯。”
柏瑾之面露担心:“顾玺,不要勉强自己,实在不舒服我们转学。”
顾玺哭笑不得:“真的瑾之,我没难过。”
他没说的是,他早就习惯了。前世负责重点国家项目的研究后,出入都有安保,参加同学聚会时,同学们也是这样的神情。
顾玺早就习惯了,还能一如既往对待他的,只有那些真正的朋友。

开学后一切如常, 转眼间,新学期已经过去了一周多。
高二(3)班的同学们渐渐发现,顾玺还是那个顾玺, 每天雷打不动地早到、上课、刷题。最让同学们意外的是,连晚自习他也一次假都没请过, 没有一点想搞“特权”的样子。
渐渐地,教室里那些探究的目光变成了习以为常的视线, 走廊外偷窥的视线也消失了。
但有些变化还是悄无声息地发生了。
以前总爱搂着顾玺脖子的体育委员,对他变得礼貌了;总借他作业来抄的前桌,现在也不找他了。课间操排队时, 顾玺周围总会空出小半圈位置,像是有一道无形的屏障, 将他与同学们隔开。
很快大家也顾不上这些了, 永明高中是高二开始正式选科。这天学校将选科表发下来,让同学们填写。
众学生高一时, 就对自己的成绩有底, 要选哪个科目也都早已想好。饶是如此,也是与交好的同学一起商讨着。
而顾玺不需考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物理、化学、生物”三门课。
当顾玺将填好的表格交给班长时,周围几个凑过来的同学瞬间安静了。林晓反复确认了好几遍表格上的名字,难以置信的问:“顾玺……你选理科?”
这个选择太出人意料了。
全校谁不知道顾玺的文科功底有多扎实?
他可是拿到过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的人,他的作文文字细腻又有力量,连语文老师都时常在课堂上拿他的作文当范文。
选历史,进文科班,几乎是所有人默认的、最适合顾玺的路。
消息很快传到了班主任黎老师的耳朵里。她手里捏着顾玺的选科表,眉头拧成结,立刻把顾玺叫到了办公室。
“顾玺啊……”黎老师指了指表格上的理科组合, 语气带着难以置信:“你再好好想想,是不是填错了?以你的文科底子,选历史绝对是……”
“老师,我没填错。”顾玺站在办公桌前,身姿依旧挺拔,眼神里是一贯的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我想选理科。”
“为什么?”黎老师有些激动,甚至放下了手里的红笔:“你的作文那么好,文科对你来说更有优势!理科多累啊,物理化学那都是硬骨头,你……”
“我喜欢物理。”顾玺打断了她,语气很轻,却始终坚定:“我觉得探索物质世界的规律很有意思。”
黎老师愣住了。她看着眼前这个少年,明明还是那张略带稚气的脸,却好像有什么东西彻底不一样了。
想再劝几句,从未来规划说到学科难度,顾玺却始终只是安静地听着,最后重复了一遍:“老师,我考虑清楚了,我选理科。”
送走顾玺,黎老师坐在椅子上,半天没回过神。她从教这么多年,还没见过作文大赛一等奖的学生放着文科的康庄大道不走,非要一头扎进理科的“苦海”里。
不行,这事得跟家长沟通一下!
她翻出通讯录里韩漓的电话,那还是高一送顾玺来上学时,韩漓特意留下的。说只要与顾玺有关的事,随时可以联系。
电话响了几声,被接了起来,背景音有点嘈杂,似乎是在片场。
“喂,请问是顾玺的家长韩漓先生吗?”黎老师小心翼翼的问。
“我是,黎老师您好。”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点刚收工的疲惫,但很温和,是那种在屏幕上常见的、带着磁性的嗓音。
黎老师定了定神,把顾玺选科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说了,重点强调了顾玺在文科上的天赋和理科的难度,最后恳切地说:“韩先生,您看能不能帮我们劝劝顾玺,让他再考虑考虑?选文科对他未来发展更有利啊。”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即传来韩漓低沉的笑声:“黎老师,谢谢您这么关心顾玺。不过……”
他顿了顿,语气里带着明显的笑意和纵容:“顾玺不需要依靠高考来决定未来,所以我支持他的所有决定。理科也好,文科也罢,只要他自己喜欢,我没意见。”
黎老师彻底傻眼了。她本以为韩漓作为明星,多少会更看重孩子的“特长”,或者从未来职业规划的角度劝劝顾玺,没想到对方居然这么纵容孩子。
“可是韩先生,他可是拿过作文大赛……”
“作文写得好,不代表只能走文科这条路嘛。”韩漓打断她,语气依旧轻松:“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是好事,我们做家长的,负责支持就行了。他要是学理科遇到什么困难,您尽管跟我说,我们肯定配合学校。”
话说到这份上,黎老师也不好再坚持了。她无奈地挂了电话,看着桌上顾玺的选科表,长长地叹了口气。
顾玺成为理科生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报名参加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
“方老师,我想报名参加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顾玺把报名表平铺在物理老师桌面上,字迹工整得像打印体,姓名、班级、联系方式填得一丝不苟,显然早有准备。
方老师推了推眼镜,目光在报名表上停留了几秒,又抬眼看顾玺。
这个总是安静坐在窗边的学生,物理课上的表现确实亮眼——不是那种咋咋呼呼的活跃,而是总能在关键问题上给出精准到近乎犀利的回答,作业里的解题过程也严谨得不像高中生。
上学期期末考,他的物理成绩是全年级第三,确实达到了报名竞赛的硬性标准。
“你确定?”方老师斟酌着开口:“物理竞赛的难度很大,尤其是复赛和决赛,理论和实验都需要大量额外准备,会占用很多课余时间。而且……”
他顿了顿,想起顾玺那个拿过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的头衔:“你之前的精力,好像更多放在文科方面?”
顾玺的目光很稳,落在方老师身后的黑板上,那里还残留着刚才讲解的电磁感应定律示意图。
“我确定,方老师,请帮我报名。”他的语气很平静,但那份平静下藏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执拗。
方老师拿起报名表,又仔细核对了一遍信息,最终点了点头。
“你的成绩符合报名要求,流程上没问题。”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个文件夹,翻开到夹着竞赛报名表的那一页:“参赛理由这里填一下,回头我统一交到教务处。”
顾玺拿起笔,在“参赛理由”那一栏停顿了一瞬。最终只写下一行简洁的字:“探索物理规律,挑战自我。”
写完,他把表格推回给方老师。方老师低头盖章,将报名表收进文件夹。
就在那一刻,顾玺脸上极淡地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神情,像是在怀念什么,眼中充满暖意。
“宁一帆,我来了。”他在心里默念。
这个名字像一颗深埋在时光里的种子,此刻终于在现实的土壤里破土。
宁一帆,未来应用物理领域的顶尖学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最年轻得主之一,也是顾玺在未来的研究院中,可靠的同事,默契的搭档。
那个总是穿着白大褂,头发微卷,笑起来眼睛会弯成月牙,讨论起量子隧穿效应时会手舞足蹈的男人。此刻应该还只是个高二学生,正和他一样,坐在某个教室的课桌前,为了全国物理竞赛而埋头刷题。
宁一帆的竞赛履历在未来研究院是公开的谈资——高二参加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获全国一等奖,同年代表中国队参加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以理论满分的成绩拿下金牌,保送清大理工学院。
如果顾玺不参加这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他们就要等到七年后,在“启明星”核聚变项目的研讨会上才能相遇。
彼时宁一帆作为应用物理组的核心成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磁约束改进方案,思路之新颖让在场的老院士都眼前一亮——而顾玺,是他当时的竞争对手。
后来他们就成了同事,成了可以在实验室熬通宵后,一起蹲在路边吃烧烤的挚友。
那固然也是美好的相遇,但顾玺心里总有种莫名的遗憾——他想参与那段更早的时光,想看看那个在全国物理竞赛上意气风发的少年宁一帆。
想在他还是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高中生时,就成为他身边的同行者。
“好了,顾玺,表格我收下了。”
方老师的声音拉回了顾玺的思绪。他抬起头,脸上的神情已经恢复了惯常的平静,只有眼底深处一闪而过的光亮,泄露了些许不为人知的期待。
“老师,报名表交上去之后,什么时候能参加预赛?”顾玺收回思绪,语气恢复了平时的冷静。
“大概两周后吧。”方老师把文件夹锁进文件柜:“预赛是省里统一组织,笔试通过了才能参加复赛。你先做好准备,这周末我把去年的竞赛真题发给你,先摸摸底。”
“谢谢老师。”顾玺鞠了一躬,接过方老师递来的回执单,指尖触碰到纸张的冰凉质感,却觉得心里某个角落被悄悄点燃了。
宁一帆,我来了!

第78章
虽然很想见到宁一帆, 但他在不同省份,全国大赛前是不可能见到的。此时顾玺也只能专注于学校的物理培训课。
尽管他并不需要,但也不想让自己显得很特殊, 因此该去还是去,不过是占用课外时间和周末罢了。
培训教室在教学楼的顶层, 光线很好。已经有几个熟悉的身影在里面了,都是和他一样报名参赛的同学。
物理老师方老师正站在讲台前, 手里拿着一叠试卷,看到顾玺进来,笑着点了点头:“顾玺来了?快坐。”
培训的日子是枯燥却又充实的。方老师是个经验丰富的老教师, 讲课深入浅出,总能把复杂的物理概念剖析得清清楚楚。课后的模考和实验训练则是重头戏。
此时顾玺已不再隐藏自己的实力。
第一次培训后的小测验, 当方老师批改完试卷, 看到顾玺那份赫然写着满分的卷子时,脸上的表情先是一愣, 随即是掩饰不住的震惊。
他推了推眼镜, 又仔细看了看名字,确认是顾玺没错。要知道,这份试卷的难度,已经超出了高中课本的范畴,涉及了不少竞赛的基础题型,能拿到满分,绝非易事。
接下来的日子,顾玺用实力一次次刷新着方老师的认知。每次物理小测验他都毫不客气拿了满分。
更让方老师感到惊喜的是在手动实验环节。
一次电磁感应的实验课上,要求学生设计并验证一个简单的发电机模型。
其他同学还在小心翼翼地连接电路、调整磁体时,顾玺已经胸有成竹地开始操作。
他的手法熟练而专业,对器材的使用、数据的测量和记录都显得驾轻就熟。
他不仅完美地完成了实验要求, 甚至还能根据实验现象,准确地分析出一些细微的误差来源,并提出改进方案。
那专业流畅的操作,哪里像一个普通的高中生,简直就是有过多年物理实验经验的老师。
方老师甚至觉得顾玺来当物理老师的话,他可能会失业。
时间在紧张的学习和培训中飞速流逝,转眼就到了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的日子。
比赛当天,天刚蒙蒙亮,永明高中的校门口就停着一辆黄色的校车。车上坐着和顾玺一样,即将奔赴考场的同学。
这次永明高中总共报了12名同学,这在学校历史上也算是比较多的一次了。
方老师早早地就来到了校门口,他穿着一件干净的衬衫,脸上带着温和而鼓励的笑容:“同学们,都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同学们的声音整齐而充满朝气。
“好!”方老师拍了拍手,“上车吧,咱们去考场。”
校车平稳地行驶在清晨的街道上,车内的气氛有些紧张,但更多的是一种跃跃欲试的期待。
顾玺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街景,心中很平静。
宁一帆,你又离你近一步了。
考场位于市物理学会指定的一所重点高中。校车停稳,同学们陆续下车。
方老师站在车旁,看着眼前这群即将踏入考场的学生,再次叮嘱道:“同学们,放轻松,别紧张。拿到试卷先把题目通读一遍,注意审题,尤其是题干中的关键词和条件。遇到难题不要慌,先跳过,把会做的做完再回头思考。相信自己,你们都是最棒的!”
“知道了,方老师!”
“加油!”
同学们互相鼓励着,然后各自拿着准考证,按照指示牌的方向,寻找自己的考试教室。
顾玺的考场在三楼的一间教室。他穿过走廊,周围都是来自不同学校的考生,大家脸上都带着相似的神情——严肃、专注,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找到自己的座位,顾玺将文具整齐地放在桌角,目光平静地看着前方。
很快,清脆的零声响起,宣告着考试的开始。监考老师抱着一叠试卷走进来,神情严肃地分发着。
一张印着“第XX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题”字样的试卷放在了顾玺的面前。
他拿起试卷,先大致浏览了一遍。题目确实有一定难度,内容涵盖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等领域,很多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高中课本。正如方老师所说,相当于大学物理的入门水平。
没有丝毫犹豫,顾玺拿起笔,开始答题。
他的思路异常清晰,笔尖在试卷上流畅地滑动着,写下一个个严谨的推导过程和准确的答案。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周围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当他写下最后一个句号,检查完最后一个数据时,离考试结束还有不少时间。顾玺放下笔,静静等待交卷时间。
一周后,预赛结果公布。校园广播兴奋的念出7名同学的名字,祝贺他们通过预赛。
顾玺当时正帮方老师整理实验器材,听到自己名字时,只是挑了挑眉,理所当然,没通过才能让他惊讶。
方老师推门进来,手里扬着打印纸:“听见了吧?通过预赛的同学这周集训,已经和你们班主任说过,这周不用去上课了。”
又一周的准备后,明天就是复赛了。
柏瑾之洗好碗出来,见顾玺挺悠闲的在看《诗词咏流传》,问他:“明天就复赛了,不用复习吗?”
顾玺摇摇头:“没必要,不难。”
在学校为了不搞特殊,顾玺已经陪着刷了一周的试题,快写吐了,在家里实在懒得再看了。
复赛考场设在城郊的理工大学。黄色校车再次载着七名考生驶离永明高中,方老师坐在最前排,手里攥着一叠准考证。
理工大学的考场大楼透着股严谨的学术气息,走廊里挂着历史名人的照片。顾玺路过时扫了一眼,发现其中一张黑白照片里的老者,正是他最近在研读的《电磁学》教材的作者。
考场门口的电子屏滚动显示着“第XX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考试”。
试卷发下来的瞬间,顾玺就明显看到与预赛的差异——选择题不再是简单的概念辨析,而是给出了一个航天器在非均匀引力场中的运动模型,选项里塞满了微分方程的解。
计算题的第一题便是关于刚体在复合场中的角动量守恒,题干里还藏着一个需要自行推导的修正项。
热学题考的是斯特林循环的效率计算,但附加条件是“考虑气缸壁的热传导损耗”,这意味着需要在传统公式里加入一个额外的热传递微分方程。
光学题则给出了一个从未见过的双棱镜干涉装置,要求推导条纹间距与棱镜顶角的关系。
最让他挑眉的是近代物理题,直接甩出了一个关于α粒子散射实验的修正模型,需要用量子力学的概率密度概念重新解释实验数据。
周围的考生们有的咬着笔杆,有的在草稿纸上疯狂涂画,监考老师的脚步声在寂静的考场里显得格外清晰。
顾玺却异常平静,他的思维像一台精准的计算机,将题目里的每个条件拆解、重组,那些在预赛中看似分离的知识点,此刻在复赛的试卷上织成了一张立体的网。
他甚至在解电磁学题时,顺手在草稿纸边缘推导出了一个更简洁的积分路径,比标准答案的方法少用了三步。
当顾玺放下笔,检查完最后一个物理量的单位时,离考试结束还有一个多小时。
走出考场时,发现柏瑾之靠着车门等在校门口的树下。他看着顾玺脸上没什么特别的表情,忍不住先开口:“怎么样?难不难?”
顾玺上车,接过他递来的矿泉水,拧开瓶盖喝了一口:“比预赛难多了。”
“啊?”柏瑾之心里一紧,“那你……”
“但也就是大学物理的内容。”顾玺补充道,嘴角勾起一抹浅淡的笑:“没老师说的那么难。”
柏瑾之看着他眼里闪烁的自信,放下心:“好吧,算我多问,早该知道你肯定没问题。”
“只是理论考试而已。”顾玺往后一靠,闭上眼:“还有实验考试呢。”
理论考试通过后才能参加实验考试,因此,要等到第二天批卷完成,才能继续考试。
第二天清晨,理工大的公告栏前已经挤满了人。
顾玺隔着老远就看到自己的名字排在第一位,后面标注着“理论考试通过,实验考试时间:14:00-16:00,地点:物理实验楼302室”。
顾玺没细看具体分数,只记住了实验考试的时间和地点。
下午两点,他准时来到理工大学物理实验楼。
实验考场被分隔成多个独立的小房间,每个考生面前的实验台上摆放着器材:气垫导轨、光电门、直流电源、示波器……
今天的题目是“设计实验测量变截面圆柱体的转动惯量,并分析空气阻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这是一道典型的设计性实验题,需要自行搭建实验方案,选择测量仪器,处理数据并评估误差。
顾玺戴上手套,先是仔细检查了一遍器材,随即在草稿纸上画出实验原理图:利用气垫导轨减少摩擦,通过光电门测量角速度变化,结合牛顿第二定律推导转动惯量的表达式。
他的操作异常熟练,调平导轨、连接电路、设置示波器参数,每个步骤都精准到位,甚至在安装圆柱体时,还特意用水平仪校准了轴心。
数据记录阶段,他没有急于测量,而是先做了三次预实验,观察数据的波动范围,确定最佳测量次数。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