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在入朝为官上面,从一开始就没有所谓的’公平’可言。
可元治帝到底是个明君,与大批启用贵族子弟的前面几代君主不同,他甫一继位就修改了吏法,宣布于国子监出仕的监生授官最高不能超过五品,且三年之内不能升迁。
这条律法听起来很严苛,但是细细想来,多的是辛辛苦苦十年寒窗,从科举入仕的举子只能从六、七品的芝麻小官坐起,中举之后还要苦等官位腾出空来。而这些监生享受了最好的教育资源不说,还每年都能有机会取仕,几乎是埋进国子监的大门就已经是半个官身了,实在已是受尽优待。
然而就是这么一条限制,都在元治初年的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世族们纷纷联和起来向刚刚登基的少年元治帝抗议。理由说来说去自然就是那么几条,什么元治帝不遵祖制,肆意修改旧法,对有功之臣的后人卸磨杀驴等等,闹得朝堂鸡犬不宁。
元治帝是顶着压力,狠狠发作了几个世家,同时又提拔了包括现在的户部尚书良康在内的一众新人,拿出了几项实打实的政绩,这才坐稳了龙椅。
自此也不难看出为什么赵宝珠会被刺杀。这些世家大族早已过关了顺风顺水的日子,将一切优待都视作’理所应当’,任何出现在面前的阻碍都会被视作对贵族地位与权威的挑衅,为此刺杀一个五品小官又算什么?
新帝继位,尚且要受他们的一番磋磨,更别提是赵某。
“你之前种种举动,算是戳到他们的肺管子了。”常守洸扬了扬眉,对赵宝珠道:“我估计现在京城世家中有一大半都对你恨地牙痒痒。“
常守洸想起赵宝珠先前的作为心下都心有余悸,自铨选断了这些世家子弟的升迁之路,当众顶撞世族之首的曹尚书,罢免兵部尚书之子——
常守洸咧了咧嘴,揶揄地看向赵宝珠:“说实话,你做的那些事,若是换个人,恐怕已经尸骨无存。”
闻言,赵宝珠抬起眼来,蹙了蹙眉,似乎是有些不赞同的样子。
常守洸就挑了挑眉,觉得赵宝珠还是没搞清楚这京城的水有多深,倾身向前,好奇地问道:“诶,难不成叶京华或者太子殿下就没跟你说过,让你稍微收敛点儿?”
赵宝珠到京城还不足半年,便搞出来了这么多件大事,也太显眼了些。
谁知赵宝珠听了这话,立即摇了摇头:“没有。”
“少爷不会说这样的话。”赵宝珠看着常守洸的眼睛,目光澄澈而坦荡:“少爷明白我的志向,他不会这么说的。”
常守洸一愣。接着,他便见赵宝珠略微犹豫了一下,道:
“至于太子殿下……”赵宝珠低头想了想,有些不好意思地道:“殿下也没有因这些事斥责过我,还派人来保护我……想来,殿下也是支持我的。”
常守洸闻言,立即想起了外头那支由禁军精锐组成的小队,登时一噎。
也是,禁军都派来了,这不是鼎力支持是什么?常守洸一时无言,看着赵宝珠真诚的眼眸,缓缓向后靠在了椅背上:“……算了,是我多嘴了。”
两人又闲聊了一会儿,眼见着时间不早,赵宝珠便将常守洸一路送出了吏部。在分别之际,常守洸回头问他:”这件事,你准备怎么办?你真要去和叶京华说清楚?”
在常守洸眼中,叶京华就是条色彩斑斓的毒蛇,虽然才华的确出众,但总爱使些诡谲计谋,让他咬住了的对手应该是万万不可能松口的。这样的人,能听赵宝珠的话?
“是。”
赵宝珠点了点头,紧接着眉眼骤然一冷:
“少爷他……有些时候喜欢瞒着我做一些事。”
他说这句话时语气平静,常守洸却没来由地背脊一凉。还没有说亲的他不知道这种感觉是什么,但不妙的预感还是让常守洸止住了话头没有再深问下去,告辞后便匆匆离开了。
因为刺杀一事让叶家上下都受了不少惊吓,这几日赵宝珠二人都住在叶府本家。
然而这天,叶京华从户部下值,马车刚刚停在门口,就听闻小厮道:
“二公子,赵大人今日回赵府去了。”
闻言,叶京华下马车的动作一顿,蹙了蹙眉,看向那小厮:“回去了?留了什么话没有?”
小厮摇了摇头:“赵大人自吏部直接就回赵府去了。”
叶京华顿了顿,敏锐地从中感到了些许不对。自本家搬回去,按理来是要跟长辈辞行的,再怎么说都至少得跟叶夫人留个口信,但赵宝珠什么都没说就自己回府去了,叶京华几乎是本能地感到一丝不妙。
他顿了顿,而后放下撩开一半的车帘,坐会轿子内冷声道:“去赵府。”
半刻后,马车在赵府前停下。叶京华一下马车,抬头便见楚午、言林二人如门神般一左一右站在’赵府’的牌匾下。
叶京华看到他们,脚步一顿。
他其实有点想打听一下赵宝珠的心情如何。若守在门口的是寻常的小厮,那都是叶家过来的人,他自然是问得的,但这两个是太子派给赵宝珠的禁军,并不是他的人。
故而叶京华只是略微顿了一瞬,便往前走入了赵宅之中。
一路上一个下人都没遇见,显然,赵宝珠已经屏退了所有仆从。
叶京华逐渐放轻了脚步,略微屏住呼吸。
待到了主屋外,他远远就看见赵宝珠正坐在御赐的梅兰君子屏风前,正垂眼看着桌面上的什么东西。挺拔的翠竹自他身后蜿蜒而出,烛光自一出镂空的竹叶中透出,在赵宝珠的面上映出一片修长的落影。
那阴影只好落在赵宝珠的眼眸处,让叶京华窥不出他的情绪。
他低头走入门中,也不敢靠得太近,就站在门边道:“怎么忽然回来了?也不和我说一声。”
赵宝珠这才抬起,面上倒是没什么表情,目光将叶京华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复向后靠了靠,微抬了抬下巴:
“少爷没什么事要与我说吗?”
叶京华眉梢一跳,看向赵宝珠,敏锐地自那双猫儿眼中看到一丝寒意。
若是元治帝或是叶执伦这样的成熟男人在场,一定知道此时就该顺坡下驴,将该坦白的都坦白了,可惜叶京华到底成婚不久,闻言竟一时没敢做声。
见他不说话,赵宝珠也没说什么,只是将桌子上的公文朝叶京华的方向推了推:
“少爷看看这个。”
叶京华一顿,而后上前了几步,垂眼一看,便见桌案上竟赫然摆着两名刺客的供词,登时眉梢一跳。
“这是我自京兆府尹那里要来的。”赵宝珠道,挑起猫儿眼,有些凌厉地看着叶京华:“少爷知道吗?王致远要杀的是我。”
叶京华一听到’杀’这个字,眉头就下意识地一蹙,喉头略微一动,眉眼间极快地闪过一丝戾气。但他又很快收敛住了神色,似是疑惑般地往供状上看了一眼,淡声道:
“是吗?”
赵宝珠面无表情地凝视他片刻,忽而出声:“少爷在说谎。”
叶京华神情一滞,下一瞬,便见赵宝珠笃定道:“若少爷真是初次知道此事,一定会很生气。现今少爷如此平静,一定是早就知晓了此事。”
叶京华听了,沉默了片刻,而后缓缓叹了口气:
“是,我说谎了。”
见他承认,赵宝珠紧皱的眉头松开了些,而后又想起叶京华连日来对他的隐瞒,又板起脸道:“少爷究竟为何要这么做?”
叶京华站在赵宝珠身前,闻言抬眸瞥了眼他的神色,见他满脸冰寒,便垂下眼,开口缓声解释起来。
赵宝珠就坐着听。
叶京华的解释跟常守洸之前和他说的没什么两样,大概就是说,若将此事当作刺杀赵宝珠处理,王致远未必能得到惩罚,说成是刺杀他却能让王家好好地喝一壶。
赵宝珠听完了,也没说好与不好,只是默默垂着眼,似是在思考些什么。
叶京华站在一旁,从进门到现在连水都还未喝上一口。
在一片静默中,他看了赵宝珠一眼,抬起手握拳抵住唇边,轻轻咳嗽了一声。
见状,赵宝珠抬起眼,将茶杯朝叶京华面前推了推:“少爷喝口茶吧。”
叶京华便放下手,点了点头,想要在赵宝珠身边坐下——
然而就在此时,赵宝珠却冷声道:“我让你坐了吗?”
叶京华动作一顿,抬眸看向赵宝珠,浓密的睫羽轻轻颤了颤,在透彻的星眸里投下些许细碎的光影。
赵宝珠神色微滞,接着眉心用力一蹙:“少爷摆出这幅样子也没*用!”他冷哼一声,往后仰了些:“就给我站着!”
见计不成,叶京华垂下眼,嘴唇微微拧紧。表情没有太大变化,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顺从却有丝委屈的神态。
赵宝珠心下一颤,却没有像往常一般被他的美人计骗倒,而是眯了眯眼——
“我还有一句话要问少爷。”
赵宝珠紧紧盯住叶京华的神情,沉声道:
“少爷这样做,是否也和太子殿下有关?”
第128章 独自进宫
听到这个问题,叶京华似是有些惊讶地微微睁大了眼睛,顿了片刻后,蹙眉垂眼看向赵宝珠:“你怎么会这么想?”
这一下把赵宝珠整不会了。
他看着叶京华的眼睛,竟下意识地生出了些许疑虑,他微微顿了一瞬,接着犹豫道:“因为……太子殿下回京之后,少爷和他好像老是在吵架,还叫我离他远一点——”
叶京华蹙着眉,似是没想到他会这么说,神情中带着丝疑惑道:“我什么时候和太子吵架了?”
赵宝珠闻言一噎,有些无措地眨了眨眼。他确实是觉得太子和叶京华之间怪怪的,但是要说吵架,好像也真的吵过——赵宝珠冥思苦想,片刻后抬起头,有些犹豫地道:
“那日,少爷和太子在朝堂上起了争执——”
“那只是政见不合罢了。”叶京华朝他走进半步,低头道:“国事上有争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见他如此笃定,赵宝珠有些动摇了:“可……这……”
叶京华趁机又靠近了一步,在赵宝珠身旁坐了下来:“我不让你靠近太子,是因为宫中之事波谲云诡,怕你还如往常般以兄弟之礼相待,惊扰了殿下。他是太子,身份尊贵,性情又阴晴不定,怕你应付不过来。”
这话说得合情合理,赵宝珠不禁低下了头。
叶京华看了他一眼,抬手覆上赵宝珠的抓住椅子扶手上的五指:“你若是不喜欢,往后……我不限制你便是了。”
听了这话,赵宝珠霍然抬起头,睁大了眼睛道:“不,少爷说得对。”他敛下眼,抿了抿唇道:“我上回私自去东宫,被太子殿下斥责,就顶撞了殿下。”赵宝珠知道自己脾气不好,动不动就爱发脾气,是该离太子殿下这样尊贵的人远一些。
闻言,叶京华神情微微一缓,抬手摸了摸赵宝珠的头发,再顺着发尾滑下:“……你忽然这么说,是不是在外头听说了什么?”他一顿,看向赵宝珠:“或是有旁人跟你说了什么?”
赵宝珠一听这话,便想起了常守洸,但他信守诺言,不会出卖对方:“没有,我只是自己胡乱猜的。”
什么党争,议储之事实在是太过荒谬,果然都是外面的风言风语。
赵宝珠想道。他还是相信少爷的。
见他否认,叶京华轻轻眯了眯眼。他不太相信于权谋之事不甚关心的赵宝珠会自己想到这上头来。
叶京华的手轻轻搭在赵宝珠的肩膀上,正想开口说什么,然而就在这时,赵宝珠忽然抬头,皱眉看向他:“若与太子殿下无关,那便拿了。可这王致远一事,我是要和衙门说清楚的。”
叶京华闻言,眉尾轻轻一颤,看向赵宝珠:“宝珠——”
赵宝珠回过头,也没听他说什么,’噌’得一下就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叶京华的手离了他的衣袖,有些尴尬地悬在了半空中。
赵宝珠眉头紧蹙,眉宇见带着些许怒气,垂眸看向叶京华:“少爷不必再说了,我心意已决。”而后扭过头:“少爷请回吧。”
叶京华眉头一颤,这次是真的露出了愕然的神色。他顿了顿,喉结上下一动,跟着赵宝珠站起来:“回去?回哪去——”
赵宝珠略微偏头,露出小半张素白的侧脸,冷冷哼了一声:“自然是回叶府。”
叶京华眉头一皱,下意识地要靠近赵宝珠。然而还没等他有所动作,一票下人忽然一拥而上,挡在了叶京华面前:
“二公子,奴婢送您回府。”
丫鬟在他面前,微微屈膝,正是从前在小叶府上伺候的玥琴。
叶京华这才恍然想起,这里是赵府。
他抬起下颌,皱眉看着赵宝珠穿着官服的背影由层层下人簇拥着消失在门廊后,忽而眉尾一颤
——他这是被赶出门了?
听闻叶京华最后在堂上站了半个多时辰,最后才走了,也没有理会。安安生生地在赵府的黄花梨大床上睡了一觉,第二日养足了精神,一大早就起了身,准备去先去京兆衙门,再去刑部找叶家大哥,将王致远行刺一事好好说清楚。
然而正当他迈出府门之时,一架马车忽然从街角急驰而来,在赵府门口停下。车架玄紫色的小轿上下来一个身着内官圆领袍的白面内监。
赵宝珠见状一愣:“夏内监?”
夏内监满脸笑容地迎上来:“赵大人,早安呐。”他走到赵宝珠身前,笑着道:“陛下传召,要赵大人进宫见架呢。”
赵宝珠一怔,随即心中一惊。元治帝要见他?赵宝珠瞬间有些慌乱,下意识地看了眼隔壁的叶府:“这……夏内监,陛下只召见了我一个人吗?”
夏内监点头道:“是,赵大人快速速随咱家进宫吧。”
竟然没有传少爷?赵宝珠心中一紧,不知皇帝单独找他会有什么事。在短暂的慌乱后,赵宝珠很快地收敛了神情,皇帝单独召见他,倒也正好。
赵宝珠稳了稳心神,抬起头:“烦请夏内监领路。”
半刻后,赵宝珠候在了西暖阁中。
偌大的殿中只有他一人,这是赵宝珠头一次独自面圣,自然是紧张,双手紧紧抓住了官袍,额上都被蒸出了些许薄汗。
不知过了多久,一个小太监出现在暖阁内:“赵大人,陛下传你入书房问话。”
赵宝珠抬起头,神情一怔,元治帝要在书房见他?赵宝珠便起身,跟着小太监走出暖阁。一进入御书房,映入眼帘的先是两排自底部直至屋顶的书架。书架由上好的紫檀木所制,表面散发出温润的色泽,上面摆放的除却卷卷古籍外,还有各式摆件与玉器,虽不见豪奢,却处处透着精致。赵宝珠一打眼便看到了许多与叶京华赐与他之物相似的西洋物件,心中微微一动,没想到陛下也会喜爱这些舶来品。
他转过书架,皇帝低沉而威严的声音传来:“这儿在写一笔。”
只见元治帝穿着身金黄的龙袍,正背着手站在御案旁,垂头看着五皇子写字。
着宝蓝色缂丝金龙服的少年正蹙着精致的眉心,坐在御案前握着狼毫笔努力写着字。
看见这个场景,赵宝珠眉尾一跳,刚忙低下头去。心想陛下果然对五皇子甚为宠爱,御书房虽比不上上朝时元治帝坐的龙椅,可也算是个尊贵的地方,五皇子说坐就坐了。
元治帝站在桌边,看小儿写字倒是看得很认真,伸手在宣纸上点了点:“这儿,再写一笔。”
五皇子精致的小脸神情严肃,吭哧吭哧写着字的样子倒是十分可爱。
赵宝珠小心翼翼地瞥了几眼,不禁心生喜爱,五皇子果然是长进了不少,知道用功读书了。
这时,曹内监小心上前了几步,轻声道:”陛下,赵大人到了。”
元治帝与五皇子同时转过头,赵宝珠立即扫开前襟,双膝跪地,拱手行礼:“微臣见过陛下,见过五皇子殿下。”
五皇子看见他,双眼登时一亮,脆生生道:“宝珠!”
这一下又破了功,元治帝瞥了儿子一眼,板起脸:“乱叫什么?你的礼数呢?”
五皇子一噎,扁着嘴放下了狼毫,跳下椅子站在一边。在这一年有余的时间里他窜高了不少,此时已经堪堪能到元治帝的肩头,已是个半大的小伙子了。
宸贵妃艳冠后宫,五皇子的姿容自然也不会差,许是由于身条长得太快,脸颊消瘦下去,更显出眉目的精致。只是他此刻低着头抿着嘴,神态上的稚气一下子就盖过了个头带来的成熟感,让人一看就知道这还是个孩子。
元治帝好笑地看了他一眼,抬手拍了拍儿子的后脑:“还不去跟赵大人见礼?”
五皇子便走过去,将赵宝珠扶起来,乖乖朝他见礼:“瓒见过赵大人。”
五皇子朝他行的是晚辈礼,赵宝珠一时愣住,接着赶忙要伸手将人扶起来:“殿下,这可万万使不得啊——”
这时,元治帝向前一步:“使得。”随后拍了拍五皇子的背:“行了,回你母妃那儿去吧。”
五皇子直起身,抬头向父亲道:“不行,母妃说了,让我去文渊阁读书。”
元治帝闻言失笑:“行吧,那就去文渊阁。”
“好。”五皇子点了点头,一本正经地道:“父皇,儿臣告退。”然而一转身,又是小跑着出去的。
元治帝看着儿子的背影,好笑地摇了摇头,回头朝赵宝珠道:“这孩子,虽是长进了些,却还是毛毛躁躁的,让你见笑了。”
赵宝珠怎么敢接这个话,但他又是个不会说场面话的人,只好磕磕巴巴道:“陛、陛下言重了——五、五皇子殿下很好。”
“哦?”闻言,元治帝挑了挑眉,道:“好在何处啊?”
赵宝珠一愣,倒是没多想,直接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五皇子殿下长高了许多,一表人才,臣看着觉得好极了——”说着,他还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殿下待臣亲近,臣受宠若惊。”
见他一副长辈看孩子的口吻,元治帝失笑,回身点了点头:“瓒儿是挺喜欢你的。”
赵宝珠闻言有些开心,眼睛亮了亮,独自面圣的紧张都消散了不少。
元治帝在御案后坐下,抬起头:“赵卿啊,今日朕召你前来,是有件事想问你。”
赵宝珠闻言立即道:“陛下尽管问,臣定知无不言,言无不晓。”
元治帝见状,倒也没绕圈子,直接问道:“王家的事,你怎么想啊?”
他问的自然是王致远行刺之事。
其实把事儿拿到赵宝珠面前说,元治帝是有点心虚的。不管王致远此人想刺杀的是谁,叶京华彼时在轿子里,差点受伤的事情也是事实。宸贵妃听闻小弟遇刺,当日就闹了一回,吵着嚷着要他严惩王家。而昨日听闻元治帝将兵部尚书王靖召进宫中,却又放回去了,宸贵妃又闹了一回。
元治帝有点头疼。对王致远的所作所为他也很恼火,但要让他连王家一并都发落了,恐怕会被这些世族议论他偏心叶家太过。
元治帝现今的处境颇有些尴尬。若真是按照王致远刺杀叶京华处置,那不让王家狠狠掉块肉是下不来台的,不说别人,宸贵妃哪儿就第一个过不去。
其实,他何尝不知此事是叶京华要给赵宝珠出头,因此京兆尹府要将案子移道刑部,他也没说什么。但王靖此人,他留在兵部还有用,断不能随意发落了。所以元治帝才悄悄叫了赵宝珠来,想的是只要将他打点妥当,叶京华那边就算是不妥也得妥了。
元治帝翘起一条腿,看向赵宝珠,眯了眯眼。
然而下一瞬,他便见赵宝珠微微一愣,接着便’噗通’一声跪在了地上,仰头道:“陛下,于此事,臣正好有事禀报。”
“哦?”元治帝挑了挑眉,略微倾身:“你说说看。”
赵宝珠正色道:“此案有误会,那天王致远要刺杀的不是叶大人,而是微臣。”
元治帝没想到他自己就说出来了,略有些惊讶,接着眉目一喜:“是吗?”
赵宝珠垂着眸,一板一眼地都说了:“王致远此人原乃吏部考公司一主事,然他长久以来玩忽职守,尸位素餐,臣便上奏免了他的官,谁知他竟不知悔改,对微臣心生怨恨,雇流寇妄图刺杀微臣,只是叶大人彼时正好与臣在一处,故此受了牵连。”
元治帝听了,眸色微闪,自座上缓缓站起:“……原来如此。”
他走出御案外,站在赵宝珠面前:“这么说来,此事都因王致远一人而起?”
“是。”赵宝珠点头,自怀中拿出从京兆尹府要来的口供:“此乃两个刺客的供状,请陛下过目。”
元治帝接过来,越看眼眸越亮,点了点头,问道:“人证物证可是俱在?”
赵宝珠道:“是,据说待人行刺所用之弓弩,乃王致远之物,尚不知从何处而来——”
闻言,元治帝登时嗤笑出声:“哼。能从哪来?还不是他那个老子给他的。”
说罢,他转过身,一把将手上的供状扔在了御案上:“这王靖也是老糊涂了,自己嫡出的儿子纵成这个样子,朕此次非得治他个管教不严之罪!”
闻言,站在旁边侍候的夏内监眉梢微微一动。
这管教不严的罪名,可比共谋之罪要轻多了。昨日王靖被召见,也是在御书房问的话,夏内监亲眼看着王靖这个平日里严正威仪的兵部尚书在元治帝面前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体面全无,恨不得拿八辈子祖宗发毒誓证明对儿子行刺之事毫不知情。
其实元治帝也看得出来,因为王尚书从头至尾都以为儿子是真的想要刺杀叶家的二公子叶京华,都说出什么愿意辞官举家搬离京城的话了,显然王致远行刺赵宝珠,并没有跟这位老爹通过气。
想必这位王公子,丝毫没有觉得行刺一个五品小官会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元治帝面有冷意,所谓富不过三代,本朝开国功臣之子嗣到他这儿,正好四代。人才青黄不接不说,其中飞扬跋扈、不学无术者简直能占大半数。元治帝不满于这些靠荫封入官者已久,这些人,白吃公家的饭不说,竟胆敢当街刺杀在朝官吏,真是在撩拨元治帝本就绷紧的神经。
“这个王致远,朕必得好好发落。”元治帝沉声道,遂回过头看向赵宝珠:“此事赵员外郎不必忧虑,朕知道,你是按着国法行事,做得很好。我朝绝没有因错被罢免官职,还要报复刺杀上官的道理!你往后只管秉公办理,朕自会替你撑腰。”
赵宝珠俯首道:“陛下圣明!“
元治帝说完,转过头,微微眯了眯眼,道:“只是,恐怕刑部那边还有误会。”
赵宝珠听了,立即道:“陛下放心,微臣定会去与刑部说明,今日微臣带着这供状,本就是想去刑部衙门将事情说明白的。”
听他这么说,元治帝登时大喜,俯身伸手去扶赵宝珠:“赵卿!”元治帝笑着将赵宝珠提溜起来,虎目微亮,欣赏地将人上下看了两遍,道:
“朕没看错,你果然是个明事理的。那王致远险些伤了你的性命,你还能心系法理,朕甚为欣慰。”
平心而论,赵宝珠若是恼恨,就这么由着叶京华替他将王家料理了也不奇怪。毕竟那王致远实在可恨,这又是关乎性命的大事。而在这种情况下赵宝珠还能坚守本心,将事实说出来,就更让元治帝觉得可贵。
一边儿是真凶王致远霸道跋扈,徇私枉法,另一边儿苦主赵宝珠清明正直,心胸开阔,孰高孰低一看便知。
赵宝珠不敢受皇帝如此夸赞,垂首道:“陛下谬赞了,微臣不过是想将误会解开罢了。此事重大,定要将真相说明,也好让天下官吏知道,升迁任免乃国事,绝不得以满足一己之私便肆意妄为。”他顿了顿,抬眸坚定道:“不怕陛下觉得臣轻狂,王致远之流,就是再来两个、三个,臣也不怕,若臣那日死了,不过是以身殉法,没什么可怕的。”
此话一出,连旁边伺候的夏内监都呼吸一滞。生人最忌讳将什么死呀活呀的放在嘴上,这位小赵大人刚遇了刺,就敢把这话挂在嘴上,真真是少年血勇。
然而元治帝却能看出来,赵宝珠是真心说这话的。
“好!”他虎目之中眸光闪烁,用力拍了拍赵宝珠的肩背:“大丈夫自当有此心胸!”
遂转头朝夏内监道:“传我的话,赵卿此次受了大惊吓,赐黄金百两以作抚恤。”说罢他回过头,手还握了握赵宝珠的肩膀:“朕瞧着你都没怎么长似得,个头都快被小五赶上了似得,将这些钱拿回去好好补一补。”
赵宝珠一听皇帝赐了黄金,本来慌张地想要拒绝,却被后一句堵得凝噎。他……他有这么矮吗?五皇子是长高了些,但也不至于就比他高了吧!
“好了,难为你这么早进宫一趟。”元治帝转过头,道:“夏长春,你去送赵卿——”
赵宝珠立即回过神,见元治帝要打发他走了,赶忙俯首道:“陛下,臣还有一事望奏。”
“嗯?”闻言,元治帝话头一顿,转过脸来。他现在看赵宝珠很顺眼,和颜悦色地道:“还有什么事,你说吧。”
赵宝珠便又在元治帝惊讶的目光下‘噗通’一声跪在了地上:
“臣于吏部任考功司员外郎数月,前有铨选之乱,后有遇刺一事,对当前在朝官吏之弊病深有感触,为解吏治之困,臣日夜苦思,有一计望献与陛下。”
“哦?”元治帝闻言,倒是来了点兴趣:“你说说看。”
赵宝珠垂头敛眸,沉声道:“如今海内太平,朝野世家盘踞,居功自傲,又彼此牵连襄助,互成一体,牵一发而动全身。从铨选之事便可看出,臣将一批不合吏法的官员黜落升班,第二日便有世家权贵上门,叫臣给个说法。”
赵宝珠顿了顿,接着道
“此番天长日久,必定生乱,一次两次臣尚且能够应付,可靠臣一人之力,到底不是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