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强强]——作者:梦溪石
梦溪石  发于:2016年03月30日

关灯
护眼


    赵肃笑道:“不,不单是水师,我想上奏朝廷,在流求建省。”

    侯继高瞠目结舌:“这,建省?”

    放眼整个明朝,也就两京十三省,这还是在宣宗皇帝年间就定下来的国策,如今轻描淡写几句话,就提到建省,这位赵大人手笔未免也太大了。

    赵肃笑道:“龙泉何故如此吃惊,流求地域所限,让福建或广东来管辖它都不算合适,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自行建省,由朝廷直接管辖,所以不单要有水师驻防,还需要巡抚、布政使等官员,此事一时半会也说不好,等我上奏陛下之后,再行定论,若能成真,只怕免不了要龙泉你多加操劳,奔波于两岸之间了”

    侯继高道:“假使大明能兵强马壮起来,末将区区贱命又何足惜,任凭大人驱使就是!”

    赵肃哈哈一笑:“好,龙泉此言壮哉!我大明开疆拓土,保家卫国,最需要的就是龙泉这等名将勇士!”

    侯继高也笑了起来:“大人再夸下去,只怕末将都要无地自容了,论起功劳,那些在前线战死的将士,才当得起勇士二字。”

    赵肃的手摩挲着地图,目光流连不去,看了半晌,才转而抬起头,直视着他:“大明积弱太久,要强盛起来,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可能需要十年,又或者几十年,朝廷里的许多官员能力再强,也不过是纸上谈兵,真正落实建设的,还要靠你们这些身在地方的人,不管如何,此战意义甚大,你做得很好,我代陛下,代朝廷,代东南百姓,谢谢你们了!”

    说罢拱手,弯下腰,郑重一揖。

    明朝武将地位低,就算到了侯继高这个位置,去到京城,照样也要夹起尾巴做人,几时曾有文官向他低头弯腰,更别提堂堂帝师了,侯继高眼眶一红,连忙扶住赵肃,强笑道:“大人折煞我了!”

    赵肃微微一笑:“往后你为国为民,便当得起我这一拜,否则咱们以后无法常常见面,我便是想拜,也没机会了。”

    侯继高问:“大人,那末收复濠境的事情……”

    赵肃道:“现在还不是时候,我本以为红夷冲着濠境而去,我们正好坐山观虎斗,再趁机坐收渔人之利,收复濠境事半功倍,但现在经过这场海战,我们固然需要休整,他们暂时也不会去打濠境的主意了,只怕还得过几年,等时机成熟了,再看看,眼下最重要的,还是勤练水师,加强海防为主。”

    这是在为未来几年作计划了,侯继高听得很认真,末了点头:“是,末将都记下了。”

    论战场上指挥作战,赵肃不如戚继光、侯继高这样的名将,但若论大局调控把握,侯继高等人,又不如赵肃了,这正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东南海战胜利的消息传至京师,果然让朝野人心振奋,原先那些担心两线作战,大明无以为继,又或者觉得明朝指定要吃败仗的人,这下子暂时都没了声音。

    皇帝亲自下旨,褒赏有功将士,不过因为北方战事还未停,所以规模并不大,如铸英魂碑等事宜,都暂且押后不提。

    等到八月末的时候,一直处于胶着状态的战事终于有了逆转,不仅传来贺子重诈死,潜伏在平壤城内与明军里应外合,以少胜多的消息,接二连三,又有大捷的喜讯传来,胜利在即,人人欢天喜地。

    到了九月初,随着战线拉长,粮草无以为继,加上瘟疫横行,日军损失不少,开始有了休战的念头,丰臣秀吉通过朝鲜方面,向明朝提出停战议和,并将地点定在日本名古屋,朱翊钧应允议和,但只同意在鸭绿江畔的义州进行议和,并且要在日本称臣,且承诺永不侵犯朝鲜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议和。丰臣秀吉愤而拒绝,再次开战。

    这一次,明朝新政改革的优势就逐渐显示出来了,明君越战越勇,且军备火器粮草等,源源不断从国内输出,为了应对朝鲜瘟疫,朱翊钧也不惜代价,以保住明君将士安危为前提,宁可多花钱,少冒险。相比之下,日本方面一开始的锐气逐渐丧失,在疾病、伤势的双重折磨下,士兵战斗力急剧下降,加上明军方面在火器上非常舍得花钱,常常用大口径的火炮顶上,先轰炸一番再说,孰优孰劣,高下立见。

    丰臣秀吉咬牙坚持了两个月,最终顶不住,再次提出议和。

    这一次,朱翊钧没有松口,直接把明朝的条件列出来:称臣、纳贡、赔款。

    否则继续开战。

    十一月下旬,日本方面终于同意全部条件。

    这一回,赵肃倒不急着北上了,因为他发现没有自己在身边,朱翊钧也同样能够施展自如,而且逐渐显露出作为一个帝王真正的手段和气魄。

    既然如此,他便越发想看看朱翊钧到底能做到哪一步。

    被自己一手调教起来,既是恋人,又是师生,看着他在帝位上绽放着自己的光芒,赵肃心中实在有说不清的欣慰和喜悦。

    所以他一面在家里闲居,一面密切关注朝鲜战事,北京那边几次派人来催请,他只以身体不适为托词,延迟了进京的时间。

    福建气候宜人,纵然是十一月,只要有太阳的日子,便不会冷到哪里去。

    赵肃让人搬了藤椅茶几,坐在院中,看着京里来的邸报,周遭绿意不减,啾啾鸟鸣,阳光暖暖地洒在身上,照得人昏昏欲睡。

    忽然脸上似有手指划过,从颧骨往下,将他下巴挑了起来。

    清浅睡意被惊破,赵肃睁开眼睛,发现自己身前背光站着一人,不由眯起眼睛辨认。

    “小师兄?!”

    元殊好整以暇:“我们在京城忙死忙活,你在这里倒是好梦正酣。”

    赵肃把身上薄毯掀开,拉他一并坐下。“我是偷得浮生半日闲。”

    元殊哼道:“我看你是日日闲,难为陛下天天催问我们,你什么时候上京,你倒好,累得我千里迢迢跑来宣旨!”

    赵肃挑眉:“宣旨?”

    元殊冷不防道:“赵肃接旨。”

    他肃然起身下拜。“臣接旨。”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太子太傅赵肃,入朝十数年有余,宇量凝邈,志识明劭,果敢任事,政术有闻,战功卓著,宜进太师,赠上柱国,加丹书铁卷,着即日进京,总摄国政。钦哉!”

    赵肃有些回不过神。

    丹书铁卷,说白了,就是免死金牌,当然不是所有罪责都可以免除,但只要不是谋反大罪,只要明朝没有亡国,一旦拿出铁卷,就可以抵消刑罚。

    但这也就罢了,还进太师,赠上柱国,瞧那模样,若不是封了公侯之后不能干预政事,只能领兵,皇帝只怕也会再加封个公侯之类的爵位在他头上。

    “这封赏,是不是太重了些?”他接了旨,起身拿过元殊手里的手谕,看了又看。

    “以你的功劳,这些封赏,并不为过。”元殊如是道。

    赵肃总觉得有些不对劲,但又说不出来。“你老实告诉我,是不是京城里出了什么事?”

    元殊笑起来:“能有什么事,你这人就爱多想,陛下的旨意可拖延不得,收拾收拾,赶紧和我上京吧!”

    赵肃想了想,道:“那先去福州拿点东西吧。”

    元殊道:“在哪儿拿,派人去不就得了?”

    赵肃笑道:“还是自个儿去比较好。”

    元殊欲言又止,终是没有说话。

    收拾行囊不费什么功夫,赵肃本身要带的东西不多,都有赵吉等人在忙活,但母亲陈氏不舍得他又要远行,准备了不少土仪,也给元殊备了一份,如此耽搁下来,到了第三天才准备妥当上路。

    一行人先到福州,赵肃拉着元殊,直奔城中一间玉器铺。

    掌柜的见了赵肃,忙过来招呼:“赵爷,您的东西早就备下了,今早刚刚才送过来。”

    赵肃也笑道:“看来我来得正巧。”

    掌柜忙让伙计拿出一个锦盒。“你瞧瞧,可还满意?”

    元殊不知什么东西,竟劳动赵肃如此重视,见他打开锦盒,便也凑过来看。

    只见绸缎之上,放了一根冰糖葫芦,红得晶莹剔透,光华天成。

    “这是……?”他忍不住伸手一摸,冰润圆滑,竟是玉石雕刻而成,如果不仔细辨认,竟似真的一般。

    掌柜见他吃惊,也有些得意:“这是用上等和田白玉,缝在刚出生的小羊皮下,等过几年它长大了,再把玉取出来,这时候玉石已经浸透了羊血,所以才能呈现红色。”

    元殊不可思议:“好好一块血玉,你竟用来雕成冰糖葫芦?”

    赵肃但笑不语。

    出了铺子,赵肃道:“你很多年没回到福建了吧,不若我带你去逛逛街市,明儿再启程。”

    说罢就要走。

    元殊拉住他:“你就快跟我回去罢!”

    赵肃停住脚步,看着他。

    元殊眼看瞒不住,咬咬牙,沉声道:“陛下病重,情形只怕有些不好。”

    赵肃本已料到他有事瞒着自己,却万万没想到是这样的噩耗,脑海一片空白,一时竟有些站立不稳,险些绊倒。

154

 第154章

    元殊从没见过他如此失态的样子,脸色瞬间惨白,连脚下的路也没注意,一个踉跄差点往前倾倒,忙伸手扶住他。“少雍!”

    “我没事。”赵肃推开他,神情很快稳了下来,仿佛方才一幕只是错觉。“小师兄,这种事不是能拿来说笑的。”

    “我没说笑,”元殊叹了口气,“之前陛下前往三大营观看演练,谁知途中意外落马,当场就昏迷不醒,一直到回了宫里,当夜就发起热症,直到隔日才醒过来,太医说是这是腿摔伤了引起的,可能头也磕碰到了,所以才会昏过去。”

    赵肃的声音里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元殊道:“就在上回汝默奉诏南下找你之后的几日。”

    “不过是摔下马,怎么会到如此严重的境地,莫不是有人从中作梗?”他心念电转,带上厉色。

    元殊摇首:“应是没有,那日陛下是临时起意,而且身边亲随,皆是心腹之人,事后刑部和大理寺都派人严加勘察,确实是意外。”

    “原本伤情已有起色,但后来战事吃紧,大家都忙得脚不沾地,我们尚且三更半夜还在宫里商议军情政务,更别提陛下了,据说他常常整夜没有睡觉,三餐亦不定时,如此一来,病情反反复复,日趋恶化,有时候发起烧就是一两天不退,到了我出京的时候……”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