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风水师by道之光
道之光  发于:2025年10月03日

关灯
护眼

非法,非非法。
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无。
顺其自然,顺势而为。
关于面部调整也是。
大家聊着天的时间顺便就把筋骨调整了,让自己的气更加的流畅,自然是很好。
尤其是睡眠不好的人,头部都有淤堵的地方,五行杵四处敲一敲。
主要放松上图这两个部位。
一个是耳朵上面,眉毛的高度。(避开太阳穴)
一个是脖子侧面的筋。(比如按左侧的时候,头向右转更容易按到。反之亦然。要是分不清肌肉和颈动脉,这个位置就不要轻易动。)
如果牙痛,除了上图耳上红点处之外,颧骨下沿苹果肌附近也能找到淤堵的地方,慢慢把它们通开。
缓解牙痛的方法前面也写过,我看评论区也有不错的推荐。
102章的留言
盐水、花椒、掐耳垂的办法都挺好。
耳朵是一个倒着的婴儿,耳垂对应着头部,适合天天揉一揉。
面相上讲,耳垂大有福,也跟耳朵代表头部有关。
耳垂大的人,聪慧。
耳垂薄的人,记忆力和执行力弱。(修心开智慧,耳垂会变大变厚。)
在健康方面,如果耳垂附近已经有皱褶的人,容易脑供血不足,或者有心血管方面的问题。
所以,平时多搓一搓耳朵,对健康大有益处。
顺便还能提升一下面部,看起来更年轻。
但有的人痴迷于好看,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脸上,那倒也不必。
偶尔想起来的时候按一按,疏通一下经络,就当是休息了。
休息之外,生命还是要用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
任何事情都不必执着,一旦执着了就容易起贪念。
贪念一起,就容易走偏。
比如下面这种。
这种不算是内求,这是贪图了“道”。执着于神通也是贪。梦虽然可以通灵,但在梦里修不出正道。
就好比经书可以给我们指路,但想靠着读经证道,这本身就违背了道。
道是天道,是因果。
哪一位佛菩萨不是通过利益众生而证道的?有付出才有收获,这既是阴阳,也是因果。
因果是唯一的正途。所有违背因果的偏门都是魔的诱惑。
我们只需要好好做人,好好做事,其他都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来就来,不来就不来,不执着于某个固定的结果,才不容易走歪。
再分享个好笑的事情。
94章评论
这一段讨论的是那个总抠实木家具的工人,一位友友质疑为什么我不给老板赔偿还帮着工人。
老板作为创业者,他应该对自己录取什么样的工人负责任。
作为一个老板,必须要有包容工人笨笨的这种觉悟。
工人不笨的话,人家自己就当老板去了,谁给你打工?
所以作为领导一定要明白,工人笨是必然的。
自己只需要衡量一下,这个笨的程度是不是自己可以接受的。
不要指望工人会很聪明,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贪念。
再说中介要不要帮忙赔偿。
其实劳务中介和媒婆一样,只负责给双方牵线搭桥,大家认识一下。
至于见面之后能不能相中,结婚之后会不会吵架,这不是媒婆(中介)的责任。
如果结婚之后有人去借网贷,欠了一屁股的债想让媒婆负责还钱?
这上哪儿说理去?
谁介绍的找谁负责一辈子?
这算不算也是一种贪念?
╮(╯_╰)╭
内求是问自己:我可以做什么,让事情变得更好。
重点在【我】做什么。
只在于【做】本身。
不在于结果。
更不在于别人应该做什么。
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就好,至于结果,尽人事听天命。

上两章讲的人脉和资源,很多友友没明白。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命运好不好,说的就是我们跟他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改命,改的就是关系。
所以,这个问题我们拆开来再详细说一下。
853章评论
这位友友的观点是:你在下层,指望别人来帮你有点搞笑。不付出,没人会帮忙的。
如果你相信没有人会帮你,那就真的没有人会帮你。
这是心理学家罗伯特默顿所提出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
也就是说,你相信什么,什么就会实现。
比如,你认为老板喜欢你(正向思维),他多给你安排工作,你会觉得他这是在重用你(想锻炼你提拔你),他少给你安排工作,你会觉得他这是在照顾你。
如果你认为老板不喜欢你(负面思维),他多给你安排工作,你会觉得他是在给你穿小鞋,他少给你安排工作,你又会觉得他看不上你、想把你边缘化。
不论你认为老板喜欢你还是不喜欢你,你都能在工作中找到各种“证据”,证明自己的“预言”,然后理直气壮的说“看吧,我说对了吧!”
就像我认为我是一个很幸运的人一样,我能发现各种证据证明自己的确很幸运。
比如这本书。
我当年是文科不如理科,所以才选的理科。
文科不好,书写的不好,这是正常的。
但写成这样,大家还这么支持,这多么让人惊喜!
那么多人在写书,我何德何能在排行榜上那么靠前?
只能用运气好来解释。
所以,我的心中是充满感恩的,因为大家给与我的认可远高于我的能力,我只想着怎么才能做到更好来回报大家的信任。
但如果反过来,我认为自己运气很差,那我可能就会想,写书的这些人有几个学历比我好的,写了些什么乱七八糟的大家还无脑跟风,没有慧眼不识珠,我怎么那么倒霉就是遇不到更多的伯乐呢?
【人生就是一场自我实现的预言。】
我们相信什么,什么就会实现。
我们拥有怎样的人生,取决于我们的信念。
上面截图的观点,翻译过来是:我穷=我没有价值=我不能付出=没有贵人会帮我。
不付出,就没有贵人,这么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贵人帮人,也是有选择的。
只想索取不想付出的人,帮他干什么呢?把他扶上高位,给自己培养对手吗?
所以,“我不能付出=没有贵人会帮我”,没有问题。
有付出才有收获,实现对等的交换,这是阴阳,也是天道。
问题出在了前两步。
我穷=我没有价值=我不能付出。
人生价值,跟钱没有必然关系。
正是因为贵人有钱而我没钱,所以才能实现交换。
如果贵人有钱,我也有钱,贵人又不缺钱,你拿什么跟人交换?
【经济的本质是,交换。】
而交换的本质是,互通有无。
在460章讲过,隋巧花给我们送零食等各种谢礼,让我倍感压力的事情。
虽然隋巧花的行为让我们知道她是一个很感恩的人,但是如果送礼送到让对方感觉到了压力,那这个礼送的是不合适的。
【交换的本质,是互通有无。】
你拿你有(但别人没有)的去换别人有(你没有)的,这才是有意义的交换。
隋巧花一年的薪水还没有我一个月高,她要拿钱给我买礼物,那种压力你们能理解吗?
她想表达心意我可以接受,但她选择的方式真的是亚历山大。
我宁可她有空时来帮我家擦擦玻璃表达感谢,我也不希望收到她用钱买的礼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每个人也都有不同的需求。
用自己的特长去满足别人的需求,这才是交换的意义。
比方说大家给我打赏礼物。
如果你有收获想表达感谢又有经济能力,那么你的礼物我收的会很开心。大家的认可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
这是马斯洛需求理论里面讲的自我实现的需求。
但如果你自己还负着债呢,你非要花钱给我发礼物,那这个礼物就太沉重了。
表达感谢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不一定非要用钱。
点点免费的用爱发电,或者在书荒广场推推书,或者在评论区公开留言互动,都是很好的表达方式啊。
能量是相互的。
你舒服,对方才会舒服。
让彼此都舒服的选择,才是可持续性的。
所以,“我穷=我没有价值=我不能付出”,这个观点不成立。
天生我才必有用,不必妄自菲薄自己没有价值。
退一万步讲,就算你没有特别能拿得出手的优势,你会的,你的贵人全都会,那还有【时间成本】的差别呢。
贵人忙的时候,你可不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他分担呢?
不能付出,不是因为穷,也不是因为自己没有价值,而是因为没有那个意识。
一位友友说,一个圈子有一个圈的氛围,何必硬挤不属于自己的圈子?
这话说的……
如果种粮食的人和缝衣服的人都不去挤对方的圈子,会怎样?
要不要挤进去,关键要看你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你挤进去是想占人家的便宜,那确实不能硬挤,这会让彼此都不舒服。
但如果挤进去是为了满足对方的需求呢?
要想破圈,必须要向上社交。
我说的这个向上社交,不是热脸去贴冷屁股,而是互通有无,合理的交换。
一个圈子有一个圈子的需求。
上面的圈子也有吃喝拉撒睡的需求,也有社交的需求,也有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有钱人抑郁的比没钱的人多的多,如果你有让人快乐的能力,你还会缺贵人吗?
所以,与其抱怨“穷在闹市无人问”,不如问问自己,【我能为他人提供什么样的价值。】
让心自由,得打破思维模式。
所有的不行和没有,都是禁锢。
我没有钱,我没有特长,我没有能力,我没有办法……
丹霞禅师连佛像都能烧,人生还有什么不能?
我长得胖,我可不可以少吃多运动?
我不会做家务,我可不可以去学?
我白头发,我可不可以搞成黑的?
哪有什么不可以?
只是自己的选择罢了。
不是不能,而是我们选择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方面。
就像我跟大家分享面部的调整一样,调不调其实也没那么重要。
相由心生,心变了,脸自然就变了。
之所以分享,是因为不少友友有容貌焦虑。
我颧骨高怎么办?
我有悬针纹怎么办?
我夫妻宫凹陷怎么办?
……只有问题,没有方法。
分享调骨,只是为了让大家多一个选择。
至于要不要把时间花在变美上,这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我们可以不在乎形象,但我们得有选择的自由。
就像丹霞烧佛一样。
我可以不烧佛像,但不是必须不能烧。
我可以不杀生,但不是必须不能杀。
我可以读经书,但不是必须要读经。
所有的必须和不能,都是禁锢。
我可以这样做,但不代表我必须这样做。
当你心中有“必须”的时候,就有了执念。
找到那个“必须”,找到那个“不能”,打破它,回归本真。
像婴儿一样,用无限可能性的眼睛看待这个世界。

“穷在闹市无人问”这句话,很多人认为没毛病。
大家之所以认同,是因为确实有很多“穷人”,住在“闹市”,“无人问”。
这是一个事实。
但归因方向错了。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两句话连在一起,表达的是别人都是势利眼。
这就好比说,自己考试没及格,去骂老师,谁让她打分低!
分数确实是老师给打出来的,但修行,修的是自己。
遇到问题,责怪别人,还是提升自己?
我们不讨论对错,只讨论利弊。
如果向内求,提升自己,随着自己越来越优秀,人会越活越开心,因为自我实现是快乐的本质。
如果怪别人,这个人也不好,那个人也不好,怪来怪去容易抑郁。
别人都不是个好东西,就自己是个好东西?
一旦有了这种偏见,还会想在这个肮脏的世界上活着吗?
也就是说,一旦把问题归因于外在,会容易产生轻生的念头,这就是入魔。
天堂与地狱,就在一念之间。
所以圣人才会提醒我们,“吾日三省吾身”。
把注意力收回来,放在自己的身上。
这种思维模式很重要,可以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有人懊恼:别人都不喜欢我。
喜欢,是一种需要。
向内求,问问自己:我身上有哪些特质,可以满足别人的需要?
或者说,你能为别人提供怎样的价值?
是让人赏心悦目的容貌?
还是让人如沐春风的谈吐?
是活泼开朗的性格?
还是替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喜欢,没有固定的标准。
任何特点都可以。
可能有人仅仅因为说话大嗓门,便让某些人感觉特别爷们、特别有安全感,所以喜欢。(当然,也可能有人感觉这样特别粗鲁,所以说,各花入各眼。)
找到我们自身的特质,再遇到欣赏我们的人,问题便解决了。
我们的优点越多,被欣赏的可能性就越大。
比如,一个五官精致的男人,同时还特别的有学问。事业有成多金,还特别的会做饭。不但肌肉紧实,里面还装了一个非常趣的灵魂……
这种人,会发愁没人喜欢自己吗?
能提供的价值越多(利他属性越强),我们就越容易被需要,自然就会被更多的人喜欢。
所有的问题,落实在【我】的身上。
【我可以做什么,让彼此变得更好?】
我们也不需要变得特别完美。
即使没有好看的外表,没有有趣的灵魂,没有矫健的身材,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但只要有积极乐观的思维模式,也足够吸引到一些需要正能量的人喜欢我们。
也不必贪多,能满足基本的社交需求就好。
主耶稣和佛菩萨都不能让所有人都喜欢,我们又何必太贪心呢?不拘于数量,有人喜欢就行。
但是,如果所有人都不喜欢自己,那就要好好的反思一下自己,看看能为别人提供的价值到底有哪些?
就算什么都不会,打扫个卫生总可以吧?
我们有多少价值,就匹配多少的喜欢。
一阴一阳之谓道。
如果啥也不是还期望让别人喜欢自己,那就是太贪了。
你只想获得你想要的,却拿不出别人想要的,讲理吗?
在意别人喜不喜欢自己的时候,注意力是放在了别人的身上。
别人喜不喜欢,那是【别人的事】。
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才是【自己的事】。
只要能帮助到足够多的人,总会有人喜欢自己的。
【一切的利他,最终都是利己。】
提升利他的能力,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就是阴阳之道。

大家在评论区里留个言看看,你认为这个问题出在哪里。
如果能分析出别人的问题,自己在修行路上也会心里清清楚楚。
修行,修自己。
一切的外力都是辅助,辅助我们清理淤堵的能量。
但是,如果一边清理一边堵呢?
刚清理出来几天,又堵上了,为什么会堵呢?
好在这位友友说“比之前小了些”,也就是说,她在自修上还是有成长的。
但是,还不够。
关于修行,书里讲了很多,因为这是一切的根本。
比如597章,“情绪是修行的重要指标。”
再比如601章和602章,“情绪是正气的指标。正气足的时候,外邪不侵。”
再比如,654章,“修行……归根结底是修欲望。”
654章截图
因为很重要,所以反复说。
这是一切的根本。
《道德经》讲:“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意思是,治理大的国家,就跟煮个小海鲜一样。用“道”来治理,鬼神也失去了神秘的力量。
这个道理,放在健康上也一样。
《黄帝内经》里,三遍五遍的强调,“百病生于气”。
不论是大病还是小病,都是气不顺所导致的。
气为什么会不顺?
因为起情绪了。
五行杵轻轻敲几下就有效果,仅仅因为“连续啄了一个多星期了呀”,消失的小肉垫竟然还会出现,就这么个事儿也能起情绪,可见日常生活中,是秉持着怎样的思维方式。
这也是为什么我回复“好好看书”。
关于思维模式的问题,书中也反复讲过很多。
现在既然聊到这里,那就再重复一遍。
关键在于两个点。
第一,感恩。
第二,万事皆分阴阳。每件事情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我们多看好的一面。
看优点,是“聚阳”。
其实这两点,也是同一个点。
感恩的人,自然会多看好的一面。
多看好的一面,自然就会感恩。
不过“感恩”这个词,被大爱的刘老师之流玩坏儿了。
他们口口声声教大家懂感恩,是为了让大家给老师“多表示表示”。
不经常的“表示表示”,怎么能体现出你是个感恩的人呢?
在这里跟大家澄清一下,感恩,只跟自己有关。
感恩是体现在起心动念的那一刻,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比如说截图这件事。
如果我不懂感恩,我可能会想:五行杵又不是没有效果,我还是免费分享的,竟然却有人不懂感恩,还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来“质问”我,凭啥呀!(责怪别人不感恩的同时,也代表自己没有感恩之心。)
这种思维模式,导致的结果就是怄气。
但如果我懂得感恩一切事情的发生,那么我就会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得嘞,又有案例可以写啰!
这不就是捡了个大元宝嘛!
如果有人看了我的分享,有所感悟和收获,那我就积了功德了。
如果看的人多了,我还有广告费拿。
又积功德又能赚钱的事儿,是不是比捡了个大元宝更好?
看好的一面,聚阳。
阳气足了,可不就是越来越开心了嘛?
回到这个问题本身。
如果我是这位友友,从积极的一面考虑的话,我会想:“虽然有反弹,但毕竟还是有效果的,没花钱还有效果,多好!
如果我能找到反弹的原因,那就更好了。
找不到也没关系,反正也是有效果,这也是好。”
只有好和更好两种结果,哪里还会起情绪呢?
不起情绪了,自然也就不会产生新的淤堵了。
再啄几天肉垫没了之后,那就是在好和更好的两种结果里面,出现了更好的那个结果了呗?
所以说,越感恩,越幸运。
这是有依据的。
再重申一遍。
感恩,只跟自己的起心动念有关。不是发个红包表达感谢,就是感恩了。
只跟自己的【气】有关。
感恩的人,聚阳,气是流畅的。
发不发红包都流畅。
不必拘于形式。
还有好多人问我各种各样的病,其实大家与其问我,不如问问自己。
自己的情绪怎么样,气在哪里卡住了?
自己的言行和念头是积极正向的吗?
【我如何做,可以让结果变得更好?】
答案不在外面。
另外,贪为五毒之首。
不贪图结果,就没有期望。没有期望就没有失望,自然也不会起情绪。
放下生活中的各种期待,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干就行了。
这些说的是内求,是问题的核心。
顺便再说一下外在影响。
我把她的V信号放大给大家看看。
()这是看了好几遍书的人啊?
八大气场的数组如果还有人记不住,大家搜索“绝命”就能看到,这里就不重复了。(淤堵反复的情况,还有别的层面的原因,新书里会写,大家持续的清理就好。)
再跟大家说说另一个案例。
今天一位友友找师父看前世。
师父婉拒了:没必要花这个钱。
但友友坚持要看。
可是,前世看了又能怎样呢?
好好修自己就行。
友友不乐意了,说谁让我写书引起了她的兴趣,凭什么勾起了她的兴趣却不给她看?
然后不依不饶的闹。
这种行为实在是让人费解:就是不想收你的钱而已,这有啥可闹的?
我在前面几次三番的说过,师父接不接,是要看缘分的,不是什么事情都会接。
如果做一件事,众生的总体利益没有提升,那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去把一个人兜里的钱放进另一个人兜里?
社会总体利益没有提升的交易,是在浪费双方彼此的生命。
前面也反复说过,【先修心,心正了,才能借助外力。】
心念不正的话,这边刚给你处理好了,你一个贪念又招惹一堆鬼神,就好那么一会儿会儿能有多大意义?
“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遵循正道,才不会受鬼神的影响。
【自修是核心。】
我们首先要学会转念,把起心动念放在积极正向的一面上。
比如这位非得看前世的友友,赖我引起了她的兴趣,不给她看不行,这件事好的一面是什么呢?
除了是个案例之外,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儿。
用她的逻辑来推理的话,就好比说我去看爽文。
作者描写的霸总,成功地引起了我的兴趣,我看上了,要求作者必须给我安排一下约个服务。
不安排不行。
我又不是不付钱,凭什么不给我服务?
谁让你成功地引起了我的兴趣?!!
(づ)づ好玩吧?

不论是用卡通人物,还是用小动物,都是代表自己。
这小狗,本来是软糯的,但人为的外力揪着毛儿毛儿,想要向上拉。
似乎是想拽着自己的头发,试试能不能把自己从地面上提起来。
这是得多无聊。
当然,也不是说无聊就不好。
人生的运势起起伏伏,允许一切的发生。
允许自己在低谷。
人生需要有蛰伏和休养的时间。
我们只要活的清醒,能觉知到自己的状态就好。
这位友友的悟性还是挺强的,三天就能学会八字。
自学三天就能去实战了,这让那些花了几万几十万还没学明白的人情何以堪?
所以说,【读书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事情。】
借着这位友友说的“大结果注定,小结果能改”,我们聊一聊改命。
有人说,命不能改,改的是运。
这种说法,其实是望文生义。
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就是我们真实的命运。
改的意思,是改变。
原来和后来相对比,才能知道改了还是没改。
但谁能证明我们原来是什么样的命?什么样的运
是命发生了改变?还是运发生了改变?还是什么都没变?
有人认为现在比以前过的更好,就是改命或改运了。
但有没有可能,这个人本来的命运就是先抑后扬的呢?
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没办法去多活几遍对比一下。
那我们到底是不是按照命运的轨迹在走?
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如果不是,那么可能是变得更好了,也可能是变得更差了。
这种改变,改的是命?还是运?
人生只有一个结果,就是当下的事实。
命和运,在事实上是没有办法单独拆分开来验证的。
最多是玩了个文字游戏而已。
如果有人信了,可能就会觉得命不能改,只能小幅度的改改运罢了。
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人只改了小的结果,没有改到大的结果。
貌似证明了这种说法。
其实,这个推理逻辑,跟“穷在闹市无人问”是一样的。
确实“穷”,确实“无人问”,所以就把两者凑成因果关系了。
貌似还很有道理。
包括《地藏经》能不能在家里读,也有类似的推理。
《地藏经》不能随心念的观点,既不是经书所示,也不是高僧所传,只是流传于民间。
确实有人读《地藏经》,然后招阴了。
于是就有人得出结论,《地藏经》不能轻易读。
评判一个说法对还是不对,除了看事实,还得看有没有道理。
因为我们看到的事实,并不一定是真的事实。
比如大爱的刘老师,大家之所以那么相信他,就是因为看到了太多的人在感恩的“事实”。
我当时的认知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那么多人好了,就是足够的证据。
哪怕他张口闭口都是收钱,德行不高,但“事实证明”,那么多人都好了。
一直过了两年的时间,我才发现问题出在概率上。
不论有没有大爱的刘老师,好几万的学员,肯定会有很多“变好”的案例。
读《地藏经》,也是如此。
有人读《地藏经》,招阴了。
有人没读《地藏经》,也招阴了。
有人读《地藏经》,却没有招阴。
那么读《地藏经》跟招阴之间,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吗?
为什么那么多人读都越来越好,有人读却越来越不好?
问题出在了人上,还是出在了经上?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