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唐,开局流放岭南by五谷丰登庆丰年
五谷丰登庆丰年  发于:2025年09月08日

关灯
护眼

“嗯,好了,我已知晓!”冯诩让衙役给了老汉一把铜钱,算作酬劳。
特使在,怎么也得体现自己平易近人,没有压榨百姓。
“草民不敢!”老汉吓到,能让自己和儿子平安归家就感激不尽,哪敢接官老爷的钱。
“叫你拿着就拿着,啰里啰嗦的作甚?”冯诩有些生气。
特使面前你一副老鼠见了猫的怂样儿,好像我把百姓怎么了似的!我有那么不堪么?
“多谢大人!多谢大人!”老汉见官老爷生气,忙接过钱,道过谢,一溜儿烟跑了。
“再去找几个农人来!”冯诩看着仓皇离去的老汉父子,心中不踏实。
前后找来七八个农人体验,年龄有青壮、也有老人,不同年龄段的人体验不同。
最终都众口一词,这犁比往常的犁用起来轻省许多,确实是好东西。
冯诩这才心满意足回去写公文,并把多人试验也一一汇报上去。
随信同去的还有粉条、魔芋粉,包括制作方法、食用方法等
韦叔同、李伯淹也没闲着,各自写了密奏,也汇报了梧县荒沟村的动静,特别是对俚人的做法。
以及后面自己即将去梧县核实,若有效,将在岭南复刻推广等,事无巨细全向朝廷奏报。
三人各有侧重点,上面的人能捕捉到更多信息,不会觉得他们串通一气在糊弄。
而且送达的加急程度不同,错开时间抵达长安,接连好消息,能让上面高兴几天。
这些时日朝廷因为京师、关中蝗灾后遗症,搞得头大,需要好消息提振人心。
岭南通往京师的官道上,马蹄哒哒,驿卒不停挥鞭狂奔,背上背着一个包袱。
“快!岭南急报!”到了驿站,驿卒跳下马大声道。
驿站立马有人跑出来,接过包袱和公函,从马厩里牵出马,接力下一程。
交接后的驿卒累得要死,擦着头上汗水,谢天谢地,总算在规定时间赶到。
“这两日是咋啦?岭南道连着急报,出啥事儿了?”驿丞看着远去的快马嘀咕。
弦月高挂,地上一片霜冷,深秋时节,长安的夜已经很冷。
京城中书省内,值守的中书令房玄龄在批阅公文。
房玄龄乃前朝科考选拔出来的秀才,顶尖人才,都是着眼治国之策的宏才,非进士可比。
隋朝前后总共选出十三位,最后为大唐所用,包括崇文馆大学士孔颖达。
房玄龄呵了呵有些冻的手,忧心忡忡叹口气。
年初关内大旱引发蝗灾,波及京师,秋收时百姓几乎颗粒无收,朝廷四处调集粮食赈灾。
现在河南道、河北道又陆续奏报遇霜害,冬小麦受损严重,地里大片麦苗冻死,来年将大面积减产,各州请求调低来年租米。
这些事很烦心,须尽快报呈圣上,可是报上去了批示后返回,还是得由中书省、户部商议解决方案。
天天批阅这些烦扰的公文,一点儿看不到令人振奋的消息,房玄龄觉得要EMO了。
内侍端着一个托盘,急匆匆进来,“大人!”
“何事?”房玄龄抬头,内侍的托盘里除了一封加急公文,还有一个包袱。
这加急公文好特别,令人难以忽视。
“岭南道朝集使冯诩加急公文,这是随公文一同到的,说是梧州特产。”内侍轻声道。
“我瞧瞧!”一听是岭南道朝集使冯诩,又是梧州特产,房玄龄以为是新进贡品。
拆开包袱,几匝颜色各异的粉条,黑褐、浅白、雪白,分别写着蕨根粉条、葛根粉条、魔芋粉条。
还有一袋雪白的粉末,与小麦粉手感不同,写着魔芋粉。
房玄龄先是愣住,随即领悟到这是由蕨根、葛根、魔芋制成。
这些草根、树根、毒物能制成吃食?房玄龄急忙打开公文,寻找答案。
“妙!妙!真是天佑我大唐!”一向沉稳的大唐右相激动道。

第139章 来的太及时了
“走,快把喜讯报给圣上!”房玄龄一扫愁眉,揣上几本奏折,带着内侍前往东宫崇文殿。
贞观初,太上皇居太极宫,天可汗在东宫显德殿议政,与长孙皇后居丽正殿。
贞观三年太上皇迁居大安宫,天可汗入住太极宫,与长孙皇后居立政殿。
因大安宫狭小、闷热,特在玄武门东北角为太上皇修建大明宫,大明宫未完工,太上皇驾崩。
此时为贞观二年秋,天可汗在崇文殿处理公务。
天可汗正在看韦叔同、李伯淹的密奏,岭南道蛮夷不服遵化,一直是个头疼问题。
目前他主要精力在北方突厥,没有太多精力关注蛮夷。
蛮夷归顺中原千百年,虽时不时蹦跶,但多半闹不成气候,百越百越,民族众多,很难凝成一股绳。
不过时常闹腾,虽不伤筋动骨,也很烦人,所以特使下去,主要是安抚、教化、分化蛮夷。
韦叔同、李伯淹才去不过个把月,这么快就有密奏,天可汗急忙拆开,以为那边事态严重。
看完长舒一口气,甚至心情大好,岭南道梧州竟搞出如此动静,拉拢俚人共同学习先进技术,让蛮夷有被大唐认同的归属感。
目前刚开始,成效如何尚不知,不过这确实是一个很特别的思路和策略。
天可汗在书房里来回走动,消化这一喜讯。
他要洗刷渭水之盟的耻辱,突厥是大唐侧畔的猛虎,必须尽快分化、瓦解、摧毁。
梧州这种拉拢蛮夷的方式不但适用蛮夷,归顺的突厥亦适用。
武德九年六月玄武门之变,八月初九天可汗在东宫显德殿正式登基,八月二十八日东突厥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带领二十万大军直捣长安外不足四十余里的渭水两岸。
天可汗带领高士廉、房玄龄亲自前往渭水,八月三十日,与颉利可汗签订渭水之盟。
说起渭水之盟,不得不提及前朝大隋义成公主,
义成公主乃隋炀帝妹妹,和亲突厥,嫁与启民可汗。
启民可汗死后,成为其子始力毕可汗的妻子。
始力毕可汗死后,成为始力毕可汗弟弟处罗可汗的妻子。
处罗可汗死后,成为其弟颉利可汗的妻子。
义成公主经历四代突厥可汗,在东突厥内部有一定政治影响力。
因为李唐推翻隋朝,与义成公主有血海深仇,故而怂恿东突厥趁乱攻打李唐。
刚登基不久的天可汗内外交困,不得已签订渭水之盟。
东突厥回礼马三千、羊一万头,天可汗没要,以此换取被东突厥俘虏的士兵性命。
这段历史一直没有提及当时大唐给了东突厥多少赔偿,但可以看出当时大唐处于明显劣势,以至于史书都不忍书写。
这是骁勇善战的天可汗的巨大耻辱,时刻想要灭掉东突厥,一雪前耻。
这两年来,一系列的征战,东突厥形势大变,吃了败仗的东突厥四分五裂,有向西远遁的,也有向北跑的,有的则率部归顺大唐。
如今天可汗雄心勃勃,一方面对东突厥残余势力穷追猛打,一方面敞开怀抱容纳归顺的突厥部落。
虽然现在只是少数、个别部落归顺,但天可汗要让天下知道大唐的胸襟。
故而觉得梧州此法甚合心意,可用在归顺的突厥部落上。
正踌躇满志,有内侍来报中书令房玄龄求见。
“快快有请!”天可汗此时也正想找人分享喜悦。
“参见陛下!”房玄龄躬身行礼。
“爱卿免礼!”天可汗见房玄龄眼角带笑,难得的喜形于色,“爱卿深夜求见,有何喜事?”
“陛下,这是河南道、河北道奏折!”房玄龄递上奏折。
天可汗笑着打开奏折,慢慢看起来,面色渐渐变得凝重。
看完,良久没说话,揉着太阳穴。
关中大旱,蝗灾严重,京师亦未能幸免,北边战事紧,正是乘胜追击东突厥的关键时刻。
调集全国之力,尚且能应付关内、京师灾害。
河南道、河北道又遭遇大面积霜灾,明年粮食大幅减产,该如何应对?
“爱卿有何良策?”岭南道那点儿小喜悦被河南道、河北道霜灾冲掉,天可汗心中烦闷。
“陛下,这里还有一道奏折!”房玄龄又递上一本奏折。
天可汗愣愣看着房玄龄,何意?重点是这本奏折?
随即想起房玄龄进来时带着笑意,能让老成持重的中书令大人欣喜的,绝对不是简单小事。
天可汗接过奏折,又是一愣,怎么又是岭南?难道也是因为蛮夷教化?
“陛下,您先看看!”房玄龄见天可汗没动,笑着催促。
天可汗打开奏折,慢慢细看,从不经意到后面的吸引,再到后面的震惊,人不自觉的站起来。
“妙!竟有如此精妙之物!这个冯诩,总算没有辜负朕!”拿起江东犁图纸上看下看、左看右看。
每一个部件的功能作用冯诩写的很详细,天可汗一看就明白,自然知道它对农人有多重要,对大唐发展意味着什么。
“爱卿啊,这江东犁的尽快推行下去,争取开春各地都能用上!”天可汗道。
“是!”房玄龄不紧不慢道。
天可汗盯着房玄龄看,不对,这位中书令大人怎么不是想象中的激动?
还有事?
“陛下,奏折您还没看完!”房玄龄提示道。
“还有什么?”天可汗再次拿起奏折,才发现后面还有不少内容,静下心慢慢阅读。
“啪!”天可汗一掌拍在案桌上,叹道,“天佑我大唐百姓!”
草根、树根、毒物制成吃食,易储存、运输,漫山遍野都能找到这些材料。
如此,就能让百姓多一些食物充饥,免得那些世家大族趁机哄抬粮价,坐收渔利。
“爱卿可有见过这些吃食?”天可汗这会儿是发自内心的喜悦。
粮食足则天下稳,只要老百姓不饿着,天下就太平。
“陛下请看!”房玄龄示意内侍端进来。
天可汗拿起粉条细看,“这真的是草根制出来的?还有这个雪白之物,竟然是蒟蒻磨出的粉!”
几种颜色各异的粉条,任谁都想象不出是不起眼的东西制成,说是美味无比,可做菜亦可做粮食。
哪个大聪明发明的?来的太及时了!

第140章 房谋杜断
“这真是草根、树根制成?”天可汗看着灯光下晶莹的粉条,不敢相信,“这真是蒟蒻?”
“是不是,煮来尝尝不就知晓?这里有制作方法,可以验证。”房玄龄淡定道。
“明日让人试制,若果真如此,可以向关内、河南道、河北道推行,百姓可先储存一些,待断粮时能续上,朝廷也能减轻一些压力。”天可汗道。
“陛下!”房玄龄躬身。
“怎么,爱卿不赞同?”天可汗很意外,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儿啊,为何中书令反对?
“陛下,这是岭南刚出来的新吃食!只在上层售卖!一斤粉条三十文。”房玄龄提示道。
“这么贵?这不是抢人么?”天可汗愤怒了,“这些奸商,天生地养的野物,他们也敢卖这么贵!利润得多少?简直就是暴利!”
古代统治阶级一直重农抑商,因为相对农业,经商轻松,利润可观。
若不压制,人人都跑去经商,谁来种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不是他们不知道经商有利于物品流通,产生商业价值,实在是古代农业生产力低下,且靠天吃饭。
没有足够劳动力种地,一个国家将无力养军队、养官员等。
还不说这是风调雨顺的情况下,遇到干旱、洪涝、蝗灾、霜灾、冰冻等天灾,很多农人颗粒无收,而商人趁机囤积粮食,哄抬物价,给朝廷赈灾造成难度。
所以古代历朝历代对商人既爱又恨。
“陛下!此物乃新事物,虽原料天生地养,但制作耗损大,出粉率极低,再加上收购、运输等成本,三十文一斤算起来不贵。”房玄龄细细分析道。
“唉!还想着向百姓推广,如此高成本,只怕百姓把山野翻遍也做不出多少!这里比不得岭南,山连着山,原料充足。”天可汗欢喜的心又冷却。
北方也有山,因气候、地理位置不同,与南方山上的野物有所不同。
蕨根、粉葛也会有,但没那么多。
而遭灾的地方,穷人一天消耗量巨大,天生地养之物根本不够支撑,更何况制粉要消耗大量原材料。
“陛下!开春时蕨根嫩芽、嫩葛叶皆可食用,百姓自会采摘回去晾晒作吃食。”房玄龄道。
这些都是早年看到的,饥不果腹的百姓只要是嫩的、能入口的,都摘来煮食。
榆钱叶、槐花、花椒叶、各种花卉、苦菜、藿香、婆婆丁、荠菜、树皮…,只要不死人,都往肚子里填。
有的地方连土都吃,叫什么观音土,一种黏土,吃下去后腹胀如鼓,拉不出来,能活活把人涨死。
对于蕨根、葛根,百姓绝对不会这么奢侈用来榨粉,只会连皮带根一同煮食,可以多吃好几顿!
没经历过饥荒的人,永远无法感受饥饿的可怕。
“一斤粉条差不多相当于十斤陈米的价格…”天可汗话音未落,顿住。
一斤陈米三文钱是丰年,没有灾害的情况下,如今关内粮价因蝗灾,早已涨到九文。
若河南道、河北道霜灾消息一出,只怕这一带粮食价格还会涨!
而且商人多是世家大族的,粉条制法一旦公布,这些世家大族会利用权势霸占山头,或大量收购,再高价售卖,谋取暴利。
最该受惠的百姓反而什么都落不着。
说起世家大族,天可汗甚是苦恼。
五姓七望屹立千百年,相互联姻,根深叶茂,皇权在他们面前根本算不得什么。
朝中官员大多出自世家,牵一发而动全身,令皇帝感觉很掣肘,许多利于百姓、利于朝廷的新政很难颁布推行。
甚至连朝廷选拔人才,都被他们操控,选的都是他们自己的人。
就拿科举来说,你皇帝不是要选拔寒门吗?
那好吧,考生要有举荐信,举荐信相当于拉拢势力,学子要得到权贵、世家的举荐信,就必须投靠门下。
然后考试不糊名,不但填写姓名,还要填写籍贯、祖上三代等,考官都是世家,一看就知谁是自己人,所以高中的都是世家子弟。
极少数寒门出来,不能为他们所用的,那就打压、边缘化。
所以天可汗正在着手一件事,重新编写世家大族排行榜。
给陇右李姓溯源,乃汉代飞将军李广后人,排在世家大族第一位。
把五姓七望往后排,此举遭到士族们的强烈反对,不承认陇右李姓氏是李广之后。
“陛下,一斤粉条三十文,与三文一斤的陈米饱腹量相当,加上运输、耗损,折算下来,从外地运往过来差不多五六文一斤。
若是操作得当,可抑制河南道、河北道粮价,保百姓平安度过灾荒。”房玄龄隐晦道。
“爱卿的意思是…”英明的天可汗瞬间领悟。
房玄龄冲天可汗微微颔首,“陛下,此事如何运作,还需召来杜相,细细绸缪!”
“甚好、甚好!”天可汗大悦,叫人立刻去杜府请杜如晦。
刚安歇的杜如晦得知圣上召见,不顾身体不适,忙起身,穿上官袍进宫。
非要紧事儿,皇帝不会半夜召集肱骨大臣,更何况今夜值守的是中书令房玄龄。
杜如晦乃京兆杜陵县人,其父前朝昌州长史杜吒。
唐朝初建,房玄龄、杜如晦共掌朝政,典章制度皆两人所定。
杜如晦长于断,房玄龄善于谋,两人配合默契,同心辅佐天可汗,房谋杜断。
贞观二年,杜如晦以检校侍中之职兼任吏部尚书,并总管东宫兵马,可见其有多受天可汗信任、器重。
马车中,杜如晦闭目养神,心中猜测此次急召所为何事。
揣测中来到东宫崇文殿,烛火通明,天可汗、房玄龄面带笑意,并无想象中的焦急。
杜如晦疑惑的看着二人,难道突厥大捷?
“爱卿来了!深夜急召,实在是有一事需断绝,不得不叨扰爱卿!”天可汗亲切道。
“不敢,为陛下分忧,乃臣本分!”杜如晦躬身道,“不知陛下何事着急断绝?”
“你先看看这个!”天可汗指了指岭南道冯诩、韦叔同、李伯淹的奏折。
韦叔同、李伯淹的密奏房玄龄刚才已看过。

杜如晦细细把几本奏折看完,沉吟半晌。
“爱卿意下如何?”天可汗甚是踌躇,语气间满是豪情。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岭南有此成就,陛下慧眼识珠,用人得力。”杜如晦笑道。
“爱卿,那这个呢?”天可汗又指了指粉条。
其实杜如晦看完奏折,再瞥到那盘粉条时,早已猜到跟粉条有关。
不过没看到河南道、河北道的霜灾,他只联想到关中蝗灾。
“这便是岭南粉条?”杜如晦拿起粉条打量,不住点头。
确实是好东西,不过拿去赈灾不太合适,造价高,耗损大,要不了几天山野间便能挖得空空如也。
“是!在岭南卖三十文一斤!皆是富人所买。”房玄龄道。
“三十文一斤?”杜如晦定定看着房玄龄。
俩人配合默契,一下就听出话里的意思,老伙计没打算拿这去赈灾。
“克明,这里有河南道、河北道奏折!”房玄龄递过两道奏折。
杜如晦慢慢看完,肯定道,“玄龄是想用粉条置换成陈米赈灾?”
“呵呵,不谋而合!”房玄龄笑道,“克明意下如何?”
“此计甚好!”杜如晦想了想道,“只是不宜由朝廷出面!”
“大善!朕与房爱卿亦是此意!”天可汗大笑,没想到君臣三人都想到一处了。
朝廷出面,世家们立马捕捉到不同,故意压低粉条价格,抬高粮价,赈灾粮筹集困难,且成本增高。
若由岭南那边的商人一路售卖到各州府、京城、富庶的江南。
即使有世家知道原料为蕨根、葛根等,也不怎么在意。
岭南商人将粉条所赚钱低价采购各地陈米,悄悄运往河南道、河北道,广开粮铺,限量供应,抑制当地粮价上涨。
这事儿要做的神不知鬼不觉,不能让世家察觉朝廷在背后做推手。
不然联合起来操控河南道、河北道粮价,到时又得饿死多少百姓。
现在发愁的是如何遴选岭南道商人。
商人见利忘义,如此巨大利益面前,有几人能保持初心?
且要有足够强大的心智对抗世家,完成得好功成名就,一战成名。
完成不好,身败名裂,弄不好被世家大族剿灭,从精神到肉体的消灭。
君臣三人欢喜过后发愁。
大张旗鼓派遣官员都没这么难,这个主要是不打草惊蛇,绕过世家大族的干扰。
朝廷没有那么多的钱粮赈灾,这次灾情面积广,持续时间长。
粉条这个新吃食正好能在各地低价置换出陈米,操作得好,可让朝廷以极少代价赈灾百姓。
当然这其中不可避免的触动到世家大族的利益。
“陛下,看冯诩、韦叔同、李伯淹三人奏折,虽然收到时间有差异,想来他们是商议后上报的,估计他们也看到粉条价值,有意让朝廷向大唐子民推广。”
房玄龄仔细琢磨三人的奏折,内容侧重点不同。
可是韦叔同、李伯淹去了岭南道,第一时间不应该去见岭南道最高行政长官冯诩?
奏折送达时间虽有差异,但间隔不长,反倒显得有些刻意,欲盖弥彰。
“嗯,朕也觉得。”天可汗点头,“爱卿的意思是让他们找人?”
“是!”房玄龄躬身道。
事密则成,这事儿绕过京师一众人,由冯诩、韦叔同、李伯淹在岭南找人,只要这三人可靠,事情就能办成。
“杜爱卿觉得如何?”天可汗问。
“甚好!”杜如晦赞同道。
于是君臣三人连夜部署,给岭南冯诩、韦叔同、李伯淹去了密旨,要求他们务必保密,把置换赈灾粮食一事做到悄无声息。
要快速运作起来,同时亦需要朝廷出一笔款。
这笔款不能走户部,款项拨出有流向,聪明的人一眼看穿。
只能从内帑出,内帑相当于皇帝小金库,去向只需对皇帝负责,只要不是用于穷奢极欲、铺张浪费,御史台是不会穷追不舍的。
不然魏征能喷死天可汗。
贞观初年,天可汗的内帑其实并不充裕,整个后宫在长孙皇后倡导下,盛行俭朴风。
不过,若真的三十文一斤的粉条能置换到三文一斤的陈米,耗损后哪怕是六文一斤,也耗费不了多少成本。
故而天可汗连夜动用内帑。
京城天街凉如水,深秋时节,崇文殿里君臣三人喜滋滋的,为成功绕过世家大族庆贺。
几道粉条吃食、魔芋烧肉端进来,君臣三人惊觉肚子好饿。
软糯、Q弹的粉条入口,嗯,从未有过的口感!
“唉,交通不便、道路险阻,各地通讯阻塞。
这蒟蒻早就是蜀地百姓常食菜蔬,而京师一带知之者甚少!像这种晒干毒性消失之法,知之者估计没有!”
天可汗吃着香糯的魔芋感叹道。
这一次为了筹集河南道、河北带赈灾粮,刻意压下粉条制作方法。
待灾情缓解,不用朝廷宣传,粉条流向之处,制作法子也会渐渐知晓。
“陛下,岭南梧州刺史我记得好像是卢照时,他在梧州任职时间不短,怎么突然想到俚人治理策略?”
杜如晦是吏部尚书,各地州府主官大致有印象。
偏远、蛮荒的岭南道,官员都是任职好几年不挪窝的,没人愿意接任,那里常年不出政绩,想挪窝没政绩。
“是啊,梧州在岭南道里常年排后,怎一下子开窍,想出如此策略,难道是有高人指点?”天可汗亦觉得奇怪。
“年底考评时,把梧州考评呈上来,我倒要看看这个梧州到底藏了什么高人,能让梧州突然开窍!”天可汗道。
“是,陛下!”杜如晦躬身道,不止圣上,他也想知道。
千百年都游离于汉族外的俚人,一个小小的共同学习先进技术举动,就能打动、笼络住,实在出乎他们的意料。
一直以来,得到的奏报中俚人野蛮、不尊教化难以治理。
可从梧州的举措来看,俚人并不是那么难以接近、难以治理。
只要不饿肚子,有地种,不把他们逼急了,跟汉人百姓一样,很好管理的。

第142章 我乃天可汗
第二日的朝会上,天可汗向朝臣公布了江东犁,并着工部将作监尽快制作出来,并令各道、各州推行,售价不得高于两贯钱。
将作监少匠阎立德领命,接过图纸,为江东犁的精妙设计惊叹。
阎立德雍州万年人(京兆万年县),著名建筑家、画家,出身世家,祖上显赫。
母亲宇文氏为北周武帝宇文邕之女清都公主,父亲北周驸马都尉,隋朝将作监少匠。
贞观年间,阎立德历任将作监少匠、将作大匠,曾受命营造太上皇献陵,督造翠微宫、玉华宫,营建昭陵,主持修筑长安城外郭河城楼等。
其女儿阎婉后嫁与魏王李泰。
弟弟阎立本,唐代著名画家、政治家。
阎立德不敢轻忽,带着图纸到将作监,命工匠加紧制作,并亲自督导。
身为从四品下的少匠,没必要如此小题大做,但这架犁天可汗要亲自试驾。
这日起,朝臣们觉得天可汗似乎有什么高兴事儿,明显感觉他心态平和许多。
因为皇后生了九皇子的原因吗?不太像!
九皇子刚出生那几日,天可汗确实很高兴,可现在九皇子马上满百日,难不成是九皇子的百日宴?可没听到什么风声啊!
朝臣们心里嘀咕,私下里悄悄打探,没谁说得清楚。
因为岭南道献上的江东犁?不至于啊!
这农具不过是农人干活儿轻省些,地耕的深一些,庄稼长势好一些。
这也得看天时,风调雨顺没问题,若是天灾,再好的农具也是白搭。
猜测半天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没谁注意到宫里内侍少了两个。
房玄龄、杜如晦两人默默对视一眼,目光移开,恶趣味的看着众人心急火燎、抓耳挠腮挺好玩的。
唐代前期财政运行体制组织严密、分工明确、互不相扰。
租庸调等赋税收入归国库,皇帝私人库藏的内库财政主要依赖国库的定额调拨。
内库与国家财政不产生直接联系,不会对国家财政秩序产生扰乱。
特别是贞观初期,天可汗还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要不是长孙皇后打理有方,年节的赏赐天可汗都拿不出来。
是夜,天可汗在崇文殿批阅奏折,长孙皇后带着侍女、提着夜宵来看望。
“二郎!”长孙皇后身体瘦削,产后近三个月,气血亏损,面色略显苍白。
已生育四个孩子,依然瘦的腰身盈盈一握。
“观音婢,你怎么来了!”天可汗放下手中笔,起身相迎。
他处理公务的地方,也就长孙皇后能随意出入,其他妃嫔不得跨出后宫半步,更别说进书房。
侍女进来,将宵夜摆上,一盏糖水梨、一碗鸡蛋羹、半碗米饭。
秋天干燥,糖水梨润肺。
“来看看二郎,忙碌大半夜,还不歇息!”长孙皇后笑笑。
“雉奴睡了?”天可汗扶着长孙皇后坐下,关切道,“观音婢怎地脸色还是这般苍白?宫人们是怎么伺候的?”
“二郎,不关宫人的事儿,是我自己,二郎知道的,自小便有顽疾。”长孙皇后说着,忍不住咳嗽两声。
“秋高天水凉,观音婢就不该来!看看,这又着凉!”天可汗摸到皇后冰凉的手。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