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唐,开局流放岭南by五谷丰登庆丰年
五谷丰登庆丰年  发于:2025年09月08日

关灯
护眼

“辛苦小苏大人,尽快编撰出来,孤觉得此学科很有普及的必要!”李承乾认真道。
站在储君位置,从大局、长远看,这些都是推动各行各业高速发展的理论知识。
“是!“苏樱摸摸鼻子,当初偷懒,这会儿还是没躲过。
出了客栈,李承乾问苏樱去哪儿。
苏樱看向李泰,“找一个烧木炭的窑炉,教你制取活性炭。”
“嗯,那要不去将作监看看?”李泰高兴道。
“成,走吧!”
于是一行车马浩浩荡荡往将作监去。
将作监冶炼场内,工匠们打着赤身,仅着一条牛鼻裤,在高炉前炼铁水。
巨型风箱拉得轰轰作响,透过炉门缝隙,可看到里面的火光随着风的灌入,火焰闪着耀眼的金黄色、金橘色光芒。
高炉边热浪滚滚,人人大汗淋漓。
阎立德身着单衣,背上打湿一块,叉着腰在冶炼场巡视。
“大人!太子殿下、四皇子殿下等即刻抵达将作监。”有吏员跑来报信。
“太子殿下、四皇子殿下?他们来作甚?”阎立德愣住,怎么无人提前知会?
急急忙忙出来,官袍都来不及穿。
太子、四皇子、鲁王、杜二公子几人已进了冶炼场,太子殿下身边还有一位绿色官袍的女娘。
“参见太子殿下、四皇子殿下、鲁王殿下!”阎立德躬身道。
“免礼!”李承乾道。
“见过阎少监!”苏樱冲阎立德行礼。
“你便是名动京城的小苏大人吧?久仰久仰!今日有缘,正好有问题讨教!”阎立德笑呵呵道。
“讨教不敢!下官亦有问题向阎大人请教!”苏樱谦虚道。
“今日太子殿下、四皇子殿下来,所为何事?”阎立德看向身份最尊贵的两人。
“阎大人!我们要制活性炭,你这里可有现成的烧炭窑炉?”李泰问。
“有!殿下所言活性炭为何物?”阎立德是个技术迷,听的心痒痒。
“活性炭是将木炭碾成粉末,装入密闭容器中重新煅烧制取而成。
用来过滤、吸附异物、异味,达到脱色、去除异味的作用。”苏樱解释道。
“如小苏大人所言,诀窍便是将木炭碾成粉末,装入密闭容器煅烧,是何道理?”阎立德觉得不可思议。
木炭碾成粉再煅烧,不是成灰烬么?怎的还能过滤、吸附异味、异物?
“木炭碾成粉,重新煅烧,将木炭纹理中的油脂去除,煅烧后,木炭粉末的纹理通道中空。
浑浊之物过滤,沉淀物积聚在纹理空孔中被吸附,达到过滤作用,同时将异味吸附。”苏樱讲解道。
阎立德沉默片刻,很快理解其中之意,“此法可验证过?”
“验证过,且用过!”苏樱笑道。
“如此甚好!”阎立德带着众人出了冶炼场,到山脚的木炭窑洞前。
吩咐工地管事如此、如此。
工匠们找来一筐上好木炭,碾成粉末,装入陶罐中密封,置入炭窑中煅烧。
“哦,原来如此!”李泰见操作到这步,立刻明白为何要密闭。
苏樱看一眼李泰,初中、高中数理化教完,自己基本被榨干,没啥可藏的了。
高等数学、微积分一类,自己记得的不多。
“小苏大人,高炉法从岭南传过来,想必是出自大人之手,可否移步冶炼厂,我这里有几个问题一直未解决。”
等待的间隙,阎立德客气道。
“阎大人客气!下官必定知无不言。”苏樱忙拱手道。

第492章 金手指
“用高炉法冶炼,比之前的温度高,出铁量提升不少。”阎立德带着众人回到冶炼场。
“只是高炉冶炼温度不稳定,风箱鼓气升温,风箱抽气温度下降,达不到稳定状态,出铁量不能达到预期。“
远远站着,身着厚实冕服的李承乾几人就感到扑面而来的灼热,身上冒出热汗。
特别是小胖墩李泰,额头上汗珠滚落。
苏樱擦了擦额头上的细密汗,透过炉门透出的火光颜色观察,金黄色、金橘色光芒交替。
金橘色意味着温度在1200度,金黄色约1300度,炼铁高炉应达到1400度。
否则,温度过低会导致速度减慢,影响生产效率。
温度过高,可能造成炉衬损坏和能耗增加。
“这个其实也不难,再开一个鼓风口,两个鼓风机交替鼓风,就能解决。”苏樱感觉身上要湿透。
幸好自己不化妆,否则,脸上得糊成一脸花。
“?”阎立德呆呆看着苏樱,对呀,这么简单的办法,咋就没想到呢?
最开始的方向就不对,一直想着建造风力更大的鼓风机,可鼓风机始终回避不了回拉抽气环节。
按照苏樱所说,多一台鼓风机,交替鼓风,就能保持炉内温度稳定。
唉,脑子还是新的好!
“这冶炼场好热!”李泰满头大汗,似是从水里捞出来,不顾形象扯开脖领透气。
“太子殿下、四殿下你们先出去,小心湿透后背,出去一冷一热染上风寒。”苏樱见众人全都满脸通红。
工匠都只穿条牛鼻裤,尚且大汗淋漓。
这些皇子、贵公子可是厚实棉服,外披狐裘,不热死才怪。
“不用!来都来了,正好学学!”小胖墩开始解开狐裘、脱掉棉服,擦着汗道:“终于松快 !”
李承乾也不是傻子,也脱掉身上的累赘。
鲁王李元昌、杜二公子杜荷有样学样。
唯有苏樱,只能扯开脖领,取掉襆头,再多不能了。
“你们如何判断温度高低?”李泰见工匠时不时盯着炉门缝看。
“回殿下,工匠们观察火焰颜色来判断炉内温度是否够。”阎立德抬头看了一眼李泰,四殿下观察挺仔细。
“殿下注意看,火焰始终在金黄色、金橘色间交替,说明炉内温度差了点儿。”
李泰瞅着炉内火焰仔细看,确实是两种火焰随着鼓风机鼓风,颜色交替。
“该何种颜色才达到理想状态?”李泰又问。
“回殿下,当火焰呈现金白色!”阎立德回道。
“小苏大人,是这样吗?”李泰又问苏樱。
“是!”苏樱面色通红,汗如雨下,脚下的官靴都汗涔涔的。
“阎大人,这样冶铁每日耗材不少吧?出铁量如何?”苏樱感觉要热晕过去。
“唉!谁说不是呢!周围的几座山都砍伐光了,每日的木柴供不应求!
出铁量比之前的冶炼法提高不少。还是满足不了军队装备供应!”
阎立德当这个少监,压力最大的莫过于此。
“阎大人,下次配料添加一定比例的焦炭、石灰,石灰亦可用硅石、苦土替代,可加速出铁,冶铁时间大幅缩短。”
苏樱想起化学里的催化剂。
催化冶铁是十八九世纪西方出现的,现代炼铁技术必不可少的工艺环节。
催化剂通过吸附、扩散和还原等化学反应来实现炼铁。
石灰主要成分是氧化钙,硅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苦土是一种含铝矿物,主要成分三氧化二铝。
促进铁矿石还原的同时,还能吸附炉内的杂质硫和磷等,提高炉渣质量。
“小苏大人是如何想到此法的?”阎立德觉得奇怪,这里的工匠世代炼铁,都没想到。
“呃,阎大人可曾听过莫邪如何炼剑?”苏樱问。
“听过,莫邪‘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囊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
阎立德念道,随即反应过来,“莫非小苏大人所言石灰、硅石、苦土,与莫邪的断发剪爪异曲同工?”
“正是!”苏樱点头。
“那焦炭又为何物?”阎立德感觉今日赚大发了,来了个大神,一下给他开了个天窗。
“焦炭是将煤高温经干馏而获得,制取时火焰为橘红色便可。
此物可为冶铁提供足够高温,省去大量消耗木柴。
焦炭在炉内还起到骨架作用,支撑炼铁原料,保证煤气的透气性,维持高炉内的气流通畅。
焦炭很关键,可将铁矿石中的铁炼提炼出来;同时焦炭中的碳渗入到生铁中,决定下一步炼制钢材。”
苏樱讲解道,碳含量决定着铁、钢的不同性能。
“小苏大人所言,该不会是新式冶炼法?”阎立德的心怦怦跳,惊喜来得太突然。
“差不多吧!我只提供思路,具体的需要阎大人自己琢磨、琢磨!
另外,用此法冶铁,阎大人可在高炉旁建造炼钢炉。
高炉炼好的铁水直接流入炼钢炉,省时、省力、省燃料,提高生产力!”
苏樱不忘再送一个惊喜。
“多谢小苏大人!”阎立德激动到无以复加。
这时的炼钢是将冷却的铁块重新融化,再升温到白蓝色火焰锻造。
中间消耗大量人力,时长,且纯度不高,炼出的钢并不理想。
小苏大人提议的铁水直接进入炼钢炉冶炼,真是神人!
心情激动到恨不能立刻、马上手捏一座炼钢炉出来,恨不能马上就实验。
“阎大人客气!”苏樱背湿透了,往冶炼场外走,再不走人真的要中暑了。
阎立德殷勤跟在后面,扯着自己的衣袍给苏樱扇风。
这哪里是解决问题,完全就是金手指,大手一挥,大唐的冶炼技术直接飞升,进入高科技时代。
老祖宗的冶炼技术本身就很牛逼!
冶炼的高炉需要耐火材料,越大、温度越高的高炉,所需材料越耐火,且地面承受的重量越大。
汉代我们的冶铁高炉就能达到一二百吨重!
如今苏樱把近代冶炼技术加进来,那钢铁质量、产量不得噌噌噌往上窜?
“阎大人,实验时叫上本王,本王想见证见证!”
李泰没想到冶炼竟如此神奇,听的热血沸腾,恨不能脱了衣袍,亲自上阵。
“是,殿下!”阎立德躬身道。
“孤若得空,也来看看!”李承乾矜持些。
“是,殿下!”阎立德照单全收。

第493章 择日不如撞日
“阎大人,每日给工匠们备些绿豆汤吧!如此高温,必须多喝水,否则容易中暑、晕厥。”
苏樱终于呼吸到新鲜空气,汗黏在脸上,黏黏糊糊的,很不舒服。
“小苏大人放心,每日都有备水。”阎立德回道。
“阎大人,若是经费允许,夏日备上绿豆汤!”苏樱叹口气,退一步道。
冬季稍微好一些,炎热夏季这么高的温度,真的会死人!
“成,听小苏大人的!”阎立德好脾气道,并不觉得被冒犯。
“哦,对了,饮水中适量加一点儿盐!”苏樱补充道。
“好、好!”阎立德知道一定有原由,人家好心,记着便是。
太子、四皇子等出来,内侍急忙将厚厚棉服给穿上,狐裘披上。
“走,到办公屋坐坐,喝茶、喝茶!”阎立德邀请道。
别说太子、四皇子,就连他自己都口渴难耐。
“啊!真舒坦!”李泰摊靠在椅子上,舒服地喟叹。
流了一通汗,此刻一盏热茶一饮而尽,快冒烟的喉咙得到滋润。
茶水用的岭南法直接冲泡,略微苦涩的茶水回甘、解渴,比葱姜蒜熬煮的茶末喝着爽口、解渴。
“小苏大人,刚才你说工匠会中暑,何意?冬日怎会有中暑?”李泰这会儿得空,问出疑惑。
“回殿下,中暑是指暴露于高温环境,引起体温上升引发的疾病。
并非炎炎夏日独有,像冶炼、烧窑等处于高温的工匠,室内密闭无气流流通,体内水分流失过多,冬日也会引发中暑。”
出来冷风一吹,苏樱内里衣衫湿漉漉粘在身上,估计回去躲不掉一场感冒。
提醒道:“阎大人,此处可有干净帕子?找几张给几位殿下隔后背,小心着凉!”
“有、有!等着!”阎立德冲门外的小吏招呼,“快去拿几张细葛布帕子来!”
帕子拿来,内侍从脖领给太子、四皇子、鲁王塞进后背。
“给我也弄弄!”杜荷冲内侍道。
苏樱只能找个无人房间,反手塞后背上,揭开衣襟时,都能感觉到一股热气冒出。
有会来事的小吏打来热水,众人擦掉脸上汗水,重新坐下,这才真正舒坦了。
“小苏大人强调工匠饮水中加一点儿盐,是何道理?”李泰问第二个问题。
“人大量排汗,会将人体内的盐分带走!夏日常见农人等劳作者背上汗渍呈白斑,那便是盐霜。
盐分流失过多,人体内物质失衡,会晕厥、抽搐!”苏樱解释道。
“哦,难怪,中暑之人除了晕厥、呕吐,还有抽搐,原来如此!”阎立德信服。
工匠冬日劳作经常有晕厥、呕吐、抽搐,竟是中暑、失去水分、盐,过多!
“高明,下次出来记得带上我们,今日真开了眼!”杜荷嚷嚷道。
出来一趟,比在弘文馆枯坐一整日有趣多了。
那帮老酸腐就会说教,全是没用的屁话。
还是这位小苏大人有趣,什么活性炭、什么冶炼,着实让人新鲜。
将来到将作监混个差事也不错。
“嗯!小苏大人的济世之才,与弘文馆几位大儒有所不同,全是实用之术。”李承乾深以为然。
大儒们的全是修身养性、治国之策,以及帝王御人之术,是大政方针、是框架。
小苏大人的则是实实在在,落在实处的先进技术和创意,是对大政方针的具体实施、填补。
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阎大人,你这将作监里门类庞杂、人才济济,可否抽调人手著书?”苏樱提议。
“呃,小苏大人,技术乃将作监密不外传的机密…”阎立德为难。
“阎大人误会,不久国子监将新增两所学院,农学院和工学院。
其中工学院涉及建筑、道路、桥梁、水利、造船、冶炼等诸多行业。
将作监门类庞杂,工匠皆祖传手艺,可汇总编撰,除开不宜公开的,将已流传开的技术整理、修订,作为工学院教材使用。”
太子李承乾替苏樱解释道。
“工学院学子毕业后派往何处?”阎立德两眼灼灼望着太子。
“将作监能工巧匠不少,却缺少识字的能工巧匠!若工学院出来的学子能分到将作监,再合适不过!”
“这不一拍即合?办工学院的初衷便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生源来自各行各业,不限制于平民、农人。”
李承乾笑道,还真让苏樱给说中了。
此学院一经开办,将给大唐各行各业源源不断输送专业人才,也给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改换门庭的机会。
专业人才与参加科考的学子,构成大唐强大的人才构架,从大政框架、到实施皆有配套人才。
“臣这就着手安排!”阎立德欢喜道。
“咚咚咚!”远处传来闭城鼓声。
“走啦!时辰不早,该回去了!”李承乾道,出来一晃,一日时光便飞快流逝。
“走吧!”李泰附和道,其实还想再聊会儿。
众人匆匆上了车马,往回赶。
出了将作监,路上行人脚步匆匆,赶在鼓点落完前回家。
“唉,停一下!”苏樱看到一位老农挑着一挑未售卖完的山楂。
车队停下,苏樱跳下车,“老伯,山楂咋卖?”
“回大人,十文一斤。”挑山楂老汉被东宫仪仗吓到,鼓点声声催人归,偏有人拦路。
“都买了!箩筐一起卖与我!”苏樱来不及还价,也没有过秤,从马车里拿出大半吊钱。
“大人稍等,小老儿找补!”老汉拿着半吊钱数。
“老伯,不用数,有多的,不用找,赶紧回去吧,不然闭城了!”苏樱笑道。
往日山楂不过两三文一斤,这会儿要过年,隆冬时节,没啥果子,十文一斤也是卖得。
两个萝筐里大概有四十来斤,加上装得箩筐,大半吊钱只多不少。
“多谢大人!大人大富大贵!”老汉欢喜道谢,加快脚步往城门赶。
“小苏大人是要做山楂糕么?”李泰看着红通通的果子,嘴里全是口水。
“小桃、阿棠想吃冰糖葫芦。”苏樱笑笑。
“不若连山楂糕一并做了,我们正好学学!”李泰吞了吞口水道。
“可是,殿下,马上闭城!”苏樱算着鼓声该过了三百下。
“无妨,择日不如撞日,就去苏府,否则,又得跟着高明回东宫!”李泰道。
“顺带尝尝你的厨艺!都说岭南肉菜大半出自小苏大人之手!”

进光德坊没多会儿,闭城鼓停了。
贵客上门,府上没准备,苏樱挠头,把从岭南带回来的腊肉、香肠割来待客。
山楂交给阿发、阿花兄妹去核。
“这是啥?”苏樱上灶,几人也去厨房看稀奇。
苏樱拿出黑漆漆、油腻腻的一块肉,还有一截一截的肉。
“腊肉、香肠!”苏樱洗干净,丢锅里煮。
又取了些蕨根粉,将颗粒碾成粉末,倒入冷水搅成浑水。
倒入锅中,用锅铲不停搅拌。
随着温度升高,浑汤慢慢变粘稠、透明,直到全部变成灰色透明膏状。
在锅里成粘粘的一团,用锅铲铲出,放案板上晾凉。
“这是啥?藕粉?”李泰问,这玩意儿看着像藕粉,又不像。
“?”苏樱惊讶抬头,“四殿下吃过藕粉?”
“嗯,前几日江南道扬州上贡的贡品。”李泰回道,“只是你这看着颜色不对,做法也不对?”
“我这是蕨根粉熬的蕨粑,做蕨根粉条用的便是它!不是藕粉!”苏樱解释道。
藕粉出自南方,唐朝已有记载,宋朝以江南扬州一带最为出名。
十里荷塘,莲藕出名,吃不完的莲藕,自然要加工成可长期保存的藕粉。
锅里的腊肉、香肠煮好,捞出锅,稍微晾凉,趁热切片。
“这么肥?”李泰看着透亮的肥腊肉,甚是稀奇。
肥肉透亮,瘦肉变得红亮,肥瘦相间有两三层,熏过的肉皮褐红色,切成薄片。
空气散发着烟熏肉特有的香气,有柏树枝、核桃壳、茶油壳、板栗壳等混合的香味儿。
“咕咚!”有人在吞口水。
“来,尝尝味道咋样!”苏樱随手抓起一片递给太子。
李承乾纠结一瞬,用手接过。
“我的、我的!”李泰嚷嚷道。
“都有、都有!”苏樱挨着分发,一人一片。
“阿姐!”厨房门口探出两个小脑袋,俩妹妹在门外等了许久。
“进来吧!”苏樱招呼妹妹们进来。
灶台上围满馋猫。
透亮的肥腊肉放进嘴里,轻轻一嚼,油汪汪的满口香。
熏过的肉皮Q弹Q弹的,瘦肉咸香,几种口感混杂,特别好吃。
接着又切香肠。
“此物如何制作?”杜荷见香肠形状奇怪。
“呃,杜二郎君还是别问的好,你只管吃就成。”苏樱笑道。
“为何?小苏大人是怕我等偷学技术不成?”杜荷笑嘻嘻道。
“不是,是怕你听了,嗯,吃不下!”苏樱恶趣味道。
贵族很讲究,动物下水是不屑于吃的,只吃肉。
“为啥?”杜荷不解。
“因为它是用猪肠灌的肉。”苏樱笑道,“还敢吃吗?”
杜荷脸色变了变,神色纠结。
“你们呢?吃吗?”苏樱问太子、四皇子、鲁王。
“吃!有啥不敢吃!小苏大人做的美味,岂有不吃的道理!”李承乾坚定道。
说罢,从案板上拈起一片放嘴里,咸甜味儿的广味香肠。
没有意料中的猪屎味儿,咸香中带着甜味。
李承乾眼中闪过惊艳,这种咸甜味儿很对他的胃口。
“我也吃!”李泰也拈一片放入口中,一吃一个不吱声。
鲁王瞅瞅李承乾的表情,也毫不犹豫抓起一块品尝。
阿棠、小桃也不客气,一人抓一块。
“咋样?”杜荷看看李承乾,又看看鲁王,再看看李泰。
每个人瞥他一眼,都不说话,默默吃肉。
杜荷纠结半天,捡了一小块儿肉渣放嘴里,轻轻一嚼。
立马伸手抓走一块香肠,塞进嘴里,嚼嚼嚼。
“竟如此美味,小苏大人如何制作的?”杜荷吃完,咂咂嘴回味。
“猪肉、冰糖、盐、淀粉按比例混合,灌入猪小肠晾晒干即可。”苏樱没有藏着掖着。
没有辣椒,辣蓼草、茱萸做麻辣味香肠不如做咸甜味儿的。
“奇怪,你从岭南带回的猪肉竟无膻味儿!是何品种?”杜荷觉得跟自己平常吃过的猪肉大不同。
“同一品种,只是我们在猪仔出生几日内便将其劁了,便不会有膻味儿。”苏樱科普。
几位少年面色有些不自然。
苏樱却不在意,继续道,“若此法推广,生猪可替代羊肉需求。”
“嗯,这建议不错!养羊耗费大量耕地!”李承乾听出这话是对他说的。
时常随着父亲参政、议政,看过不少奏折。
不少地方,特别是长安城这座超级大城市,每日羊肉屠宰量巨大。
为了养殖羊,城外大量耕地用来种草,山坡上的草不够羊吃,还要储藏过冬的。
再养下去,就跟突厥人差不多,为了羊吃草,四处游牧。
朝廷正头疼此事,苏樱这养猪建议,来的正及时!
“养猪与养羊有何区别?”李泰问,不都是牲畜吗?
“养羊需要草地,中原比不得突厥有大量草原,中原养羊规模过大,大量挤占耕地,农人得饿死。
猪不同,杂食动物,各种杂草、菜叶都能吃,不需要占用耕地。”苏樱解释道。
“哦,想不到小小猪、羊竟牵扯出民生。”李泰长见识了,这是弘文馆中学不到的。
很快晚饭做好,腊肉蕨粑炒蒜苗、广味香肠、酸萝卜老鸭汤、韭菜炒鸡蛋。
应太子、四皇子要求,用三个保温食盒各装一份,送往两仪殿、立政殿、凤阳阁。
李承乾动筷后,众人才跟着动筷。
腊肉、蕨粑炒蒜苗,腊肉的肉香、油脂全吸入蕨粑中,蕨粑吃起来软软糯糯,鲜香美味。
韭菜炒鸡蛋是绝配,冬日少有的好菜,也是包饺子的经典馅料。
“嗯,这酸萝卜汤开胃、解腻!”李泰放开肚皮吃。
热乎乎的酸萝卜汤泡饭,呼哧呼哧几下干完一碗米饭,又添第二碗。
李承乾一如既往的克制,只吃一碗。
苏樱盛饭时,刻意摁了摁,李承乾接过碗愣了一下,没吱声,闷头吃。
吃的很满足,一点儿没剩。
鲁王、杜荷也没那么讲究,怎么开心怎么吃。
“高明,再吃点儿!多好吃!”杜荷见李承乾放下碗筷。
“够了!我已吃饱!”李承乾说着,不舍地看一眼广味香肠。

完晚膳后,开始做山楂糕。
洗净去核的山楂加适量清水煮,煮软后转小火慢慢熬,不停搅拌,直至煮成红色肉泥。
加入适量研成粉末的冰糖继续熬煮,小火,锅铲不停搅动至锅铲有明显阻力。
将熬煮好的山楂糖汁倒入模具中摊平,放室外晾凉等待凝固。
苏樱又将一部分山楂糖汁倒在刷了一层油的纱布上,摊平放面晒中晾着,没放室外。
“这又是做什么?”李泰见两种做法不同。
“这是果丹皮,晾个四五天,风干后可多存放些时日,吃着有嚼劲儿。”苏樱解释道。
果丹皮起源于康熙年间,征讨葛尔丹,八旗军队用一种名为‘果子丹’的秘密通信方式。
山楂汁制成的薄片上写密令,官员阅读后直接吃掉,或情报兵半路被抓住,将果子丹吃掉,保证机密不被泄露。
后来流传至民间,不断演变和改进,成了人们喜爱的一种零食。
岭南时苏樱用酸枣制作的酸枣糕晾干,与果丹皮异曲同工。
山楂糕晾了一阵,室外气温低,很快凝结。
切成均匀小块,裹上熟糯米粉,晶莹剔透的鲜红山楂糕外一层薄薄白霜,分外诱人。
“来,尝尝!”苏樱装了一碟,请众人品尝。
李承乾拈起一块放入口中,酸酸甜甜,又是一种口感。
“嗯,好吃!小苏大人,我要带些回去,给我阿耶、阿娘!”李泰一入口,便嚷嚷道。
气得李承乾看一眼李泰,就你有孝心!显着你了!
“小苏大人,也分我一些,还有那果丹皮。”鲁王李元昌难得开口请求。
他父亲是太上皇,年逾花甲,移居大安宫。
那里地势低,夏天潮湿闷热,父亲时常没胃口,山楂糕带回去,让父亲开胃。
“我也要、我也要!”杜荷也没落下。
忙碌一通后,众人一人带走一份山楂糕、果丹皮。
果丹皮还没晾干呢,连着面晒、纱布一同带走,又吃又拿的。
“今日叨扰,多谢小苏大人款待!”送到门口,李承乾道谢。
“小苏大人,谢啦!”李泰随意许多,“数学书编撰好了,记得知会一声,我先拜读拜读。”
“是,四殿下!”苏樱恭敬道。
“青雀!”李承乾听了,不悦地拧了拧眉,自己都还没开口。
“无妨,编撰完,自是请太子殿下审核,确认无误再流传。”苏樱头疼,顺着毛捋,维护太子面子。
李承乾嗯了一声,满意地上了马车。
“哼!”李泰翻个白眼,有些不满兄长,也有些不满苏樱,明明是自己先说的。
“四殿下,活性炭今日便能出窑,阎大人应该会送到你那里,你可有红糖?打算几时做?”苏樱把话岔开。
“我那里红糖不多,小苏大人可有?”李泰面色不自在,喜欢吃糖,前些日子分的红糖没剩多少。
“那,还是到我这里学吧!”苏樱无奈。
“好!”李泰欢喜道,又有借口出宫。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