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意跑到辽国来的,本身就是不甘现状的,所以,虽说想要开发封地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是,这些薄家人还是在薄戎奴的指点下,想办法雇佣了一批人手,就带着大部分族人跑去封地开发,留下的主要是一些少年和孩童,他们直接被薄戎奴安排到了公学之中,他们毕竟都是有文化基础的,学个几年,应该差不多就能进入基层官员序列中去,之后就要看他们的能力如何了。
总之,等到薄昭回过神来的时候,就发现薄家几乎已经变成空壳了!
刘恒倒是一直关注着薄家的情况,在发现薄家跑到辽国那边去了之后,心中不由一松,就算是觉得薄昭刚愎自用,不识时务,但是,毕竟是自个的母族,刘恒也是希望薄家能有个前程的,如今他们能主动靠近刘昌,刘昌并非什么绝情寡义的人,薄家这么殷勤,他总是会看在眼里的。
事实上,向着辽国靠拢的还有其他许多贵族,他们以前就跟辽国有许多利益上的联系,如今刘昌俨然就是下一任天子的不二人选,那还有什么好说的,赶紧去烧热灶啊!
对于贵族官僚来说,揣摩上意是必修课,他们很快就意识到,辽国那边别的真不缺什么,最缺的无非就是人口。而对于这些贵族官僚来说,他们想要人口,不要太简单,原本他们的封地上,除了大量奴婢之外,还有许多在户籍上不存在的人,这也就是所谓的野人。之前大汉刚刚建立的时候,那会儿百废待兴,人口凋零,因此,是鼓励野人编户齐民的。但是,一旦落户,就面临着各种赋税,因此,许多野人一方面畏惧赋税,另一方面也是消息不够灵通,因此依旧藏在山林荒野之中不愿意离开。等到大汉建立之后,许多百姓因为种种缘故,缴纳不上赋税,不愿意沦为奴婢的,也有干脆逃入山林做野人的。对于大汉来说,不能给国家提供赋税的人口,那就不是人口,因此,按照汉律,不管是捕捉野人为奴,还是杀死野人,都是合法的,这也让那些野人躲得更加隐蔽。
不过,这些野人终究不能真的跟外界毫无联系,他们不可能做到自给自足,所以,他们还是需要跟外界有一定的交流,所以,实际上,只要地方上官府乐意,他们很容易就能搞清楚这些野人的行踪,只是,没好处的事情,大家都不乐意做。抓他们做奴婢吧,他们桀骜不驯,不如自家奴婢温驯,卖出去又卖不上价,若是想要让他们落户吧,你又没有田产可以分,他们乐意落户才怪!而留着这些野人,有的时候还能让他们背点黑锅,也能从野人那里弄到一些稀罕的东西。但是如今,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些野人送到辽国,四舍五入算一下,都能算得上是从龙之功了,因此,大家立马就迅速行动了起来。
因此,不过是几年的时间,这些贵族官僚将能找到的野人都抓绝了,那些贵族觉得自家奴仆数量太多,连奴仆都卖了一部分。这也让辽国得到了大量人口的补充,辽国对于接受移民早就有了一整套的措施,不管什么人过来,先给人家吃饱穿暖,然后在基础启蒙的时候夹带点洗脑,几个月下来,保证他们对辽国生出七八分的归属感来,等到再分配到各个地方,给他们产业或者是一份工作,让他们成为了有产者,那么,归属感就有十二分了。有恒产者有恒心,为什么汉家前中期军队一直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呢?就是因为他们都是良家子出身,等到后来,因为穷兵黩武,死在战场上的良家子太多,以至于不得已用什么囚徒、赘婿之类的充入军中,战斗力就迅速下滑。
辽国一直处在扩张和上升的态势,所以,哪怕是新加入的国民也都是有产者,甚至是中产者,所以,他们自然愿意响应官府的各项政策。辽国多年来一直鼓励生育,对于生育比较多的家庭各种补贴,加上这年头也没多少夜生活,晚上除了做点爱做的事情之外,没有太多别的消遣,因此,辽国的人口得到了大规模的增长,第一批出生的婴儿如今已经是半大的少年,按照虚岁,勉强都算得上是成丁了,这些人的长大让辽国有了更加充足的底气去探索更遥远的地方。
第119章
辽国这些年一直在大搞基建,为了趁着小冰河期没有真正到来之前,先将铁路扑到西伯利亚,不,现在那里是辽国的安北,辽国将匈奴的北海都给划分到了安北的地盘,不过,这会儿北海还在匈奴的控制之下,那里虽说一年里头有半年是冬季,但是在夏季的时候,水草还是比较丰美的,这里算是匈奴最后的退路,在他们看来,保住了这里,那么即便一时可能受挫,匈奴也还能东山再起。所以,即便如今的北海对于匈奴来说就是个纯粹流放犯错贵族的地方,但是,匈奴人依旧在这里保留了不少力量,以免被侵蚀。
刘昌虽说对北海也很眼馋,但是,他目前真没有对北海下手的意思,毕竟,他现在往北探索人还不够呢,因为现在航海技术的问题,刘昌并不打算横跨太平洋去寻找美洲,要知道,相比较来说,如果是从北极圈那边一路往东,那里只需要通过一个海峡,就能到达美洲大陆了,这可省力太多了。虽说那边会有冰山还有浮冰,但是选择夏季的时候启航,很容易就能渡过海峡。
有着这样的想法,刘昌就一直在往北边铺设铁路,在北方设置聚居点,这些聚居点一年也就是居住半年,大家夏季的时候过去伐木修路,开采各种资源,然后到了快要入冬的时候跟着运回来的木料之类的物资一起返回。现在辽国这边木材行情一直很不错,虽说海船已经开始尝试使用钢材作为船体,但是甲板还有其他一些部位,还是用木材比较好。另外,辽国每年还会出口大量的优质木材到汉室,汉室那边每年都要进口大量的木材用于建筑,不过是给活人还是给死人,都是需要使用大量木材的。辽国的木材物美价廉,比起汉室自个从深山里面采伐巨木要划算得多,因此,现在汉室那边,在修建宫室墓室之类的时候,首选就是从辽国进口需要的木料。辽国采伐运输木材成本要低得多,效率也很高,安北那边平原上就有大批不知道生长了多少年的参天巨木,原本为了修建铁路和聚居地,就要砍伐掉一大批,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一年工作半年,就能挣到大笔的钱,这对于许多刚刚到辽国的青壮年来说,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正是因为安北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刘昌一路往北开发的策略才一直没有搁浅,这些可都是好地方,哪怕一年只能开发三四个月呢,收益也是划算的。虽说前期投入比较高,但是,
若是愿意在冬季的时候还留在聚居点值守维护铁路,那么还能得到更多的补贴。不过,一般人真的不怎么乐意在那里过冬,不光是寒冷,还经常会遇上饥饿的野兽,如今可不需要什么野生动物保护法,原本这里就是那些野生动物的家园,在修路的时候,遇上什么棕熊、大虫、野猪简直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好在修路队配备的武器也很给力,只要不落单,遇上这些猛兽也就是给他们餐桌上多添一道菜而已。
现在维护铁路的是专门的护路军,辽国这边的常备军团会轮流赴各条铁路沿线驻守,辛苦的确是辛苦,但是有这样的经历,回来转业或者是累计功勋的时候,也有不少的加成。这年头辽国的军队能够捞到的军功其实并不多,匈奴人根本不愿意跟辽国打,辽国也没别的对手,军队光是正常戍守,根本别指望捞到什么军功,因此,只能是参加各种建设兵团,还有就是到各个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的地方去驻守,那就是直接按照时间计算功勋,所以,许多想要在退役之后混个一官半职的人还是挺乐意去这些地方的。
现在辽国这边的许多国策并不再对汉室保密,只是汉室那边研究来研究去,也没法照用。说白了,辽国之所以能一直保持这样的活力,那是因为在辽国,各行各业都处在一个健康向上的状态,一个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不用担心未来。收费低廉的公学,让他们可以轻松接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虽说其中大多数孩子都比较平庸,不可能进一步深造,只能转而进入各种职业教育学院学习。这些职业教育学院学制很短,就是向工业输送成熟的产业工人,一些人就是普通的螺丝钉,还有一些在这上头有天分的就可以成为工匠一级的人物,他们也能通过这个途径,成为技术官僚的一员,所以,大家并不会一门心思想要进入高等学府。
而在汉室,这样的路子根本就是走不通的,一个士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愿意跟一个大匠平起平坐,另外就是,汉室这边的大匠就是经验堆出来的,他们没什么学问,就是从小做学徒,然后跟着上头的师长学习,还得防备着师长留一手,以至于许多大匠的传承还是父子相传,他们就是典型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大半知识都是在实践之中积累出来的,根本不成体系,所以,他们最多是在少府的体系里面做个小管事,指望他们成为官僚阶层的一员,他们还真没这个能耐。
另外,汉室即便是封建王朝中少有的将统治深入到了基层的王朝,但是,上升渠道依旧是有限的,因为汉室的财政情况根本养不起那么多的官员。若是不给相应的俸禄就各种封官,那么,带来的后果就是,官僚阶层的迅速,毕竟千里当官只为财,如果当官的合法收入不能让他们过上体面的官员生活,他们就想要想办法将权力变现。高薪未必能养廉,但是除了少部分的正人君子,否则的话,低薪是没法养廉的。
而如果不能提供足够的岗位,汉室就不可能照抄辽国的国策。实际上,如今不知道多少人都在盼着刘昌赶紧接手大汉,好让大家的日子都富裕起来,到时候也能如同辽国一样,扩大官员的数量,那样的话,就真的能鸡犬升天了。
刘恒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就只能是苦笑了!不过,他也没有灰心丧气的意思,在清理了大批不可靠的贵族之后,他已经将目光投向了几个诸侯王。
楚王一脉一开始还算是靠谱,第一任楚王是刘交,他没多少野心,他儿子如果说刘濞的父亲刘仲还是刘邦的同母兄弟,算是嫡出的话,刘交就是刘太公的庶子罢了。这年头,嫡庶其实还是挺分明的,像是那些诸侯彻侯,他们若是没有嫡子,直接就会被当做无嗣除国。张嫣无子,就要选个庶子早早养在自己膝下,对外声称是自己生的,刘恒要立刘启,就得立窦姬做皇后,刘启要立小猪,就得将王美人立为皇后,刘贺能在刘弗陵驾崩后被迎为新帝,是因为他祖母李夫人死后被刘彻追封为皇后,他就也算是嫡脉……
刘交这个庶出根本没法洗,所以能安然做个诸侯王,他已经是心满意足,他儿子刘郢客也是一样,喜欢搞学问,不过,刘郢客的儿子刘戊可就不是什么省心的货色了,这位从小骄奢淫逸,早就长歪了,之前那些贵族跟他勾勾搭搭,也叫刘戊生出了许多野心来,他可不管自家祖父其实是庶出,在他看来,刘恒也就是庶出而已,所以这一点根本没什么好说的,既然刘恒能当天子,自个也能当。楚国原本论起国土面积,也就是比齐国小一点,刘交父子两个也算是励精图治,因此,楚国还算是富庶,人口数量也不少,这也让刘戊愈发野心勃**来。
只是刘戊这种正儿八经生于深宫,养在妇人之手,除了享乐之外,在其他事情上都不擅长的货色,就算是想要造反,也不知道该怎么着手,何况,楚国太傅越夷吾与国相张尚都是倾向于长安的,主要是刘戊不靠谱,还是王太子的时候,就老是弄出各种幺蛾子,两人这些年来给刘戊收拾烂摊子都弄得身心俱疲,这等货色,做个诸侯王都是祸害,更别说是做天子了,所以,这两位一直死死盯着刘戊,生怕他一时上头,就搞出什么不可收拾的事情来,他们还得给刘戊陪葬。
而刘戊呢,属于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嘴上各种叫嚣,但是想要让他欺男霸女容易,让他厉马秣兵,那还是算了,他是真没这个精力。
相比较起来,刘濞就是个会将思想落实到行动上的行动派,刘恒最警惕的也是他。这些年下来,刘濞积累的力量连刘恒也搞不清楚,尤其吴国那边,君臣齐心,一个个都想要混个从龙之功,刘濞本身又表现得求贤若渴,这些年来,网罗了不知道多少“豪杰”,这些人虽说许多都是亡命之徒,但是这年头,能做亡命之徒的,也算是有些才能的。
吴国也就是至今还没找到个合适的由头,或者说,刘濞暂时没有足够的把握,本来这次收复河套失败,刘濞便打算借口刘恒穷兵黩武起兵,结果,刘恒一口气杀了一大批贵族,其中许多都跟刘濞有着勾结,刘濞算是被吓住了,只得消停了下来,还得提防着刘恒以此为借口问罪。但是,刘恒一直没有问罪的意思,刘濞不免又蠢蠢欲动起来。
第120章
刘濞原本造反是刘启上位后的事情了,但是这一次,因为辽国的横空出世,刘濞积攒了更多的实力,这也导致情势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地步。因为刘濞没钱了!
没错,刘濞现在的资产主要就是各种战争储备,哪怕铜山一直在开采,但是以他手下军队的数量和消耗,俨然也已经入不敷出了。
说白了,吴国体量太小,跟整个中央搞军备竞赛,那根本就是找死。刘昌反正不管是谁,只要给钱,他谁都卖。辽国的各种军械质量好,效果也很好,当然,价格也很美丽。吴国那边可舍不得买多少成品的军械,买得最多的就是铁锭。
但是铁锭的价格也不便宜,何况,这玩意又不是不锈钢,吴国本来就是多雨的地方,为了防止生锈,不得不向辽国进口大量油料用于防锈。而要养一批着甲使用精钢武器的精兵,同样是很花钱的,这年头摄入的蛋白质和脂肪数量少,这就决定了,他们需要吃更多的粮食才能保证有足够的体力,而吴国虽说气候还算是不错,种植的稻米产量也比粟麦高一点,但是吴国开发程度并不大,很多地方是沼泽湿地,还有许多山林,而且许多百姓被盘剥得厉害,能跑的都跑了,每年能够收上来的粮食也是有数的,所以,他们还得从辽国进口军粮,要不然的话,就真的要逼得下面百姓民不聊生了。
总之,现在吴国的收益,多半都成了给辽国的货款,再持续下去,吴国是真的撑不住了。
而吴国的中上层,也正急切地希望能够更进一步,他们如今就在到处勾连对中央不满的人,准备到时候一起起事。
刘濞想得很好,如今刘恒一系的诸侯都在北方,燕王早就被辽王给吓得够呛,之前献了近乎三分之一的燕国给了辽国,这才能安心。但是他倒是安心了,燕国百姓不安心了,原本大家日子都不好过,结果原本的同乡划分到了辽国之后,一下子就富起来了,顿时,一个个都不干了!
谁家没几个亲戚朋友呢,一些燕国的百姓就以投亲之类的名义跑辽国去,没有的也能无中生友,燕王又是个软弱的性子,担心辽国找麻烦,所以,一直以来就是醉生梦死,只想着享受,哪里会精心治理自己的封国,最多就是地方上的官府,尽可能约束百姓不要离开乡里。因此,燕国算是人口流失最严重的一个封国,甚至边界上的一些百姓,自个主动将界碑往自家的方向挪,好让自家变成辽国人,辽国对此乐见其成,燕王也不敢追究,以至于下面愈发猖獗起来。几年下来,小半个郡都划分到辽国境内了,其他远一些的,那叫一个翘首期盼,就盼着哪一天界碑到自家附近,自家也可以趁夜跑去把界碑挖出来挪到自家后头去。
而跟刘濞相邻的那些刘姓诸侯,在刘濞看来,都是可以争取的对象,齐王一系这些年被打压得厉害,各种被拆分,对长安的不满也是与日俱增,所以,只要给出的好处够大,他们多半是会闹腾一场的,另外就是楚王,楚王志大才疏,性情也颇有些暴虐的地方,而且还好色无度,荤素不忌,小辫子一大堆,只不过之前遮掩得好,刘恒也不乐意随便对付一个劣迹斑斑,但是却并无多少破坏力的同姓诸侯,因此,即便那位嘴上经常喊着要造反,也有人告到了长安,但是,刘恒一直也是睁只眼闭只眼。
之前是楚王的那些罪名都被压下去了,结果刘濞却是将这些又翻出来了,刘戊欺男霸女、骄奢淫逸什么的,对于一个诸侯王来说,实在不算罪过,说白了,上头的人真未必乐意看到一个贤能的诸侯王,恩出于上,真要是诸侯王贤能到让下面的百姓官员连君主是谁都忘了,那岂不是刘氏天子又变成了另一个周天子?所以,一个劣迹斑斑的诸侯王,只要没有触犯到上头的底线,那么,对于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诸侯王。
老刘家对于诸侯王的要求其实并不多,底线也就是那么几条,不要逼得下面百姓民不聊生,以至于揭竿而起,不要造反,不能不孝,还有一条就是,不要**!很多时候,老刘家对**不孝的处罚比对前头两个更重,你造反说不定也就是幽禁你一辈子,还能保证宗室子弟的待遇,但是,你要是搞**、不孝顺,那么不好意思,这就是死罪一条。
哪怕这条红线加粗加亮了,但是,有汉一朝,触及的诸侯王依旧是层出不穷,说白了,对于这些生下来就含着金汤匙,不需要任何努力就能成为最顶端的那一小撮人来说,他们一辈子其实没什么追求,追求的就是刺激。就像是后世,很多富二代喜欢什么赛车、跳伞、滑翔伞甚至是一些危险性更大的极限运动一样,说白了,就是除了这些,他们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只能是追求这种生死一线的快感。这些诸侯王也是一样,他们生下来就什么都有了,自然得追求点别的,志向高远一些的,搞点修书做学问之类文艺方面的事情,但是这样的人是少数,更多的都是没这等志气的,他们呢,就得玩点别的,像是喜欢游猎,还有大兴土木的,已经算是不错的了,还有一些,已经跟变态差不多,比如说,有诸侯王喜欢盗墓,有诸侯王喜欢杀人,有诸侯王喜欢钓鱼执法坑害下面的臣子,还有的诸侯王,就是喜欢女色,光是临幸宫女已经不足以满足他们了,他们就得玩点刺激的。
像是刘戊,这位年龄不大,干的坏事却不少,亲爹死了,也照样私底下夜夜笙歌,他在楚国境内大兴土木,征发徭役,不知道多少民夫因此而死,尤其,这位还性情暴虐,虽说没到当街杀人的地步,但是,每年楚王宫中都有许多宫女宦官被折磨致死……
刘濞传出去的刘戊的罪名最关键的几条就是居丧期间淫乐,还有就是通女干乃至与庶母**,至于私底下扬言要造反什么的,那都是小节。
这些罪名一路上被添油加醋传到长安,很快就被人捅到了朝堂上,这下不处理也不行了。
只要朝廷敢对刘戊下手,刘戊不反才怪!
果不其然,刘戊一听说朝廷可能要问罪自己,顿时就待不住了,直接先砍了太傅越夷吾与国相张尚,然后就宣布造反。
楚国这边才宣布了起兵,那边吴国还有齐国过半的诸侯都跟着行动了起来,他们的口号就是“诛无道,归正朔”,所谓的无道指的自然就是刘恒,说刘恒登基这些年来,诛杀诸侯功臣,乃是无道昏君,刘恒又是小宗继大宗,算不得正朔,因此,要拨乱反正。
总之,汉室东南一下子就陷入了战火之中,楚国虽说出兵仓促,但是楚国地盘大,哪怕是临时征召,也能征召出许多青壮来,而齐国呢,却没那么乐观,主要是齐国虽说都是刘肥一系,但是又是嫡出,又是庶出,加上好几个诸侯国如今当家的已经是刘肥的孙辈乃至重孙辈了,还能指望他们互相之间有多少感情呢,因此,人心不齐,根本团结不起来,不互相拆台就算是不错了。而且齐国因为临海的缘故,这些年流失的人口也很多,留下的那些人不是不想走,而是走不了,如今上头要征召自个打仗,哪有乐意的道理,因此,一些有主意的人凑在一起合计了一番,竟是在征兵不久,就出现了大规模地逃兵,都跑蓬莱即墨之类海滨码头上,用身上的兵器盔甲换了船,就一路北上逃亡去了,只弄得齐地诸侯一个个都颜面无光,气恼不已。
而吴国这边,一直以来厉马秣兵,不仅出动了这些年来精心培养的精兵,更是直接下令征召民间十六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男丁参军入伍,这其实就跟拉壮丁差不多了。就是这样的手段,吴国很快征召了几十万人马,兵分几路开始北上。
当年刘长造反,死在流放途中,刘恒为了不叫人说嘴,将刘长的淮南国一分为三,分给了他三个儿子,刘长虽说是自个造反导致身死,但是刘长的几个儿子却不这么想,一直觉得刘恒是他们的杀父仇人,尤其是现任淮南王刘安,而且,他也觉得自家父亲说得对,自己这一脉比起刘恒来,更是正统,因此,他一听说吴王要起兵,就想要响应,结果他才流露了这个意思,就被淮南国相还有太傅给软禁了起来,这两位可是听说楚王起兵就先看了太傅和国相,他们可不想重蹈覆辙,主要是,刘恒对淮南王一脉也提防得很,因此,这边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都是中央任命的。他们也不觉得这些诸侯王叛乱能成功,因此,他们不仅没有遵从刘安的命令,反而立刻调兵想要守住淮南国。但是刘安并非什么无能之人,相反,他其实很是博学,手底下也收拢了许多宾客方士,这里头也有不少奇人异士,因此,他暗中授意,命人传递消息,带着人潜入了城中,斩杀了守将,夺走了兵权,然后宣布国相和太傅为叛逆,易帜响应吴楚联军。
眼看着战火就要烧到中原腹地,刘恒那边终于绷不住了。
第121章
汉室之前在河套地区损失太大,又不能像是这些叛军一样随便拉壮丁,再过一段时间门就是秋收了,要是拉壮丁的话,回头地里的粮食家里的妇孺可未必能很快收回来,朝廷也挤不出太多的粮食用于补偿百姓的损失,甚至可能因为前线战事的不顺利还得从民间门征粮。关中还好,这么多年来,朝廷粮仓一直保持了相当的储量,但是出了函谷关,朝廷其实控制力并没有这样强,粮仓里面粮食到底有多少,长安知道的就是一个数字,就算是派下御史巡查地方,下面欺上瞒下的手段也多的是。何况,谁也说不清楚,外头那些郡守,会不会跟叛军有所勾结。
刘恒从来不是什么喜欢行险的人,既然能有更加保险的办法,为什么还要平白耗费自家的人力物力呢?
因此,一封诏书直接送到了辽国。
“叔平,你觉得如何?”刘昌将诏书给了张辟疆,问道。
张辟疆沉吟一番,说道:“臣以为,王上还是应该答应天子的条件!”刘恒既然已经将刘昌视作是储君,因此,这会儿给出的条件就非常慷慨,直接将燕赵两国许给了刘昌,等到剿灭了叛军,直接将现在的燕王和赵王都封到南边去。
刘恒如今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怎么着再做个十多年的天子不成问题,刘昌在辽国这边独掌大权习惯了,不可能早早去长安做个一人之下的储君,但是,辽国不能老是往外发展,得跟大汉保持更多的联系,有更多的存在感,顺便将更多人的利益绑在刘昌身上。如此,即便将来刘恒年纪大了,变得昏聩,宠爱新人幼子之类的,那刘昌也有反制的手段,不至于到时候还得额外增加一重麻烦。
而拿下燕赵两国就不一样了,燕赵两国已经靠近中原腹地了,在那里,刘昌也能对中原施加更多的影响,以前跟辽国隔着太远的距离,不方便跟辽国勾搭的人也能勾搭上了,等到绝大多数官员贵族都上了刘昌的船,那么,刘恒的想法便不重要起来。
“那叔平以为,寡人该如何出兵呢?”刘昌笑道。
张辟疆笑吟吟地点了点地图,指着地图上的大海,说道:“臣以为,直接走海路为上!”
刘昌抚掌笑道:“叔平知我!”比起从陆路出兵,还要越过燕赵,一路大张旗鼓行军过去,还是走海路成本更低,也更方便。
既然已经下了决心,刘昌干脆就召集了群臣,表示自己要起兵为天子诛杀叛逆,下面大臣一开始还有些犹豫,毕竟,大家如今都在忙着对外开拓,一下子抽调十万大军去吴国齐国沿海作战,不知道要耽误多少事情。但是在知道刘恒许下了燕赵两国为报酬的时候,顿时就兴奋起来。之前燕国割让了两个郡,辽国在那边试种了一段时间门棉花,比起木棉还有丝绵,棉花成本可低多了,虽说要精耕细作,但是,如今许多流程都可以用机械,相比较起来,效益却很高。辽国纺织技术也很高,织出来的提花棉布很快就成了贵族士大夫的新宠,细棉的料子做成内衣可比丝绸舒服多了,所以,棉布一度成了奢侈品。只是相比较起来,燕国还是冷了些,棉花产量并不高,如果再拿下赵国,那么就可以种植更多的棉花,给辽国增加一个重要的商品。
为了未来棉纺业的发展,暂时耽搁一阵子也是值得的,何况,按照刘昌的意思,这次他们还可以趁机收拢齐国吴国的百姓移民,辽国哪怕这些年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但他们就没有嫌人多的时候,要用人的地方多的是,光靠着人口自然增长,小孩子又不能一生下来就能跑能跳,怎么着还得成长个十多年,而从外头引入移民就不一样了,最多培训个一年半载,就能直接派上用场了。
因此,一个个立马摩拳擦掌起来,为了争取带兵出征的权力,军方一帮武将差点没打破了头。
如今在辽国,将领都是讲武堂出来的,受过系统的教育,军方还经常搞一些模拟对抗,但是真正作战经验并不多。不过,没关系,辽国打仗,从来都是靠阳谋堂堂正正碾压过去。我士兵比你强壮,补给比你丰富,武器比你说,比你先进,防御比你强,你拿什么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