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景曜顺便还用辣椒做了点小零嘴,配合豆皮,让人做了点辣条,隔壁顾家的小崽子们都馋哭了。
为了这点小零嘴,顾家那几个不爱念书的崽,现在天天捧着书本摇头晃脑地背书,就希望能完成学习小关卡,从萧景曜这里得到小零嘴奖励。
还好萧景曜也就给他们尝个味道,做出的辣条辣度也不高,又都是纯天然产品,对身体没什么坏处,不然的话,萧景曜也不敢给他们吃。
永嘉帝却很喜欢辣条,特地问萧景曜要了方子,隔三差五让御膳房给他做点解解馋。
萧景曜都没想到还能有这发展。一想到以后别人一扒拉永嘉帝的用膳清单,发现还有辣条,萧景曜总觉得怪怪的。
这些都是些无关紧要的小事,笑一笑也就过去了。萧景曜看着各地收上来的税,笑着问永嘉帝,“如今看来,还是闵州那边直接收税银来得方便。”
永嘉帝也点头,“等百姓们种上了土豆玉米和红薯等物,其他地方也将赋税折算成银子来交税。这样百姓轻松,官府也轻松。只一点,地不能荒,粮食一定要足。”
萧景曜自然点头同意,食指在桌面上敲了敲,这些户籍数,明显有猫腻。有的地方又没碰上灾年,户籍数却一年少过一年。
只能说,这些人很有勇气,有那么多前车之鉴摆在那里,还没学乖,现在又在数据上动手脚。难不成真的觉得自己动的手脚天/衣无缝?
萧景曜深深叹了口气,没有灾年,户籍减少,大概率是少了的百姓成为了隐户,不在朝廷的户籍记载之中,自然也不用交税。他们名下的田地,也成了别人的,这些别人,都是有免交税特权的,当然不用再交税。
长此以往,朝廷收不上税,隐户百姓依附于人,不在朝廷的户籍之中,哪怕是被主家强占了田地,逼迫他们卖身为奴,卖儿卖女,他们也无从逃脱。
官府和百姓都没落着好,有人却两头吃,将自己吃得油光水滑,脑满肥肠,是朝廷的另一种类型的硕鼠。
萧景曜将这些有猫腻的地方指出来给永嘉帝看。永嘉帝当即沉下了脸,“朝廷给他们的俸禄还不够多吗,他们拿着朝廷的俸禄,享受着当官的好处,竟然还不满足,还要收隐户!”
第120章
萧景曜不动声色地翻账本, 耐心地将这五年的账本全都重新查了一遍,将所有错漏之处都整理成册。
户部本部的官员看到萧景曜查账本都出了一身冷汗。没办法,萧景曜那个抄家总督的名头实在太响亮。当初, 萧景曜的成名之战就是当巡查钦差去往各州查账。现在成了户部尚书,众人再次看到萧景曜动账本,不管心里有鬼还是没鬼的, 背后都是一阵凉意。
想想萧景曜往日的战绩,一查账, 查出来的从来都不是什么小事情,拔出萝卜带出泥, 指不定就要殃及到他们这些小池鱼。
心里有鬼的就更不用说了, 恨不得现在能有颗后悔药给他吃下去, 回到几年前, 就算别人给他再多的好处他都不会配合别人在账目上做手脚。
在做账这方面, 谁能比萧景曜更厉害?早些年落马的那些贪官, 哪个不是做假账的好手,逃过萧景曜的法眼了吗?动过手脚的官员现在就是后悔, 每天都战战兢兢的, 生怕萧景曜哪天突然变脸,让人将他们打入大牢,然后熟练地给他们安排上抄家流放套餐。
有人灰心丧气之下,已经着手安排让家眷离京,或者是单独送走某一个孩子,给家里留一两个血脉。
萧景曜却一直按兵不发。不是萧景曜不想发作,而是这里面的水, 比萧景曜想象中的还要深。深到什么程度呢?哪怕是永嘉帝,也不能一下子莽过去, 将这帮团体全灭。
因为这是触及到了整个官员阶层利益的大事。
隐户这种将自己名下的田地都挂在别人名下以求避税的行为,萧景曜简直不要太熟悉。当初萧景曜中举中进士,萧家本家也有人提出想把他们名下的田地都记在萧景曜名下,然后给萧景曜交点租子,只是萧景曜没有答应。但朝中这样做的官员,绝对不少。
官员名下都有可以免税的田地,或者说,只要有功名在身,就能享受到部分田地免税的待遇,只是田地免税数量多少的区别。
按照大齐的律法,秀才名下可以有三十亩免税之田地,举人一百亩,进士能免税的田地更多。进入官场,自然是官职越高的,待遇越好。
同时,大齐对官员也有所限制。一是不许官员经商,二是不许官员在任地置办房屋和田产。这两条规定都是防止官员以权谋私与民争利的,十分有必要。但大齐给官员的待遇也足够优渥,除了丰厚的薪俸之外,还有朝廷给的伺候的仆人,也算是百姓的徭役的一种,要是官员不想要人伺候,还能折算成银钱。
总而言之,在大齐当官,待遇绝对不低。
最要紧的,还是官员们名下可以免税的田地。
原籍回避政策,官员们不能回老家或者在离老家很近的地方做官,也不能在任上买田地。那官员们名下的免税田地数量,有时候根本用不满。这时候,族里的人求了过来,或者是别人故意攀附,请求成为官员名下的佃户,给官员交一笔比朝廷赋税更多的租子,官员们能不心动?
成为隐户,一是百姓实在不想交那么多税,也不想服徭役。或者是碰上荒年根本活不下去了,带着所有的田地去投奔个主家,不然的话,很有可能,他们的田地会被人另一波黑心的人用极低的价格买走。
土地的所有权一直是华夏这片大地上经年不衰循环往复的权利游戏。不管开国的时候如何,最后,百姓们手中的土地,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再次流入到豪绅官员等人手中。而后,失了土地的百姓们活不下去,一波又一波的农民起义再次开始,最后结束这个腐朽的王朝,新王朝最初还是会将部分土地分给百姓们,看起来好像是安抚住了百姓。实则过不了多少年,百姓们手中的土地又会流入到地主阶级手中。
就和资本天然逐利一样,农耕文明中,地主阶级总是想要掌握更多的土地,这才是必要的生产资料。
甚至有的官员仗着朝廷查得不严格,大肆收隐户,一点都不在意,自己名下的田产,已经远远超过免税的部分,但因为他手段了得,朝廷竟然也没有收他这些多出来的田地的税。
萧景曜查账时遇到的最大的麻烦就在这里,每个涉事的官员涉事的方式各有不同,漏税的数目也不相同,又加上这几年间,有人还有官职变动,账目就更加繁琐。萧景曜统计这些账目,算出来他们最终该给朝廷补的税的数目,就算了整整五个月。
由此可见,涉案官员之多。毫不夸张地说,朝野上下,没牵扯到其中的,才叫少。
哪怕是清官,那也是有家族的。族里让你帮忙挂点田地挂在名下,谁还能冷面拒绝?尤其是一些官员,名下本就有免税田地空缺,放着也是浪费,正好给族里做个人情,谁都没觉得不对。
永嘉帝一开始以为萧景曜查的是寻常的贪官污吏,结果再次看到萧景曜的查账成果后,饶是永嘉帝,心里也打了个突,“这要是继续查下去,官场中怕是没有你没得罪的人了。”
这话真的一点都不夸张,就算是有些阁老,名下也挂了族里的良田,帮着避税。武将勋贵们同样如此。一百个官员中能有一个一点都没帮着人避税的,都算不错。萧景曜真要查到底的话,要面对的,几乎是来自一整个朝堂的压力。
就算是永嘉帝这个皇帝,想到那个情景都忍不住头皮发麻。
萧景曜平静地看着永嘉帝,“事情太难,陛下就不会去做了吗?”
永嘉帝当然摇头,“错就是错,长此以往,出岔子的是大齐的国库,事关朕的江山,朕怎么能不管?”
永嘉帝感慨万千,“倒是你,本来你可以当做自己没看到这些事的,现在捅破这事,日后,你就只有做纯臣这一条路了。”
萧景曜无所谓地耸耸肩,“做个纯臣,也没什么不好。不过此事事关重大,若是突然发作,将他们全部处置,那朝堂都要乱套了。还请陛下徐徐图之。”
“知我者,景曜是也!”永嘉帝舒心一笑,“朕也不是那么鲁莽的人,先传出消息,让户部核实各个官员名下有无超出免税田地数目,却没有交税的田地。若是有,趁早分割开来,朕便不予追究。否则的话,按贪污治罪。”
萧景曜也是这个意思。这也算是个灰色地带,民不举官不究,朝廷真要彻查,也只能管得了一时,治标不治本。不如先给大家敲个警钟,暗示他们这事儿以后不能再干,等到下次再犯,再来个杀鸡儆猴,恩威并施,才能让官员们没有那么多抗拒之心,只会庆幸自己当初收手收得早。
萧景曜又将话题扯到了各地税收的形式上,“闵州一地前几年一直是将赋税折算成银子来交税,现在闵州附近的州也是如此交税。臣算了算,现在已经有一大半州府都是交现银做赋税,直接运银子进京,比以往运粮食,少了许多损耗,朝廷也方便。”
永嘉帝听着不住点头,“确实方便。好在百姓们也没让地荒着,各州县都设了粮仓,官府可以用税银买粮食存放在粮仓中,也省得有奸商故意抬高粮食的价钱。粮食的价钱也不能任由他们瞎定,都由朝廷来安排,给个大致的数,最低多少最高多少,就算他们都按最高的价钱来算,也贪墨不了多少银子。”
萧景曜暗赞一声,大齐果然人才济济,有了新的改变就能想出较为完善的新对策,官府控制粮价,有粮仓托底,就算某地出现灾情,奸商们想囤积居奇,抬高粮食价格,也办不到,现成的犯罪证据,直接蹲大牢。要是官商勾结,狼狈为奸,那《大齐日报》也不是吃干饭的,开了民智的百姓往更高一级的府衙一告,弄鬼的人通通没有好果子吃。
永嘉帝很满意这种交税方式,“这样确实省事,还有哪些州没交现银,今年就都让他们折算成现银交税吧。”
萧景曜又是一笑,“今年百姓们种上的高产的玉米红薯和土豆,要迎接一个他们从来没见过的大丰收。还是自家自留地里种的,不用交税。到时候,还不知道他们会高兴成什么样子。”
永嘉帝想到那个场景,脸上也忍不住露出了微笑,“父皇当初就盼着能给百姓们创造一个盛世,现如今看来,盛世就快来了!”
没有人饿死,冻死,这可是史书上都未曾有过的盛世。
永嘉帝豪气冲天,兴奋地拍了拍萧景曜的肩,“这一切,你居功至伟!你和我都没有辜负父皇的期待。要是父皇泉下有知,看到现在这一盛况,想必十分欣慰!”
萧景曜的脸上也露出了笑意,“先帝一定会以您为傲。”
永嘉帝得意地抬了抬下巴,“那是肯定的!我绝对不会辜负父皇的期待!”
萧景曜回去后,先是让户部官员自查各自名下是否有帮人避税的田地,若是有,趁早分割开来。
萧景曜的战绩太过辉煌,他又刚当上户部尚书,还是最年轻的阁老。萧景曜的一举一动,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盯着。户部官员一动,其他官员也听到了消息,心中都是一个咯噔——他们名下,也有许多不属于自己的田地和佃户。
萧景曜先前那个抄家总督的名头太响,眼下还只是户部官员自查,就有一部分心虚的官员跟着将自己名下的田地都分割清楚。
很快,他们就庆幸自己做出了一个明智的选择。
永嘉帝在早朝上笑着打趣萧景曜,“户部的官员,现在可成了大齐最廉洁的官员。”
萧景曜也只是客套地应答了两句,君臣二人并未继续往下聊。但站在太极殿上参加早朝的,就没有一个是真傻子。听话听音,永嘉帝的态度都这么明确了,他们要是还不跟着干,那简直是怕自己的仕途太平坦,特地要给自己制造点拦路石。
照理来说,做出这种损害大家利益行为的人,肯定要被大家口诛笔伐的。但萧景曜又没直接亮刀,理由也十分正当,早就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哪怕是御史,都没办法对萧景曜指指点点,只能忍下这口气,闷声照做。当然,也可以选择不做。毕竟这只是永嘉帝和萧景曜的几句笑谈,并未直接下令。但问题又来了,看看萧景曜以往的功绩,谁能保证这事儿就到此为止了?鬼知道萧景曜查清楚了多少东西,万一现在不跟着照办,抄家阁老一发威,到时候,别说像现在这样,只是割舍掉那些不属于自己名下的田地和佃户,怕是要连累一家老小走上流放路。严重的,一家人的性命都保不住。
钱和一家老小的性命相比,那当然是命重要。是以即便萧景曜一句狠话都没说,满朝文武都特别配合永嘉帝和萧景曜给出的暗示,主打的就是一个听话,说让他们分割掉隐户就立马分割掉,一点都不含糊。
永嘉帝都震惊了,他还是第一次见到官员们这么配合,这可是要他们自己割肉呢,竟然还如此配合,当真是一大奇观。
震惊完后,永嘉帝又是一阵大乐,忍不住调侃萧景曜,“抄家阁老,你这个名头,着实唬人。”
人的名,树的影。萧景曜这个称号,怕是要成为贪官们的噩梦。
萧景曜的表情有些无奈,他也没想到自己的名声会变成这个样子。有点离谱,又有点合理,真是一言难尽。
还有不服气的官员,暗搓搓去查了萧景曜,想揪住萧景曜的小辫子。毕竟萧景曜也是出身微末,并非大族子弟,和宗族的关系肯定更为紧密。说不准萧景曜当年也干过帮着宗族隐藏纳税田地之事。前去查萧景曜的人心里憋着一口气,让你折腾我们,你自己要是立身不正,看你还有何颜面找我们的茬!
结果这一查,他们就傻眼了。还真有人从始至终都不拿他人一点好处的啊!萧景曜没同意让族里将田地挂在他名下免税,而是自己出钱给族里购置了几百亩良田,用来给族中子弟念书。
啊这……这还查个屁啊!查来查去,尽给萧景曜镀金了!想揪萧景曜小辫子的人气个半死,但心里也不可避免地对萧景曜生出敬佩之情。
哪怕是敌人,也要承认萧景曜白玉无瑕,他确实有资格站在道德高地上对其他人指指点点。更何况,萧景曜这次的手段柔和了许多,并没有一上来就抄家。幸福都是对比出来的,有了先前那么多抄家流放砍头的倒霉蛋做对比,官员们愤怒过后,竟然觉得萧景曜这次对他们手下留情了,很是感激。
萧景曜:“……”
萧景曜心情复杂,一时间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很快,大齐的百姓们就迎来了他们祖祖辈辈从未见过的大丰收。他们在自留地种的海外之国的粮食,每一样都大丰收。一亩地,最少的,也收了一千多斤的粮食。
这可都是自己的粮食,不用交税!
整个大齐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家家户户虔诚地为萧景曜供奉上长生牌位,一天三炷香,甚至有人要为萧景曜立生祠。
萧阁老这是不知道救活了多少人的性命啊!百姓们再次坚定萧景曜就是天下下凡的神仙这一传闻,只有神明,才能做到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吧?
至于原先依附于别人的佃户?家里能有这么多的口粮,给朝廷交税又怎么了?他们给主家交的税,比给朝廷交的税还多哩!既然这是萧阁老的主张,那大家必须支持!
有那藏得隐蔽的佃户,听说清隐户是萧景曜当上户部尚书后的主张,纷纷求了主家,自己又重新去找官府办了户籍,恢复了大齐平民百姓的身份。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不就是交点税吗?不能让萧阁老吃挂落!
乡间地头的事,萧景曜现在当然不知道,他的消息并没有那么灵通。但永嘉帝清楚啊,锦衣卫无处不在,知道永嘉帝最信任萧景曜,锦衣卫当然会将打探到的关于萧景曜的消息呈给永嘉帝。
永嘉帝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可以打趣萧景曜的机会,笑眯眯地看着萧景曜,“怪不得父皇说你是祥瑞,你看看,你在百姓们心里,都已经是下凡的神仙了!”
萧景曜心中感动,嘴上则道:“臣不过是一个寻常的普通人罢了。这世间就算真的有神仙下凡,也是因为出现了不世出之明主,来辅佐明君的。”
永嘉帝大乐。
萧景曜有感于百姓们对他的推崇,思考再三,又向永嘉帝提出,“现如今国库充盈,大齐国力蒸蒸日上,万国来朝。百姓们苦了那么多年,也该让他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他们现在的日子,难道还不够好?”永嘉帝好奇,“农户每年都能留个几千斤的口粮,历朝历代,从未有过。他们的日子,还能怎么更好?”
萧景曜低眉敛目,“孔圣人当年曾经感慨过,苛政猛于虎也。陛下治下,大齐少有苛捐杂税。但赋税徭役,一直是压在百姓肩上的沉重担子。陛下既然有开创一代盛世之宏愿,自然得让百姓更加归心。”
“减轻百姓的赋税吗?”永嘉帝沉吟,“现在国库充盈,也不是不可。原本三十税一,税已经够低了,再减少,减到五十税一?”
萧景曜突然抬头,目光灼灼地看着永嘉帝,“陛下有没有想过,彻底取消一样税呢?”
永嘉帝瞳孔地震,“哪一样税?”
萧景曜从容答道:“人丁税。”
第121章
自古以来, 百姓要交的税明目众多,有时候朝廷为了表示自己的仁德,也会取消掉一些苛捐杂税。而人丁税, 不管哪朝哪代,都是必须交的税目。
是以永嘉帝听萧景曜提到这三个字,瞬间就瞳孔地震, 迟疑了好一会儿才道:“这……这会不会有些不妥?”
历朝历代都看重人口,人丁税也和人口数息息相关。治下的百姓越多, 交的税越多,国库也越来越充盈。只是有些百姓被地方豪强或是威逼或是利诱, 从给朝廷交税变成豪强的隐户, 给豪强交租。也有的百姓为了逃避朝廷的赋税, 主动带着田产投奔地方豪强或是族中出息子弟。官员们名下的隐户就是后一种。
萧景曜提出要废除施行了上千年的人丁税, 为的就是让原本的隐户主动出来成为大齐在册的平民。
永嘉帝的关注点则在税收上, 皱着眉头问萧景曜, “如此一来,朝廷可就没了人丁税的税收, 国库怕是……”
萧景曜的看法和永嘉帝大不相同, “如今商业兴起,各地的港口给朝廷的税收已经是整个大齐的人丁税的十倍百倍。陛下何必拘泥于这一点人丁税?更何况,若是朝廷不收人丁税,陛下想想,那些让陛下头疼的隐户……”
永嘉帝目光一亮。对于帝王而言,隐户问题都是他们登基后必须要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有能力的帝王可以精准挑选出能臣,给人才们施展的空间, 去各个地方当亲民官清出隐户。对于官员而言,治下的户籍和人口数量的增减, 也是他们考评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以有点抱负的官员到了任上,都会着手清隐户的事情。当然,这是皇帝英明,不好糊弄的情况下。要是皇帝诸事不管,对这些事情一窍不通,那底下官员吞并土地只有更厉害的,地方官员要想括隐,难度系数直线飙升。
萧景曜和永嘉帝当然不存在这个问题。就算先前对永嘉帝印象不太好的官员们也得承认,永嘉帝登基这几年,当皇帝当得有模有样,比之正宁帝也差不了多少。当然,永嘉帝的性子肯定是比正宁帝要跳脱一些,脾气也没有正宁帝好。但看着如今万国来朝,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再刻薄的官员,也得承认,永嘉帝确实是一位好皇帝。
甚至在大齐的海上贸易发展起来,同海外之国建立联系有了贸易往来之后,永嘉帝的功绩,已经隐隐有超过正宁帝的迹象。
这样的明君,不可能看不明白隐户之患。是以萧景曜只说了取消人丁税,永嘉帝便立即想到了清隐户上,并陷入了沉思之中。
“既然税收能稳住,那废除人丁税,倒也不是不可行。”
没有皇帝乐意看到自己的治下有隐户。永嘉帝也不爽官员和地方豪强收隐户很久了。
永嘉帝很是感动,看向萧景曜的目光满是柔软,语气竟然还有些哽咽,“我就知道,只有你会这么掏心掏肺地为我着想!”
隐户问题,皇帝和官员们心中都有数。放眼望去,满朝文武,名下没有隐户的,绝对是少数。每当朝廷要清隐户时,官员们适当放点血,再收拾几个地方豪强,将户籍数目做得漂亮些,也就过了。并不会一查到底,将天下所有的隐户全部都清查出来。
那也做不到。
要是废除人丁税,隐户们自愿出来,那肯定能比朝廷自己清隐户的效率更高。
萧景曜建议永嘉帝,“将人丁税摊入田亩之中,日后永不加赋。正好还能让朝廷顺势重新录一遍土地。”
永嘉帝眼神一亮,隐户和田地两大难,倒是让萧景曜一举给解决了。诚然,这次清隐户也不能将隐户和隐田全部清出来,但绝对能清出一个十分不错的数目。
萧景曜也不觉得自己现在提出摊丁入亩有什么不妥。康乾盛世的人口大爆发,许多人都将此全部归功于红薯土豆和玉米的大规模种植,基本解决了百姓饿肚子的问题。又因为永不加赋,百姓能放心大胆地生孩子而不用担心生得太多交不起人丁税。这个人口大爆发,应当还有原先的隐户被清出来的功劳。
看看现在的大齐,红薯玉米和土豆已经成为老百姓们每年必种的口粮。商税也十分稳定,国库甚至达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惊人数字。现在提出摊丁入亩,永不加赋,完全不用怕步子太大扯着蛋,就算出现了问题,朝廷也有底气将难处给扛过去。
永嘉帝思忖再三,心中已经有了决断。
这样有关税收的大事,必然要经政事堂。胡阁老一听永嘉帝这话,就拿眼觑萧景曜。这个提议一看就是萧景曜的风格,从实物税折算成银子再到摊丁入亩永不加赋,萧景曜简直是和税法杠上了。
不过废除人丁税,永不加赋,怎么看都是仁政,道德高地已经被人占据,其他人再想反对,总觉得底气不是特别壮。
胡阁老也不想反对。他和原先的李首辅不一样,李首辅处变不惊,春风化雨,不管什么难题,都不声不响地给处理好。胡阁老没有李首辅那份养气功夫,一开始的内阁阁老中,胡阁老就是其中性情最火爆的,动不动就跳脚,梗着脖子同正宁帝讨价还价更是常有的事。现如今胡阁老当了首辅,性子也没怎么变。更兼是永嘉帝曾经的老上峰,永嘉帝也对他颇为纵容,胡阁老的脾气愈发火爆。
别看胡阁老先前一直为了各项银子同正宁帝顶牛,但那是国库就那么点银子,得精打细算地花。就算是国库吃紧的时候,胡阁老都没抠过赈灾银子,甚至主动提议多拨些赈灾银粮。现在国库宽裕了,胡阁老只会对百姓们更大方。
现在内阁六个阁老,包括萧景曜在内,就有四个出身自普通百姓之家,祖上并无达官显贵,没个显赫的祖宗。他们是全族中最有出息的子弟,族谱得从他们开始单开一页。换言之,首辅中有一多半是吃过苦头的,真正体会过百姓的不易,知晓民生多艰。当然也知道各种赋税对百姓而言是何等重担。虽然他们也知道这里头的坑,但……反正这个坑又不是他们来填,还能得个好名声,让百姓真正得了实惠,何乐而不为呢?
这事儿出奇顺利地在政事堂被通过。
拿去朝堂上一提,反响也差不多。一些心里有鬼的也只能哀叹自己又要损失些田地和佃户,不敢在这个时候和永嘉帝唱反调。
萧景曜倒是有闲心观察了一下朝堂百官相,眉头微扬。看来他离开大齐去海外的这几年,永嘉帝这个皇帝干得十分不错,在朝臣们心中的威信蹭蹭蹭往上涨。最头铁的御史们想同永嘉帝唱反调时,都得犹豫几分。
自此,摊丁入亩,永不加赋之仁政,一锤定音。《大齐日报》火速跟上最新消息,朝堂内外都是一片歌功颂德之声。其中,百姓们的感激尤为真实。人丁税,家家户户都要出。现在一废除,家里每年都能少一笔必要的开销,谁不高兴?
在朝廷开了海禁后,日子越过越好的百姓们一点都吝啬香油钱,纷纷去庙里为永嘉帝上香,祝愿他真的能万岁万岁万万岁。
永嘉帝知晓这事儿后,还背地里和萧景曜说笑,“我要是真的成万岁了,那就是大鳖成精了!”
萧景曜:“……”
虽然皇帝不信长生之说是好事,但永嘉帝拿鳖来调侃他自己,是不是也有哪里不太对?
永嘉帝确实没有这些顾忌,作为一个帝王,他登基这几年立下的功绩已经足够让后人津津乐道,他又不是卷王,没兴趣在皇帝这个岗位上再战五百年,反而更关心海外的新鲜事,不停地向萧景曜打听,“海外之人,都是像埃尔维斯那样的黄头发绿眼睛吗?那我们大齐岂不是成了少数?”
这不能行!
萧景曜也没想到永嘉帝的关注点会这么奇奇怪怪,谨慎道:“并非如此,也有同我们一样的黑头发黑眼睛的海外之人,还有通体漆黑,比黑炭差不了多少的人。”
但是后者现在的处境并不太妙,非洲有一部分已经成为了欧洲国家的殖民地。萧景曜着重向永嘉帝讲解了一下殖民地的意思,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就让永嘉帝怒气值爆满,“他们口口声声心慕大齐,也是狼子野心,想把大齐变为他们的殖民地!简直是白日做梦!”
萧景曜沉默。在某个时空中,他们真的成功过。
永嘉帝冷哼,“蛮夷之人,只知掠夺,不通伦理。”
“来觐见陛下的,倒是下苦功练礼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