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载干笑了两声,卫青实在不想在这个情况下继续了,他整衣向外走,不料萧载也向后退,始终跟他保持着一段距离。
片刻后萧载在正堂阐述了自己的理念和想法,他认为汉匈之间必有国战,跟着卫青好出头,卫青对萧载的才华是有数的,唯一忧虑的是他贵族的出身。萧载提及这事时却不以为然,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萧何本身如何风光,也管不了几代后的子孙,空守着先祖名头等着天子垂恩,才是最傻的事。
卫青颇为欣赏萧载,思考许久答应下来,萧载很自信,知道自己一定会被录用,只是有些怕多付出了什么,和卫青又说了会儿话,极为刻意地提起了他远在长安的未婚妻。
卫青:“……夜深了,二郎还不去睡吗?”
他声音里竟然带着一丝丝幽怨,萧载起了一身鸡皮疙瘩,连忙告退。
等他走了,卫青忽然极不庄严地向外头瞄了几眼,然后直奔茅厕,一边放水,一边长出一口气。
夜半茅厕堵主公,萧二郎,真神人也。
新年伊始,帝改年号为元朔。
卫青封侯之后,回到长安第一时间入宫谢恩,天子刘彻正值壮年,英气勃发,不等卫青下拜,就步下御阶亲自来扶,一口一个仲卿,叫得极为亲近,这是卫青的字。
君臣之间的感情是很好的,卫夫人亲戚不少,卫家兄弟几人里,刘彻最看重的就是卫青,和长安诸多流言不同,刘彻倒没有起什么姐弟同侍的心思,这其中是有些缘故的。
平阳公主是刘彻的姐姐,经常给刘彻送美人,她很懂刘彻的心思,送的都是符合刘彻喜好的美人,卫夫人就是其中之一。
卫夫人被刘彻带进宫里之后,本该作为新宠稀罕上几天,不巧那时正和陈皇后吵架,刘彻气得有十几天没进后宫,就把新得的美人忘记了。又过了一段时间,平阳公主再次献上两名新人,刘彻本也没把卫夫人记得很清楚,笑纳了新人。
但姐姐在宫里陪王伴驾,卫青也因此得了好处,入建章为宫卫,少年卫青身姿挺拔,形容俊秀,某日忽然入了刘彻的眼,又到了众所周知的一点,汉家天子男女通吃,刘彻心里生了些念头,叫来卫青,言谈之间却听说卫青的姐姐在他后宫里。
他怎么啥都不记得呢?
出于好奇,刘彻没有再多问下去,而是回到宫里见了见当时还什么名分都没有的卫夫人,卫夫人得见天子,言其无宠,哭求陛下放她归家。
刘彻鬼使神差揽住了卫夫人哭得颤抖的肩膀。
这一遭,就栽倒在了卫夫人如水的温柔里,此后十年,恩宠有加。
卫青一战封侯时,已经连生了三位公主的卫夫人再次有孕,而跋扈的陈皇后也在去年因巫蛊被废,到了今年春日,卫夫人诞下一名男婴,这是刘彻的长子,帝王年近三十,才得这一子,自然万分喜悦。
三月,卫夫人获封皇后,天子大赦天下。
卫家原本并不算正经的外戚,一下子成了皇后亲族,卫子夫独霸天下的歌谣再一次响彻大汉,这次却有了些美谈的意思,妃嫔受宠,哪有皇后受宠来得名正言顺呢?
卫青谢绝了络绎不绝上门来拜访的客人,关紧门户,也不让家人收受贿赂。他得陛下恩典,与姐姐卫子夫在未央宫见了一面,姐姐非常担心家里因此跋扈生事,反复叮嘱他要谨慎处事,约束家人,卫青一一应下,又答应下次进宫带两个儿子来给姐姐看一看。
卫青的妻子是他少年时娶的,那会儿卫家还没有显贵,在平阳府上一家老小皆为奴,娶的也是平阳府上的奴婢,卫青对妻子非常好,可惜妻子的身体不好,生了两个孩子之后更是虚弱,医者私下告诉他,夫人少时生产伤了身体,经不起第三次生育了,所以卫青不敢让她再生,夫妻之间已经许久不曾亲近了。
卫母得知此事后差点没把卫青脑子敲出来,哪家的女人不是一个个这么生过来的?你不和她亲近,她还以为你富贵了看不上她!而且不和她生,又不纳小妾,难道孩子都不要了?
卫青并不服从,他和妻子解释过多次,妻子也理解,他有两个儿子,实在不需要为了开枝散叶再叫她走一趟鬼门关。
卫青对外人关门闭户,但家人找上门来,还是不得不来见,上门的是他的二姐卫少儿和外甥霍去病。
卫少儿昔日为奴婢时就是平阳府上最出挑的,平阳公主因此看重她,想把她送给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彻,但卫少儿没有那个耐心练习舞蹈音律,反而和长相俊俏的小吏霍仲孺私通,不久生下一个孩子,霍仲孺却怕被公主责难,逃回老家娶妻生子了。
私生子取名去病,随父姓霍,他出生的那一年,正好是刘彻登基的同年。
卫青有外甥侄子好几个,最疼的就是这个没爹的孩子,不仅因为他身世和自己相仿,还因为自家二姐是个不管事的性子,她天生美貌,喜爱受男人追逐,后来又看上了姿容出众的陈掌。
这人和萧载差不多的身世,是曲逆侯陈平的曾孙,爵位跟他也没啥关系,两人一个烂漫一个浪子,倒是对了眼,显贵之后,整天结伴出游。
霍去病打小就是跟着卫青长大的,和母亲待在一起,三天饿九顿是寻常事,所以霍去病稍稍知事之后,就常来卫青这里吃饭。
俗话说得好,外甥是舅舅家的狗,吃饱摇摇尾巴就走。
小狗平日里都是高高兴兴地来,这次身后多了一个母亲,尾巴都不摇了,抿着嘴站在一旁。
卫少儿坐着,一见卫青进门,就急道:“阿弟,皇后不让我进宫!如今她做了皇后,你得了爵,大姐嫁得那么好,卫步卫广都在建章任事,一家子唯独我过得不好,我只是想嫁给陈掌,又不是要嫁给神仙!”
卫青揉了揉眉心,霍去病站在边上用脚尖划拉地面,偶尔抬头瞥一眼舅舅的脸色。
卫青等卫少儿一通苦水诉完,才叹道:“陈掌有妻子,上伺候公婆,下抚育子女,这么多年一丝错处也没有,你和陈掌出游,他夫人还为你们备餐食,何错之有,要被休弃?”
卫少儿气恼道:“我妹妹都做了皇后,我还给人做小?我就算不要脸,她卫皇后……”
话到底没说完,她也知道,自家一门显贵都靠了卫子夫。
霍去病忽然插嘴道:“阿娘,你那不是做小,你又不是陈家妾,真算起来,你还是没出嫁的大姑娘。”
卫少儿差点给自家儿子气哭了。
她去找皇后说了两次,皇后就把她撵走,不许她进宫去,她到陈家闹了一场,陈掌平日那么讨好她,见她上门还是脸色难看,叫她离开,她哭了一场,见儿子偷偷摸摸往外走,问他说是去舅舅那儿,她才一下子想起了卫青。
卫青又想叹气了,他看着自家二姐,家里的几位姐姐里,二姐是最美貌的,小时候做奴婢,管事都舍不得打她,可先是叫那霍仲孺骗,再和陈掌纠缠不清,没看上过半个正经男人。
卫青问道:“如今二姐做了皇后,也有不少人向你求亲,达官显贵不在少数,和那陈掌,真不能断了?”
卫少儿哭着说道:“我这辈子就认他一个男人。”
霍去病忽然清了清嗓子。
卫青一腔的无奈,气怒悲愤,都叫这突如其来的表存在感给噎住了。
卫少儿气得追着自家讨嫌儿子打。
卫青把霍去病护在身后,蹙眉斥道:“够了!陈掌浪荡久矣,他难道是真心爱慕你吗?他要是真休弃了发妻来娶你,那才叫可怕。”
卫少儿没有闹出个结果,还想去求母亲,卫青把她往外撵,自从长兄去世,母亲的身体就一直不好,如今在他府上休养,他是不会叫卫少儿来打搅的。
等到卫少儿哭天抹泪地走了,卫青往回走,就见霍去病坐在那儿吃糕饼果子,他按了按眉心,语气缓和道:“这几天你看着你阿娘些,别叫她到处去折腾,也哄着些。”
霍去病摇摇头,“等她哭够了就不哭了,你要是哄着劝着,她闹得更凶。”
这就是宠出来的坏脾气,卫青也知道,当初母亲认为二姐美貌,必有个好前程,对她是很宠的,家里大姐贤良,三姐娴静,二姐最娇纵,如今年岁渐长,却真成了三姐妹里过得最差的一个。
霍去病吃了半盘子糕饼,只喝了两口茶就不喝了,放下杯盏,拉着卫青叫他讲讲打仗的事。
其实该讲的都讲了,但霍去病就是爱听,连带着军中那些大小事都听得津津有味,卫青看着他黑白分明的眸子,忽然想起木兰来,笑着道:“说起来,我在军中遇到个跟你差不多大的小子,人群里第一眼,我就觉得和你像。”
霍去病对这个不感兴趣,长相相似的人多了,但卫青知道,木兰和去病模样并不像,乡下黑小子怎么会和长安贵少年长得像呢?像的只是一种眼神,一种感觉。
卫青想了想,对上外甥略有疑惑的眼眸,忽然明白过来,去病从未有过父母娇宠,他从生下来就是独立的,他的眼神里,没有丝毫脆弱。
从未有过依恋的人,眼睛里才有这样坚毅的神采。
卫青轻轻揉了揉霍去病的头发,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外头卫少儿忽然惶然地跑了进来,一见到卫青,就哭出了声,害怕地道:“陈掌、陈掌家里给我传信,说那女人得急病死了,可我早上去陈家才见到她好好的!”
卫青的脸色冷了下来。
霍去病愣了愣,明白了什么,抿起唇,端了茶水喝了好几口,还是没忍住,猛然把茶盏砸在地上。
噼啪一声,四分五裂。
急病是个很好的借口,好就好在谁都能看出里面的猫腻。
陈家狠心至此,旁人眼里卫少儿也不清白,谁叫她早上去闹了一场,中午陈掌妻就得急病去世了?有意求亲的觉得卫少儿认定了陈掌,为此不惜逼死陈掌发妻,无意的背后讥嘲一声小人得志,但真正在意这事的人其实不多。
卫少儿只是害怕了一阵子,就在陈掌放下身段的劝哄中同意下嫁,这真是下嫁,皇后的姐姐和一个袭不了爵位的小贵族,实在不是当初贵族公子和婢女偷情时的光景了。
陈掌还询问过霍去病,要不要跟着他改姓,霍去病坚决不认,他亲爹虽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这姓是他自己的,他连陈家都不会去,他今年十三了,可以自己在外头居住。
陈掌表面遗憾,内心是松了一口气的,他也不想多个儿子,尤其霍去病在他看来并不讨喜。
不过霍去病说是自己在外头居住,卫青到底没让,最后还是搬到了卫青的府邸上。
卫青私下向萧载提了自家二姐婚事的始末,他始终担心陈家太过狠心,萧载思索过后,却笑道:“陈掌富贵到头了,空有狠辣没有长远的眼光,难道天子会因为这件事而使他再次显贵吗?将军勿虑啊。”
卫青恍然,当初卫夫人得宠,一门姐弟都因此得官显贵,问到卫少儿时,她为陈掌求官,天子赏赐过陈掌,那时陈掌没有抛弃妻子,却因为卫夫人做了皇后而下定决心娶卫少儿,这是小人的行径。这样的人,难道会有什么大出息吗?
只要陈掌一直不能显贵,卫家没有出事,卫少儿的日子就会过得很舒心。
卫青心下稍安,萧载回去却连吃了三碗干饭,抱着自家的狗子哭得不能自已,陈掌是富贵到头了,可他守着将军的姐姐,那也是皇亲国戚了啊,他还要自己奋斗不知多少年,这饭啊,怎么就这么硬?
长安贵少年呼朋引伴,马踏青苗,出游狩猎时,武安县里哭声已经不见,家家户户都忙着春耕。
木兰一个忙活十亩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脸却白了一些,武安县不如草原上阳光烈,她偶尔翻地时,还会想起那好多好多的牛羊叫声,军容齐整,黑旗飘飞,一切都恍如隔世。
嗯,还有将军的剩菜。
花家的日子过得十分规律,木兰隔三差五煮几个鸡蛋吃都觉得奢侈,更别提开荤了,她打从回家就没沾过一顿荤腥,在军中养出来的那一点点肉也没了,但她的个头一直在长,每天晚上腿都疼得直抽抽。
花家人的个头都不矮,木兰有几个堂兄,个个身高七尺以上,去年那场征兵里,也没了两个,有一个逃回来了,是溃兵的一员,天子下诏赦免了这些人,但回到村里是不受待见的。
木兰插秧插了一个上午,花小妹来给她送饭,是小米熬的稀粥,她稀里哗啦喝了个干净,对花小妹说:“晚上回去我们煮鸡蛋汤喝。”
花小妹今天一直没吃什么东西,听了这话眼睛亮了亮。
木兰把空碗递给她,又从地里刨出两个她早上埋的春笋,这年头到处长竹子,春日里也能叫人吃个新鲜,花小妹抱住两个大笋,摇摇摆摆地往回走。
木兰坐在地头上歇着,从怀里摸出一张木牍,上面是歪歪扭扭的十行隶书小字,这是里正给的。
自打从军中回来,木兰就一直琢磨着识字的事,有一回去里正家里,见到这老头儿正在写文书,她顿时又惊又喜,没想到村里就有人识字!
里正纳闷地看她,告诉她作为里正认识字很正常,他就是跟上任里正学的,真正奢侈的是书,整个河上村也找不出几卷竹简来,有藏书的人家大多是世代为官,或者是贵族之家,没有书,那识字的用处就不大了,最多做个小吏。
木兰听了老里正的话,回去想了几天,还是在花母的骂声中提了两只鸡来找老里正,她想识字。
里正对束脩要求是真不高,木兰是想送牛的,先送鸡来做个礼,但老里正不要牛,他收下两只鸡,然后叫木兰每天削一片木牍来,他预备从急就篇教起,一天教十个大字。
第二天,木兰削了一片案板那么大的木牍送了过来……
总之,虽然过程磕磕绊绊,但木兰陆陆续续还是识了些字,里正不大记得自己年轻时的光景了,但他知道,肯定没这么快,他不记得自己学得怎么样了,但老老里正打他手板打得可勤了,这个是记得的。
大约是因为年轻小子脑瓜子机灵吧。
老里正一边眯着眼睛写字,一边摇头叹气,识字、识字有什么用啊!
十亩耕地插完秧苗,木兰的活计就轻松很多了,也有更多的时间来跟老里正学习,她一开始只是学识字,认识这个字,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就是识字,学习写又是一种难度。
老里正总算找到了打手板的机会,他先是在泥地上用树枝教写,再是用炭笔在石头上写,等到这些都有模有样了,老里正有些心疼地拿出自己珍藏的墨锭,紧紧盯着木兰在木牍上书写。
里正当初学的就是一些常用字,如小儿开蒙的急就篇,学了也就大半年光景,他琢磨琢磨,觉得没什么可教的了,再生僻些的字他也不认得,至于木兰试探性地提出来的大篆小篆,他差点没拿木牍敲烂这小子的脑袋!
我老头要是会这些,还在村里当里正?
木兰抱头鼠窜,转过天又给里正提来两尾鱼,里正原先也有三个儿子一个幺女,儿子都陆陆续续战死了,幺女也出嫁好几年了,教木兰教到后来,都舍不得再往下教,怕教没了,这小子就不来了。
可真教完了,木兰还是天天来,老里正嘴上骂,心里是很熨帖的。
又是一年,秋收不久,农闲时节。
木兰正在村口吃瓜,瓜是新收的农家土瓜,虽然不甜,但很解渴,村口还围着些老人讲古,说的是文帝年间的旧事,木兰出生那年,正好是景帝在位最后一年,文帝对她来说就很遥远了,她听得聚精会神。
讲古才到一半,老里正从外头回来,一边走一边摇头直叹气,村里人连忙问他怎么了。
老里正早上去县里交接文书,这会儿累得不行,一屁股坐在村口石凳上,叹道:“匈奴人又杀来了,这次都打到咱们隔壁那个郡了,那帮人是杀到哪儿抢到哪儿,男人脑袋砍下来堆成山,女人拉走做奴隶,唉……是真的惨哪!”
村里去年才家家办了丧事,这会儿听说匈奴人又打过来了,面面相觑之下,都有些担忧。
“朝廷不会又征兵吧?”
“我家是不怕,一个成年男丁都没了,再要人,总不能把我家大丫二丫拉走,真拉走我也省粮食了。”
“这才死了二十几个小伙子,不会再征我们村吧?”
里正只是叹息摇头,就像他先前说过的,武安县的兵丁好,征兵常在这里征,真要征到头上了,谁也跑不过。
木兰把手里的瓜啃完,不过这一次,却有些食不知味。
不是每一次征兵都能遇到卫将军那样的人,也不是每一次都能平安归家,她知道这样的道理,可……为什么还是想回到那里去,回到血雨纷飞的战场上去?
脸朝黄土背朝天,本本分分过一生,那并不是她想要的。
她想要什么?
木兰把瓜皮丢在地上,想起了那纷飞在草原上的卫字黑旗,那高大的将军背影。
若有一日,成为那样的人,也算不枉此生。
第13章
如老里正预料的那样,征兵令下发极快,木兰刚打的新稻还没晒干,征兵吏已经到了武安县。
因之前战死了不少村中青壮,河上村对征兵吏的态度都不大好,张老头穿着长子的旧皮甲,提着二子的兵刃坐在屋里,见到征兵吏就喝骂道:“家中只我老头儿一个兵丁,你们带我去吧!”
其实他家还有四个不到十岁的男娃,按理是要出个人的,但张家两子战死,家里有抚恤文书,征兵吏讪讪地退了出去。
其他各家的情况也都不好,壮年的男丁要顶门立户,父子同在征召年龄的,往往是父亲应召,这样兵丁的质量就不大好,征兵吏办不好事也要挨挂落,里正跟着征兵吏,嘴里不断地说着好话。
花家也被征了两个男丁去,到了木兰家门口的时候,征兵吏见到一个瘦高少年正在晒稻米,门口坐着个编筐的老头儿,心里就又是一沉。
老里正叹道:“这家也是老兵丁了,花老三是战场上瘸了,回乡养老了,他家两个男娃,一个还抱在手里头,这是他家大郎,刚满十五,已经应征过一次了。”
征兵吏只道:“家里三个男丁,得出一个人。”
花父冷漠地看了一眼征兵吏,低下头继续编筐,木兰把手里的活计放下,犹豫了一下,问道:“这次征兵什么时候出发?”
征兵吏有些惊异,但还是一板一眼地道:“五日之内,武安县各村各乡的兵丁要在县里集合,出发前往代郡。”
木兰算了算时间,准备在这几天里多打些干柴,收拾了稻谷,替家里把重活都干一干,再去镇子上卖一头牛换些钱粮,不然她真怕自己再去个一年半载,回来又看到小妹在织布了。
老里正都没法劝她,年轻小子,年轻小子,满脑子都是出人头地,不晓得平安度日的可贵哟。
征兵吏在村里转悠了一整天,傍晚还在里正家里吃了顿饭,里正请人杀了一只鸡,好说歹说又求征兵吏划去两家的独苗苗,征兵吏吃得满嘴流油,在老里正的千恩万谢下走了。
这年头鸡珍贵,征兵吏一个人吃了大半只鸡,只给老里正剩了些边边爪爪和一锅汤,晚上木兰照旧来找老里正说话,就见他一边掉眼泪,一边喝鸡汤。
木兰小心地看着老里正的脸色,“祝老爹,要不然我明天去镇子上,再给你带只下蛋鸡回来?”
老里正姓祝,相识久了木兰就叫他一声老爹,村里没什么很正式的称谓,这就已经很尊重了。
里正抹了一把脸,没好气地道:“谁心疼一只鸡了,我是心疼咱们村啊,一年年征兵征兵,现如今的天子是铁了心要打仗,那匈奴人本来已经好多年没闹腾得这么厉害了,现在和亲也不和了,和谈也不谈了,一个个好男儿送到战场上去,送到匈奴人的刀子底下去,我这……心疼啊!”
木兰没有说话,她思考过很多次打仗的事情了,有许多话可以反驳里正,可她什么都没有说,静静地听老人家说话。
老里正也是想起了自家战死的儿子,掉了几滴眼泪,他年纪大了,也哭不了太狠,渐渐收拾了心情,他给木兰盛了一碗鸡汤,还给她捞了一块完整些的鸡肉,说道:“你坐着慢慢喝,我去找些东西。”
木兰乖乖地点头,跪坐在里正家的旧草席上,端着鸡汤喝了一大口。
她实在是好久没沾过荤腥了。
里正家比木兰家大了几倍,里正从正屋出来,去了后头的库房,在里头到处拍灰,先抱出一副时常擦拭的铁制旧甲,又找到最里面,擦了擦箱子上的灰尘,掉了两滴泪,将箱子里的牛筋长弓和一把剑取了出来。
老人家拿这些东西还是很费力的,木兰听到那沉重的动静,连忙放下碗跑过来,帮着拿东西。
里正说话已经不带哭音了,他平静地道:“这都是我那几个不孝儿的东西,老大、老大做了千夫长才得这一副铁甲,他是被马踏死的,老二射箭最好,是被人射死的,这剑是我那顽劣老三的爱物,说是什么将军赏的,到最后他什么都没剩,就这把剑叫同袍带了回来给我老头。”
木兰才知道里正家的三个儿郎,竟都如此惨烈。
里正道:“我这辈子没了儿,女儿远嫁,也不回来了,这些东西留着叫我带进土里,我老头也觉得糟践,你带去吧,你要是死在战场上,这些就当给你陪葬了。”
木兰声音干哑,“老爹,我不会死的。”
里正摇摇头,“行了,不用现在跟我说好话,年轻人,生死随你们吧。”
他看上去实在很累了,摆摆手,示意木兰离开,他自己背着手进了里屋,木兰看了看怀里的铁甲长弓和宝剑,没有得了宝物的欣喜,只有满腹沉重。
元朔二年,匈奴再袭上谷,劫掠渔阳,杀死辽西太守,掠走百姓两千余人,帝命将军卫青与将军李息,分别带兵从云中、代郡出发,两支军队互为策应,向西进攻匈奴,此次两路军合计兵力五万,卫青军中多为边军精锐,李息领兵两万,其中征发兵占据六成。
木兰带甲行军,背负长弓,腰佩长剑,这是很典型的中下层军官的装束,因军中征发兵过多,将军李息打散了各地兵丁,派遣裨将分营,其中自带甲胄和武器的兵丁在这次分配之中很自然地被划分成为底层军官,木兰有些茫然地被分配了一百多人,做了百夫长。
这一百三十多人什么地方的都有,呱呱地用方言交流,裨将把木兰提溜出来之后就吩咐她将五人划一伍,四伍为一什,然后就去别的营了。
木兰一个头两个大,起初她用河北话,百人里能听懂的实在不多,她只能用手比划了半天,才把这些人又细分出几个什长,因为不知道该怎么挑人,总之就按个高个大的挑。
这其实还是很合适的,这年头能把自己长得高大健硕的,都是家里有些本钱的,六个什长就有五个是家族世代从军,还有一个手脚脸上毛都很厚的什长,因为口音太重,反复交流了好几次,木兰也没听明白这是哪里来的野人。
野人什长自己在那儿练习了半天,终于说全乎了一句话,找到木兰,努力平着舌头道:“窝、赵破奴,带原人。”
木兰还是没明白带原是个什么地方,赵破奴又解释道:“带——太、太原人。”
木兰愣了一下,太原那片儿是这个口音吗?她听着也不像啊。
总之她听明白了,点了点头,赵破奴很高兴地走了,去和自己的二十个部下带原太原去了。
乱糟糟的分营持续了两天,等到各地的兵丁陆陆续续集合,又过了几天,将军李息召集了军中大小军官再次确认各营归属,总之就是伍长认什长,什长认百夫长,百夫长认清自己所属的千夫长,千夫长跟紧所属的校尉,木兰的千夫长是个蓄须中年,个头有些矮,名叫黄安。
黄安看起来不如别家千夫长威风,眼神总是四处飘,说一口流利的太原话,只是语气有些发怯,似乎从未当过这样大的官儿,木兰听了半晌,她感觉自己是能听懂的,不由有些沉默地看向自己手下的带原人赵破奴。
你俩的口音怎么差别这么大呢?
赵破奴十分坦然地站在那里,他压根就没听懂千夫长在呱呱啥。
第14章
这次的主将李息,是一位久在军伍的将军,他有自己的带兵方式,首先将有战斗经验的募兵整合出一支上军来,剩下的征发兵里挑选出青壮作为前锋,剩余的老弱兵丁压在后营壮壮声势。
于是木兰还没当几天百夫长,忽然发觉自己带着百十来个人,慢慢地行军到最前面去了……
李息居于军队中段,他乘坐宽敞的车马,只和身边的亲兵以及将领说话,除了每日命人往前面查看一番,只要方向没走错,他就什么都不管。
事实上行军这种事,确实没什么好管的,木兰的上官,千夫长黄安大约也只是头两天过了过统率千人的瘾头,没过多久,不知道怎么的就不折腾了,老老实实骑着马跟在后头,像根蔫了的稻子。
木兰这两年农活没少干,骑马行军再苦也没有天天弯着腰插秧浇地来得苦,她反而觉得闲下来了,有时候倒着骑马,背对风沙,跟自己身边几个什长聊天。
什长们的口音差得有些远,但各自讲慢一点也能听懂,毕竟字都是一样的,带原人赵破奴对聊天十分积极,他能听懂别人讲话,只是到自己张嘴时舌头就捋不平,木兰看他努力开口的样子实在不忍心打断他,结果没多久,她发现自己好像能听懂赵破奴说话了。
一个什长说起自己家乡的丰收,赵破奴很兴奋地呱啦呱啦好几句,木兰习以为常地仔细听了听,替他翻译道:“他说他回到太原之后,也买了五亩地,忙活了大半年,也丰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