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by木兰竹
木兰竹  发于:2023年08月14日

关灯
护眼

许明和相和欲言又止。
秦国的长平君和大将军就带着这么点人,踏入了敌人的城池中?朱襄公的胆量还是如去长平时一样大。
但,这至于吗?
李牧也想问。
朱襄惊讶:“危险?怎么会危险?”
李牧无奈:“你到了敌人的地盘,还不危险?”
越王身死后,没有定下继承人,于是诸越分裂,各自为政,谁也不服谁,成了部落制。
有两支越王后裔的势力逐渐庞大,分别建立了东瓯和闽越,沿着海岸线建造城池,鼓励耕种。他们现在所在的城池就属于东瓯。
李牧想要挑起的争斗,也是在东瓯和闽越之间。
在来到这里时,包括李牧在内的秦人,对越地都只有“蛮夷”的印象,甚至以为那都是一群野人。
接手吴郡之后,李牧才理顺了越地的事。
越国是大禹后裔,原本也是周朝正儿八经的诸侯国。虽然在与楚国战争中被打散,现在与当地人融为一体,但从根源上来说,也算不上蛮夷……不,楚国都是蛮夷,那么越人当然也是蛮夷。
李牧派了许多人去打探越地的消息,特别是理顺越地的部落贵族之间的纠葛。
虽然李牧算是半自愿的入秦,其实也是被离间计坑了一手。
再加上他有蔡泽这样的用离间计的好手作为朋友,李牧也开始对这种根植于朝堂的计谋感兴趣。
现在秦国没有空闲去灭掉越地,但将来他那位雄心勃勃的弟子一定会派大军扫灭诸越,将南方国土尽归秦国。所以他就用了离间计,挑拨诸越的关系。
只是诸越较为闭塞,李牧虽确定了基本的策略,对其了解并不深。
既然了解不深,李牧自然认为危险。
“即便不危险,你来这里又有何意?”李牧道,“你不是在指导种田吗?怎么变成经商了?”
朱襄道:“越地也有很多地。”
李牧瞥着朱襄不说话。
朱襄举着双手投降道:“好吧,我只是顺势而为。我在指导吴郡耕种的时候,见到了许多从东瓯国而来的人。这里文化与吴郡类似,特别是士人,很向往中原文明,想重归越国还是诸侯时。”
李牧抱着手臂道:“你难道想试试游说东瓯王,让东瓯归秦?”
朱襄道:“倒不是说归秦,只是与秦建立友好关系,让他们知道秦的强大。顺便帮他们指导种田。”
李牧无奈极了:“你跑去帮敌人种田?”
朱襄道:“只有耕种才能让他们定居,定居后就会建造城池,这样他们的军队才会集中在城池附近。若是他们继续以渔猎为主,秦军南下的时候,恐怕会付出很大代价。”
朱襄顿了顿,叹了口气后,又道:“平民不定居,就没有机会和外面的人交流,也就不知道在秦国会是什么生活。如果他们变成了如中原那样被束缚在地上的农人,那么秦国就能像攻打中原一样,攻下一分土地,就消化一分土地。或许……或许双方伤亡都会少一些。”
若越人还在渔猎,那么他们面对与自己习俗完全不同的秦人,只会遁入山林之中,一直以兵卒的身份与秦人周旋。
但有了资产,他们就会投鼠忌器,说不定秦军来了,他们就投降了。
听了朱襄的话之后,李牧在脑海里自动将越人替换成胡人。
好吧,确实如朱襄所说,如果胡人定居在城池中,他早就把胡人灭了。胡人不一定很强,就是太能跑。
“你……”李牧想了许久,都不知道该说什么。
但不说,他又觉得心里闷得慌。
朱襄笑道:“不过看到这么好的地不种,我也确实难受。”
李牧扶额。
朱襄摊手:“你知道的,这就是我的本性。”
东瓯国的核心地带,就是后世浙江一代。
这里可是传统的鱼米之乡,甚至在石器文明的时候也发掘出了规模相当可观的城池。
你们越国当年也是被列为春秋五霸的候选人之一啊,现在变成渔猎为生的蛮夷,你们高兴吗?
反正朱襄认为后世的浙江人会竖起中指。
你们好歹倒退个几百年,变回越国啊,怎么变成部落制了?
东瓯和闽越继承了越国的文明,也自诩是越国正统后人,是周的诸侯国,与战国七雄并无差别。
所以朱襄才认为,自己或许来这里走一趟,会有意外惊喜。
他真的不认为自己有危险。
东瓯现在和秦军做生意,打得火热。听李牧说,自封的东瓯王甚至认为自己已经和秦国结盟了。
即便他只是一个秦国的“官商”,东瓯王得到了消息都会对自己毕恭毕敬。
如果自己把头巾一掀,说自己是朱襄,东瓯王估计会跪着请他坐上座。
朱襄很了解这个时代的人对大贤的态度,特别是这种曾经是诸侯,现在沦落到“蛮夷”的越人,他们会对大贤更加毕恭毕敬,生怕中原文明小瞧了他。
当年秦国也是这样战战兢兢。
不过对东瓯国会如何厚待自己的了解,朱襄不是从秦国而来,而是从前世而来。
他出国去指导种田的时候,国外的官员对待“华国专家”的态度就是这样。
听老教授说,华国曾经对待外来的专家也是这样。
朱襄一路南下,看到浙江这么好的地,他们除了种了一些稀稀拉拉的桑树和稻米,居然就让其荒着。他真的拳头都硬了。
去打个屁的鱼,狩个屁的猎,去种地啊!
闽越多山,他们没办法,你们东瓯不一样!
反正不会有危险,暴露身份也就是对方国君谦卑地跪在自己脚下叫自己一声“朱襄公”,朱襄当然要抓紧机会让他们种一波田。
如果他们田种得够多,李牧养兵也会养得更容易。
东瓯的粮就是李牧的粮。
朱襄说完自己的打算后,李牧扶额的手就放不下来。
他苦笑道:“我和你一同南下时,王翦猜测我是不是有什么大动作,我说没有。现在他问起来,你说我有没有?”
朱襄拍着李牧的肩膀道:“我只是帮东瓯国种个田,再与他们商量一下,用棉布换他们的丝绸东珠和粮食,这算什么大动作?”
东瓯一直在朱襄“贸易战”的计划本上。
待纺织工坊建立好之后,他们就要诱惑楚国种棉。待楚国能提供大批棉花之后,纺织机就会全力开动起来。
如今的布就是硬通货,是所有国家通行的货币。棉布质量比起麻布来更甚一筹,价值更高。
这个时候的人没有经济学概念,他们不会知道何为货币超值发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秦国可以用棉布去收割敌国的物资。
东瓯很惨,离仙境很惨,离秦国太近。朱襄要用棉布购买物资,首先就瞅准了东瓯。
南边的物产对中原人而言都是稀罕物,收割了东瓯,李牧的船就能垄断南方特产,收割中原贵族钱袋子里的钱和粮仓里的粮食。
还好这个贸易战并不算太血腥。因为棉布能做衣服,不像钱币,不能吃不能穿。
朱襄只要再把当地种地技术革新一下,对庶民的影响不会特别大。
不过朱襄逛了一圈东瓯国,叹了口气。
他想太多。
东瓯国哪有什么庶民,这里还是彻彻底底的奴隶制国家。或许他将来在这里运来再多的布,让地里产出再多的粮食,该饿死的人还是饿死。
还好南方难以冻死人。
朱襄在东瓯国这座较为繁华的城池转悠了一圈之后,心中的迷惘就消失了。
好歹搞点封建制度。朱襄背着手,看向奴隶主华贵的马车,深深叹了口气。
奴隶主的马鞭高高扬起,拉车的不是马,而是面容麻木的奴隶。
而这些奴隶身穿较为合身的衣服,又比跪在地上的“平民”看着要好很多。
整个市场看上去欣欣向荣,但奴隶主到来之后,他想要什么就拿什么,谁也不敢阻拦。
不过对方倒也识相,只瞅着本地人的摊位拿东西。
身穿他国服饰的商人虽然跪在地上,但抬着头冷眼看着一切,眼中有不屑。
即便是商人,也看不惯这些奴隶主的野蛮行径。
就算是在七国的都城,王公贵族来到市场,买东西也会给钱呢。
朱襄回到暂住的客栈时,李牧告诉他,东瓯王有请。
那位根茂,居然是直属东瓯王的“王商”,
“难怪了,他能直接做东珠的生意。”朱襄道,“李牧,你说我是以朱襄的身份去见他,还是以吕不韦属下的身份去见他?”
李牧嘴角微抽:“你给我省点心。”
朱襄大笑。
第二日,朱襄换了一身打扮,坐上马车,前往东瓯王的王城。
而王翦正在王城门口迎接他。
东瓯王站在王翦身旁,手足无措。
王翦黑着脸抱拳:“长平君,请你注意安全。若你出什么事,末将如何向君上交代?”
朱襄转头对李牧道:“看,不是我不给你省心,是王翦暴露了我。”
李牧:“呵呵。”
是他特意让王翦来的。
东瓯王看着头上包着布的朱襄,结结巴巴了半天,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最后,他对朱襄沉沉一拜,大声用带着口音的雅言道:“寡人、寡人拜见朱襄公!”
他这个没有被周王承认的东瓯王,非说地位,和秦国有实地的封君等同。
朱襄与东瓯王回礼,苦笑道:“我不是故意戏耍,只是不想暴露身份。唉,你这里的地都荒着,我看着难受。”
东瓯王直起身体,表情惊愕无比。
朱襄拱手:“若不嫌弃,可听我一言,将农桑一事暂且交给我?”
东瓯王:“……”
东瓯王身后的众人:“……”
朱襄道:“我真的不忍心你们将能产出粮食的地荒着啊。”
李牧肩膀轻轻一颤,努力忍住。
王翦欲言又止,给了他家将军一个无法言喻的眼神,然后深深叹了口气。
东瓯王再次结巴:“你、朱襄公你扮作商人来见寡人,就是因为这个?”
朱襄语重心长道:“越国曾经是周朝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文明繁盛,连中原也多有耳闻。我今日观摩,越国居然连地都荒了,实在是唏嘘。如有冒犯,请东瓯君见谅。”
朱襄没有称呼对方为东瓯王。东瓯王自己封的王,朱襄这个秦国的长平君不能认。
他称呼对方为东瓯君,已经算是很给对方面子,将对方看做是法理上掌控这一片地区的真正君王。
这就像是当年楚王自己称王,其他国家的史书提起楚王也是提那个让楚王很耻辱的低等爵位。
东瓯王好歹确实是越王后裔,对此没有意见。
听了朱襄的话之后,他不敢答应也不敢不答应。
朱襄给他的压迫力,比李牧这个有名的杀将大得多。
对李牧,他好歹不服就干,打一场就是了。
但对朱襄,他生怕自己一句话没说好,传到中原后,那些人说越国果然已经灭亡,越王的后裔全部变成了真正的蛮夷,连礼义廉耻都不懂了,居然慢待举世大贤。
连他偏安南方都听说过,赵王因为慢待朱襄公差点亡国。他这个东瓯国比赵国差远了。
东瓯王现在脑袋很疼。
为什么这位举世大贤会扮作商人来见他?难道真的是因为东瓯国的地荒了?
这合理吗?!
东瓯王恭恭敬敬将朱襄请上华贵的马车后,自己坐在马车中惴惴不安,对身边重臣抱怨。
他身边的重臣却激动道:“为何不能?这才是朱襄公!”
东瓯王:“?”
刚才一言不发的重臣,现在声音都在颤抖:“中原都传,朱襄公为天下人种地,所经受土地,粮食增产一倍有余,活人无数!朱襄公不是说了吗?在他眼中,我们东瓯就是曾经的越国,朱襄公视越人为天下人,不忍越国田地荒芜,这才来越国啊!”
东瓯王:“啊这……但为何要偷偷来?”
重臣捶胸顿足:“这更显得朱襄公高风亮节!他本想偷偷来拜见大王,然后隐藏身份为大王出谋划策!他毕竟是长平君,怎么好为他国效力?可惜秦人不肯,非要揭穿,唉。”
东瓯王更迷茫了:“秦人不肯?但秦人看着不像要劝阻朱襄公。”
重臣道:“那是因为朱襄公在秦国将军要带走他的时候,直言要帮越国种地!朱襄公毕竟是长平君,地位比秦国将军高。现在秦王远在咸阳,朱襄公有权力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唉,但这样做,他就是和秦国将军起了间隙。”
重臣抹了一把眼泪:“怪不得赵王会想杀害朱襄公。朱襄公不是为了一国一王,他是真的心怀天下。”
东瓯王:“……”怎么又说起赵王了?
他很想挠挠头,手摸到发髻后讪讪放了下来。
为了见朱襄公,他特意穿戴好了越国传统的衣冠。好像把衣服撒开,把头发披下。
发髻扎太紧,头皮痒。
“所以,朱襄公真的是来种田?”东瓯王喃喃道,“为此还和秦国将军起了间隙?”
真的有这样的人吗?
另一架马车上,朱襄对王翦道:“别板着脸,笑一笑?”
王翦:“呵呵。”
朱襄:“……”完蛋,暂时哄不好了。

李牧和王翦在让朱襄被揍一事上达成了共识。
朱襄都已经在前往东瓯王宫的路上,他们再烦恼也无可奈何,只能想着朱襄之后挨揍的模样自我安慰。
王翦看向李牧的眼神中有着哀怨。他想,以后都无法再尊敬地称呼李牧一声“李将军”了。
李牧一牵扯到朱襄,行事就特别离谱。
一般人遇到这种事,扛也要把朱襄扛走啊,你怎么还随着朱襄的性子来?
李牧坦然地与王翦对视。
王翦默默移开视线。明明做错事的是李牧,怎么尴尬的是自己?
见气氛不对,朱襄赶紧起了话头,引导李牧和王翦说起越国的过往。
春秋时,越国核心领土在江浙一带。
晋楚争霸,晋国扶持吴国,楚国扶持越国,让吴国和越国逐渐强大。越王勾践起,越国进入最繁盛的时期。当时史书上记载的春秋五霸其中一个版本,就将越王勾践列入其中。
即便战国初期,越国经历了“越人三弑其君”事件,越国也仍旧强盛。那时连齐国都惧怕越国,在越王无疆伐齐时派遣使臣告诉越王无疆,楚国更弱,打楚国。
越王无疆真的信了,调转兵锋去打楚国,然后被楚威王击溃,越王无疆被杀。齐国趁机出兵,击溃徐州的越军。
越国至此分崩离析,地盘从与齐国接壤,龟缩到浙江南部,甚至被赶到更远的闽地,与当地土著融合。
一说到打仗,李牧和王翦话就多了。
李牧不能理解:“打仗岂是儿戏?既然出兵,只有进退两种结果,怎会中途变更目标?”
打仗不仅仅是将领带着士兵出征,除了后勤,情报收集也至关重要。战场地形气候,敌方将领兵力,是否可能有援兵……任何细微之处都可能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负。
虽也有迷路之后顺手灭国这种事,但那是力量的绝对碾压。越国难道认为自己碾压楚国?楚威王时,楚国正值强盛吧?
王翦不能理解:“就算要攻打楚国,也该集中力量。为何越王会在徐州分兵?”
越王无疆打楚国的时候,分了一支兵力留在齐国,被齐国击溃。楚军如此强大,越国倾全国之力都难以战胜,王翦想破脑袋也想不出越王分兵的理由。
朱襄道:“打仗的事我不懂,我只是不能理解他已经有好几个成年儿子,为何御驾亲征这么危险的事,还不立太子,导致后继无人,后人分崩离析。他真的很自信。”
朱襄说完这句话的时候,突然想到秦始皇一把年纪(古人四十九岁不算小了)巡游天下,也没想过自己会死在路上,后继无人。大概国君们过分自信是通病。
身在吴城的政儿打了个大大的喷嚏,雪姬赶紧要给嬴小政添衣服。嬴小政嫌热不肯穿,拔腿就跑,一大一小在院子绕圈子。
三人吐槽了一下越王的骚操作,感叹了一下越王无疆的脑回路。
事实比小说更没逻辑,小说家都不会写这么蠢的君王。
偌大一个越国,就因为一代君王骚操作瞬间无了,从诸夏有名的诸侯国之一退化到南蛮,真是可悲可叹。
当年吴越都是被认可为九州(狭义中国)的一部分。《禹贡》中古九州的记载就有扬州。
“祖上阔过”,真是后代锥心刺骨的痛。
朱襄、李牧、王翦三人在马车上说越王蠢,等到了王宫,朱襄就会改口只提越国曾经的辉煌,不提越国的痛处。
他是来交好东瓯的,不是来结仇的。
东瓯王谦恭地将朱襄迎到王宫,几番请朱襄上座,朱襄几番推辞。
之后东瓯王虽不再勉强,但朱襄所坐的位置也与他很近,以表示他对朱襄平等以待。
王翦只知道朱襄洒脱的一面。现在见到朱襄在礼数上分毫不错,真有一种大儒的错觉,不由内心惊讶。
他瞟了一眼李牧的表情。李牧仍旧八风不动,看上去似乎很习惯朱襄的这一面。
王翦在心里暗道,看来自己对朱襄还不够了解。
朱襄好歹也是荀子手把手用戒尺教出来的高徒。荀子教出来的高徒虽说不一定是大儒,但在礼仪上绝对挑不出错。
为了给东瓯王留下一个好印象,朱襄铆足了劲。
就是他劲头铆得太足,让东瓯王浑身不自在。东瓯王身旁陪坐的重臣也感觉浑身就像是被虱子叮咬似的,难受极了。
只有少数重臣眼睛放光,那隐藏不住的狂热神情,让朱襄这么大心脏的人都忍不住移开了视线。
有点可怕。
朱襄先用周全的中原礼数与东瓯君臣拉开了距离感,然后对越国的曾经侃侃而谈,夸奖越王曾经英明的行为,把拉开的距离重新拉近。
听到大贤夸自己的先人,这位刚继位不久的年轻东瓯王心中不免有些飘飘然,端着的礼仪也撑不住了,说话变得随意起来。
东瓯王言行变得“失礼”,李牧和王翦还没反应,东瓯的臣子们脸色大变,不断用眼神提醒东瓯王。
朱襄扫了不断给东瓯王使眼色的东瓯群臣一眼,笑道:“你我年纪相仿,不必太过约束。我只东瓯如今礼仪与中原已经大不相同,东瓯君可肆意些。”
东瓯王已经撑不住端坐了。听朱襄这么说,他也不管对方是不是客套,笔直的背立刻垮了下来。
“谢先生,寡人真的……唉,太热了。”东瓯王把领口撒开了一些,露出胸口的文身,又把头冠松了松。
李牧和王翦眼眸稍稍一颤,将眼底的鄙视压下去。
即便是秦人,见到文身的越人,也有些鄙夷。
朱襄倒没觉得鄙夷,还觉得蛮好看的。
东瓯王一直悄悄观察朱襄的神情,见朱襄看到他的文身时不仅没有鄙夷,还有着几分……欣赏?
我眼睛出问题了吗?东瓯王不敢置信。
身为中原大贤,难道不该鄙视我文身吗?
东瓯王把领口拉拢,不知道为何,居然有些不好意思了。
朱襄没发觉东瓯王的小动作,说起了正事。
他让东瓯王拿来纸笔,东瓯王拿来了毛笔和绢帛。
朱襄看了一眼纹理细密的雪白绢帛,知道东瓯王在炫富。
他心里笑了笑,提笔在绢帛上画起了东瓯国目前的大致地形图。
东瓯国现在的势力范围,大约是后世浙江丽水、台州、温州三市,其王宫坐落于温州。
浙江的地形条件对于农业种植而言并不算优越,后世有称,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便是说浙江可供大规模农业种植的“平原”,仅占浙江省面积的五分之一,其他大部分地方是丘陵和山地。
浙江产粮大区是三大平原,即杭州、太湖一带的杭嘉湖平原,宁波、绍兴一带的宁绍平原,台州、温州一带的沿海平原。
浙江耕地面积不大,但因为水热条件好,古时没有化肥农药,南宋之后,江浙一带粮食产出一直居于全国首位。
“苏湖熟,天下足”,就包括了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
越国被楚所灭后,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都归属楚国所有,现在属于秦国吴郡。
宁绍平原与台州中间隔着重重山峦,成为楚军和百越的天然界限。越王后裔才能在台州、丽水、温州建立东瓯国。
东瓯国惧怕楚国,在国土最南端的温州建都。温州三面环山,楚国打过来,先要翻过山峦攻打台州,然后再翻过大片山峦才能攻打温州,在这个时代几乎不可能。东瓯国君觉得自己高枕无忧。
哪知道,秦军从海上来了。
看见朱襄画的简略地形图,东瓯王的心就提了起来。
当他看到朱襄用笔勾了一条线,秦军从海面畅通无阻来到温州与他做生意,他的心更是拔凉拔凉的。
王翦差点笑出来。朱襄这是在威吓东瓯王吗?
他仔细端详了一下朱襄的神情,得出结论,朱襄没有威吓东瓯王,只是单纯告诉东瓯王,温州和台州有多少地可供种植,又能用什么方式与秦国做生意,互通有无而已。
“沿海平原虽不如吴郡平原,也能产出大量粮食。”朱襄眼底泛起了心疼。
台州和温州的沿海平原虽盐碱化比宁绍平原、杭嘉湖平原稍深,但自古也是产量大地。
就算到了后世,宁绍平原和杭嘉湖平原开发得更加成熟,温州也至少有三个县能名列浙江产粮大县前二十之列。特别是乐清市,一直是前十守门员,从未掉过前十五。
温州的沿海平原细分后,有乐清平原、永嘉平原、温瑞平原、陶山平原、北港平原、南港平原。虽现在一些冲积平原还没有后世那么大,零零散散可耕种面积也至少超过一千平方千米。
若能将其利用起来,无视温州大片山地,也能满足温州粮食的自给自足。
朱襄道:“越王勾践时,改革土地耕种,将鸟田改为井田,兴修水利,发展农具。现在我一路看来,东瓯平原居然又恢复了鸟田,实在是令人心痛。”
鸟田又名鸟耘,其名称在儒家经典中是一个“德政”的传说,即大禹在世,百鸟为大禹耕田,所以称鸟田。
现实中,鸟田就是类似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种植方式。百越多鸟,农人引来鸟去田地间啄食野草,翻找虫子,将土地翻松后播种,鸟粪还能作为肥料。
勾践为了强国,改革农业生产,引进中原井田制,大步迈入了成熟的奴隶制度。
现在越国一散,大部分东瓯人居然回归渔猎,以鱼蛤蛇为食,井田变成了“鸟儿快来帮我耕田”。
朱襄真想问越王后裔东瓯王,你见着你不心疼吗?
我这个外人都心疼极了。
他叹气道:“听闻此地越人并不完全服从你的管束,东瓯国西边有自称西瓯的部落联盟首领,与东瓯王并驾齐驱。越国怎么会沦落如此?先贤大禹若见后代子孙沦落到连田都不会种的地步,不知道会不会在会稽山上哀叹。”
东瓯国虽自称势力范围是台州、丽水和温州一带,其实只能管辖沿海一带平原地区和海中岛屿。西边大片山地中栖息着无数部落,推举出部落联盟首领对外争夺话语权。
中原人称这部落联盟为西瓯部落。
这是东瓯王心中的痛。因为他可不想自称什么东瓯王,而是瓯王。
就像是闽越王也没想当闽越王,而是去掉个“闽”字,当越王一样。
现在朱襄提起这件事,东瓯王有些恼羞成怒,但又不敢恼羞成怒。
即便朱襄指着他的鼻子骂他后代不成器,让先祖哭泣。但朱襄把大禹和勾践抬得如此高,肯定了越人并非蛮夷,他都不知道该怎么发怒。
总不能说,先人看到越人如今连地都不会种了,一定不会伤心,还会叫好吧?
东瓯王想了想,最终憋出一句话:“寡人还是吃稻米的。”
朱襄:“……”
李牧和王翦:“……”
东瓯群臣:大王!你不知道怎么回答可以不回答!
朱襄叹气道:“正因为看到东瓯君与东瓯国众高士仍旧与中原无二,我才如此感慨。昔越国颓败之后,越国许多贤才高士离开越国,前往中原谋生存。中原人感慨,齐国和楚国的强盛,就是重用了吴国和越国人才的缘故。”
东瓯王和东瓯群臣再次不知道露出什么表情。
他们既自豪,又唏嘘。
越国兴盛的时候,重用来自中原的人才;待楚国截断百越与中原的联系,便再也没有中原人才来到百越之地。但百越的人才却可以去楚地,可以通过楚地继续难上。
许多越国的人才不想回归原始生活,便去了中原,让剩下的越人更难保存原本的文明。
文明本来就很脆弱,竹简和青铜器也不好携带。越国倒退到部落制也情有可原。
毕竟农人的耕种技术只能口口相传,关于耕种的书籍只有官方持有。而越人贵族南下的时候,大概只会带上金银珠宝,不会带走那些碍事的竹简。
朱襄对东瓯王感慨了现在越人的衰落,表达了对东瓯国荒废平原的痛惜后,没有要求东瓯王立刻做出回答,借口自己旅途劳顿,先行告退。
东瓯王本来为朱襄准备了酒宴,见朱襄说精神不济,自己也被朱襄说得精神不济,便取消了酒宴,只让美人端着佳肴去伺候朱襄。
毫不意外,这位大贤不重女色,吃完东西就让美人离开。
美人频频回头,心都碎了。
朱襄没想到,他刚来到东瓯王宫,就成了宫中许多女子的梦中人。
朱襄离开之后,东瓯王想着王宫里有李牧和王翦两尊大神,虽然精神困顿,也怎么都睡不着。
他召来群臣商议,询问他们对今日之事的看法。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