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飖歌,自然去找她的平安哥研究油纸伞。
第142章 开镰
原本定在初十开镰,陆全最终还是多等了两日。
八月十二一大早,东方刚发白,邱氏起床熬了一大锅苞米面稀饭。
顺手捞了腌制好的咸菜,切碎,滴了几滴香油,就是一个小菜。
饼子是昨天晚上就炕好的,一块一块,都是结结实实的三合面饼子,装了大半竹篮。
早上,七家人能来干活的都来了,一人端碗苞米粥拨了点咸菜拿块饼子,蹲在院子里埋头喝粥。
陆家准备的吃食分量很足,大家都吃了顿饱饭,纷纷拿工具下地收割。
多收一亩地,就是多出几十文钱,这钱谁家都不嫌弃少。
邱氏还没有下地,丁大娘坐着牛车,领着四个儿子并一个儿媳妇停在了陆家的院门口。
丁家,除了孙子辈的,只留下丁大伯和丁大嫂看肉案,丁大嫂看卤味摊子,丁三嫂在家照顾几个孩子,其余的能来的都来了。
“大嫂。”邱氏一脸的无措,“你怎么也来了。”
不是说就小武的三个哥哥过来的吗?
“我和老二媳妇给你家做饭。”丁大娘豪爽地跳下牛车,“肉菜我都给你带来了,你只管下地去,家里交给我就行。”
“这可怎么是好。”邱氏一辈子没遇见过这么热心的,只能一叠声地招呼大家进去坐,“快进屋坐坐,还没吃吧,我给你们端稀饭饼子。”
丁大娘忙拦住:“别忙,都吃过来的,你带他们下地去,家里交给我就行。”
说着,又指着身后的牛车:“这牛车是我家老四老丈人家的,他们家稻子还要晚几天收,先借来使唤几日,到时候他家用,我再让老四送去。”
“你看这……”邱氏这次真的不知该如何是好了。
“行了,快忙你的吧,她丁大娘又不是外人。”陈奶奶上前一步,拍了邱氏一下,才笑吟吟地看着丁大娘和她家几个儿子,不住嘴地夸奖,“瞅瞅你家这几个儿子,这身子骨一看就壮实,养的好啊,都是个能出力气的孩子。”
“那是。”丁大娘也不谦虚,乐呵呵地将牛车上的菜篮子拎了下来,“不瞒您老,我家这几个小子,能干也能吃,到时候饭可都多蒸些,饼子也得多备点。”
“能吃好啊!”陈奶奶脸上笑开了花。
老人家就喜欢能吃的孩子,他们眼里能吃的才能干活。
丁家几个儿子,瞅着都是能干活的。丁大娘和二儿媳妇手里拎的篮子更是沉甸甸的装满了菜肉。
可见丁家来陆家帮忙,是诚心实意的。
邱氏没法子,只能叮嘱了小青几句,就急匆匆地领着丁家几个儿子赶着牛车去了地里。
家里,原本说好了陈奶奶烧锅,小青做饭,摇摇和小鱼帮忙洗菜洗碗筷。
有了丁大娘和丁二嫂的帮忙,陆小鱼和陈摇摇就不用留在家里,一人提着个背篓,下地去拾稻穗去。
陆小四和小五起来的时候,院子里已经没了几个人。
大人们都下地收稻子去了,孩子们也没闲着,跟着下地去捡稻穗。
别看他们人小,小的捡稻穗,大的打草绳,可是一点都不闲着。
丁大娘看小四小五揉着眼睛出了门,脸上顿时笑开了花:“小四,快来吃饭,大娘从镇上给你小哥俩带的大肉包子,还热乎呢。”
揭开包着的油纸,四个热乎乎的大肉包子,香味扑鼻。
陆飖歌还好,陆小五到底小,没忍住,口水都滴落了下来。
等两人洗漱好,一人抱着个大肉包子蹲在院子里啃,陈奶奶又给他们一人端了一碗粘稠的白米粥放在一旁的桌子上。
“这粥啊,你娘一早熬稀饭的时候就在瓦罐里给你们炖着了。”
陆家疼孩子,更疼陆小四,这些在陈奶奶眼里没有什么不对。
小四小五吃肉包子吃米粥,小青小鲤小鱼,包括陆全两口子喝苞米面稀饭,吃三合面饼子,好似这些都没有什么不对。
就连丁大娘丁二嫂好似也没觉得不对。
陆飖歌能怎么办,她只能陪着陆小五吃肉包子喝米粥,然后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家里人过得更好。
小青在一旁打了井水在洗早上的碗筷,见小四喝完粥,忙接过碗筷叮嘱道:“吃饱了别乱跑,你就在家看着小五,娘说了,要我看着你,不许你和小五去地里。”
这道命令是昨天晚上邱氏下的,家里谁都能去地里帮忙,就小四小五不能去。
小五不能去是因为小五年龄小,路都走不稳当,需要人照看。
陆小四不许去,是邱氏舍不得她下地。
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陆小青看好小四,就连下地的陆小鲤和陆小鱼都被叮嘱了一遍。
陆飖歌想反抗,她觉得自己不能收割,下地拾个稻穗什么的还是行的。
可邱氏和陆全都不同意,弄的陆小四也没法,只能尽心尽力地陪着陆小五在院子里打转。
陆飖歌是很想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出某一样农具来,减轻爹娘的劳作。
比如能收割的,或者能脱粒的。
可她不过是个凡人,没办法超越现实,做出那些庞大的吓人的机器。
想着用手工代替,可惜,她绞尽脑汁,也没想出,她能做个什么农具来替代人工。
大概,做梦还要来的比较合理些!
秋收是最忙的季节,收割稻子,上场晾晒,脱粒晾晒,打包进仓,样样离不开人。
每一粒粮食,付出的都是辛劳和汗水。
陆家的地多,好在都在一起,连成一大片。
家里又买了骡子,打了车架,丁家又派了四个小子带着牛车来帮忙,一日下来,原本空旷的打谷场上已经堆满了稻谷。
青壮们都在地里收割,妇人有的拿着镰刀收割,有的将捆好的稻把送到牛车骡车上,还有体力稍微弱些的在打谷场上,仔细晾晒着刚收割下来的稻把。
等稻把被太阳晒得松脆,就可以拉着老牛,拖着石磙子一圈一圈地碾压,等到稻穗上的稻粒都掉落下来,再用木叉将失去稻粒的稻草挑开,堆到一旁。
稻草上没有了稻粒,是可以随处晾晒的,田埂上,荒草上,路边土坡旁。
等稻粒进仓,这些稻草也被堆成了草垛,烧火喂牛都用到它。
第143章 秋收
丁大娘领着四个儿子,在陆家足足忙了三天。
陆家的几十亩田地,总算收上来大半。
八月十四晚,丁大娘才牵着牛车,领着四个儿子一个儿媳妇回家过节。
明日是中秋,也是陆飖歌到陆家的第一个中秋。不过,这个中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她不过是蹲在灶房啃了一块糖饼,中午吃饭的时候,邱氏往她碗里多夹了一块肉。
秋收实在是太忙,顾不上什么节不节的。早上做了芝麻糖饼,熬了白米粥,中午加了个肉菜,煮得杂粮饭,也算大家一起过了个节。
这个节在陆飖歌看来太简单,对于小新庄的七户人家来说已经是个不错的节日。
能有芝麻糖饼吃,能有肉吃,能吃饱饭,这是往年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丁大娘大晚上的回了家,和老头子丁大壮商量,这亲家的牛车得还回去,丁老四也得去老丈人家帮忙。
借了人家的牛和牛车,也不能白使唤。
明个就是八月十五,家里两个肉案就他们老两口的管着,小五还去码头卖卤味。
三个已经成家的儿子,今年各自领着自个的媳妇,每家带一块肉,一包糖,几斤白面,去老丈人家过个节,顺便帮两天的忙。至于还没有结婚的丁老四,就让他结结实实在未来老丈人家忙到秋收结束再回来。
丁大壮听着媳妇絮絮叨叨地说话,他的眼睛已经半眯半合,只在关键的时候挣扎着嗯一声,表示自己在听,没有睡着。
丁大娘也有好几日没有和老头子唠叨了,今晚的话特别多。
说到丁武,她有想起丁武的亲事。
丁大娘忍不住翻了个身,用手捅了捅已经眯起眼的丁大壮:“老头子,我是看出来了,小武这孩子估计和陆家小青那孩子没缘分。”
“嗯。”
丁老头嗯了一声,翻了一个身。
“这几日我在丁家是看了,小青灶上是一把好手,女红也做的不错,就是那性子太好了些。你要说性子好不好吗,可我觉得,这性子太好也不是好事。还不如她妹妹小鲤,别看这小丫头瘦巴巴的,做事也利索说话也爽脆,比她姐要泼辣些。”
“我呢,也不是想找个泼辣的媳妇回来给我脸色看。就是小武吧,我瞅着性子有些像你,老好人一个。这要是娶了小青这样的好性子人在一起过日子,这两口子都是个烂好好,碰见你家那些亲戚,还不被人给生吞活剥了。”
“还是小鲤好,这孩子不吃亏,我可仔细瞅了。虽然小鲤性子泼辣些,可她也不是那种不讲理的人。陆家两口子都是本分人,都说栽花靠墙,养闺女像娘。我看啊,小鲤这孩子总是错不到哪里去。”
越想丁大娘越觉得小鲤这孩子,很让她满意。
她还想和老头子再说两句,就听见耳边鼾声一声比一声高。
气得她咬牙,恨不得将老头子一脚踹床底下去。
丁大娘很光棍地想,反正小武还小,娶媳妇也得再过两三年。
陆家大闺女还没说亲,小鲤更轮不上。
不急。等老四媳妇娶回来再说!
陆家这边,并不知道丁家没惦记大闺女小青,反而惦记上了二闺女小鲤。
就算知道,陆家现在也没空盘算这些。
实在是地里的活忙得昏天黑地,天没亮就要忙着下地,一直到月明星稀才从地里上来。
趁着吃饭的时候歇口气,晚上还要带着黑脱粒。
陆家只有一头骡子,一架大车,一个大碌碡,一个小碌碡。
骡子白日里要拖车打场,晚上陆全就不舍得狠用,怕用伤了。
用陆小鲤的话来说,我爹对骡子比对他亲儿子还亲。
不能用骡子拖碌碡脱粒,那就只能用连枷人工脱粒。
陆飖歌试过那连枷,举起来行,落下去也行,就是她人小力气小,第一次举起来的时候,重心不稳,差点后仰摔下去。
第二次举起来是好好的落下去,不过不是她自己控制力道落下去的,是连枷自己掉落,落在稻穗上动静不大,更不要说把稻粒捶落下来。
“小四,你力气小,做不来这个。”
张三家的大儿子张富贵顺手将连枷接去,“你看我的。”
就见他将连枷高高举起,猛地落下,地上堆积的稻穗被击打得隐隐弹了一下,一些稻粒就脱落下来,还有几粒被带起散在四周。
张富贵和张荣华兄弟俩都是十七八岁的壮小伙,兄弟俩面对面隔着一堆稻穗站着,你一下我一下,那些原本还顽固留在稻穗的稻粒纷纷脱落。
陆飖歌领着陆小五兴致勃勃地在打谷场上看了一会脱粒,又转去看李四喜他们扬场。
脱下来的稻粒上面有很多瘪稻还有碎叶和尘土,这些就要借助风力来将它们和稻粒分开。
诺大的打谷场上,大家都在忙碌着。
脱粒的人站在打谷场的中间偏右下的位置,扬场的人就站在中间偏左下方,这样,扬出来的碎叶尘土和瘪稻就不会扬的其它人一脸一身。
在他们上风口,已经清理干净的稻粒均匀地平铺在场上,在阳光的照耀下暖暖地打着哈欠,隔一段时间翻一个身。
空气中,是风尘和草屑的清香。
耳边,人们说话的声音,骡子的叫声,连枷击打在稻穗的声响,稻粒被木锨扬起又落下的声音……
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副庞大而喜悦的丰收画面。
陆家的地,一直忙到八月二十以后,才算彻底地收粮入仓。
除了要交皇粮的粮食堆在堂屋,陆家和其余六家的粮食大部分都晒干收进了他们偷挖的地洞里。
陆飖歌大致了解过,现在要交的皇粮是十五而税一。也就是一百斤粮食要缴纳三十三斤皇粮,剩下的才是自己的。
如果是租种的田地,田税要更多些。
想到辛辛苦苦忙碌大半年,一亩地就要交近一百斤皇粮,自己能留下的也就二百左右。
这田地种得总觉得不大合算。
可陆全他们几个却不觉得,反而因为有了地,大家伙的精神气都不同往日。
今年的皇粮不该他们交,不过李掌柜走的时候是把粮食交给他们收的,自然这皇粮也算在了里面。
小新庄已经在镇上入了册,只等着明日几家一起去镇上交了皇粮,就算在这片土地上正式扎下了根。
提起来,我们也是交过皇粮的人,并不是那些没有田产地税的流民。
第144章 皇粮
进入月底,天气越发的凉爽。
一大早,陆全拉着骡车去镇上交粮。
陆飖歌想跟着,陆全不让。
陆全是交过皇粮的,日头晒,排着队一寸一寸往里挪。
遇见好说话的差爷还好,遇见那种刁钻的,不是说你粮没晒干就是说你粮不够饱满,都是瘪子。
运气好,扣点秤交就完事。
运气不好,直接让你拉回去,重新晾晒扬灰,打理干净再送来。
这其中的甘苦,陆全自己受过,就不想再让妻儿也跟着受。
好在小新庄这次交的皇粮是替李掌柜的交的,只用一次交清,不用家家户户分开。
这样在人力和时间上就要节省很多。
陆全、张三、李四喜、马老大……
小新庄这次总共来了十个壮汉,骡车拉,小推车推,推着近六千斤粮去镇上交公粮。
这六千斤,几乎相当于他们收的粮去了一小半。
好在,今年的粮并不是他们自己种的,而是帮李掌柜交的。
今年收成不错,一亩地收下来都能有个三百三十到三百五十左右的收成,扣除给李掌柜的三百斤本钱,每家每亩地都能多收个三十到五十斤。
原本这多出来的三五十斤,是李掌柜送给陆全的。因为粮是陆全要收的,他只要给大家伙辛苦钱就行。
可陆全今年田地多,不缺粮。
他地都舍得给大家伙分,自然也不会计较这些粮。
再说,有了这些粮,大家伙日子也能好过些。总不能他们家吃干的,看着大家没吃的。
另外,李掌柜还给大家一亩地二十斤稻粒的收割晾晒的辛苦钱。
等于这一亩地,他们一家就能留下好几十斤的稻粒,回头脱壳去镇上换了粗粮糙米回来,一家也能吃几顿饱饭。
别看李掌柜只出了二十斤一亩地辛苦钱,这二十斤是平日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一亩地从收到脱粒再晾晒也不过就是两三日,两三日就能得二十斤的稻粒,这是他们占了大便宜。
而且,他们还不用交税。
朝廷税重,原本是十五而税一,后来变成十而税一,这两年因为大旱大涝税交不上,今年竟然一亩地要交九十斤的粮。
老百姓苦不堪言,却不能不交皇粮。
陆飖歌算过账,其实种地并不能赚钱。
一亩地收成好能收三百斤,种子就要下去三十到四十斤左右。
这个时代不像现代,一斤培育出来的优质稻种就能种一亩地。这个时代的水稻种得十分厚密,就像现代种小麦一样,厚厚的播种下去,才能有收成。
稻种不能省,省得后果只有一个,减收。
种子和税收就要去了收成的一半,另一半也不是完全就属于自己的。
除了田税,还有人头税,还要服劳役,再加上各种收割的农具,人工等等等。
真正种粮食的人,其实才是没有粮吃的那一群。
可陆全他们算法和陆飖歌的算法又不同。
他们觉得,只有有地,人辛苦一点不算什么。
哪怕一亩地,一年扣除所有的农本,只能余五十斤,他们也觉得这就是赚的。
五十斤的稻谷脱壳能余二十五斤左右的米,精白米一斤可以换二斤半的糙米,可以换一斤半的陈米。
一家能有个三五亩地,只要有粮加上野菜,再把裤腰带勒紧一些,起码大半年就能渡过去。
如果穷人再没有地,那只能喝西北风等死。
粮食送到镇上,这次交皇粮的人并没有陆全想象的多。
大概是他们小新庄的粮收得早,大部分村子的粮还没下来。就算有的村子粮食收下来了,大部分也没有晾晒好。
因为人少,收粮的衙役反而比往日更严些。
粮食先倒进一个叫斛的容器中,这种容器口小底大,1斗10升。斛旁,站着位腰圆臂粗的差爷专门负责踢斗淋尖,装得满满一斗的粮,他只踢一脚,就将上面冒尖的粮食踢撒了出去,这撒出去的粮还不允许你捡回来。
陆全看着斛上面满满的粮被踢撒到地上,心疼的直哆嗦。
可是,心疼也只能忍着,还要快速在一旁再将这斗给加满,且要冒尖才算行。
这是旧历,也是规矩。这撒下来的粮,就是差爷们的利。
碰见那种没脸没皮的,踢一脚都不算事,人家多踢两脚,几斤粮就没踢没了。
你能说不行,有委屈也得给我憋着。
交粮人不多,可陆家这次替李掌柜交的粮不少,再加上排队,等轮到他们的时候已经过午。
一大早忙着进镇,中午几个汉子连饭都没得吃,也亏得大家以前都种过地也交过皇粮,早有准备,大家纷纷掏出从家里带了饼子,也没有水,就这么干咽着,各自嚼了一块,勉强填填肚子。
一直折腾到下半晌才勉强把皇粮交了,袋子里还有些剩余。
这剩下的百十斤稻粒是陆全多准备的,其实他多准备了近两百斤的稻粒,就是防止交皇粮的时候会有其它情况出现。现在因为踢尖,能剩下的不过还有百来斤。
这已经是他们运气极好了,要是运气不好,到时候粮不够,明日还得来补。
陆全拉着骡车和大家伙走到大街上才舒了口气,这粮交了,他心就安了。
以后这地就是他陆全和大家伙的,种多少收多少,交完皇粮,剩下的就是自个的。
不能说混个肚圆,起码有这地在,大家就能有几个月不挨饿。再辛苦些,多开些荒,多打些鱼,多攒些银钱,日子就慢慢过起来了。
交了皇粮,大家心安了不少。
纷纷议论着,先在镇上买些家里需要的东西再回去。
粮食收了,皇粮交了,再买些家里必须的东西,大家就要在小新庄安安生生过日子,再不冒头。
谁知道红缨军什么打过来,到时候他们这些人也不知道怎么样,还是在家里安全些。
实在不行就跑,反正他们有船,跑到野湖荡子去,等红缨军走了再回来也不是不行。
虽然担心着红缨军的到来,因为有粮,可大家心里到底没有那么荒。
买盐、买火石、买种子……
日落黄昏的时候,小新庄的人又匆匆往回赶,他们不过前脚刚离开镇子,闸口那边几条大船就登了岸。
红缨军来了!
第145章 分开
进入冬月低,小新庄已经不再只是陆家一家耸立在这荒野上。
在陆家后面着一片菜地的地方,整整齐齐建起了十来间房屋,前后宽敞,房屋与房屋间中间隔着不小的位置。
这房子由东往西,依次是张三家,李四喜家,狗蛋家,马家兄弟三……
土坯垒墙,茅草盖顶,大部分人家都是两间,旁边还搭了个棚子做灶房。
现在也顾不上够不够住,毛坯不够,钱也不趁手,只能说先将就。
好在地方够大,前后都留了地,现在做菜地,以后可以圈院子,左右也有位置,等手里有了余钱,还能再添盖新房。
这房子虽然不多,可也不算少了。
总比当初一大家子窝在船舱里,窝在那低矮的窝棚里过冬强。
马家有三兄弟,人多,劳力也多,就建了四间房。
说好了的,现在兄弟三一起住着,等明年开了春后,再盖两间,就一家两间地分开。
马老大为长,以后住靠东边的两间,马老二住中间,马老三就等开春后在西边再建两间。
这也算是提前分了家,不过现在吃食还是在一起,只等房建好了,一家一亩地两间房地再分开。
原本马家三兄弟只有一条船,这些年吃住都在一起。
好不容易有了点余钱,给马老二娶了个媳妇,再余点钱,又给马老三娶了媳妇。
现在有了房,马老二的媳妇就动了分家的心思。
她老早就埋怨自己男人没本事,要是早分家,这次她们兄弟三就能买九亩地,而不是只是三亩。
她总觉得自己吃了大亏,被其他两兄弟给拖累了。
却没有想,如果不是三兄弟在一起挣钱,买这三亩地哪里来的银子?
更不要说买九亩地,还能盖四间房。
买九亩地,那得九十两银子,兄弟三分开,去哪挣这么多银子。
理是这个理,可马二婶总觉得她家最吃亏,人家陈家就靠陈平安一个人养家,奶奶体弱,妹妹年幼,不一样买了三亩地,明年不一样要砌房子。
她们家,就是被老大家的两个孩子给拖累的。
越想,马二婶越觉得自己有理,进进出出看马老大家的一儿一女就不大顺眼,特别是马兰花,家里洗衣做饭的事情都是马兰花在做,她还是整日里骂骂咧咧。
恨不得将这丫头卖出去换钱,给她家多换两亩地出来。
也因为马二婶的嘴不好,住在一起总听见她骂孩子,大家建房的时候,索性给马家分到了最西边。就连地,也是给他们家分的最边上的一块。
要吵就关门一家人吵,他们可不想听马二婶整日地骂孩子。
为这,马二婶没觉得自己错,反而觉得还是马老大拖累了他们一家。要不是他们家兄弟多,怎么会被分到最西边。
要是他们家靠东边,和陆家离的近,多少陆家也会照顾些他们家。
马二婶就从来没有想过,她和马老二成亲的银钱是,马老大兄弟三个挣的,她生娃的时候没吃的没奶,是马兰头和马兰花兄妹俩撬开了冰窟窿,守了大半夜给她抓的鱼,熬得鱼汤下奶。
她从来也没想过,马老大能吃苦,马兰头也算是个大小伙,马兰花更是五六岁就洗衣做饭操持家务。
马老大家一家三口,可没有一个吃闲饭的。
人心都是不足,好在房建了,分出去了,陆家的院子里也安静了许多。
没有建房子的只有陈平安家和冬至家,冬至家也姓马,家里只有冬至和他爹,还有个哥哥。冬至的爹,也就是马兰花的堂叔。
这两家人口少,没有足够的劳动力抛土坯,只能先帮着大家伙把房建了,等开了春解冻后再请庄子上的青壮有了空闲,再给他们家抛土坯建房。
没有房,就还在陆家的院子里住着,不过因为大家伙都有房搬了出去,现在院子里只剩下三家,住的也宽松了许多。
冬至家还住在后面的仓房里,两间仓房堆粮食,另一间就给他们爷三个住。用木板铺一铺,就是个大通铺,爷三个住的宽敞,就连陈平安都搬了进去。。
陈奶奶和陈摇摇还住在东厢,马兰花因为家里房子紧,就搬来和陈摇摇住。
八月底红缨军无声无息地进入蒋家坝,九月低就传来陈权在京城建都,国号商,又称大商国。
这一场起义打得惊险皆无,几乎没有什么让人值得传颂或者需要宣扬的地方。
既没有劳民伤财,也没有兴师动众,更没有什么壮志一心众志成城保家卫国,某某将军为国捐躯死得其所,某某大臣忠贞不二,不愿侍奉新君,在金銮殿上触柱而死的故事。
京城里,法场上每日都有被砍的头颅,一些官员被抄家问斩,一些家眷被流放。
而在两三百里外的乡下,远离京城的蒋家坝,反而是一片岁月静好的样子。
有变化的就是镇上换了一些差爷,那些亭长里长村正几乎都没有什么变动。
前朝做什么,换了一个朝代,他们还是做什么。
因为李掌柜不在蒋家坝,陆家又搬了家,为了安全着想几乎没去镇上几次。
对于大商国怎么打下京城,又是怎么杀臣子立威。这些消息,陆飖歌一概不知。
而其它的消息,陆飖歌得到的也少之又少。
可能在外面是一片腥风血雨,可在这里,对她来说,不过是今日想吃鲫鱼却捕到了青鱼,明日想吃肉不能上镇上买肉的烦恼。
就好像你睡一觉,醒来就换了一个朝代这么平淡。
初六一大早,天色还没有见亮,陆飖歌就被陆全叫起了床。
他们要趁着还没有落雪,湖里还没有结冰,先去一趟东阳郡陆家庄。
从蒋家坝到东阳郡,走水路要一个时辰多。然后弃船上岸,再步行一个时辰就到了东阳郡。
早上早些去,晚上还能来得及赶得回来。
马上就要是新年,陆全想在新年前带陆飖歌去东阳郡祭拜一下陆庄主全家。
换了朝廷,陆庄主陆远山通匪的冤屈已经被洗刷,听闻新帝在朝中曾亲口称赞曰陆远山,其为人也,公正而好义。
这些,都是陆全身为陆氏族人听到的小道消息。
至于真实性有几分,陆氏族人谁也不会去追究。
第146章 宗族
这次去东阳郡,是因为陆家庄烧毁的庄园已经被重建,原址上建了陆家最大的祠堂。
陆远山作为陆氏同宗,带着长子陆小四去东阳郡就是因为陆家的祠堂已经建好,他要去参加初六的祭祖祭拜大典。
如果是往年,陆全是不会操心这个的。
他家原本就是旁支,平日里和东阳郡的那些族人往来就少。
一场大水冲了庄园家人,陆全每日只为着活着就拼尽了全力,哪有心思在乎族里不族里。
他没得吃没得喝的时候,族里也没说给他送点钱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