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淘宝快穿——聿见
聿见  发于:2020年05月09日

关灯
护眼

  徐里长现在比晏卿还要上心,马上召集全村人开会,把这事说了。
  “什么?晏卿要教咱们制盐?”
  “这什么晒盐法能成吗?没听说过还能这样制盐的。”
  “晏卿真要免费教给咱们?可别是哄我们玩吧?”
  “里长说的对,反正休渔期,大家闲着也没事,试试就试试呗,万一能成呢?”
  ……
  虽然有人质疑有人不信,但最终还是都同意了,反正闲着没事,试一试又没有什么损失。
  晒盐的盐田池不需要挖太深,但不能渗水,不然还没等晒出盐,水就渗完了,还怎么制盐?
  有人提议垫石砖,也有人提议铺木板。
  但石砖有缝,还是会漏水。木板不耐腐蚀,再加上风吹日晒,撑不了多久。
  晏卿也没想到其他更好的办法,所以思来想去还是得烧出水泥。
  水泥他以前没少烧,所以连资料也不用买了。于是晏卿先烧了水泥,然后用水泥来砌盐田。
  忙活了半个月,总算建成了六个盐田池。晒盐至少需要两个盐池,一个蒸发池一个结晶池。
  所以这六个池子,一半用作蒸发,一半用作结晶。
  先将海水引进蒸发池,经过风吹日晒,水分蒸发达到一定程度时,海水会变成盐的饱和溶液。将饱和溶液倒入结晶池,然后会逐渐沉淀出来一些晶体,这些晶体就是粗盐。
  第一次晒盐的成果出来时,全村人都惊呆了。即便晏卿之前信誓旦旦的保证,肯定能制出盐,但大家还是将信将疑。
  现在结果摆在他们面前,他们不得不信了。
  “天呐!竟然真的能晒出盐,要不是亲眼看着都不敢相信。”
  “比外面卖的盐还要好!”
  “一个盐田就出了这么多盐,要是多建几块,晒了盐拿出去卖,得赚多少钱啊!”
  ……
  激动过后,不用晏卿再说,众人就马上回家修建盐田去了。于是接下来一段时间,徐家村陷入了全村建盐田的狂潮。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徐里长按户划分了每家盐田的范围。不然大家争抢起来肯定闹矛盾。
  最先建的那六块盐田,就归了晏卿家,毕竟这晒盐法是晏卿教的,所以大家也没有异议。
  村子里像春香婶这样家里几乎没有劳动力的情况,也有不少,不过村子里人大多淳朴,谁家有什么事都会搭把手,因此也帮着他们把盐田建了起来。
  一晃一个月过去,家家户户都出了一批盐。徐里长来晏卿家询问,盐价该定多少合适。
  如今大燕的盐价,最便宜的也要五六十文钱一斤,贵的一百五十文一斤的都有。
  “我琢磨着,咱这盐比起那些上等盐也不差什么,干脆价钱定高点?”
  晏卿摇头,“里长你觉得这晒盐法好学吗?”
  “好学啊,这只要脑子不笨的,打眼一瞧就能闹明白了!”
  “既然好学,那么其他村子见咱们赚钱,会不心动吗?他们学去了,也制盐来卖,市场上盐多了,肯定会竞价。咱卖一百五,他们卖一百,大家谁还愿意来买咱们的盐?”
  “这……”徐里长立刻想起了这茬,“那不行,不能让别人学去了!要不咱们把盐田围起来?”
  晏卿仍是摇头,“那么大的盐田还能都围起来?就算四周围起来了,别人站在高处也能看见里面情况。你又不能把上面也盖上,不然还怎么晒盐?所以堵是堵不住的,还不如让人大大方方的看。”
  “那别人学去了怎么办?”
  “桃花村的酒出名后,十里八乡都跟着酿起了酒。酿酒的多了,天下酒商都往他们那去,以至于酒乡的名声更响亮了。如果只有一个桃花村酿酒,天下酒商慕名而去,他们却拿不出足够的酒,时间一长谁还会去?
  咱们晒盐也一样,若是海西的盐出了名,那么天下盐商都会主动来咱们这买。但光靠咱们一个村子能晒多少盐?可以说,就算整个海西县都晒盐来卖,也满足不了整个大燕的需求。所以不用担心别人学,别人学了对咱们也不全是坏处。
  而且,桃花村周围的那些人再怎么跟风,在名声上还是比不了桃花村,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才是正宗。同理,咱们徐家村也一样。是咱们最先开始用晒盐法制盐的,别人都只能算是跟风。
  所以咱们根本没必要担心。但重要的一点是,咱们一定得把握好盐的质量,最好是物美价廉。所以这价格上就不能定太高,咱们这盐的成本低,盐价迟早要降下来,还不如一开始就实在一点,用真心赢得名声。”
  徐里长不住的点头,“是这个理,是这个理,还是你看得明白。咱们又不是只做一锤子买卖,以后时候长着呢,得把眼光放远一点。那依你看,咱们定多少合适?”
  晏卿考虑了一下,说,“也不用定太低,别人的盐成本高,定五六十文其实也赚不了太多。咱们要是定二三十文一斤,他们的就卖不掉了,势必会恨上咱们。凡事不能做太绝,这样,咱们暂时跟他们一样,定个五六十文吧。一样的价钱咱们的盐比他们的质量好,还是有竞争优势的。”
  徐里长连连点头,“对对,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不能给人一点活路不留。”
  说完,徐里长又忍不住咂舌,这孩子年轻不大,看问题倒是明白,处事也十分老练,出去一趟当真是长进不少!
 
 
第114章 在海上刷淘宝8
  这几天, 海西县的百姓都听到了一条消息:徐家村新出了一种盐, 价格低, 质量好,比以前的上等盐还要精细。
  消息能传的这么快,还要归功于晏卿。晏卿让他们村里的年轻人,一人挑上一担盐,在县城里走街串巷, 逢人就喊:徐家村的盐, 五十文一斤, 买的多了还能再便宜点。
  不仅喊, 他们还把盐露出来,那白花花的细盐实在是招人眼球。
  于是没几天整个海西都知道了徐家村的盐。
  然后晏卿又告诉徐里长,他们村产的盐量大, 单独零售能够卖出去的有限,不如跟直接批给盐商。这些盐商经营多年,都有自己的销售渠道,批给他们更容易打开市场。
  徐里长如今对晏卿的话深信不疑, 他这样一说, 徐里长就带着几个人去县城里, 跟各个盐商谈生意。
  其实也不用谈,盐商们在他们走街串巷搞宣传的时候,就已经坐不住了。徐家村的盐质量好价钱还便宜, 他们的盐一出来, 百姓都不愿意买盐商的盐了。
  盐商们正商量着去徐家村打探打探情况, 没想到他们先找上门来了。说要跟他们谈合作,把盐批给他们。
  这事自然没有人不同意,本来他们也是从别处批了盐来卖,以往批来的盐,最上等的盐才跟徐家村的差不多。但他们那个价高,批来也要一百四十多文一斤。跟徐家村的完全没办法竞争。
  现在能从徐家村批到便宜而且质量更好的盐,那就没必要再跑到别处去进货了。而且徐家村给出的价格十分优惠:批发价四十文一斤。

  虽然限制了零售价不能高于五十文,但也给了他们一斤十文的利润呢,这个生意稳赚不赔,于是各大盐商都同意了。
  盐商们不仅批了盐在海西县卖,而且在看出这种新盐背后的巨大利润后,还开始往外地运送。
  因此徐家村的盐很快就在海西周边打出了名声。
  也因此,徐家村的盐渐渐的开始供不应求了。村里一边晒盐一边开辟新的盐田,仍然满足不了日渐增多的盐商。
  这时候,隔壁两个村的里长,终于忍不住来拜访徐家村了。
  “老徐,你可不厚道啊,这么好的生意也不说带上我们。”
  徐里长笑眯眯道,“不带你们,你们不也自己学了?”
  两个里长立刻尴尬的老脸通红,没想到他们偷偷摸摸学徐家村晒盐的事,人家已经知道了。
  徐家村刚晒出盐的时候他们就注意到了,等他们晒出的盐大卖之后,这些人就开始坐不住了。
  都是在海边,他们能晒,自己为什么不能晒?
  徐家村晒盐的方法也没瞒着人,因此他们就偷偷在自己村子范围建起了盐田。
  然而看似简单的东西,却并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首先,这建盐田的池子就把他们难住了。怎么样才能让它不漏水就是一个难题。
  他们琢磨了很久也没琢磨出来徐家村那种光滑不漏水的池子是怎么建的。
  于是干脆用木板代替,虽然他们知道木板在风吹日晒下容易被腐蚀,但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了。
  好不容易盐田建好了,也晒出来盐了,但是又出了问题:他们晒出来的盐十分粗糙,根本不是徐家村那种精细的上等盐。
  “徐家村肯定还有一道工序!”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他们不得不厚着脸皮来徐家村请教了。
  本来他们还想把自己已经偷偷研究过的事隐瞒下来,但没想到一见面就被人家戳破了。
  不过既然人家已经知道了,那二人索性破罐子破摔,也不藏着掖着了,“老徐莫怪,咱们也是被鬼迷了心窍,看你们发财实在是眼热的慌,我们先给你陪个不是。但是你也看到了,光你们一个村子晒盐,也供应不了这么多的盐商。老是让人家买盐的候等着也不是个事是不是?不如你把这晒盐法也教给我们,咱们一起制盐也能快点交货,也算双方互利共赢,老徐你说是不是?”
  徐里长轻飘飘的斜他们一眼,“你们倒是打的一手好算盘,嘴巴一张就想分一杯羹去,哪有这么好的事?”
  “是是是,我们也不能白占你们的便宜,有什么要求你尽管提,只要我们能做到的,一定答应。”
  他们好话说尽,徐里长拿足了派头,才终于开口,“行吧,看在你们诚心诚意的份上,教给你们也不是不行……”
  这话让二人喜出望外,虽然听他这话音,估计还有什么附加条件,但此时二人也顾不上了,连忙道,“你说你说,什么条件我们都答应!”
  徐里长正襟危坐,满脸严肃道,“我们也不要你们什么好处,但学我们的制盐法必须得遵守我们的规矩!第一,你们晒的盐,质量必须达到我们的标准,不能以次充好。”
  二人连连点头,“这是一定的这是一定的,咱们又不是只做一回买卖,要是东西差了,人家买了一次就不买了,那不是得不偿失嘛!”
  徐里长笑道,“对,就是这个道理,咱们海西的盐以后会销往整个大燕,不能让一个人砸了咱们的招牌,所以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这第二呢,价格也得随我们的来,不能随意抬价、压价,不然大家都竞价,那就乱了套了。”
  “对对,有钱大家一起赚,不能一人一个价格。”
  “还有第三条,童叟无欺,诚信为本。做生意信字当先,咱们要想做的久远,就得把目光放长远了,不能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坏了名声。”
  二人频频点头,“是极是极,信字最重要。”
  “总共就这几条,总结一下也就是八个字:货真价实,诚信为本。只要你们能做到这几条,我就把这晒盐法教给你们。”
  这三条原则也是晏卿告诉他的,徐里长一听就觉得晏卿是做大事的人。不像他,看到盐大卖,就已经乐的找不着北了。
  二人连忙应下,原以为学习这晒盐法要付出很大代价,但没想到人家只提出了这么几条要求,而且也是为了他们好的要求,那自然没有不答应的。
  于是很快,隔壁两个村子也开始大规模的建起了盐田。其他稍远一些的村子见此,也来询问能不能跟着一起干。
  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只要遵守徐家村定下的规矩,就可以学这种晒盐法。
  于是,海西的盐业越做越大,名声也传的也越来越远。
  当然,这都是后话,眼下徐家村的“盐乡”之路才刚刚起步。
  在晏卿教了村里人制盐后,晏卿一家的地位在徐家村水涨船高,最直接的体验就是:有人来给徐家三兄弟说媒了。
  晏卿教会大家伙这样一个吃饭赚钱的手艺,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孩子是个有大能耐的,有那些心思灵巧的,就瞄上了晏卿的婚事。
  这个婶子提她娘家侄女,那个大娘提她外甥女,一时间晏卿家的门槛都快被踩烂了。
  然而晏卿压根没打算成亲,不过这话肯定不能说出来,所以他只笑道:两个哥哥都没成家,所以还轮不到他。
  也是,总不能越过哥哥,弟弟先成亲。
  于是七大姑八大姨们开始给徐老大哥俩提亲。
  反正都是他们一家的,他们几兄弟感情又好,晏卿出息了还能不拉扯他两个哥哥吗?而且徐家老大老二也不错,踏实勤快,总之也是好小伙。
  徐母十分高兴,两个儿子都老大不小了,以前穷的娶不上媳妇,现在天天有人来提,别提多让人高兴了。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