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小饭馆——樱桃糕
樱桃糕  发于:2019年09月08日

关灯
护眼

  净清捡了其中顶好顶细致的攒了两盘子,亲自送去给沈韶光,笑道:“这两日多谢沈施主指点,才做得出色好夏糕,为庵堂赢了不少脸面。鲁国公夫人、叶侍郎夫人都亲口赞了,说颇有宫中御宴糕点的品格。”没说的是给的压篮钱也较往年更丰厚。
  过年过节寺庙庵堂往人家送吃食,一则是维持关系,一则也是打秋风,正经人家哪有让她们空着篮子回来的道理?都要在篮子里放上一些财物,称“压篮钱”,也算寺庙约定俗成的一种赚钱方式。
  沈韶光自然说让她不要客气。
  “往日吃了多少沈施主的好东西,今日我把供尖留下,施主也尝尝我们的。”
  沈韶光笑道:“那我就尝尝,看哪种出色,回头也依照葫芦画瓢做来吃。”
  净清笑道:“不是我夸,叫我看,再没有比咱们的更好的了。”
  沈韶光越发笑起来。她知道这是净清感激自己帮忙。净清这个尼姑,佛法不见得参悟得多好,甚至人也不算精明,但却忠厚诚恳,庵里的尼姑都信服她。
  沈韶光用还剩的一点腌渍牡丹沏了茶来,与净清一块喝茶吃糕点。
  “这些糕点,净清师父自己去送的?”
  “哪里送得过来?我只走了坊里的几家,并坊外几家相熟的。另外的,都是别的师姊妹们送的。”
  沈韶光点头。
  许是今天着实高兴,净清便顺着说起京里宅门的八卦。
  “鲁国公家越发阔气了,若非早有来往,只怕都进不得他家的门。可见宫里淑妃果真得宠。”
  沈韶光点点头,淑妃确实得宠。
  “不知淑妃是什么样的绝色?”净清低声道,“我看鲁国公夫人虽威严,颜色却并不顶好。不过他家二娘倒是个美人儿。”
  跟人聊八卦最忌讳便是只听而不说,沈韶光跟她科普:“现在的鲁国公夫人是继室,淑妃是前室夫人留下的,却不晓得这位二娘是哪位夫人所出。”
  净清做秒懂状,又道:“看面相,不似亲母女,但相处情形,却亲昵得很。”又感慨,“国公夫人果真仁德淑娴!”
  沈韶光随着她道:“果真仁德淑娴。”
  “二娘不但出落得越发好了,对佛事也越发热心,听说咱们就在崇贤坊,离着国公府不远,便说要过来住几天,拜佛祈福。”
  沈韶光接着送顺嘴人情:“是位善信的女郎。”
  不两日,沈韶光便与这位善信的女郎成了邻居。
 
 
第7章 恋爱真人秀
  光明庵占地不多,前院供着菩萨,后院及左跨院住了本庵的尼姑们,右跨院给香客们留着。沈韶光占了两间正房,余下正房三间,厢房六间,净清早安排人打扫了出来。
  因光明庵就在城里,香客们往来方便,少有来此住宿的,这个院子常常空着,也因此当初沈韶光提出借宿,眼睛颇为势力的知客净慈没有一口回绝,反而把她带到了主持面前。
  看净慈吆五喝六地安排杂役尼着意打扫铺陈,又亲自采了院里的牡丹插瓶,对上沈韶光,言谈神色中颇带着点“这才是本庵给贵女的待遇”,倒把沈韶光逗笑了,小尼姑真是童稚可爱……
  鲁国公府二娘子到的时候,沈韶光正在院子里鼓捣腌糟鱼。
  前两天贪便宜,买了好些个头儿很小的鲫鱼,炖了一回汤,还剩了不少,刺儿多,做不了别的,又不好储存,沈韶光便把这鱼洗剥干净,晒了起来。
  如今已经晒得多半干,便一层鱼,一层醪糟,一层盐,再一层鱼、一层醪糟、一层盐地码在陶罐里。想着等过几个月天凉了,拿出来焖到刺酥肉烂,咸津津的,还带着股子醪糟香,正好就粥吃。
  门口传来脚步声和说话声,沈韶光扎撒着沾满醪糟的手,抬眼恰对上一张桃花面,全副严妆,两条眉毛又长又粗,几乎画到眉心,正是如今宫里盛行的连娟眉。哪怕被这奇形怪状的眉毛荼毒了不短时间,沈韶光依旧不习惯,小娘子一副盛世美颜,真心有点糟蹋了。

  净清给双方做介绍,“这是在本庵礼佛的沈小娘子,这是鲁国公府女郎庞小娘子。”很是慈悲地把沈韶光的“租住”说成了“礼佛”,经济问题就变成了宗教信仰。
  净清真是个厚道人,沈韶光一笑,擦了手,上前见礼。
  然这样的遮掩,到底骗不过明眼人。庞二娘睨了沈韶光一眼,并不言语,旁边的婢子对净清道:“师太竟然让我家女郎与这贫家女同住吗?”
  净清抿抿嘴,赔笑道,“沈小娘子出身洛下沈氏。”
  本来鼻孔看人的婢子顿时有些讪讪的,看一眼主人,不知道说什么好。
  鲁国公府是天宝末年安史之乱时平叛有功才兴家的,那些本朝定鼎时的开国元勋在世家大族眼里尚称“新贵”,更何况鲁国公府这种?况且现在的鲁国公本事不大,门楣全靠宫里的淑妃撑着。底蕴浅,又是外戚,世家大族提起来,只有撇嘴的。
  沈韶光虽穷,但有个好姓氏,在这个 “以姓氏骄人”的时代,却是个“贵人”。
  沈韶光含笑看着庞二娘,庞二娘的目光砸在她脸上,到底不情不愿地回了个礼。
  净清有些尴尬,与沈韶光搭讪道:“沈施主这是做什么呢?”
  沈韶光笑道:“用醪糟腌鱼鲊呢。”
  鱼鲊实在不是什么高级口味,庞二娘面色越发不好看起来。怕再起什么争端,净清赶忙对沈韶光点下头,和净慈一同带着国公府一行进了正屋。
  沈韶光在院子里慢悠悠封了陶罐的口,本想放在院内树下阴凉处的,但想了想,现在院子里毕竟不是自己一个人住着,还是莫招人烦了,便搬回了室内,塞在床下。
  西边三间房内犹在收拾着。对这样的室友,沈韶光决定采用“有理有利有节”的外交策略。不过想想,到底是国公府的女郎,有家有业有耶娘,哪有常在尼姑庵待着的道理?所以彼此并不用忍很久。
  然而,对来光明庵住着礼佛这个说法,沈韶光颇为怀疑——这位庞二娘子这性子,怎么看也不像笃信佛教的啊。
  可是,她不是来礼佛的又是来干什么的?难道看上了庵里的糕点?沈韶光“嗤”地笑了。
  沈韶光“不过”“然而”“可是”地把人家小娘子调侃了一番,心里终于舒坦了。腹诽,实在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心理治疗方式。
  很快沈韶光便知道了庞二娘来光明庵的目的。
  傍晚,沈韶光买菜回来——这会儿的菜比晨间的菜便宜,不过是蔫吧点,不耽误吃,恰碰见庞二娘带着两个婢子在庵门附近散步。
  沈韶光埋汰完了人以后就是个心大量宽的淑女,主动与庞二娘打招呼。
  看沈韶光手里的米粮菜蔬,想起婢子绘声绘色地描述这沈娘子在坊门卖饼,庞二娘哼一声,“没想到与个街头卖饼的为邻!”
  “……”沈韶光绷一下嘴角,一时犹豫,不懂礼貌的熊孩子,我到底是替她爹妈管教一把,还是不与其一般见识等着她闯更大的祸?
  沈韶光自谓是个良善人,决定还是帮她爹妈一把,“女郎三国庞靖侯之后,自然是不屑与我等引车卖浆者流为伍的。其实,当年庞军师跟着先主想来也委屈得紧,毕竟先主是贩履织席为业的。”
  先鲁国公行伍出身,富贵以后,也学着体面人,续了家谱,把名字都没留下来的祖宗们编了名号,负责编写家谱的文书门客揣摩主人意思,一气儿把庞家祖宗认到了三国庞统那儿。鲁国公大喜,从此以荆州庞氏自称。
  这种冒认祖宗的事多了去了,毕竟本朝皇帝还说是老子后裔呢,但还是会被较真儿的人嘲笑,然而一般人嘲都是嘲他们作假,沈韶光却嘲出了新花样,承认他们是庞凤雏后裔,却把自己越级碰瓷到了卖草鞋的刘备那儿。
  庞二娘读书不多,因着自家认的祖宗的缘故,被逼着看过一点三国史,听沈韶光说完,反应了一会儿才明白她的意思,不由得气得粉面泛红,跺脚:“你,你——”
  却听身后“嗤”的一声笑,沈韶光和庞二娘回头,却是两个年轻郎君,其中一个穿宝蓝圆领袍的,沈韶光认识,那天出宫门时找茬儿的绯衣高官,发出笑声的是另一个着士子白袍的。
  庞二娘惊骇,瞪那穿白袍的一眼,然后粉面含羞地对那位高官行礼,“儿见过林少尹。”
  电光火石间,沈韶光反应过来,这位恐怕就是邻居京兆少尹了,而庞二娘所为何来,啧啧,莫非难道,难道莫非……唐代女子果真大胆开放!不由得饶有兴味地看起了恋爱真人秀现场。
  那白袍的也促狭地笑着看同伴儿。
  林晏却只淡淡地对庞二娘道:“女郎无需多礼。”眼梢风扫过沈韶光。
  沈韶光敷衍地给他们补了个礼,林晏点下头,看朋友一眼,当先往前走。
  那白袍士子与沈韶光对上目光,两人同时一笑——猥琐的人总是格外容易心意相通。
 
 
第8章 曲江卖饮食
  立了夏,天气越发热了,沈韶光开始鼓捣各种饮子。
  在本朝,“饮子”这种东西,主要发挥的还是疗疾治病的药用保健价值,要到再过阵子的宋代,才发展成解渴解馋的日常饮品。本朝流行的饮料是酪浆、蔗浆,当然还有日渐被人们接受的茶。
  酪浆到底有些太浓稠腥膻,蔗浆又太甜,加盐加姜加各种东西的茶更是让人一言难尽,沈韶光决定自己熬煮冲泡些消暑解渴的饮子喝,首选当然是酸梅汤,其次是茉莉花茶和绿豆汤,薄荷蜂蜜饮也很好。
  其中,沈韶光又最爱酸梅汤。
  把药饮子店买来的乌梅、山楂、陈皮、甘草等加水熬煮,然后加糖渍桂花。前世沈韶光曾看某大家写的书上说渍桂花要用白糖,不能用蜂蜜,试一试,果然,味道更清爽,大家到底是大家。①
  此时也有私人藏冰在市上出售的,只是价钱太高,沈韶光实在舍不得,好在庵里有井,用井水镇一镇,也很入得口。
  这样热的天气,喝着浓酽酸甜带着凉气的酸梅汤,主持圆觉师太赞不绝口,“前朝有筹禅师,造五色饮,其中扶芳叶为青饮,楥禊根为赤饮,酪浆为白饮,乌梅浆为玄饮,江桂为黄饮。酪浆最为人熟知,其余也有仿制者,我也曾喝过几家的乌梅浆,都不如你这个。”②
  沈韶光笑,那当然啦,我这方子可是改进了千年的啊。
  沈韶光又煮泡了茉莉花茶、绿豆汤、薄荷蜂蜜饮等,请主持师太品尝,并道出自己的想法——端午日,去曲江边卖。
  圆觉师太虽是出家人,却有点“口不言利”的士人态度,曾对沈韶光一个高门仕女一门心思摆小摊儿赚钱很有点不理解,如今却有些习以为常了,帮她出主意,“绿豆饮到底太家常,不够新鲜,且样数多了,反显不出这乌梅汤的好来,依我看,就乌梅饮,再加——茉莉花茶吧。”
  沈韶光却觉得自己熏的茉莉花茶不大好,这自然是跟她前世喝的茉莉香片比。若说乌梅饮尚能煮出六七分后世酸梅汤的影子,这茉莉香片最多有那么一分半分的意思,淡淡的茉莉香聊胜于无罢了,却不知为何合了主持师太的心意——大约是因其清淡甘爽中带着些微微的苦,合了文人雅士的情怀。
  沈韶光觉得圆觉师太作为资深吃主儿,建议应该是可取的,便决定届时煮上几大罐子的酸梅汤,再买些冰放上,算是冰饮;另起茶炉,现烧水冲茉莉花茶,算是热饮。
  圆觉击掌,觉得她想得很是周到,多少讲究人,夏天也爱热茶的,且这茉莉花茶刚煎出来时,茶粉上飘着茉莉花,委实漂亮——原本还口不言利的老师太,这会子都会做客户分析和产品定位了。
  卖什么喝的还在其次,关键还是吃的。端午当然首选还是粽子,红枣的、蜜枣的、红豆的、绿豆的,这些常规甜粽自然不用说;鸡肉粽、山菇瘦肉粽、咸蛋黄粽这些咸粽标配,似乎也应该让大唐人民开开眼界饱饱口福。
  当初沈韶光初到掖庭,不久便是端午,分了两个米都没蒸黏糊、里面夹了两个红枣的粽子,她还以为那是女奴待遇——总比窝窝头好吧,要什么自行车?及至后来情况好转,还在御厨帮了一阵忙,这才知道,便是皇帝吃的,也不过三两种馅儿,只火候更足些罢了。关键,他们又爱往上浇蔗浆……想想就腻喉咙。
  另外,因着艾窝窝在庵里试水,大受欢迎,沈韶光决定提前做好馅儿,再现场制些艾窝窝。
  又要准备材料,又要雇车,又要制作,多亏庵里有大锅灶,沈韶光借了煮粽子,掌厨的尼姑和杂役尼也帮忙,忙忙叨叨到端午前夜入了更,才算准备好,第二日一开坊门,沈韶光便坐着租的驴车,拉上各种食材器具,奔赴曲江。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