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重生后我成了国家的外挂 完结+番外[穿越重生]——BY:戏余朝
戏余朝  发于:2022年04月23日

关灯
护眼

  回宫之后,康熙一如当时所说,罚他在毓庆宫关一个月的紧闭。
  说是关禁闭,倒也没不许其他人来探视。
  大阿哥听到他回宫的消息,头一个来毓庆宫来看。看笑话的那种看。
  “爷听说,你被汗阿玛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打了屁股?”
  虽然伤势早就好了,但当时那种羞耻感胤礽印象深刻。胤礽听他又提及,气的额角青筋冒起,没好气的说:“大哥如今这态度,跟求人帮你搞火铳的时候,可真是判若两人。”
  大阿哥也不见外,大刺刺坐在他旁边,“火铳归火铳,你这么大的事儿爷可不能错过。”
  他冲胤礽挤眼,“不过你放心,这事儿只有我知道,其他人我可没说。”
  胤礽撇嘴。大哥这憨样真是十几年如一日的保持。不用他说,整个宫里肯定全知道。
  为什么呢?
  因为毓庆宫早就收到了好几份慰问他伤势的礼物。包括但不限于,他三弟的,四弟,以及五六七□□十的几个弟弟。
  胤礽也没客气,直接就把看笑话的大阿哥赶出了毓庆宫。
  这一年的除夕夜宴,他收到了有史以来最多的,关于他屁股的问候。


第73章
  除了在宫宴上不断被人问及他受伤的屁股,胤礽这段时间的休养还算舒心。毕竟是立了功,康熙也是有心补偿,除了把他的份例往上提高之外,又额外许了他一个月的假。
  这一个月,胤礽可算是把所有没有享受过的闲暇时间都给补了回来。
  不过康熙二十六的正月,即使是出了正月十六的年假,朝中也没什么大事。噶尔已经收服,国家正常运转,风调雨顺,因为开荒做的好,现在除了发展经济,其他没有什么可以操心的事儿。
  正月十六后开朝的第一件事儿,是着手考核了一些南方官员的政绩。官场惯例,干的不错的需要往上升一升,干得次一等的,康熙开恩许他们上折子为自己辩上一辩。实在干的太差的,往下降个几级做处罚。
  这些都属正常的调动,倒没什么可多赘述的。
  但是经济发展这里,倒有些小事值得拿出来多添起句闲话。
  从康熙二十五年开始,因为朝廷插手来民间合作,再加上北方有许多荒地改种了棉花等经济作物,丝织行业发展迅速。
  商业发展快是最招人才的,因此越来越多的工匠涌向南方。
  康熙格外开恩,解放了许多工匠的匠籍。这个恩旨一下,工匠们欢欣鼓舞,更是毫无忌惮的拖家带口奔向了南方。
  再加上曹寅和杨衍裘又在南方大量用人,所以导致最近北方的人才明显是不够用的。连带着京城里,普通的工人每月的银子也从三钱涨到了五钱左右。
  直到看到户部的人口调查的工作报告,康熙才意识到,汉人的人口的生育,也是同样的重要。
  旗人人口本就少,少到每一个人恨不得都当瓷器供着。如今本该占着民工大头的汉人也明显不够用,不仅使他有些着急。
  鼓励生育这件事,头一次被提上了早朝议政上。
  官员们对此事的态度都有些暧昧。在他们看来,即使没人劝,百姓们难道不知道要生孩子吗?把此卧榻之上的事儿拿出来讨论,实在是有失体统的。
  因此在康熙问询意见时,所有官员竟罕见的同时沉默。
  看朝臣们不发一言的大眼瞪小眼,康熙都被气笑了。他想回去翻翻黄历,今儿可真是奇了。往年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放在早朝上讨论起来都能争论不休。今儿这怎么都有口一致的闭嘴了呢?
  大臣们不出主意,气氛逐渐转为尴尬,康熙无语之下只能宣布散朝。
  但他也不是就没有依仗了。这时候康熙还想起,各级官府那里不是还有报纸可利用吗?
  他索性就搞了个征文活动,把这写文章催生的事儿派了个下去,下旨令国子监的学子们,每人都得写一篇传宗接代的文章出来,轮替着发布在报纸上。
  至于这种催生的办法有没有用?我们就得以后见真章了。
  胤礽一个月的假期很快就过去了。他的生活相对来说恢复了平静,每日照样按时按点的上早朝。不过他上朝第一日听说他汗阿玛搞的这个活动时,真是有些啼笑皆非。
  他心中还感慨,果真是太平了。他汗阿玛都有时间管到别人两口子炕头上去了。
  系统也跟着感慨,果然催生这事儿,什么年代都避不开。
  胤礽好奇道:“后世也这么催人生孩子吗?”
  系统一副高人脸,“有过之而无不及。”
  此时的胤礽还不知道,他自己将来也会被这波催生波及。
  因为已经正经入朝,再加上前端时间养伤,所以他的骑射课程也停了。上完早朝之后,他反倒有更多的时间来跟着系统学习课程。
  有段时间没跟着系统好好上课了,胤礽又花了些功夫好好回顾了下自己之前的课程进度。
  英语早就如日常口语一般顺溜,现在的俄语也已经熟练,物理和化学的课程也正在向更高的台阶上迈步,至于生物,目前是进度最慢的课程。
  想到未来可能的局面,胤礽觉得生物倒不忙着提高,他考虑是不是再增加一门语言的课程。
  系统很满意他这样的积极进取,罕见的发挥了一下智多星的功能,为他分析了一下以后的局势。还推测出,大清跟欧洲的接洽,应该很快就会来。
  胤礽对此很感兴趣。老实说,他接触最多的洋人,就是他汗阿玛养在钦天监里的那些传教士。但是那些人打的什么主意,他们父子两个一清二楚。
  宗教传到一个国家,必须要有孕育他的土壤才能生根。大清有没有适合他们的土壤,这完全是他汗阿玛说了算。
  前世里,胤礽对那些传教士没什么特别的态度。但是现在,他打心底里不待见那些人。
  可除了那些传教士,胤礽想象不出其他洋人都是什么模样的。
  系统调出程序中的历史资料,为他解释为什么接轨的进度会加快,
“欧洲现在可能正在探索一次工业革命,如果他们探索成功,实力要比以前强大更多,肯定是要不断向外扩张的。”
  暴躁的民族血液里都藏着兽性,不断的践踏和征服几乎就是他们的本性。
  而神秘又多金的东方,说不定就是他们的第一站。
  胤礽听完心里边一紧,如果洋人要跨海而来。那么危机说不定也会很快随之而来。
  跟他对未来的忧愁不同,康熙在发愁眼前准噶尔的安排问题。
  准噶尔部族人数不多,除了战死的那些,其余族人已经全部被带回京城。可即使他们人数不多,京中也不可能一直养着这五千的牢犯。
  还是干吃饭不干活的牢犯。
  如果要把人放回去,又不能保证他们不会卷土重来。
  同为异族,康熙自然也知道,这些生活在苦寒之地的民族有着同样强悍的生命力。只要有一点机会,他们一定会从新变成大清的对手。
  不过他这场愁没发多久就被解决。解决的开端是,明珠上折子说,开垦荒田之前从未涉及过关外,关外是龙兴之地,不该被如此忽视。
  京骑回屯实际上是个苦差事,关外毕竟条件不比关内,即使有沃野千里,那也得从新开垦不是。
  明珠之所以站出来招人嫌替这个,实在是觉得,开荒这事儿已经快把大部分王公贵族的利益榨的差不多了,不过是因为大家的情绪被前段时间的战事积压,所以没有机会外漏罢了。
  如今战事没了,再积压下去,很容易触底反弹。而这矛盾一旦闹开来,到时候会更不好收场。重点是,皇室宗族里已经有人想拉拢明珠,让他为此事想办法了。
  所为想办法,就是为开荒下绊子。
  明珠心底并不想为此事触了康熙的眉头,他还得好好混日子不是。因此才上荐京骑回屯,想以此转移视线。明珠觉得,有这件大事儿兜着,皇室和百姓的土地矛盾,说不定就能被再拖上一拖。
  最好能拖到他退休。
  康熙恰巧也在想京骑回屯的问题,有了明珠的折子,他计上心来,打算把准噶尔部的所有人带到关外去,帮大清开垦荒田,顺便也是变相监管。
  这样同化个起十年,康熙不信他们还会保持原本的习俗。
  这个决定做下,康熙旨意下的也很快。
  不得不说,收复了琉球,打到了三番,又干翻了准噶尔之后,康熙的权威现在是高度集中的。所以八旗即使再不情愿,也得服从命令听指挥。
  四月,除了正黄旗之外,其余各旗各调取了一拨人,踏上了回关外的路。此次带头的负责人,是康熙的亲哥哥,也是朝中出了名的老好人,裕亲王福全。
  派福全去,纯粹是胤礽阴差阳错之下改变历史,再加上康熙衡量各方利益之后的结果。
  在胤礽正常犯错,被捧杀,被兄弟竞争搞崩了心态的那一世,福全本应该作为和费扬古一样有军功,并且多次拿下过准噶尔的人出现的。
  正常轨迹发展来说,费扬古拿不下准噶尔,两方僵持数年,然后康熙换将,福全上场,和准噶尔有来有往的打个数回合。然后他作为有功之臣,享受无数荣耀再光荣退场。
  但是因为胤礽开启了金手指,拿出了准噶尔驻地的详细地图,所以福全的功劳就在无形之中被和谐了。别说对上准噶尔,他就是连上战场的机会都没得到。
  康熙派他去,本来是有点犹豫的。他们兄弟之间关系不错,他又素来知道这个哥哥是个实诚人。但是京骑回屯这事儿,他若不派个自己人去,实在又放心不下。
  老好人注定就只能受罪了。
  胤礽听说明珠上荐京骑回屯之事,反应倒比康熙还大些。
  他知道此事是明珠建议后,忽然开窍,在以往开荒不能解决的土地问题上,看到了新思路。
  胤礽很清楚,土地可以继续开垦,但是利益的争夺从不会就此止住。来其他费力想办法解决百姓和贵族之间的土地矛盾,不如到时候想办法转移这个矛盾。
  怎么转移?好办。想办法把属于大清的土地扩大一些就是。
  几年前他建议他汗阿玛扩建福建水师,那时只觉得以后说不定以后有大用,却没想好什么具体的用处。
  如今一看,大用不就近在眼前了吗?
  欧洲人可开船跨洋越海,他们怎么就不能让水师带着人去探索新的土地呢?前朝的郑和还带人去了那么多次呢,大清为什么不能做到?
  不过这个想法,胤礽打算暂时憋在心里,等以后事情到了眼前再说。
  不得不说,明珠这个老师还真是合格。无意之中还给自己的学生上了很关键的一课。
  但这一课的结果我们也先放一放,先说哦八旗开拔到关外之后,开荒没几日,他们又碰到了一件比较棘手的事情。
  开荒的旗丁偶然间发现,俄国人沿着边防线窥探这边已久,已经隐隐有进犯之意。


第74章
  俄国人卷土重来这个事儿,跟南怀仁坚持不懈的撺掇,还真是脱不了干系。
  之前跟准噶尔的决裂之后,俄国人灰溜溜的回去。沙皇本就怠惰,耽于享乐懒于朝政,便因此歇了要针对大清的心思。
  可南怀仁一想起自己被赶出紫禁城,就觉得心头之火实在难消。于是又对教皇的各种谄媚奉承,凭借教皇的亲厚关系,在沙皇面前的话语权逐渐增加。
  他拿出了向上帝祷告的劲头,坚持不懈的劝解,多番赘述拿下大清的诸多好处。与其说他是在分析利弊,不如说他是在催眠。沙皇常年沉迷酒色的脑袋被他说的头疼,不胜其烦之下只得答应再试一次。
  不过既然下定决心要打,俄国内部的准备还真的是跟之前的花花架势完全不同。不仅加大了对武器的生产力度,而且沙皇还因此戒掉了他吹毛求疵的毛病,不再让所有火铳上添加宝石。
  因为没有宝石加持,所以武器的生产成本下降了很多,所以火铳也得以大批量生产。不仅火铳,还增产了几十门的火炮。
  这时候不得不说一句,南怀仁在火铳的研究上也是下了许多功夫的,虽然威力不及胤礽给戴梓的那种米尼弹丸,但也比之前增援准噶尔的时候强上了许多。
  另外,之前增援准噶尔对俄国来说是长线作战,他们人少武器少,占不了太大的优势,但是这次直接对上大清,作战前线换到了俄国与大清接壤的边界线上,从路程上来说,俄国还是省了不少麻烦的。
  所以他们也能更快的把武器运送过来。
  俄国可参战的士兵也总有万人左右,虽然与大清的十万人马比起来还是不成比例,但是军队士气和块头比起准噶尔来说,也是强上许多的。
  南怀仁自筹自己对大清的了解不少,还对此次作战提出了不少建议。在边界线上秀武器间接威胁大清,就是他提出的。
  正因为他这个建议,忙于开荒的旗丁隔三差五就能看见,对面的俄国士兵拉出火炮在太阳底下,也不填装火药,就那么□□裸的摆着炫耀。
  旗丁甲捅了捅忙碌的伙伴:“老毛子老摆弄那门炮干啥?”
  旗丁乙撇了撇嘴,一脸不屑,“谁知道,闲着没事瞎嘚瑟吧。”
  这门火炮最初出现的时候,大家都以为老毛子迟早会对着他们开一炮,但是天长日久,他们发现对面也只是炫耀,于是逐渐不把这事儿放在心上,该干活干活,该种地种地。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