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望断(雍正 穿越 第三卷)——寻常巷陌
寻常巷陌  发于:2013年06月18日

关灯
护眼

但现在,此时此刻,那个人,那个他称作父亲的男人,一动不动的无助的躺在那,孤独瘦弱的像是被压垮,仿佛整个天地间一切沉重的事物全部朝他压迫下来,将他完全地笼罩住,笼罩在阴影下,喘息不得,只能承受。

胤禛突然生出山崩之感。

他无比真切的感受到,那是一座山。

或许因为自己的成长与强大,面对父亲,不再有无措的惶恐和扭曲的疏离,反而更真实地看到一代帝王的喜怒哀乐。他似乎有能力在一切困难面前坚毅不屈,在一切混乱面前镇定从容,他带给所有人心安的力量,让一切难题迎刃而解,是臣民心中最坚定的存在,能够带领他们走下去。

即便他不是羸弱婴孩,他是铁血强势的雍正帝,对他来说,皇父也是一座山,一座起码在政事上能够让人放心依赖的山。

如今,这座山倒下了。

胤禛安静地走进去,安静地在他榻前跪下,安静地握住他的手,风尘仆仆,满脸泥污。

“阿玛,儿子回来了。”

康熙翻开眼皮,看他一眼,用半边脸挤出一个怪异的笑容。反手握住他的手。

一动不动。

但胤禛明显感觉到,父亲的精神在那一瞬间松弛下来,不复之前紧绷如弦的样子。

父子俩谁也没有说话,只有难以言喻的默契在静谧中流淌。

胤禛跪了足足一个时辰。

他伏在塌边,整顿疲惫混乱的神智。双腿发麻,似乎已经不再属于他。

康熙一直没有再看过他一眼。

突然掌中虚弱的手指动了动,胤禛看向苍老的父亲。

“你,去吧,洗洗干净。”

“是。阿玛保重。”

康熙再次握了握他的手,在那一瞬,胤禛真切的感到一种使命的传承与延续。

仿佛通过这样,父亲就将一些东西交给了自己。

彻底的放下了。

胤禛一出宫门,就见到候在外头的弘晖和胤祥,三个人对视一眼,同样什么也没说。

弘晖急忙上前扶住走路都有些不稳的父亲,胤祥亲自打起轿帘,胤禛弯腰,突然又转过身来,在弘晖肩上按了按,半闭着眼点了点头,似是夸张似是认可,然后方才钻了进去。

那拉氏将府里打理的很好,根本用不着他操心,回府沐浴更衣,便直直倒在榻上,后来福晋替他脱靴盖被,都毫无知觉了。

一觉睡到第二天正午。

第三天上午,圣旨传诸皇子、诸王大臣、六部主官入宫。

康熙倚于榻上,招手着胤禛出列。

言语虽艰难,却十分清晰,史官在旁记注,关键只此一句,“朕病体不能视事,决议退位,择日传位于雍亲王皇四子胤禛。尔等日后需谨遵教诲,忠君劳事。”

胤禛当即跪下,身后呼啦啦跪倒一片,胤禛还要请辞,康熙却用力摇了摇头,“自家父子,不必搞那些,三请三辞,的幌子,国不可一日无君,朕决心已定,不必再劝。”

九日,大朝于太和殿。

上乘龙辇入。左右侍从扶掖就皇帝位。

宝座前设拜垫,宝座东侧案上陈放传位诏书和皇帝玉玺,雍亲王西侧立,侍卫近臣分立太和殿内外,大殿前广场文武百官按文东武西原则,分班肃立。朝鲜、安南、暹罗、缅甸等属国也派使臣前来朝贺,场面极为庄严、壮观。

康熙命礼部尚书取诏书,文渊阁大学时李光地宣诏,诏曰:“从来帝王之治天下,未尝不以敬天法祖为首务。敬天法祖之实在柔远能迩、休养苍生,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保邦于未危、致治于未乱,夙夜孜孜,寤寐不遑,为久远之国计,庶乎近之。今朕年已六旬,在位五十五年年,实赖天地宗社之默佑,非朕凉德之所至也。历观史册,自黄帝甲子迄今四千三百五十余年共三百一帝,如朕在位之久者甚少。朕临御至二十年时,不敢逆料至三十年,三十年时不敢逆料至四十年,今已五十五年矣……凡帝王自有天命,应享寿考者不能使之不享寿考,应享太平者不能使之不享太平,朕自幼读书于古今,道理粗能通晓,又年力盛时,能弯十五力弓,发十三握箭,用兵临戎之事,皆所优为。然平生未尝妄杀一人,平定三藩,扫清汉北,皆出一心运筹。户部帑金,非用师、赈饥未敢妄费,谓皆小民膏脂故也,所有巡狩行宫不施采缋,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及百分之一……今身体羸弱,疲病缠身,不能理政,君者,一国之定心也,国不可一日无君,政不可一日无主,朕决议效仿三代,行禅让事。昔梁武帝亦创业英雄,后至耄年,为侯景所逼,遂有台城之祸;隋文帝亦开创之主,不能预知其子炀帝之恶,卒致不克令终,皆由辨之不早也。朕之子孙百有余人,朕年已六十,诸王大臣官员军民与蒙古人等无不爱惜。朕年迈之人,能远离案牍,得享天伦,令国有所掌,朕亦愉悦至矣。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康熙五十五年五月九日卯。”

雍亲王率众臣接诏,受玺,三跪九叩,雍王起,面诸臣,文武百官行礼如仪,山呼万岁,礼成。

诏次年正月,改元雍正,称雍正元年。

雍正帝告庙,祭天地祖先。

礼部鸿胪寺官员诣天安门城楼,恭宣雍正帝帝钦奉太上皇帝传位诏书,金凤颁诏,宣示天下。

135、改元

新帝即位,尊康熙帝为太上皇,破例尊佟佳皇后为母后皇太后,尊德妃为圣母皇太后。

太上皇自称朕,下诏约敕。

雍正元年。

皇十四子胤禵率大军扫除最后一股叛乱势力,彻底平定西北、西南蒙藏地区,凯旋而归,六部主官以下奉命迎接,以西征功封太上皇十三子贝子胤祥、太上皇十四子贝子胤禵为郡王,主理户部、兵部事。

命诚亲王主理校勘康熙字典。

命恒亲王主理徙八旗非军户子弟填东北,发放粮种、农具、耕牛,使自给自足。

命怡郡王主理治理永定河等直隶水患,大阿哥胁从。

雍正二年。

命催缴国库欠款,非特殊情况,一律不予宽容。

扩大密折直奏范围。

豁除乐户、细民、佃仆、贱民、海上疍户贱籍,销册为良,与齐民共同编户,工商子弟允许参加科考。

雍正三年。

册封大阿哥弘晖为贝勒。

设立军机处,事无巨细,决断于上,大臣有参议之权,无处置之权。

调原陕西提督潘育龙入军机,总揽汉军八旗整顿事务。

推行摊丁入亩、耗羡归公、高薪养廉,怡王全权掌总。

雍正四年。

命大贝勒弘晖在京畿附近试行农田水利改革。

整顿监察院,设立司法部,主管大清律制定、修改、监督执行。将以上两部官员自吏部剥离,自成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

徇郡王胤禵主掌监察院,川陕总督年羹尧调任兵部尚书。

命鄂尔泰自川贵地区始推行改土归流。

雍正五年。

设立译书局,译介西洋书刊,年希尧入职。

命淳郡王胤佑负责研制火器,加大投入,注意存放与监守。

设立驻藏大臣,推行金瓶掣签制度。

命怡郡王查看盐税、海关情况。

国库充盈,为贺太上皇诞辰,免江南三省赋税。

雍正六年。

改革初见成效,监察院运作有效,庶民家给人足,称“雍正一朝无贪官”。

皇权达到顶峰,全国各级官员令行禁止,如臂使指,莫敢不遵。

推行慈善之业,在北京彰义门外设普济堂,收养孤寡老人、无业病人,每月派大臣视察。扩充广渠门内育婴堂,由顺天府尹负责,除官府拨款外,号召京中贵族、官僚、士人、商贾加以资助,收养弃婴。

上执宰六年,每日赴太上皇处问安,风雨不辍,亲奉汤药,恭敬更甚以往,上皇每见帝与大阿哥辄笑,世人以为纯孝。

年末,太上皇薨。

胤禛在奉安殿内磕下最后一个头,久久不起,目送七十二抬的棺木远去,带着那个瘦小干枯、弱不禁风的躯体,带着整个帝国的灵魂和梦魇渐行渐远,听着大殿阖门的嘲哳之声,他知道,一个时代结束了。

而属于他的时代真正来临了。

——

雍正七年。

晋淳郡王、怡郡王、徇郡王为和硕亲王。

怡亲王任议政大臣,总理朝政,赐交辉园,与上比邻而居,一衣带水。

挪先皇大阿哥、二阿哥出宫,以民王奉养。

以孔尚任女孙,大贝勒府孔氏有子,恩旨册侧福晋。

在京畿建园林,品貌精致,罗列珍宝,应有尽有,徙满洲王大臣入住其中。

接见英吉利并法兰西大使,许诺通商事宜,开放通商口岸,禁止鸦片入境,大贝勒弘晖全权负责此间事宜。

雍正八年。

设外务部,统揽外事,翻译局列入其下。

命遭海船,装配火药,以备不虞。

强力推行官绅一体纳粮之策。

雍正十年。

设工商总局,监察工匠商贾,并保护其权益不收官府侵害,久,天下工商皆倚之如一家。

上与先皇九阿哥胤禟密谈三刻钟,胤禟出。

月后,胤禟并年希尧携传教士及水军率船队出海。

上以满汉皆为华夏,天下一家,非有高下贵贱之分,废左右官制,除个别官职外,一岗一官,满汉之事不再分设。

庶民称颂,而满洲旧族皆有怨,而不能作为。

因此海内盛传,早年间喧嚷一时的《天下篇》确实为当今圣上在潜邸所作,方家大儒以为今上满汉一家之心可为世之表。

雍正十二年。

西学渐浸。

官府出资扶植各地书院、官学。

重新修订官学四书五经,改革科举,以八股、策论、诗文为大科,另设算学、工学诸学科。天下沸腾。

农业大兴,特选各省勤勉老农授八品官称,上亲授衔。

晋大贝勒弘晖为端郡王。

上幸西郊火器营,与怡王亲试之,盛赞,传勋遍赏。

赐怡亲王带核樱桃形状珐琅一盘。

雍正十五年。

以果郡王允礼主外务部,胤禟佐之。

胤禩胤禟上表称颂圣德,上先皇八子胤禩虽行为不堪,然终为手足,不忍也,命移出宫,以民王奉养。

法兰西等国遣使臣来访,朝野就其礼仪进行讨论,终以其非属国,而行外邦使臣之礼。

西学研究成风,多在其器,偶有研其政者,不过闲暇玩意,译书局译家辈出,中华经典播诸海外。

新舰成,再派商队出海。

因内斗惨烈,天灾人祸,朝鲜皇族一时殆尽,国之耆老联名上书请归宗主国治下,解民倒悬,雍正帝以嗣不可绝辞之,然万民上表以请,终不能辞,故设朝鲜都督府,以流官协同地方治之。

黄河大治。

上驭极十五载,天下承平,海晏河清,家给人足,四海之内归于王化,礼部大臣上书请登泰山封禅,诸王大臣和之。

上谢之,然以天子承天景命,合该平章百姓、治国安邦,当战战兢兢敬始善终,不可自矜攻伐。

雍正十六年。

年初,命钦天监制定新元,历朝历代一以贯之,就自何始,掀起儒林大讨论,主流为炎黄论、尧舜论、三代论三派。呈于御案,上钦定自黄帝始,请名教方家推算得黄帝四四二九年。令自明年起,两历并行。

晋端郡王弘晖为和硕亲王,协理政务。

封皇三子弘时、皇四子弘历、皇五子弘昼为贝勒。

再次修订完善官制并官僚体系。

新政天下服膺,渐趋驯顺,商贾渐起,旧王没落。

国子监设立新学部,教授西学,数年后通过考核者可赴西洋留学。

雍正十七年。黄帝4430年。

重设内阁,佐理事务,票签行政。

解禁部分图书,开放言论,除邸报外领办官报,允许士人投以策论。

雍正十八年。黄帝4431年。

以怡亲王胤祥理政近二十年间忠敬诚直勤慎廉明,令和硕亲王衔世袭罔替,命建生祠,以昭崇报。

雍正一朝,重臣高才辈出,命建忠臣祠,绘怡亲王、鄂尔泰、张廷玉、年羹尧、策凌、蒋廷锡、尹继善等十二人像于其中。

以彰后世。

命端亲王弘晖掌西山健锐营。

雍正二十年。黄帝4432年。

上以圣祖禅让,开千年之先例,朕虽不肖,愿仿之以成制。

端亲王弘晖年居嫡长,深肖朕躬,久有贤明,可为继。

命钦天监择吉日,行禅位礼。明年起,改元景初,称为景初元年。

景初三年。黄帝4435年。

怡亲王请辞,上苦留无果,谢之。

“寿棠今日喝了酒吗?”

“啊?什么?”

一身富绅打扮的中年人仰在躺椅上,被暖洋洋的太阳一晒,终于忍不住发出一声舒适的呻吟,突然被一个微凉的声音打断,抬眼看看倚在船舷边钓鱼的年长着,很有些莫名其妙。

年纪稍长的仔细辨认倒也像是上了年纪,但整个人仍显出一股蓬勃生气,看上去也不过中年人的模样,倒不像个绅士,更有种常年大权在握形成的威势,如今回头看着睡眼惺忪的弟弟一笑,却让人觉得这种沉重的端凝气派一点点裂开,被逐渐融化瓦解,露出里面的松快愉悦来。

胤禛看着自家弟弟面上被阳光晒出的红晕,心中微笑,摇了摇头,“没什么,睡你的吧。”

抬头轻笑。

蓝天有如冻玉,银杏业已阑珊。

景初五年的初秋,已经五十五岁的祥弟仍然陪在六十三岁的自己身边。

有灾无难,天下承平。

胤禛夫复何求。

回想这漫漫一世,已经退位五年的雍正帝,为万民称道的雍正帝,在士大夫之间褒贬不一的雍正帝,感到一种莫名的复杂心绪,感慨,怀念,满足,期待,一言难尽。

这辈子他做了许多事,许多他想做的,甚至是他未曾想到要做的,也有许多不能做、做不了的事,但他确信弘晖和他的子孙会继续做下去。官绅一体纳粮、通商口岸、平等外交、改革科举、重视工商、打击勋贵、废除八旗供养,都是引起一时朝野议论、激起学潮动乱、甚至为千夫所指的事,祥弟他们虽然日日对他说万姓感恩、黎民称庆,但他知道,他在士林和老臣之中的名声,糟糕的很,围绕在他身上的争议比上辈子只多不少,甚至同样有各种流言蜚语传播。可那又有什么呢,天下权力归于他手,他们只能抱怨,只能诉诸口头和纸端,不过那又如何,他做了他该做的,他做了他想做的,身前身后,任由人说去吧。

再次回头看看胤祥,他眯着眼睛睡得正香,午后的阳光在他睫毛处镀上了一层金光。这是是他的骨血手足,他的左膀右臂,在这饱受非议的二十年,这顶着整个朝野、世族、士人、贵戚、王公、老臣骂名的二十年,胤祥一直与他站在一起,替他奔波劳碌,替他抟和左右,替他沟通朝野上下,替他出面做那些不能做的事,好在几个兄弟还能分担些,但仍是整个雍朝大半的压力汇集在他身上,夙夜难眠,祥弟前几年因为操劳,身体有些虚弱,养了几年,便好多了,简直回到了当年弯弓伏虎的时候。

这辈子,没有宇宙全人,没有血泪巾帕,没有虎形祥云,没有金碧辉煌的涞水阴宫,却让他从心底里感到踏实、满足。

上一回,他兄弟俩清风霁月棠棣情深,他毫不在意的展示着他们之间的情分,展示着他对于王子的宠信,无数逾矩之物流水般往来,胤祥虽接了他给的权,却辞了他的封赏,他们甚至整天都在为此置气。但这一世,许是他更成熟了,许是他的表达更慎重了,许是他心中真的存了更微妙的心思,行事反而谨慎起来,他甚至让胤祥从贝子到郡王再到亲王,一步步跟在哥哥们后面晋封上来,他小心翼翼地处理着关于他的一切赏赐,他不愿在为了一己之情将他推到风口浪尖,他不愿为了让他一时煊赫而将他的子孙置于尴尬危险之中,他是两世的帝王,他明白帝王的忌惮,他确实要让他一伸襟抱,光彩照人,但他更要让他的祥弟平安喜乐,世代安然。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