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学校的知名度、影响力、群众认可度,还有政府的政策扶持、教育部的经费倾斜等等,有形无形的好处太多了。
二是为了千金买骨,展示学校对人才的爱惜与支持。一所大学光靠一两个优秀学者是撑不起来的,要持续性地取得长远发展,必须能引来源源不断的人才。
要吸引人才,别的都是虚的,钱最实在!安家落户、科研立项哪个不要钱?
三是托阎安瑾的福,学校平白多了一亿能自主规划的经费。一亿里头拿出来800万作为奖金,大部分教授还是可以接受的。
虽然校长自己拍板定下800万的奖金额度,但在写单子给财务室的时候,还是口含速效救心丸才签下名字的。
相对于一年几十亿的高校经费来说,800万是不多,但一口气掏出来也很肉痛啊!
不过,当季知行当着全国记者和外国记者的面说出“八百万”这个数字时,全场喧哗闪光灯四起,校长发自内心地觉得,这笔钱花得值!
季知行表达了一通对学校的感谢之情,轻飘飘地把那个外国记者的问题给糊弄过去了。
在记者会第三个议程,季知行又收获了一波惊喜,或者说一笔巨款。
□□代表广陵市政府向他颁发了100万元的青年人才奖金!
□□并没有长篇大论,简单地表达了对人才的重视与支持,强调了科教兴国的基本方针,和季知行在台上拍了几张合照给新闻提供素材,然后就先行离开了。
作为本市一把手,能抽出两个小时来听这个记者会已经很不容易了,市里还有一大堆政务等着他处理。
第四个议程就不是所有记者都能参加的了,朱仁安排工作人员将大部分记者请离学校,留下的只有央视一家。
这个议程主要是由朱仁陪同记者到学校各处拍摄一下季知行学习活动的素材,包括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
季知行觉得去实验室还能再宣传一波零重力座椅,所以也挺配合。
要知道,央视的广告费可是以秒计价的,黄金时段甚至高达百万千万,这么一个薅羊毛的好机会怎么能放过!
央视记者杨适带着人在教室略拍了一会儿就转移到图书馆。
“季同学一般每天花多少时间在图书馆呢?”
季知行很坦诚地说道:“基本一有时间就来。”
他不想塑造一个举重若轻的天才形象,因此并不吝于展示自己的勤奋。
天才约等于普罗大众触碰不到的奇迹,宣传勤能补拙、功在不舍才能真正激发大部分学子的向学之心。
研究所之行让季知行再一次深深地明白建设学术期刊体系的重要性,但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到的事。他迫切地希望大家都卷起来,为华夏学术添砖加瓦。
一交谈,杨适就知道季知行不是一个健谈的人,于是一直闲聊一般舒缓采访氛围,引导他开口。
“我之前在网上看过几张你在图书馆的照片,好像你对某个位置有所偏好,是吗?”
“啊,是的,就在那。”
杨适顺着季知行指的方向来到沿窗的桌前。
图书馆里的桌椅都是实木的,颜色是统一的深棕。但是眼前的这张桌子有些不一样,靠窗的位置泛着浅浅的白色。
杨适不由得回想起他以前去少林寺采访的一段经历。
练功房里的地砖是破碎的,颜色是斑驳的,因为有无数的武僧在这里锲而不舍地锤炼筋骨挥洒汗水。
而眼前这斑驳的桌面是否也昭示着季知行在广陵大学一千个日夜的勤勉?
杨适极其煽情地问出了这个问题。
“那倒不是,这是太阳晒的。”季知行指着窗外解释道,“阳光中的紫外线是一种能量比较高的光子,桌面颜料里有机分子的某些基团如共轭双键的离域π键吸收了紫外线的能量后,就会脱落成为自由基。失去自由基就意味着原本的颜料分子结构被破坏了,颜色就没了。”
杨适:……
作者有话说:
第61章
央视是华夏最老牌最具权威性的媒体, 近年来各种新兴讯息渠道发展得如火如荼,央视也在探索传统之外更贴近年轻人的内容。
所以,记者会以及杨适在采访季知行的过程中相对轻松的片段, 当天就被截取出来放在微博作为新闻节目的宣传片,很快就吸引了一波网友。
“哇擦!果然书中自有黄金屋,知识就是财富啊!光是这一回季知行就有900万入账,两年后还有100万美元等着他!”
“羡慕啊!嫉妒啊!”
“别忘了之前他在他导师的实验室干活, 还分到了2500万呢!”
“再往前还有一笔, 就是地震预测软件那事,那时候各方的奖励加起来也有200多万了吧?”
“掐指一算, 仅仅一年的时间, 季知行净收入高达3600多万,外加100万美元预定。”
“这……就是知识的力量吗!终于感受到了,我的书呢!我的书呢!”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老子这就读书去!”
“从今天开始,谁敢拦我读书,就是挡我财路!”
这段视频激起了许多人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而视频播放到图书馆片段时, 评论区便充满了笑声。
“哈哈哈, 人家记者能不知道那是太阳晒的嘛, 就是想煽情一下, 季知行都不晓得配合一点。”
“其实记者没有问出“你想爷爷吗”之类的问题就已经煽情得很克制了,结果季知行直到一点余地都不留。”
“文科生与理工男之间的思维代沟大概能有马里亚纳海沟那么宽。”
“记者:说人话!季知行:晒褪色了。哈哈哈!”
“我看记者前面一直在引导季知行多说点, 没想到季知行一开始健谈反而妨碍记者发挥,哈哈哈!”
“话说回来, 为啥人的皮肤被太阳一晒反而会变黑呢?”
“啊, 触碰到我的专业区域了。因为紫外线对皮肤中的黑素细胞具有增殖活化的作用, 黑色素沉着过多皮肤就会变黑。不过,黑色素可以防止紫外线对皮肤造成损伤,皮肤变黑其实是人体对光损害的一种自我保护。”
“哦哦,原来如此。但是我希望我的黑色素不要这么拼尽全力地保护我啊!摔!”
“同感,我的黑色素可能觉得我柔弱到被太阳一晒即化,一点点阳光而已就奋不顾身地往皮肤表层冲啊,何苦来哉,呜呜呜——”
图书馆采访片段之后紧接着就是实验室片段,季知行薅免费黄金宣传机会的诡计得逞了,评论区有非常多人表现出对零重力座椅的兴趣。
“这个零重力座椅好神奇,真的能做到完全无感吗?”
“前段时间老是看见“零重力”这个词,还以为真是伪科学,原来其实是真科学。”
“什么时候能上市?超级需要啊!”
“我也要需要!才上班半年,屁股都坐塌了。”
“哪怕效果只有宣传的一半好,我也会买的,快上市快上市!”
许东阳潜伏在评论区,看着一众期待的声音,笑得合不拢嘴。赶紧发了条评论@宣传号,把事先做好的官网也贴在评论区。
央视渠道的宣传效果果然不同凡响,宣传号的关注量迅速上窜,私信提示音一直就没停过。许东阳最后不得不关闭通知权限,然后联系公司宣传部门,要求宣传工作趁着这股东风快点上马!
连着两三天,线上线下到处都可见这次记者会的新闻,网友的实时讨论度也非常高。
“给季知行的心理素质点个赞,面对三千记者都能泰然自若。”
“记者们问的问题都好规矩啊,是有人拿木仓抵着他们吗?哈哈哈!”
“太规矩了有点没意思,我想听点劲爆的边角料啊。”
“这不是娱乐圈新闻,谢谢。”
“我敢说那几个外国记者问的问题都不怀好意,幸好季知行应对得还不错。”
“劲爆的来了,原来竟然还被退过稿啊,哪家期刊那么有眼无珠?”
“我们群里都在讨论,大家都猜是《数学新进展》,不然没道理三缺一。”
“从“缺乏新颖性”这个评价可以看出,《数学新进展》的编辑可能根本没看论文就拒稿了,季知行当初大概是遇到学术歧视了。”
“靠!我还以为搞学术多纯粹的事啊,竟然也有歧视!”
华夏14亿人口,搞科研写论文的毕竟还是少数,“学术歧视”这个概念从此才真正进入大众视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在科研群体中,是否遭遇学术歧视往往很难界定。因为审稿权完全掌握在编辑手中,而绝大部分投稿者都没有机会去询问编辑的评价标准。
论文被拒稿究竟是因为确实没有足够的价值,还是因为学术歧视等间接因素,作为投稿人有时候难以分清。
不过,季知行的论文完全不存在“没有价值”一说,所以因学术歧视被拒稿的可能性简直约等于90%。
另外10%的可能就是编辑的学术水平实在太低了,以至于理解不了那篇论文的逻辑思路。
但顶刊的编辑并不是一般二般的人能做的,门槛相当之高,所以这10%的可能性还得打个骨折。
经过一场轰轰烈烈的讨论,《数学新进展》在华夏的声名每况愈下,普罗大众对这本期刊的印象跌到谷底,而科研群体也开始有意避开这本期刊。
毕竟,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心血以荒谬的理由被否定。而且,没了张屠夫,也不意味着就得吃带毛猪了。避开《数学新进展》,不还有三家顶刊呢嘛。
同时,也有很多人意识到建立学术期刊体系的重要性,纷纷将视线投向《华夏科学》。虽然如今《华夏科学》的影响因子不高,但仍然有一些纯粹而热忱的科研工作者愿意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记者会之后紧接着就是国际数学家大会。
国际数学家大会是数学界水平最高的全球性学术会议,四年举行一次。首届大会于1897年在瑞士举行,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今年7月,第29届大会才刚开完,原本第30届大会应该于四年后才会举行。
但由于季知行破解NS方程的壮举,主办方国际数学联合会在无数数学家的提议与催促下决定破例增开一次数学大会。
以往的每一届大会都会邀请一批杰出的数学家作学术报告,邀请报告主要分为1小时的大会报告和45分钟的分组报告两种。
另外,出席大会的数学家可以申请在分组会上作10分钟的学术报告,分组报告的组别所覆盖的数学分支有代数学、数学物理、数论、偏微分方程等20组。
但是,这次破例增开的第30届数学家大会只邀请了季知行一个人来做大会报告。
一是这回的大会本就是因季知行所破解的NS方程而增开的。二是半年前的那次大会才刚收割了一波数学家们四年来的成果,区区半年的时间并不足以让数学家们有新的突破。
因此,本次大会,国际数学联合会仅向季知行一个人发出了报告邀请。并且,尚还未有别的数学家申请作分组学术报告。
在得知这点后,季知行既觉得荣幸,又觉得紧张加倍。
受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报告,对于数学家来说是非常高的学术荣誉。
历届大会,来自华夏的1小时报告人仅有一位,而45分钟报告人也仅有13位。
而这回,国际数学联合会并没有限制他的报告时间,这一点更让季知行觉得压力山大。可以说记者会后,他就将全部时间全部精力都用来准备这次报告,连系统学习任务也顾不上了。
学校对这次大会也是高度重视,为此组织了几位对NS方程有所涉猎的教授们,将季知行写的论文翻来覆去地看,然后罗列了很多可能会被提问被质疑的地方。
朱仁还特地组织了一场模拟演练。
其实也不算模拟,这其实是季知行的毕业答辩,一个人的毕业答辩。
原本记者会后紧接着就是期末考,季知行忙于准备大会报告,本想申请免考的,后来一想干脆试着申请提前毕业,居然顺利地通过了。
那么,毕业论文自然就是NS方程的系列论文。
答辩委员有四位,第一位是阎安瑾教授,第二位原本是数院院长俞垣,但他被三位大佬挤没了位置。
这三位大佬一位是华夏科学院的柯学渊院士,一位是华夏工程院的龚承远院士,还有一位是华夏数学会的理事黎时院士。
三位大佬不请自来只为了给广陵大学的一个学生做答辩委员,校长和朱仁恨不得锣鼓喧天地昭告天下。
大佬们来得匆忙,季知行甚至是到了行政楼会议室才知道答辩委员临时换人了。
加上12月份获评院士的阎教授,总共有四位院士来参加他的毕业答辩,季知行颇觉不可思议。一年前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的毕业答辩会是这个阵仗。
季知行怀着兴奋的心情站上讲台,他毕竟已经准备很久了,因此虽然有点紧张但也并不怯场。
一般的毕业答辩,答辩者用来自述论文的时间往往被要求控制在15分钟以内。但是季知行情况特殊,他用了整整一个小时才介绍完自己的论文。
大佬们看着都很和蔼,但提的问题都很锐利。
柯学渊院士在季知行话音刚落就迫不及待地提问:“一个流子,可以移动可以旋转,然而力矩这个基本概念并不能真正成立,那么怎么解释剪切力与牛顿第三定律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