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玩家 上——庄周梦蝶
庄周梦蝶  发于:2014年12月17日

关灯
护眼

上好的宣纸现在好保存着用人工制作的工序,远不是那种流水线大批量生产的书画纸可以比拟。

方老板给李寻拿了五刀上好的生宣陈纸(业界默认的期限是5年以上的即可称之为“陈纸”)这种纸按方老板的说法就是:“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

李寻看了看,的确符合宣纸那“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的特点,对于方老板那优惠价一千元一刀也很爽快的答应了。

这时方老板又从里堂将一个小盒拿了上来,轻笑着说:“这是我早年间捡漏来的,不过这几年卖了不少,就剩这小盒了。”边说便打开来给李寻看。

李寻低头一看,盒子里整齐地躺着大小不一的墨锭,李寻拿起一块墨锭打量,只觉得墨色发黑微微起发理,质地坚硬如石,的确是难得一见的好墨,也难怪方老板谈起时会如此自豪了。

李寻点头赞道:“的确好东西,是上品墨锭,保存完整,方老哥真是好运气啊!”

“哈哈!老弟别笑话老哥了,都是陈年旧事了,现在要捡漏可难咯!”方老板虽是这样说,眼中还是难以掩饰的有一点得意。

李寻从中选了清代四大制墨名家的墨各一块,递给方老板,方老板有些惊讶地说:“兄弟看来也是身价不菲啊!”

“哪里,这些只是一些商业墨,如果是那种御墨或是珍玩墨,我可就玩不转了。”李寻感叹道,他这话也是有道理的,在中国嘉德二00七秋季拍卖会上,一套清乾隆御制西湖十景集锦色墨十锭经过数番激烈竞价,最终以四百四十八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成交(此乃真事)。

其实李寻最想追求的还是被称为“天下第一品”的廷珪墨(又称李墨),宋朝庄季裕《鸡肋编》卷下:“吴开正仲家蓄唐以来墨,诸李所制皆有之,云无出廷珪之右者,其坚利可以削木。渠书《华严经》一部半,用廷珪才研一寸,其下四秩用承宴墨,遂至二寸,则胶法可知矣。”早在宋代就有人感叹“黄金易得,李墨难求!”据说乾隆皇帝得到过一块,也舍不得用,最后流传到台北故宫博物馆,这也是已知的唯一一块廷珪墨。

至于毛笔嘛……这东西不好保存,方老板也没什么老货,李寻只能退求其次买了支狼毫,最后的重头戏来了,李寻指了指地上装着砚台的箱子,说:“最后的砚台我在这里选吧!”

方老板惊讶地看了李寻一眼:“老弟不是开玩笑吧!这些砚很多都没有保存完整,你真确定要这里的?”

李寻挑出了那个让他第六感出现的端砚,态度坚决:“老哥,就这个了,结账吧!”

方老板看着那个脏兮兮的端砚,心里满肚子的疑问,也仔细观察过,却没发现有什么特别之处,便笑着说:“这玩意不值钱,老哥送你了吧!”

“不行不行,交情归交情,生意还是要做的。”方老板这样说其实是不符合古玩圈的规矩,所谓钱货两清,就算是交情很好的朋友要送东西,也会意思意思地让对方给点钱,再说这砚台可是个宝贝,如果真的这样白捡走,也会惹出麻烦。

虽说古玩圈里打眼和捡漏都是自己的事,不能砸人场子,不过这传出去还是会很麻烦。

方老板满腹疑问地跟李寻结了账,这文房四宝加起来共二十五万,李寻用卡划了二十五万过来。

回头看张老也休息得差不多了,便说:“张老,我们还逛吗?”

张老点点头:“好,就再去转转。”

方老板见张老要走,急忙挽留:“张老您看都这么晚了,要不在这吃个便饭再走?”

张老不可能随便在别人家吃饭,摆了摆手说:“今天就算了,我还有些事。”

方老板也没再留,送了三人出去。

见方老板走了,林子卿立即问:“寻子,又发现什么宝贝啦!”

李寻轻笑:“你怎么知道我又捡漏了。”

林子卿一副高人的模样,掐了掐手指:“我算了算,你之前几次出手都捡漏,这次也不例外吧!”

“去你的!你当这漏满街都是,等着我捡啊!”李寻笑骂,“不过这次还真被你说中了。”

“真有大收获?”张老的眼睛立即亮了,李寻来琉璃厂就捡了两次漏,这可是逆天的运气,张老也是急性子,连忙拉住李寻,说:“走,去我家再说。”

不久他们便坐车来到张老的家,张老的房子是那种老式的胡同四合院,李寻进来后张老就忍不住了:“快,将你那漏拿出来!”

李寻拿出了那块脏兮兮的古砚,张老的眉头立即皱到一块,没等他进一步查看,李寻便问道:“张老,你这里有皂角,茶籽,泡茶用过的茶叶……”李寻陆续说了些中草药。

张老望着李寻,一抹震惊地问:“这是蒙尘法?!”

蒙尘法又叫雾隐法,在很早以前就失传了,李寻也没想到他这么好运气能碰到。

李寻点点头:“应该是,具体要等等才知道。”

张老立即跑进院子里,将所需的材料准备好,递给李寻。

李寻先将茶叶轻轻擦拭砚台,然后将砚台放入茶水里浸泡,把皂角等中草药碾碎,将那些汁液倒在砚台上轻轻擦拭,最后用清水浸泡一下,再用一抹干净的湿毛巾将砚台擦干净,这方古砚的真容才展现在他们面前。

李寻他们仔细地查看这方砚台,张老看了看这古砚的造型,整个人都愣在了那里,喃喃地道:“真的是它,真的是它!”

就连李寻也是震惊不已,他虽然早就知道这砚不简单,没想到居然是它!

第12章:雕云龙纹七星端砚

“你们愣着干吗?”林子卿因为对这些不了解,倒是没有李寻他们的那种惊讶,反而对他们的这种反应感到奇怪。

“这是雕云龙纹七星端砚?”李寻虽然心里已经确定,还是谨慎地问了问张老。

“不错。”张老的脸上洋溢着高兴的笑容,“这个端砚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神砚,没想到能有幸见到,真怀疑你小子是不是幸运女神的私生子!”

这方古砚以老坑端石随形雕就,石质温润细腻,紫色娇嫩美艳,砚台随形制砚,一面砚堂平整,背面随形雕刻云纹,飘渺飞旋,粗狂简约,十分清雅,上面还有着点点紫芒,仔细一数,正好七个,还都在云纹之间,看起来别有趣味。

砚左侧还有阴刻隶书“世路艰,人业异,与石交,不相弃。”

“因才施雕,造型古朴,浑然一体,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融为一体,妙哉妙哉!”张老的赞美之词毫不吝啬。

据说这砚曾在蔡邕手中,这上面的隶书便是他刻上去的,后又流传到董其昌手中,不过董其昌爱惜这砚台,不舍得在其中刻字,历史上有记载的就这两位了,至于后来为什么会蒙尘,被李寻得到,就无从得知了。

罗峰也是爱好书法之人,练的更是蔡邕所创的飞白体,自然对各位名家的书法也有过研究,对蔡邕更是熟悉,李寻可以断定这就是蔡邕的笔迹。

“据说这砚还有一奇异之处。”张老突然蹦出一句。

“哦?”对于这点,李寻并不清楚,好奇地望着张老。

张老拿出一块墨条,将一些水小心地倒在砚台上,轻轻地墨了起来,在研墨的过程中,那些云纹好像活过来似的,有种流动着的感觉,那些紫芒一闪一闪宛如天上繁星,慢慢地,在砚台周围竟然还形成也淡淡的雾气,聚集在一起,凝而不散。

“好厉害!”就连林子卿也不禁叫出声来。

等到张老停下研墨,这雾气也消散了,砚台也恢复成刚刚的模样。

“吞云吐雾,这传说是真的,古人诚不欺我也!”张老的心情可谓是极为激动。

“张老不要太激动了,对身体不好。”李寻见张老的样子,感觉扶他坐下,他真怕张老因为欣赏这砚台而出了什么毛病,那他可就罪过了。

不过李寻也是对这十分喜爱,当即拿出刚才买下的宣纸和毛笔,拿手机当成镇纸,提笔挥下:“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十四个字。

罗峰的飞白体和李寻从小练的行书结合,没有任何别扭和冲突,倒有一种别样的魅力。

“好一手飘逸的字!”张老在一旁说,“你打算将这雕云龙纹七星端砚怎么处理?”

这端砚实在太诱人了,就连张老也忍不住想入手。

李寻笑着说:“张老您可要失望了,我打算自己收藏。”

“恩”张老略有些失望的点点头,“也是,这么神奇的东西,就算是我也不可能出手,不过明天的斗宝大赛,我希望你能让这砚台出场。”

“这……”李寻有些犹豫,人怕出名猪怕壮,他根基未稳,就怕有些人打他的主意,古玩圈这种暗地下手,将别人东西据为己有的事还是有的,不过大部分人还是不屑于做,会被人看不起。

张老也是知道这一点,他拍了拍李寻的肩膀:“小寻啊,这几年圈子里的人参差不齐,的确出了不少败类,不过我可以保证绝对不会有人敢动你的东西,除非他不想在这圈子里混了。”或许也是想到些不好的事,张老的语气也有不少怒气。

李寻点点头:“那好吧。”

“那这幅字送给我这个老头子应该可以吧!”张老看向了李寻的那幅字。

李寻连忙摆手:“这字随便写写的,哪送得出手!要不我再写一副?”

张老摆了摆手,道:“随心所欲才能将感情融于其中,这幅字也算是上乘之作了,而且我能有幸揭开这砚台的真面目,就算是留个纪念吧!”

话说到这里,李寻点点头,在上面题上个“惜澈赠”,惜澈是李寻的字,或许有些女气,但澈字暗指心明如镜,一个惜字有珍惜之意,也与希同音,蕴含着希望保留心中一片净土之意。

“呵呵!”张老将字收起来,继续说:“难得来到我家,带你们看一下我的收藏室吧!希望不要嫌弃我这个老头子的收藏啊!”

“哪里会,羡慕还来不及!”李寻心中还是颇为期待的,以前古玩没兴起的时候好东西还是有很多的,都被张老这样的老藏家搜刮掉了,也让李寻有些懊恼。

来到张老家的地下室门口,张老先是在门外输入了密码,再拿出几根钥匙,这根扭几下,那根扭几下

终于开好门,张老招呼这李寻他们进来,令李寻惊奇的是,里面不是他想象的那样古珍排列整齐的样子,而是如房间一般,入门后摆着一张桌椅,还有一道屏风,墙上也挂着不少书画,看样子屏风后面还有不少空间,只是不知道有什么东西。

那桌椅是一套六件的黄花梨八仙桌椅,价值五百万左右,而那屏风也是不凡,不是画的,是绣上去的,绣的是名着《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并附上判词,有趣至极。

那些书画有古代也有当代大家之作,不过最让李寻惊奇的,是屏风后面的东西:青花,珐琅,粉彩,瓶子,碗碟,瓷片,罐,盅,杯,壶等等,几乎囊括所以朝代。

不过在这也能看出张老对于武器和玉器的收藏是不怎么热衷的,因为李寻没看到这类的东西,不过也是,平常人穷尽一生也可能将所以的东西都精通。

不是每人都像罗峰一样,是个天才,不过就算是罗峰,如果不是身体原因,他也不可能投入这么多时间研究这些,就算这样,他比起张老邱老这样的大收藏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因为时间是一个硬伤,他所学的东西只有一个字:杂!还没有到融会贯通的地步。

不过李寻继承了罗峰三十多年的记忆,让他平白有了如此深厚的积累,加上现在起步的积累,或许能成为一个精通各类的大家。

咳咳,扯远了,回到话题,这里最让李寻惊奇的,还是当中放着的一个宣德炉。

说起宣德炉,就不得不说明代宣德皇帝了,他在位时,为满足玩赏香炉的嗜好,特下令从暹逻国进口一批红铜,责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五大窑等名瓷器的款式,及一些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

为保证香炉的质量,吕震战战兢兢地禀告皇上,欲制造出好香炉,铜还得精炼六遍。炼一遍,少一些,六遍下来,原料只会剩下一半。宣德皇帝财大气粗,精品意识超强,大手一挥便准了,这还不止,他下旨精炼的次数不仅不减,还要翻番(炼十二次),并加入金银等贵金属。于是工艺师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红铜一起经过十多次的精心铸炼。经过巨大的努力,宣德三年,极品铜香炉终于制作成功。

这批红铜共铸造出3000座香炉,以后明朝衰败再也没有出品,这些香炉,每只均大气异常,宝光四射,其绝大部分陈设在宫廷的各个地方,也有一小部分赏赐和分发给了皇亲国戚,功名显赫的近臣和各个有规模香火旺盛的庙宇,不过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铸造的铜香炉已经极为罕见。

“张老,能上手吗?”李寻走到宣德炉面前,说道。

“可以。”张老点点头。

拿起炉子,李寻不停地翻看着,古玩界有几大稀世珍品,宣德炉就是其中之一。

他看了看底款,还是有点不确定,宣德炉底款的“德”字心上没有一横,当时有“省一德”之称,不过经多方查证,也有不省一横的,这宣德炉比起那五大窑还要稀少,为了牟取暴利,从明代宣德年间到民国时期,古玩商仿制宣德炉活动从未间断。这些经过精心铸造的仿品可与真品媲美,专家权威也无法辨别,至今国内各大博物馆内收藏的许许多多宣德炉,没有一件能被众多鉴定家公认为是真正的宣德炉,可能只有故宫博物馆才有真品了。

“觉得怎么样?”张老眼里闪过莫名的情绪,问道。

李寻的眉头皱在一起,他看不出这个有什么不妥,可是就是感觉不对,他深呼了一口气,说道:“张老,我看不准。”

张老拍起来手掌,赞许地说:“我可以明确告诉你,这是假的!”说道这里,张老回想了一下:“那是七年前了,我在一个小摊上买到,不过经过几位老朋友的考证,这是宣德炉停止制造后,部分主管“司铸之事”的官员,召集原来铸炉工匠,依照宣德炉的图纸和工艺程序进行的仿造,不过我有点好奇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李寻一时语塞,耸了耸肩说:“我也说不上来,就是感觉不对。”

“这就行了,当初他们也没证据说我这是假的,也是一个给感觉否定了。”张老怪异地看了李寻一眼,这种感觉一般都是那种接触某样东西几十年,才能养成的,他真搞不懂李寻这怪胎。

其实这还是李寻那第六感作怪,不过李寻却不能说,不然要被人切片了,面对张老的目光他也只能苦笑着挠头了。

第13章:最大的赢家

第二天一早,李寻便和张老一起来到会场,倒不是说举行时间到了,只是张老身为举办人有很多事情做,李寻便来帮忙一下,至于林子卿那小子,早就嫌无聊溜走了。

在一旁的休息室里,几位中年人在谈笑风生,见到张老到来,连忙起身迎接,一阵寒暄过后,张老替李寻作了番介绍,说实话,对于这几个人,李寻是没什么印象,相信那几人也之后也未必记得李寻,不过彼此有了模糊的印象以后也好交谈,一来二往就形成人脉了。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