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玮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楚,自己就是抓大方向的公司总裁,但绝对不是那个负责具体实施的首席执行官或首席运营官,CEO和COO这样的职务还是要交给专业人士去做,就像自己曾经做的那样。因此李玮对苏瑶这三人还是颇为欣赏的,毕竟在国漫经营人才凋零的现在,他们三人还能维持着三家动漫公司的正常运作就很不简单了。李玮委托过专业调查公司调查过这三家公司的运营状况,得出的结论是出奇的一致。如果给他们合适的作品和足够的金钱,这位三家公司中的任何一家都有机会成为和美漫日漫相抗衡的旗手公司。正是因为如此,李玮才迫切希望能招揽他们。
而这三人也不是简单人物,经过李玮的点拨之后,他们的确发现了国漫的新出路,不过让他们郁闷的是李玮指出的这条路似乎只有他能走下去。谁都知道,李玮或许不是全国最有钱的富豪,但绝对是最不差钱的富豪。李玮的财务状况良好得令人发指,据说全球顶级银行的客户管理部门都将李玮列为头号客户,都期待李玮能够向本银行借贷。但是李玮坐拥麒麟互娱这个聚宝盆,现金流非常健康,很少需要向外界借贷。
除了有钱之外,李玮还拥有麒麟娱乐,麒麟娱乐旗下的麒麟广播和麒麟电视可是目前国内第三大无线电视网和第一大有线电视公司,再加上麒麟影业,李玮只要将麒麟社做起来就是个完整的产业链。三人苦笑着看了看彼此,很快就决定向李玮投诚。
“我很高兴能看到三位加入麒麟社。东方漫画的卢毅俊先生,您将成为麒麟社的首席执行官,但你负责的将是动漫的后期开发,并不负责杂志、单行本和文库本的运营。”李玮说道,“苏瑶女士,你将是麒麟社的艺术总监,但你负责的将是少女漫画、淑女漫画和耽美漫画的杂志、单行本和文库本运营;而剩下的少年漫画和青年漫画则交给江林先生了,你也将是麒麟社的首席运营官。对了,这是麒麟社未来杂志的构成结构图。”
看完李玮的结构图之后,大家才惊叹李玮的构思之精妙。未来麒麟社的漫画作者来源除了有麒麟漫画培训班这样的专业培训机构之外,还有麒麟漫画网这样的在线漫画网站。而除了四大旗舰期刊之外,麒麟社还针对五大类漫画有副刊、增刊等补充刊物。简单来说,少年漫画的旗舰刊物是《漫画少年》,如果作者不够这个标准或后期连载出现问题的话,那么就会被移动到《漫画少年Plus》或《漫画少年Extra》这样的半月刊、月刊上去连载。同时还有《漫画迷》这样的动漫评论杂志,和《漫画时代》这样的专门只注重漫画质量的漫画连载杂志。
三人知道,只要李玮这套标准跑下来,那么国漫世界就没有其他漫画社的事儿了。现在三人忽然感到庆幸,幸亏麒麟社找到的是自己,如果是其他合作伙伴的话,那么自己岂不是就是要倒在商场上的炮灰。既然大家都谈妥了,那么剩下来的细节就是法务和财务的事儿。
李玮返回酒店之后,心情愉快地给周晓挂了个电话。
而周晓听完李玮的好消息之后,他也说道:“玉膳坊这边的好消息也挺多的,原本以为呷哺呷哺和饭米粒属于低端餐饮,利润不大。但是没想到低端市场虽然利润不高,但是人流量实在是太大了。现在集团内部正在思考,要不要分拆这两个品牌上市。我们打算年内在北美及欧洲市场组建一个子品牌,玉膳坊将以高端中餐品牌接入欧美市场,但是我们还将同时开辟中式快餐、日式料理、韩式料理及东南亚料理。你有没有好的名字提供一两个?我这边想了好几个,但发现没有代表性。”
“如果我想到了,你有什么奖励没有?”李玮倒在床上。虽然是五星级酒店,但是这床的感觉还是比不上家里。说到家,李玮刚好收到自己的物业顾问发来的邮件。李玮对自己购置的那套公寓其实感到有些不太满意了,故而想采购一栋独栋别墅。李玮的要求是安全性、私密性,其次就是风景。
“我觉得吧,玉膳坊这种概念只有我们东方人才明白,西方人哪里明白玉膳坊是啥。”李玮一边翻看顾问的邮件一边回答道,“其实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用最具亚洲代表性的东西,比如:熊猫。你觉得叫熊猫国际餐饮管理集团如何?玉膳坊是熊猫餐饮的控股股东,然后我们再在北美和欧洲吸收一些股东加盟。然后配套的快餐服务就叫熊猫快餐,不仅有熊猫快餐门店,还有熊猫宅急送。未来做大了,我们还可以开设熊猫茶馆、熊猫果子店什么的。至于日料店,你可以叫富士铁板烧;韩料店就叫高丽参鸡馆;东南亚嘛,暹罗味道或西贡小店啥的都可以。”
未完待续……
第268章 明珠电影节(三)
和绝大部分电影节一样, 明珠电影节也是两周的时间。其中第一周是固定的“影评人周”,这个时候能来观影的观众一般都是各大报刊的影评人或影剧线资深记者。之所以有个影评人周, 通常也是为了磨合电影节。毕竟影评人周的话, 观众人数有限,算是电影节的“测试版”。
不过对于参展的电影导演及发行公司来说,影评人周是非常关键的一周。首先影评人本身就具有话语权,他们的一句点评可比成百上千的观众点评要影响力广泛;其次,影评人看完之后除了会在各家的报刊发表影评之外, 他们还有个任务就是为场刊投票,这可是接下来观众的观影指南;最后,一般在电影节颁发大奖之前, 影评人协会也会推出影评人奖。
虽然影评人奖不一定代表最后的各大奖项归属,但是这也是非常具有参考意义的风向标奖项。故而对于矢志拿奖的电影发行公司来说, 游说工作的重点来了。
电影奖都是投票投出来的,只是根据投票人的规模可以分为三类:投票人规模最小的就是所谓的评审奖, 也就是各大电影节, 大概十来个(甚至更少)的评委聚在一起, 然后投票;投票人规模较大的就是所谓的工会奖,导演协会奖啊、演员工会奖什么的,都是由各大公会成员投票来决定;规模最大的就是所谓的全民票选奖, 比如青少年选择奖、人民选择奖什么的。
电影节奖项因为投票样本少, 所以观众喜好和评委喜好往往不在一个世界,而且一般当年的评审主席的口味就决定了当年哪些风格的电影会得奖。全民票选奖虽然投票样本多,但是基本上都是票房大片的天下, 观众只追求大场面、大制作、大卡司,其他什么艺术啊、技术啊,统统不管。
工会奖相对来说就比较兼顾商业和艺术,因为大家都投自己专业的范畴,所以对影片的好坏大家是有标准的。通常技术类奖项会偏向商业片,而演技类奖项则会偏向艺术片。不过工会奖的坏处也是很明显的,就是容易出现“圈子奖”。你是这个圈子的,那么你的作品就容易得奖;如果你不是这个圈子的,那么你就不容易得奖。
奥斯卡当年就是因为口味太偏向好莱坞,于是才有了金球奖;后来金球奖又被批评太好莱坞,于是又诞生了金卫星奖。说白了就是被排挤的小圈子不甘心失去话语权,于是干脆跳出来另外组个奖。
因此电影节正奖之前的影评人奖说白了就是个超级大的安慰奖,安慰那些因为评委口味而被放弃的优秀影片。一般来说,影评人们为了凸显自己的能力,一定会选择和正奖口味相反的影片,故而也算是对整个电影节的平衡吧。不过李玮可不是冲着影评人大奖而来的,他是来和影评人们搞好关系的。
影评人这个群体对于电影制片方和发行方来说是又爱又恨,爱的是人家一杆笔能将你压箱底的烂片送上艺术片标杆这样的地位;恨的是人家又是一杆笔将你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商业大片贬得一文不值。因此制片方和发行方和影评人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互相离不开又互相看不爽,但是必要的时候还是会互相沟通沟通。
影评人很清楚,制片方和发行方手里握有的舆论武器是自己无法抵抗的,真要逼急了人家,人家定点“清除”自己的影响力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同时制片方和发行方也很清楚,只要电影这个产业还存在,那么影评人这个职业就不会消失。既然都要被骂,那么找个相熟的可能情况会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