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上了前女友的哥哥 下——请远离我
请远离我  发于:2011年04月02日

关灯
护眼


(三十一)

何谓圈子?

在我看来,当你确认自己的同志身份之时,你就已经半只脚踏入这个圈子了。

而你日后在寻觅爱人的过程中,不断接触同志这个群体,那你就算真正踏入这个圈子了。

在这个过程中,你若在感情上遭受了挫折,同时又时不时地找人419,甚至还找MB,再偶尔地玩个3P、4P的,你就算是深陷进这

个圈子不能自拔了。

而我进圈子的第一步是从网上阅文开始的,当然阅读的都是同志方面的文章,我要先从理论上了解这个群体,为我下一步接近

他们做准备。

我那时主要是在新浪,搜狐,QQ,西祠的同志论坛溜达,也有朋友建议我来天涯,但我来那两次正赶上天涯抽风,网页打开时

慢得惊人,我又是个没什么耐心的人,于是就止步了。

直到后来来了以后才发现,天涯这么适合我,但这已经是今年四月份的事了,从那时开始我真正来天涯潜水。

看的心理学方面的著作就是《海蒂性学报告》,算是在理论上为自己的转变找了点依据。

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看小说。

而我看的大部分小说,都是在布谷村庄看到的。

象《我的学长追求我》、《小虎》、《疯狂的初恋》、《青山之恋》、《等你到三十五岁》,等等等等。

而真正对我影响颇深的几篇文章,则是在网上搜来的,因为这几篇在同志界有一定影响。

第一篇--《北京故事》

这篇我不知在哪个网站溜达时无意中看到的,结果就一发不可收拾,连看了好几遍,当时我是落泪了的。

我知道这篇小说很早就出现了,很多同志在N年以前就已经阅过了,并且几年前也被搬上了银幕,所以大家会觉得已不新鲜,但

是,我认为,一部作品的价值不能看它是否跟得上潮流,重要的是还是要看它对受众的影响力。

《北京故事》能打动我,我归纳下来有以下几点:

1,真实性。

故事确有出处,而且大部分情节是出自主角陈先生的日记。陈悍东是京城某高干子弟,毕业于北大,靠家庭背景以及自身聪明

在京城商圈混出了名堂。蓝宇毕业于清华,成长在一个非常不幸的家庭,为人孤傲善良。

2,典型性。

试问:在八十年代末的中国,有几个二十七岁的男人能拥有上亿的家产?而陈悍东就有了这个先决条件,再加上他的高干背景

,名校出身,本身又英俊风流--这一切,都构成了这个人非常鲜明的个人特征。

而蓝宇这个角色,更打动人心了。

试问,在八十年代末期,以自己的能力从地方考入清华大学,是什么概念?

我虽然没经历过那个年代,但我的家族中有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所以就是听长辈们描述,我也知道那时的高考是真正的万人挤

独木桥,能考上国家重点,尚属不易,要是能考入国内顶尖的清华,此人的优秀程度可见一斑了。

但大家请记住:蓝宇的情况更为特殊!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考入清华呢?首先他只有十六岁,比正常考生都要小。我知道一般考

生高考时是十八周岁,我是十七,因为我早上学一年,而蓝宇只有十六岁,十六岁的少年在八十年代末期考入清华--这一点就

能证明这个孩子是多么的出色和用功。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蓝宇当时所处的家庭背景是什么样的?

是在他母亲自杀,父亲再娶,狠心的后母连印卷子的一点钱都不肯给他--这种极其残酷的家庭条件下,凭借自己不屈不挠的毅

力,终于考入名校!

所以从一定程度来说,蓝于是比陈悍东更为优秀,更为坚强的一个男人!

说到这,我心很不好受,上天为何如此不公?这么优秀的一个男孩,却让他遭受如此多的磨难!

我这样说是有原因的,因为蓝宇在入大学时,因为后母死活不肯出学费,而他无耻的父亲又不闻不问,这个孩子在万般无奈的

情况下,借了一百元钱来了北京,在学费无着入学无望被逼无奈的情况之下,蓝宇做出了一个他今生最为耻辱的一个决定--用

初夜换学费。

而他的初夜,就给了陈悍东这个家财万贯,风流成性,男女通吃的花花公子。

这两个人物都极其优秀,个性也都极其有特点,所以就构成了这部作品人物非常鲜明的典型性。

3,悲剧性。

故事中,陈和蓝的爱情经历一波三折,但是最后二人还是走到了一起。

然而,老天就是如此不公!在他们的爱情刚刚踏上稳定期之时,蓝宇却死于一场车祸。而深受打击的陈悍东也最终奔走他乡,

彻底关闭了同性之爱的心门。

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而结局也是典型的悲剧结尾,这就使得故事更具有震憾力,也更加深了故事在同志群体中的影响力。

陈悍东是1961年生人,他现在侨居加拿大,已结婚生子。

我想,年近五旬的他,现在回顾这一切往事时,恐怕心中已经平静很多了。

这部小说是对我而言影响最大的,后来我看了好多优秀的同志作品,但都没有《北京故事》这样打动我。

另外一个深深触动我心的故事,是我前面提到过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归纳几点:

1,真实性。

我是在非同志论坛看到的这个故事,当时有很多人就说:这种把一个主角写死了的故事,都不会是真实的。但我在看时,就感

觉到故事一定是有出处的。

我举其中一个细节:作者有一句话是形容另一主角--李振云的,他说:我就看不惯他那苦口婆心的死样!

咱们都是从那个阶段过来的,很了解这个阶段的男孩的性格特征,他这一句话,两个男孩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一个是一本正经

的班级干部李振云,另一个是惹事生非,不可一世的班级混混,也就是作者。

2,爱情的持久性。

作者和李彼此对对方爱慕一生,但他们一生只有过一次实质上的性接触,而这次接触还是以作者对李的强暴形式完成的。

对此,作者悔恨终生,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他把对李深深的爱藏匿在心中,再也没有勇气表白。

爱是种奇怪的东西,事实上,在以后的日子里,李已经深深爱上了作者,但很显然,他也不敢表白。

这两个人,除了那次难堪的强暴以外,没有过深入的接触,不要说接吻什么的,甚至连话也没说过几句。

但是,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深深爱上了对方,只是爱得越深,隐藏得越深。

为此,在得知作者出国,而表白后无果的情况下,李选择了自杀。

而作者始终不能忘怀李,当他回国后知道李是为他而死时,悔恨不已,一直无法释怀。

3,悲剧性。

这个故事也有个悲剧的结尾,作者在出国以前去看望李,当得知他马上要走了,一向孤傲内向的李鼓足勇气委婉地向作者提到

当年事,可惜啊可惜,这个愚钝的作者!在关键时刻选择了退缩,其实李那样一个内向的人,能有勇气那样发问,只要用心想

一想,都会明白他的意思,但可惜,作者本人退缩了,所以两人错失良缘。

至于那封信,因为过错不在作者,所以只能算是意外。

我还是很感叹于作者出国前在与李告别时,为什么不再大胆一点?

也许是因为对当年行为的愧疚?

我们来试想一下,这两人要是当面表白成功后,他们爱情的长久性是很乐观的。

这两人,初恋时是清涩的少年,后来更是对彼此暗恋一生,虽然不在一起,也没有过交流,但丝毫没有影响这份爱的坚定与执

着。

为此,李愿意以死来证明自己对作者的爱,而作者本人则以年复一年的忏悔和思念来守护对李的爱。

假设他们能走到一起,那么厮守一生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因为他们爱得这么辛苦,这么执着,所以彼此也会更加珍惜。

而且作者的家庭阻力也不会很大--母亲早逝,父亲在国外,对他鞭长莫及;而李这样内向的孩子,家长一般也是不敢逼迫他的

,也就是会在最大程度上尊重他的选择。

这位作者,我估计他的年纪在三十到三十五岁之间,我觉得他很可能还在国内,只希望他能把往事珍藏,平静地过好以后的人

生。

第三个故事--《罪无可恕》

我不知道有多少朋友曾看过这个故事,但是这个故事的唯美还是打动了我。

现在流行同志折弯直男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这样的事例。

作者何沫书和他的室友秦伟,小何出身贫寒,本来住不起昂贵的两人公寓,但因为没有别的宿舍了,所以他只能先住下来,也

就认识了他的室友秦伟,并且成就了他们的一段情缘。

小何是典型的同志,而且还是很有特点的同志,他身上有种中性美,据他描述,他外貌美得无以伦比,他曾有一句话,大意是

:要是美少年那喀索斯在我面前出现,我要和他比试:到底谁更有资格化作那一株水仙!

呵呵,虽然我看过很多自恋的同志,但象他自恋到这个程度的,还是第一次见到。

这部小说的前半部分是很唯美的,尤其是关于他们校园以及他们学生公寓的一些描写,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美感。

然而,同志爱在一瞬间能绽放最美的烟花,但烟花散去后还是要面对残酷的现实。

他们毕业工作以后还曾同居过一段时间,但很快,秦伟就面临被家庭逼婚的境地,而小何为此出走南方,虽然秦伟曾千里寻他

,但最终也还是没有走到一起。

文章的后半部分,有太多作者压抑已久的感慨和抒情,这位老兄感慨如此之多,真如滔滔江水啊,害得我不得不拖动鼠标,按

着屏幕的滚动滑轮,上下翻动着看,基本上大段感慨的地方我就跳过去了。

作者交待他最后的状况是在南方某市做夜总会歌手--也有MB的性质吧。

按作者在文中所描述的时间推算,作者应该是一九七八年左右生人,和涛哥的年纪差不多。不知他是否还在南方?现在过得好

不好?只有祝福了。

以上我所举的三个故事都是对我影响颇大的,可能不合许多朋友的口味,但我想,既然我说了,就要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总结起来,《北京故事》感动我,是因为故事的震憾性。两个主角太优秀,个性又太鲜明了,不能不让人动容。

而《人生若只如初见》感动我,是因为两个主人公朴实而又真挚的真爱,爱得相当纯,又相当苦,这在真爱难求的同志世界,

更显得犹为珍贵。

《罪无可恕》打动我,是因为主人公小何的独特个性,他不是个高大全的人物形象,甚至很另类,他就是人们常说的红颜祸水

,虽然他是男人,但他对男人致命的吸引力还是让人欲罢不能,以至于深陷其中。

我承认我看故事,一般爱看有真实原型的,真实的,才最动人。

而且我一般不看长篇,只看中短篇,一是没那个时间,二是没那个精力。

因为看得太多了,所以基本上都能嗅出哪个是有真实原形的,哪个是作者创作出来的,甚至作者是男是女,都可以辨别个八九

不离十。

(三十二)

以前的大礼拜都是和涛哥一起过--打球,逛街,看电影......,现在我孤家寡人一个,大礼拜成了最难打发的无聊时光了。

为了排解郁闷,我报了一个计算机业余培训班,地点在HD。

因为是业余的,基本上是为在职人员开设的班,所以教学安排在大礼拜和晚上,我只在大礼拜过去,晚上很少去。

令我没想到的是,我就在这里认识了圈子里的第一个朋友。

我报的是平面设计和网页设计,其中美术基础还有平面的一部分课程是由一个美院出身的广告公司的设计师来任教。

此人是武汉人,个子不高,可能比我还要稍矮点,172左右吧。长得很英俊,头发有些长,到肩头(学美术的嘛,都这气质)。

他姓高,当然我们就尊称其为高老师。这位高老师爱穿一身黑,这也可以理解,搞艺术的嘛,黑色才有韵味。

本来我对他没有什么特殊的印象,不管怎么说也是老师啊,本着尊师重教的原则,我对他可一直是毕恭毕敬的。

但是后来有两个坐在我后面的小女生的话提醒了我,她们可能是附近大学的学生,利用休息日来加强电脑技能,其中一个福建

口音的女孩小声对另一个说:“他妈的,高老师人长得挺帅,就是有点娘娘腔......”

这句话提醒了我,令我对高老师的身份产生了兴趣,开始仔细地观察起这位老师来。

其实在这以前,我并不认为高老师女气,怎么说呢?说他温柔可能更好听些。他的姿势总是很优雅,在黑板上写字时,手指翘

得秀气得很,在回头的一瞬间,有时他会不经意地撩一下头发,给人的感觉也是蛮秀气的。

他说话更是慢声细语,温和而有耐心。尤其是给学生辅导时,因为我们当时要练习美术基础,而我们作画时,高老师会在教室

巡视,看到有需要的学员,他会伏下身来在你身边辅导一下,因为我稍微有点美术底子,反正那一阵是没少受他指教,不过他

在我身边时,我总憋不住想笑,因为他温柔得让我浑身起鸡皮疙瘩。

时间长了以后,我们混得有些熟了。

我对高老师的印象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说实话,我挺敬佩他的,这是个外柔内刚的人,他出身贫寒,因为家境所限,当年他

只上了一所地方的美术专科院校,而毕业后,他却只身来到这个大都市,赤手空拳打造自己的天下。

从广告公司的小小制图员做起,一直做到一家顶尖广告公司的一流设计师--在人才济济的这个城市,他所付出的艰辛汗水可想

而知。

而更为可贵的是,他并没满足,为了让日后能生活得更舒服些,他现在就拼命作兼职,据他讲,最多的时候,他曾连做了十几

份兼职,大部分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在各类培训学校任教。

实际上,他在广告公司的薪水是很可观的,并且他当时也正在出一本有关他专业的书。

而他当时也不过才27岁而已。

我觉得他说的这些决不是吹嘘之词,因为这在平时也能看得出来,他每次来上课和下课后总是行色匆匆,很有拼命三郎的意思

所以看到这些,我不免得有些自惭形秽,说心里话,我很聪明,但我却决没有高老师这么勤奋,我顺利地考入好大学,衣食无

忧,毕业后找到一份安逸的工作,虽然感情曾有过波折,但我总觉得我还是幸运的,因为我得到的爱比我受到的伤害要多得多

高老师当时的住处离我的住处只有两站地,所以,出于好奇,更是出于敬佩,我和这位老师开始了交往。

凭着前一阵我在网上阅文和聊天得来的经验,我总觉得这位高老师有点GAY的气质。

但这只是我当时的一已猜测,还不能肯定。

因为住得近,走路二十几分钟就能到,所以我利用休息时间就经常到高老师那去串门。

和大多搞艺术的有所不同的是,高老师的居室并不脏乱,收拾得很整洁。

高小时家境贫寒,他从十岁开始学画,很执着,他说:因为买不起画纸,小时他曾在烟盒纸上作画。

那些他多年前做的烟盒画我还看到了,不得不佩服他的那份毅力。

他给我画画像,但我是个坐不住的人,在他低头作画的一瞬间,我就打个呵欠,伸个懒腰,他抬起头来时,无奈地冲我笑笑。

高是个很会夸奖人的人,比如他在作画的同时会赞美我的外貌:“眼睛长得很漂亮,脸型刚刚好,唇型很性感......”

他在说这话的同时,并不看我,还在专心致志的作画,所以也不会令我感到难堪。

渐渐地,我们变得非常熟悉起来。

我们之间无话不谈,在他家,我也变得很随意,而他对我还是一如既往地那么温和有礼,最受不了他的眼神,并不妖媚,但就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