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月光她只想夺权by元余
元余  发于:2025年01月19日

关灯
护眼

十来个官员里,出身寒门的仅有两三个。
而这两三个官员,无一例外,官职都很低。
如今还能留在了兵部的,自然都懂得明哲保身的道理。
因为官职低,他们寻常也不爱往施元夕的跟前凑,在整个兵部内,瞧着都没什么太大的存在感。
施元夕这些时日,除去了带着他们制作东西外,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观察这些官员了。
她此次引动几方混战,兵部必定要出现一番大乱。
而她的目的,就是打算在这满场的混乱中,往兵部安插自己人。
这事说来是天方夜谭,她一个没有什么根基,甚至连实际性官职都没有的国子监生,往兵部埋人?
说出去,别人只怕都会以为她这是疯了。
偏她还真就是这么想的。
且经过了这么一段时间的相处和打量后,她如今还有了个非常不错的人选。
时间紧迫,在此时去慢慢挖掘,或者去培养一个完全的自己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而且难度太高,需要弄一个可以信任的,且对兵部有所了解的官员,在那四方势力的眼皮子底下,安插进了兵部。
这件事不说能不能办成,此刻光是想一想,都觉得异常头大了。
所以施元夕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这么去做。
与其自己培养,不如摘别人的果实。
朝中势力都这么混乱了,兵部又能好到了哪里去?
但不管如何,施元夕始终都相信,这朝中必定存在了不少实干派官员的。
……若都是魏昌宏及他手底下孙侍郎那样的人,大梁都用不着北越来入侵,只怕早就已经成了一棵腐木。
衰败是早晚的事。
但事实并非如此。
大梁这几年来,除了魏家越发膨胀的野心驱使下,做出来的某些恶劣之事,绝大部分还是较为正常的。
甚至在先帝登基以后,也一度出现了繁盛姿态。
眼下的颓废,只是因为奸佞当道,整个大梁的朝堂,并非无药可救。
否则的话,施元夕从越州回京,这一路上就不该是一派平和,而是饿殍千里,混乱不堪。
若真是那样,她又何必费劲进入朝堂,直接揭竿起义不是更好?
一切,不过是因为腐败与正义同生,忠臣与奸佞对弈。
朝上如是,兵部也如是。
她悉心观察,加上影三那边通过郑奇明等人传递得来的消息,大概了解了目前兵部的境况。
本朝六部中,都是两位侍郎,唯有兵部前些年处置了一位,此后便只剩下了孙侍郎。
孙侍郎落马后,由钱侍郎补上,另外一个侍郎之位,至今都是空缺着的。
影三道:“……主子放出消息后,这空缺的侍郎之位,只怕不日便会补上吧?”
施元夕却综合了所有的消息,随后目光落在了一个人的名字上。
她伸手轻点了一下那个名字,缓声道:“若我是他们,必定率先对此人动手。”
影三抬头看了后,心头咯噔一声:“苗易?”
苗易,便是如今的兵部尚书。
说来,制造火铳和子弹的事情这般紧要,施元夕进入兵部后,却只见过了苗易几面。
这倒并非是苗易拿乔,而是兵部管辖的事务众多,军械只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并非全部。
如今还起了战事,除研制军械外,兵部的事务也格外繁杂。
苗易忙得不可开交,自然顾不上他们。
影三很快反应过来,道:“苗易此人,是魏昌宏的心腹。”
“在魏家一派里,占据了重要地位,便与那柴平差不多。”
“只是,此人行事谨慎,不比那柴平,我们这边得到的消息实在有限,唯一能知晓的……”影三微顿:“就是此人格外贪花好、色。”
“他府中有着二十多房姬妾,还是京中烟花柳巷的常客。”
施元夕微不可觉地勾起了唇角:“知道这个就够了。”
她神色平静,不大情绪地道:“自来好、色之徒,都离不开贪财。”
“尤其他府中养着这么多的姬妾,还有不少是豪掷千金得来的。”
“你说,这么多的银子,他是从何处得来?”
影三神色微变:“您的意思是……”
施元夕轻叩了下桌面:“此人必定用某种方式,笼络了大批的银钱。”
但不同于孙侍郎,这个苗易行事谨慎许多。
他们手里也没有明确的证据,施元夕也只是一个猜测罢了。
不管如何,奢靡的生活做不得假。
苗易家中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产业,坐在这样重要的位置上,那就只有一个来钱的手段了。
“他既是行事谨慎,想要抓到了他的马脚,只怕不容易。”影三道。
“无妨。”施元夕神色平缓:“这些事情,咱们不必去查,自会有人将他抖出来。”
而且,施元夕也并不打算通过这个方式来问苗易的罪。
此前,徐京何直接拿到了柴平的错处,用尚方宝剑将柴平问斩后,魏昌宏迅速补上了一员大将的事情,让施元夕记忆深刻。
这些贪墨敛财的蛀虫,在魏家,或者说是魏昌宏的眼里,根本算不得什么大错。
从魏青行的事情不难得出,魏家自己都在做这等事。
魏昌宏又怎么会对这些蛀虫过分苛责呢?
他便是要这般养大了这些人的胃口,才能让这些人更好地为他所用。
揭露苗易贪墨之事,只能从明面上将此人拿下。
当然,贪墨事大,只要人进了大理寺,必定会拔出萝卜带出泥,祸不及魏昌宏,但波及几个兵部官员,是无可避免的。
这些事情,自有其他人去办。
对施元夕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将她选定的人给补上去。
她思虑了几日,到底是得出了个法子。
施元夕出神之时,殿上的小皇帝和太后也到了,殿试已经正式开始。
今次的殿试试题很难,整个大殿上的官员,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殿试之上,唯有站在了施元夕不远处的一名官员,神色幽沉。
施元夕一早就站在了他的身后,瞥见他不断攥紧自己的手,目光格外幽沉,便轻声道:“罗主事。”
听到她声音的官员还有些没反应过来,恍惚了片刻,才回过神来,神色古怪地看着她,问道:“施小姐有何事?”
“我突然想到,昨日的零件,还有几处需要改动。”施元夕的声音不大不小,正好可以让边上的钱侍郎听得清楚。
“稍后殿试结束了,还请罗主事随同我一起,将改动落实。”
罗明正在兵部内,只是一名小小的主事。
官职低,不受重视。
在此之前,也不过是掌管着兵部的进出册子罢了。
莫说是在魏昌宏的眼中,就是在钱侍郎那边,也只是个不入流的小官。
可施元夕入兵部后,却发觉此人颇有才干。
不仅是对军械格外了解,而且在兵部的事务上也尤其熟稔,见解独到。
他年纪也不小了,施元夕看过兵部的名册,罗明正今年已经四十有七。
钱侍郎比他小了十来岁,已官至侍郎,他却仍旧只是个主事。
多年来不受重用,人也尤为沉默,在兵部内一惯都没什么存在感。
施元夕原本在他和另一位寒门出身的官员上,还颇有犹豫。
巧的是,前日晚间,她无意中发觉了些事情。
罗明正平日嘴拙,官员们凑在了一起的时候,几乎不发言。
但若问及哪一年,哪一月,兵部出具了多少兵马之事,他必定是最先回答上来的那一个。
施元夕总是听与魏家关系颇深的那几个官员,在私底下嘲弄他行事愚钝笨拙,为了能不出错,居然用这种蠢办法把东西记了下来。
他们闲话聊天,施元夕却记在了心里。
她从听到罗明正对这些东西了如指掌后,心底就有了些猜测。
于是这几日里,她总是有意无意地提及兵马,军晌之类的事。
有趣的是,罗明正自那以后均未搭腔,甚至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事情里边,似乎对这些事没有半点关心。
而施元夕却在登记造册的册子上,看到了罗明正的笔迹。
那天晚上,她回去得很晚。
因为用到了特殊工具,还有火药,怕不小心引发爆炸,所以和她一起留下来的官员,只有两三个。
罗明正那日未当值,不在其中。
可施元夕却在最后研制结束,打算回府之前,看到了罗明正在规整档案。
他做得很小心,很快就离开了。
施元夕一直等到他走以后,才去到了刚才他站的位置,从中抽出了他找的那本册子。
上面记录的东西很是寻常,就是一些今岁军饷的支出,以及登记在册,送往边疆的军械罢了,整体进出合规合理,没有半点异常。
所以,即便是有其他人看到了罗明正的举动,也只会当他在寻常整理档案,并不会往心里去。
偏施元夕在那日之前,已经根据影三给出的消息,得出了苗易贪墨之事。
两项连在了一起,她几乎立刻就知道了这个罗明正在做什么了。
发往边疆的军械还有军饷,很大可能被苗易贪墨了大半。
或者说,不止苗易一个人参与其中。
罗明正管理档案,且还尤其擅长军械,他很大可能从中发现了些什么。
并且,将那些证据保存了下来。
他在这个位置上待了这么久,自然知道魏昌宏及苗易是个什么样的人,可一直都隐而不发,便是因为此前的事情,还没有太过火。
亦或者,也是明哲保身。
但这次不同。
如今举朝皆知,魏昌宏在年前就知晓了北越集结兵马之事。
而就在这等情况下,苗易仍旧动了歪心思。
军械、甲胄在战场上,就是将士的第二条性命。
罗明正这些时日的沉默寡言,还心事重重的模样,就是因为这件事情也触及到了他的底线。
那边,罗明正神色幽沉,不断攥紧着袖中的东西,在提醒着自己。
他仍在犹豫,袖中这份东西一旦呈交了出去,魏昌宏派人彻查兵部,他必定是逃脱不了的。
可让他就这么冷眼旁观,他又实在是做不到。
原本,他以为苗易就算是再如何放肆,也不会在战前做出这样的事情来。
可他实在低估了这些人的贪心程度。
苗易贪墨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一直以来,还都做得非常的谨慎。
不过是甲胄短了两三寸,所用的军械替换成了更便宜的材质,他一直都很小心,也掌握着分寸。
这么长时间都没人发觉,如今又怎么会有人知晓?
而且第一次严广海传消息回京时,也就是这些东西发放下去之前,北越也还没有大肆进攻的意图。
当时这道消息,也是打算至少隐瞒三个月以上。
三个月时间,加上北越若真发兵,朝中必定还要再次送出一批军械,苗易觉得,只要第二批不出现问题,便不会有任何问题。
何况,一直以来都是如此,突然增加或者改变了材质,说不准还更容易让人发觉。
所以他仍旧保持着原样,持续从这些东西上搜刮银钱。
而正是他这般理所当然的态度,才让罗明正觉得忍无可忍。
他为了不被身边人同化,已经尽量做到了麻木,这般不违背本心,在兵部中,只能做最底层。
如此,他也认了。
可如今大战在前,他如若再忍耐下去,午夜梦回见到了列祖列宗时,都不敢说自己是大梁人!
罗明正下定了决心,他放在了袖中的手,攥得骨节发白。
好容易挨到了殿试彻底结束,朝上的小皇帝,在太后的示意下,点了状元榜眼探花。
在满朝热烈的氛围下,罗明正终是下定了某种决心,他抬头,用力地看向了某一个方向。
施元夕顺着他的视线看了过去,便对上了徐京何的目光。
……这罗明正确实不是个蠢人,在多方势力角逐下,选到的人,倒确实是会和魏家对抗到底的。
不过,有这等能耐,为了求得一份正义,而直接舍生取义,未免也太过惨烈。
是以,殿试结束那一刻,在罗明正抬步,打算往徐京何那边走之前,施元夕直接开口,叫住了他。
“罗主事。”
罗明正回头,敷衍道:“改动之事,我稍后便去配合施小姐,我眼下……”
“有事,是吗?”施元夕意有所指地看了他一眼,道:“罗主事做事向来用心,前几天我走得晚了些,整个兵部的官员大半都离开了,罗主事却还在忙。”
罗明正面色微变,他骤然抬头看向了施元夕。
钱侍郎将他们二人的话听得分明,闻言也不觉得有问题,只吩咐罗明正记得去协助施元夕,便先行离开,将这几日的研制成果,呈递上去给魏昌宏看。
他走以后,罗明正站着没动。
在兵部其他几名官员的催促下,这才抬步,跟着他们一起去了兵部中。
整个下午,他都忍不住抬头,看向了施元夕。
施元夕却好像没有察觉到了一般,只专心做自己的事。
一直到改动结束,周遭的官员皆是起身休息,三五聚集到了一块,施元夕才走到了僻静处坐下。
她刚坐下,身后的窗户便打开了。
施元夕没有回头,也知道对方是谁,她低 头喝了口茶,缓声道:“我知道你要做些什么。”
“奉劝你一句,最好别做。”施元夕抬头,微不可觉地扫了眼兵部。
罗明正当然知道,兵部内有不少魏家和苗易的眼线。
可他既已有了赴死的决心,便没有惧怕过后果。
“施小姐想如何,以此事要挟我?还是胁迫我做些什么?”
施元夕闻言,轻笑,她骤然回头,对上了屋内的人深沉无光的眼眸,道:“你以为,苗易所做的事情,魏昌宏不知道?”
“至少此刻,他会为此付出代价。”
“然后呢?”施元夕眼里没什么情绪,带着几分冷凉看着他:“他死了,魏家再补上一个他的替代品?”
面前的人闻言,直接沉默了。
翰林院里的事,朝中之人都知道。
施元夕将头转了过来。
她坐着的方向,能让人清楚地看见她是一个人。
又有手里的茶盏作为遮挡,旁人只要没有走到了她的面前,就无法得知她其实是在跟身后的人说话。
“柴平死了,会有无数个柴平,苗易死了,就不会有无数个苗易了?”施元夕垂眸吹了吹茶盏里的茶:“倒是罗大人。”
“今日你若死了,这兵部内,只怕便不会再有第二个你了。”
罗明正先是气恼,随后微怔。
施元夕进入兵部的细则,他们都是清楚的,在此之前,他与她来往也不多。
对她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她在火铳上极其难得的天赋。
他怎么都没有想到,今生还能够听见这么一番话,而且,竟是从她的口中听到的。
身后一片沉默,施元夕却在此刻缓声道:“要肃清这样的事,你的死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该死的另有其人。”施元夕微顿,声音里不带任何情绪地道:“我有个法子,可以让魏昌宏亲自出手杀了他。”
“你想知道吗?”

施元夕低头,将茶盏里的冷茶喝光。
明面上看,她是依附于魏家才进入的兵部,如今她却在这个时候向罗明正提出了这等建议,若她是罗明正,也一定会对她有所怀疑。
只是,事情紧迫,施元夕确实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向他证明自己的立场了。
但有一件事情,她倒是可以在此时给他明确的回答。
“你不必急着回答我,我给你时间。”施元夕说罢,看着不远处有几个官员朝着这边走了过来,她直接起身,声色平缓地道:“但最迟,也只能到明日早朝以后。”
她今日已经在那三方势力面前同时放出去了消息,明天早朝时,必然会有人有所行动。
不过眼下施元夕也无法判定,那三方势力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动手,所以她也不好给出断言。
但不论如何,明天的早朝必定极为精彩。
通过将要发生的事情,罗明正应当也能明白今日她出手阻拦他的用意了。
施元夕做事,习惯给自己留下些许退路。
她将自己的立场表明,却没有报出了她身后的周瑛。这也是无形中对罗明正的一种考验,毕竟,她今日所说的话一旦泄露出去,第一个要她命的人,就是魏昌宏。
不将所有的事情和盘托出,就算是他临场倒戈,她也仍旧还有退路。
施元夕说罢,也没再回头去看他,只端着茶盏,离开了这边。
待那几个兵部的官员走近了以后,所看到的,就只有一扇紧闭着的窗户罢了。
劳累了一天,回到了府中,施元夕还是打起精神看了近两个时辰的书,才熄灯睡下。
眼下的京中局势动荡,但越是这个时候,便越得要放平稳心态。
进入甲三级以后,她与同窗们皆是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她白日里还需要分出大部分的精力应付兵部的事,若晚间不努力,便很难追赶得上进度。
不管如何,她都不能放弃国子监的学业。
这将会是她日后得以出仕的最主要途径,且在这乱局之下,更不存在什么英雄不问出处。
她在朝中本就是异类,想要站稳脚跟,她这个出仕的起点,就必须得要稳扎稳打才是。
次日一早,施元夕已经知道了今日早朝会十分精彩。
她却没有选择去兵部,而是去了国子监中。
今日讲堂内是邱学正授课,讲的就是施元夕最弱的策论。
她听得认真,时间过得很快,等回过神来时,已经到了午间散学时间。
施元夕刚起身,准备去饭堂里用饭,兵部就已经派了官员来叫她。
来的官员神色无比紧绷,一看见她,张口就道:“朝上出了大事,苗尚书今日遭到了多位御史弹劾,兵部中已经乱成了一团,钱侍郎让我等先行回到兵部,将所有和改制火铳、子弹相关的东西收起来。”
施元夕微顿。
别的不说,关键时刻,这三个人倒是真的挺有用的。
比她预想的动作还要快,而且上来就直接王炸,矛头对准了那苗易。
苗易在毫无准备之下,遭到了这么多的弹劾,朝上的魏昌宏多少也需得要给个明确的表态才是。
她闻言,当下毫不犹豫地跟这官员一起,往兵部中去了。
去的路上,他们身边还跟了不少的京畿营将士,便是为保护施元夕安全来的。
眼下这个局面,施元夕的重要程度远胜于苗易,朝上一有异动,魏家先行派人在她身边,不论是保护还是监视,都是较为方便的。
施元夕也没什么异议,只上了马车后,才问道:“那苗尚书如今怎么样了?”
官员脸色并不好看:“御史不知从何处得来了兵部的采买账册,列举了多项苗尚书贪墨受贿的证据。”
“苗尚书拒不承受,谢郁维谢大人便要求兵部当场进行核验。”那官员说到了这里,停顿了片刻,才复又道:“广郡王亲自带人闯入了兵部,找到了登记的册子进行核对。”
接下来的话,不需要他来说,施元夕也清楚了。
御史手里的那个东西真假与否,旁人并不清楚,但这兵部内记载的,必然是真实的。
拿了这个册子以后,都不需要跟御史手里的进行对比,只需要从兵部现在筹备的军械中,随意抽查一件,就能发觉端倪。
苗易这贪墨受贿的罪名,是跑不掉的了。
“……太后下令,已将苗尚书打入了刑部天牢,容后进行审问。”
施元夕听到了刑部二字后,眉头轻挑。
大梁律令,官员犯罪,应当交由大理寺审讯处理才对。
此番苗易贪墨之事,却交由了刑部来处理。
可见,魏家还是极力想要保住这苗易的。
刑部有魏家的人,更方便办事不说,人还不会像之前柴平那样,在魏昌宏还没有反应过来以前,就被徐京何拿着尚方宝剑给斩了。
死了人,魏昌宏是能再补,可真正有能耐还忠于魏家的人,却是不太好找。
何况那苗易跟着魏昌宏这么多年,手里不知过了多少魏家见不得光的脏事,魏昌宏保他,倒也在情理之中。
马车一路疾行,很快抵达兵部。
施元夕下了马车后,第一时间往这几日工作的地方赶。
她人刚进了门,一直关注着这边的罗明正,当即站起了身来。
他抬起了头来,目光灼灼地看向了施元夕。
施元夕朝他轻颔首,随后快步进了兵部中。
在整理里间的东西时,罗明正给施元夕打下手,一边帮她传递着东西,一边神色复杂地道:
“多谢施小姐。”
昨日若非施元夕阻拦,他已经不管不顾地将东西交上去了。
今日御史呈递的证据是采买的账册,采买之事与他无关,也查不到了他的身上去。
罗明正虽不清楚那出面的御史,跟施元夕有没有关系,却清楚她昨日的举动,是救了他的命。
他在兵部多年,也知道朝中局势越发紧张了。
几方势力割据的情况下,似他这样的人,即便拿着证据投诚,对方也未必会留他性命。
说到底,他只是权力争端下,一颗无足轻重的棋子罢了。
手中无权势,朝上无地位,一个兵部的六品小官而已,这样的争斗下,像他这般的官员,不知道要死多少个。
他也早已习惯被这般对待。
而施元夕……
虽不知她底细如何,有一点罗明正心底却是明白的。
至少,她将他的性命看在了眼里。
会这般做的人,便与那魏昌宏,有着最根本的差别。
所以,罗明正此刻再没有任何的犹豫,直接开口道:“施小姐可有什么吩咐的?”
这便是同意了施元夕昨日的提议。
施元夕垂眸,神色不明地道:“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
“今晚我会派人给你送信。”
罗明正轻声应下。
因为苗易的事,整个兵部忙得人仰马翻,他们二人短暂地碰头说了几句话的事,压根就没人注意到。
这番动乱一直持续到了傍晚时分,钱侍郎将所有重要的物件都清点了一遍,确认无误后,直接派了禁军看守,这才放所有人离开。
入夜,施元夕让影三给罗明正传递了消息,她则留在了府中继续温书。
一直等到了影三去而复返,她才熄灯睡下。
翌日,天明时分,施元夕刚起身,就收到了兵部传来的消息。
今日需得要向朝上汇报研制的进展,因而,传施元夕同去早朝。
她得了个兵部历事之名,此番却是第一次参与早朝。
施元夕神色却尤其平静。
原因无他,这汇报进度之事,什么时候都能做。
魏昌宏早不叫她,晚不叫她,偏偏在苗易出事后叫她上朝。
就是让她去堵那些御史的嘴。
苗易有天大的错,也架不住施元夕目前所做的事情更重要。
这可关系到了整个大梁,在前线无比紧张的情况下,会有人不长眼地去阻拦她吗?
简单地说,就是拿她去堵枪口了。
施元夕倒也不在乎,只换了身衣服,直接去了宫中。
她今日穿的,就是上次去参加殿试时的那身衣裙。
那衣裙的材质与官袍类似,就算是身处朝中,也不算突兀。
不过,饶是如此,待她真正出现在了议事殿时,还是引来了所有官员的注意。
一群头戴乌纱帽,身穿红色官袍的男人中,出现了一个女子,想也知道会有多么扎眼。
施元夕却还算镇定,只轻垂眼皮,跟兵部的官员站在了一块,并不与谁多来往。
一直到早朝开始。
施元夕眼瞧着穿着龙袍的小皇帝,被魏太后牵着,一步步走上了那殿上的龙椅中坐下。
魏太后则步入了后方的垂帘中,帘子遮掩住了她的表情和神色,隔得远,看得不是太过真切。
早朝开始。
朝中官员先是例行汇报了些事务。
刚开始的气氛,倒还算得上平和,但在短暂的几瞬后,争端便开始了。
上首的御史率先发难,开口就是苗易犯下重罪,恳请朝上的小皇帝将他给处置了。
接着,便有兵部的官员跳了出来,力证苗易这些年一直兢兢业业,行事周全。
那御史当即冷笑:“照吴大人这么说,只要有过功劳,便是天大的罪名也能就此抹去了,是吗?”
“张御史慎言!启禀皇上,臣绝无此意,是张御史妄加揣测,企图往臣的头上扣下罪名!”
场面之热闹,堪比东门的菜市场。
那是你方唱吧我方登场,来来回回,多方混战。
施元夕正看得津津有味,猝不及防地就被点了名。
她轻抬头,看向了殿上那道模糊的身影。
“行了,都消停些吧。”魏太后不堪其扰地道,她目光落在了施元夕身上:“哀家见今日施元夕也在,边疆战事才是如今最为紧要的事。”
“刑部审讯尚未结束,便是真定了他的罪,也不必急于一时。”魏太后冷声道:“倒是改制火铳之事,眼下进展如何了?”
众目睽睽之下,施元夕自队列中走出。
她生得一张芙蓉面,又着这般浓烈的颜色,行走时,裙摆轻轻晃动。
这身打扮和长相,无一彰显着她与这朝中臣子的不同。
一经出现,是整个大殿内都安静了三分。
施元夕立于朝上,轻躬身,开口道:“改制火铳之事进展顺利,子弹目前也已有雏形。”
“是吗?”魏太后声色淡淡:“距离完全制成,还需要多长时间?”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