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公、何公,您二位一定要代吾等出面劝谏皇上才行,太子临朝观政,已有两年多,已熟知朝堂政务,让他代理朝政,也比什么都不知道的皇后强啊。”
“是啊,让太子代理朝政,也比皇后强。”
崔丞相对众人拱手道,“陛下会做出这个决定,自有陛下的考量,某等身为臣子,遵旨行事,忠于职守,不负陛下所托,方是为臣之道。”
崔丞相素以精明狡滑著称,但他身居高位,又将这番话说得大义凛然,众人无言以对,只好将目光都投向何晋英这位新丞相。
何晋英是位在儒林颇负盛名的人物,近三十年前的状元出身,在前朝末期为官数载,因仗义直言而遭贬谪,愤而辞官归隐,在士林享有崇高声望。
皇上请他出山,还许以高位,为的是能尽快平息清除林致远等人,所引起的朝局动荡,效果也确实很喜人。
眼看崔丞相不惧遭人垢病,已敷衍了过去,压力都被转移到自己身上,何丞相也拱拱手道。
“诸位,依老夫之见,不管陛下是让皇后,还是太子代理朝政,都不过是他们一家人的事儿,正如崔公所言,咱们做臣子,有什么想法,劝劝也就是了,实在没资格替陛下拿主意,干涉陛下的家事。”
话音落下,察觉到崔丞相看向他的眼神,何丞相风度翩翩的向其拱手示意,就告辞离开。
仿若无意间的眼神交汇之际,都能看出彼此的心思。
崔立言知道何晋英打着既不想出头,又不愿让皇后代理朝政一事成真,便串掇在场这些人出头的主意。
何晋英知道崔立言已看出他的心思,但他不在乎。
毕竟他的这番话,说得滴水漏,听起来与崔立言的话,表达的似乎是同一个意思,不管这件事情的后续如何发展,都牵连不到他身上。
有那心思灵巧的,在听到何丞相的话后,顿觉恍然大悟,涉及到皇帝、皇后、太子,看上去确实像是人家的家事,可是皇帝无家事。
他们这些大臣不方便干涉皇帝的家事,宗室皇族成员有资格过问吧。
哪个家族的人,愿意看到外姓的媳妇代夫执掌大权?
当那些人开始考虑,要找哪位有份量的宗室成员出面,才有可能说动皇上改变主意时,才发现一个经常被人忽视的现实。
原来当今登基后,只对过逝的长辈加以隆重的追封,至于那些还活着的徐氏族人,总共只有少得可怜的数人获封,获封的还是空有虚名的爵位,品级也较低。
【作者有话说】
感谢在2024-08-13 18:26:21~2024-08-13 22:38:24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花开香满天5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别的开国皇帝基本都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给至亲、堂亲,乃至族亲封上一堆亲王、郡王,直接让宗室变得人满为患。
可是他们这位大安开国皇帝,除了给与他一同打天下的族弟,封了个平国公之位外,对其余一大群亲兄弟姐妹、堂亲和表亲,只从中挑了几个,给赐个伯位,或是一等、二等将军之类的虚名。
也就是说,如今正经能称得上宗室成员的,除了平国公一家外,也就存在感不高的大皇子一家和二皇子一家,以及出嫁的大公主、二公主。
皇上亲族中的长辈与至亲兄弟,都有还在世的,就是那些人还都老老实实的被摁在老家呢。
初时考虑到前几位先进京称帝者,皆大封亲族,结果转头就被后来者按名单给族灭的情况,众人还以为当今是担心自己徐氏一族也会步了后尘,就没有坚持奏请此事。
如今大安开国立朝已经进入第六年,各方面的局势都已平稳下来,皇上都敢离京去巡视边防了,足以见得他对自身掌控朝廷的信心,可他依然没有任何大封宗室打算。
那些想要请宗室出面的人,最终能找的只有两位成年皇子和思远伯。
从皇上对亲族的封赏态度上,不难看出,平国公这个族弟,可能是最能在皇上面说得上话的人,可他不在京中,被皇上派去东边驻守边疆去了。
而思远伯,则是皇上还活着的长辈中,受封爵位最高,唯一在京,还担着有名无实的宗正之名的人。
等到那些人找到思远伯,众人才发现,皇上的这位叔父,即便成了皇亲贵族,依旧朴实本分得让人难以相信。
得知众人的来意,思远伯徐二柱毫不犹豫的拒绝。
“那是皇上和皇后的家事,皇上要出远门,让他媳妇帮忙当家管事,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咱们这些外人有啥好说道的,你们这些大人,管得也太多了。”
要知道,在他家,他这个当家的不出远门,也是由他媳妇当家,所以在徐二柱看来,这压根都不算事,他有什么好反对的。
“徐伯爷,您要知道,皇上乃是一国之主,他让皇后帮忙当家,跟普通人家让妇人当家,它不是一回事,皇帝的家事也是国事,让皇后管事,啊不,理政,乃是有背礼规之举。”
思远伯却不以为然的回道,“你们这些大人,就是想得太多,要是凡事都得按那什么圣贤书上写得来,像咱这样大字不识的,干脆都死了算了,那还叫过日子吗?俺侄媳,咳,皇后是个大方明事理的贤惠人儿,扒家得很,有她替皇上看家,咱都放心得很。”
被接入京中封了伯爷后,思远伯两口子都没少受那些礼规折腾,现在是听到这些就头大。
连人家吃饭、说话、走路、穿衣等等,都要从头管到脚的所谓圣贤之道,在他们看来,完全都是难为人,只是他们也不敢明着反对,说那些不好。
“徐伯爷,放任皇后临朝,相当于是让牝鸡司晨,对咱们徐氏宗室而言,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思远伯诚恳请教,“咱只听说过公鸡、母鸡,还没听说过个这个壁鸡是啥,咱就不是什么好兆头了?”
说那句话的人立刻来了劲头,“那牝鸡司晨的意思,是让母鸡代公鸡打鸣。”
思远伯随即回道,“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啊,这样不挺好,有母鸡帮忙打鸣,省得还要专门喂公鸡吃闲粮,可惜这世上就没这样的好事,而且这跟咱徐氏宗室也没啥关系啊。”
眼看这思远伯就跟脑子有问题似的,根本就说不通,令前来找他的几位大人都深感失策,继续纠缠下去,他们说不定会反被对方那理所应当的思路给影响到,只得悻悻告辞。
看着他们的大儿子客气得将几位大人送出去,一直躲在隔避偷听的思远伯夫人这才现身。
“徐老二,你今天的这个表现不错,就得这样回那些人,人家四娃能当上皇帝,不比这天下人都厉害得多,他做的决定,哪里轮得到咱去说三道四,这些个黑心肝,有好事不想着咱,有孬事,就想到要找咱了,你可得给我离他们远些。”
徐二柱赶紧回道,“你放心,咱这心里都明白着呢,肯定不能让他们给糊弄了,何况他们还想让咱去说侄媳妇拐话,当年要不是有她关照咱这些老家人,老徐家指不定能活下几个呢。”
自家知道自家事,徐二柱夫妻都是看着皇上长大的长辈,知道皇上的成长经历。
他们这些老家人在皇上打天下时没出力,皇上媳妇反倒在老家遭灾时,派人给他们送了一大批粮食,让他们顺利渡过那个灾年,不用去逃荒,还令当地官吏多照顾他们。
思远伯夫人满意的点头,“就是,做人就得讲良心,他们都不知道四……皇上为啥让咱当皇亲国戚,不搭理其他人,还不是因为咱当年讲良心,给他们奶孙搭过手,活该那些个没良心的,啥也捞不着,不过他们能活下来,不被人欺负,已经算是很沾光了。”
在思远伯府无功而返的一行人,在与其他人汇合后,一边忙着对外宣传这个消息,想要激起百姓的反对,一边派人分别前往大皇子府和二皇子府。
还有些人,分别低调的进了某些权臣府邸,去汇报思远伯对此事的态度。
从二品的参知政事常会成,就是权臣之一,听到心腹汇报的信息,他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
本来太子在朝中越来越活跃,开始负责处办一些事务,就让常家感到如鲠在喉,如今皇上又决定让皇后临朝代理朝政,更无异于是戳他们常家的肺管子。
要知道五皇子仅比太子小一岁,现在还只能在弘文馆上学,即便有他帮忙在皇上面前旁敲侧击的争取,也没能让五皇子获得上朝观政的资格。
在常家看来,皇后代理朝政,跟太子代理朝政没什么区别,此事势必会让中宫母子在朝野上下,获得无与伦比的崇高声望和权势,地位也会变得更加稳固。
这让曾无数次觉得皇上的继承人之位近在咫尺的常家,如何能够接受?
打发走过来汇报消息的人后,常会成难掩怒意得骂道。
“真是蠢笨如猪,难怪他们那些徐家人赶上这泼天的富贵,都沾不上什么光,真是不思进取,一点脑子都没有。”
送完客人回来的常明仁温声劝慰道,“那徐家人不争气,父亲何必如此动怒?经过这两年的事,我们早该认清现实,反正那又不是您的亲外孙,您又何必如此的真情实感呢?”
常会成知道儿子说的这些,才是最符合常氏一族利益的选择,他就是不甘心。
“是不是亲的,外人又不知道,只要皇上说是亲的,宗室玉牒上写着是亲的,他就是我常家的亲外孙。”
常明仁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好吧,是亲的又如何,谁让大姐既不像中宫那般厉害有手段,又不像人家生母那般攻于心计,浪费了她原有的大好局面。”
听到这话,常会成心中的愤怒和不甘顿时泄掉大半,有些无力的坐了回去。
“现在想想,你表姐死得那么早,真是太可惜了,要不然,现在将要临朝理政的人,还不知道是谁呢。”
想到近两年收到的消息,常明仁觉得,就算他那位白表姐仍在世,也不一定能像他父亲所认为得那样。
因为当今皇上若是个会受男女之情左右的人,就不会出现如今的局面,只能说是圣心难测,唯一可能肯定的是,原配嫡妻在皇上心中的位置,无人能比,与男女之情无关。
“我们再送个聪明的进宫,给你大姐固宠,你觉得如何?”
常明仁正在想着该如何劝他父亲放下曾经的心思,结果就听到这个提议,只觉得眼前一黑。
“爹,您没听大姐说,后宫现在已经有了一大批模仿白表姐的妃嫔,闹得皇上现在都不爱去后宫留宿了,还是您觉得咱家的哪位姑娘,能与皇后娘娘的手婉相媲美?”
就算他们常家真能出这么个人物,就凭人家皇后稳居中宫,与皇上有着二十年的结发之义,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也没资格与对方相抗衡。
在常明仁看来,与其盯着年近半百的皇上,还不如设法与太子拉近关系。
毕竟那位只有一位太子妃,太子妃娘家看着显赫,可她父母双亡,无至亲可依,唯一的弟弟还小,尚处寄人篱下的状态,不足为虑。
见他爹满脸的失望与不甘,常明仁提议道。
“爹,五皇子的年龄不小了,您不妨向皇上提议,请他带着五皇子一起去巡视西北边防?”
有些事明知不可敌,还非要凑上去,那叫找死,但是有些事情,该争取的还是要尽量争取,说不定会有什么意外收获呢。
这边的常氏父子还在商量着,将要如何说服皇上带五皇子同行一事,皇上那边抵挡不住郭锦昭的撒娇攻势,终于松口,答应带他一起去西北巡视边防,让小孩喜不自胜的跳了起来。
皇上见状,忍不住又泼上一瓢冷水。
“前提是你要先获得你姐的同意,太子妃若不同意,你就不能去,你也不能怨朕说话不算话。”
郭锦昭的一张小脸迅速皱了起来,“您是皇上,是金口谕言,我姐肯定不会反对,为什么非要得到她的同意呢?”
看着他那敢怒不敢言的小模样,皇上的心情非常好,慢悠悠的喝了一口茶道。
“咱这是家事,要尊重所有家人的意见,不来金口谕言的那套,必须是你姐亲口说,她真心同意你去,朕才能带上你。”
柳明月笑看着皇上逗小孩,知道在这件事情上,皇上绝对不会拒绝带上郭锦昭,太子妃也不会真心反对这件事。
毕竟郭锦昭就像是用来展现皇上如何优先郭家遗孤的一面旗帜,带他一起去西北,能为皇上整合西北边防军一事,带去极大方便。
太子妃不会拒绝,是因为她父亲已经去了,难免会人走茶凉,而她弟弟却完美继承了他们父亲的作战天赋,她当然希望弟弟不要错过这次可以增长风闻,还能彰显存在的机会。
正当众人在坤元宫说笑时,有内侍过来通报,说是大皇子和二皇子匆匆进宫求见。
皇上不用多想,就知道他那两个儿子是来干什么的,也知道他们完全是因被人说动了心思,情绪激动之下,才敢这般匆匆进宫求见。
要不然,就凭那两人,根本没这个胆子,真是两个耳根子软的不争气玩意儿,不忠不悌,也不想想他们将要反对的都是什么人。
【作者有话说】
感谢在2024-08-13 22:38:24~2024-08-14 14:18:18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正必宜4瓶;流心2瓶;一只咸鱼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大皇子和二皇子都是皇上与原主成亲前,别人送的女人生的孩子,那时候他自己过得朝不保夕,想的是好歹留个根,死后也有人祭祀香火,也就什么都不在乎。
两个皇子生母身份都有些不堪,皇上当年连这两个孩子是不是他的,都不那么确定,也不那么在意,更没什么时间和精力关注这两个孩子,当然也就谈不上有多上心。
原主嫁给皇上后,不说对这两个孩子视如己出,但是绝对有够关照,所以他们才能平安长大成人,而不是像三皇子那样夭折。
只是这两个皇子既不知感念嫡母对他们的养育之恩,也不曾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尴尬之处,在他们的父亲当皇上后,那野心也跟着膨胀,对太子这个中宫嫡子的身份地位,抱以羡慕嫉妒恨的态度。
他们以为自己的父亲是因太过忙碌,没空与他们相处,他们的生母又不受宠爱,才导致父子感情淡漠疏离,却不知道皇上对他们的出身其实一直心存芥蒂。
也就原主心善大度,觉得稚子无辜,愿意庇护他们,才让他们一直活在自以为是的世界中,没有察觉到父亲对他们的真实态度。
要不然,在皇上作为开国之君,尤缺忠心可靠的得力帮手的情况下,怎么也不至于弃用两个成年皇子。
两位皇子与外人,可能还都认为皇上是因担心他们入朝掌权,会给太子的地位造成威胁,才不愿意重用他们。
却不知道皇上看到他们,就会懊恼自己当年太过草率,从而给自己留下这么两个难以安置的儿子。
他拿命拼,一路受了无数次死里逃生,吃了无数的苦,才成为这天下之主,他连老家的那些与他关系不和的至亲手足,都不想荫庇,不愿让他们坐享其成,跟着沾光。
若是让外人的血脉混淆了他的血脉,当上皇子,被封为亲王,甚至是染指他的皇位,世代尽享他辛苦得来的荣耀,让他如何甘心?
大公主也是类似身份,不过她是个女儿,即便不是他亲生的,他就当是收个养女,能用来联姻,他倒是没什么好芥蒂的。
儿子就有些麻烦了,尤其还是这么两个不懂事、不知道感恩的玩意儿。
不过外人显然都不知道他的这些心事,此时听到他们求见,皇上再怎么不悦,也得去应付一下。
毕竟他要面子,不能让人知道他这个皇上曾有过的那些不光彩经历。
“父皇,您怎么能让母后临朝理政呢?再怎么说,她都只是一介女流之辈,这样岂不是让天下人看笑话?”
皇上目光锐利得看着眼前的长子,“你口的女流之辈,正是辛苦将你们养育成人的嫡母,你确定,你有资格这么说她?”
满脸急切之色的大皇子闻言,不禁有些语塞,有心虚的低下头,二皇上赶紧接过话道。
“父皇,大哥也是因为太过担心,才会一时失言,我们也是因为担心您的这个决定,会将母后推到风口浪尖上,惹来朝野上下的非议,才想劝您收回成命。”
不得不说,这个二皇子还真没辜负他为自己打造的文学青年人设,同样的话,从他口中讲出来,委婉多了。
皇上不动声色的问道,“说到底,就是连你们都不愿看到你们母后代朕理政,怎么,你们觉得自己更适合这个位置?”
二皇子低下头,大皇子有些紧张,还是鼓起勇气道。
“父皇担心四弟年纪小,担不起这个重任,才选择母后,可母后毕竟是妇道人家,难以服众,儿臣虽然不才,但是愿意一试。”
皇上将目光转向二皇子,“老二,依你所见,谁更合适?”
听到皇上的语气还算温和,没有因老大的话动怒的样子,二皇子的心中踏实了不少。
“儿臣觉得,大哥说得在理,不过他一向在府内深居简出,对朝中的人和事,都不太了解,恐怕也难以担此重任。”
大皇子闻言,迅速对其怒目而视,虽然对方没有直接点出他腿有残疾,但其句句都在暗指这点,毕竟谁都知道,他正是因为腿有残疾,才深居简出。
看着这么两个毫无自知之明,却因皇子身份而狂妄自大的儿子,皇上对他们更觉厌烦。
要不是看这两个蠢东西的长相,分别与他印象不深的那对父母的长相,似乎存在那么两三分的相似,让他觉得,他们有大概率是亲生的,他早就忍不下了。
“所以,你想告诉朕,你对朝中的人与事,一直很关注、很了解?”
听出皇上话中的冷意,二皇子顿时被吓得脸色苍白,赶紧为自己辩解。
“请父皇恕罪,是儿臣一时失言,说错了话,儿臣是因朋友较多,偶尔会听他们提及几句,才自认比大哥知道的多些,儿臣绝对不敢私自窥探宫中的一切。”
皇上冷哼了一声道,“不敢就好,你们都给朕收好各自的那点小心思,莫要在人前显露出来,以免让人贻大笑大方。”
听到这番毫不留情面的训斥,大皇子深感委屈的抬头。
“父皇,儿臣是因想为您、为朝廷分忧,才来见您,绝无私心,求父皇明鉴!”
二皇子也赶紧伏身道,“求父皇明鉴!”
“朕不需要,朝廷也不需要你们帮忙分忧,朕离开京城的这段时间里,老大,你好好在家休养身体,老二,你给朕老老实实的留在府里读书,莫要出去呼朋引伴,都不要去惦记那些与你们无关的人与事,若有违背,等朕回来,定不轻饶!”
听到这番相当于是将他们禁足的圣谕,两位皇子可谓是心如死灰,浑身都失去力气,还要强打起精神领旨谢恩。
来时有多激动和兴奋的两人,离开时就有多么失落和狼狈,这一前后变化,当然都有落到有心人的眼中。
何晋英是从外地被召入京中,空降右丞相之位的。
虽有京中的故交和学生,及时为他介绍朝野上下的各种信息,也包括一些皇上的家事,如皇上的子女与后妃的信息。
但他进京的时间毕竟太短,又因是匆匆接手右丞相留下的烂摊子,甚至还要参与到那一波遭清洗的官员案子中,能用来亲自确认和了解相关信息的时间不多。
作为一位儒学大家,不管从哪方面讲,他都不可能像崔丞相那个老狐狸般,直接对皇后将要临朝理政一事不置一辞。
可是当他接收到各方传来的反馈,发现事情的发展,远不像他所预期的那样时,才意识到一个事实,就是他对皇上一大家子的情况不够了解,差点因此而坏事。
“早在江城时,老夫就曾听闻皇后的贤名,如今看来,皇后可能比老夫所知道的,还要更加贤能,不知许贤弟可了解?”
许学士皱眉思索了一会儿,才回道,“不瞒何公,下官对皇后的印象不太深,虽然她曾做过几件引得一时热议的事,但在其它时间,各方面传出的信息,都是皇后做事贤良大度,待人宽和仁慈。”
想了下,他又补充了几句。
“下官有个侄女,是后宫的昭仪娘娘,据她偶尔跟家里人提及几句,所透露出的信息看,皇后娘娘真的是位德才兼备,很重礼规,处事大公无私的贤良人,深受皇上信重。”
从他们许家的亲自经历来看,皇后绝对大公无私,查出后宫妃嫔的把柄,没有留着钳制他人,而是如实禀报给皇上,让他们许家和赵家都大出血。
说句大敬的,别说皇上,若是他有这么一位‘无私’的夫人,他也会很信任对方,比对任何人都信任。
何晋英想的则是,能让后宫妃嫔都能如此认可皇后的品性,看来那位的品德确实很出众,就是目前还不确定对方到底有什么样的才能。
“大公无私好啊,眼看皇上心意已定,吾等就算对此略有微词,也难以让皇上改变主意,知道皇后娘娘具有如此优秀的品格,老夫这心里就踏实多了。”
至于许学士提到的那几件曾引起热议的事,何晋英早听人说过,就没再多问。
而他毕竟是后来者,还没有人跟他提起皇上、皇后早在近两年前,就开始为组建船队出海的计划做准备,以及中宫在去年中秋后,撒出上百万银两在集庆造船的事。
当一些不死心的人,还在试图挣扎时,皇上与皇后在随后的朝议上,直接双双临朝的一幕,让所有人都不得不彻底接受事实。
柳明月是真没想到,自己这辈子竟然还有这么一日,哪怕她是坐在龙椅旁的加座上,也能感受到类似‘高高在上’‘一览众山小’的上位者心理。
不过她可没有因此而感到志得意满,表面上端着八风不动,十分淡定的架势,心中却有些战战兢兢,很担心自己会在如此庄严肃穆的场合露怯。
当她在下朝后,将自己的这些心些体会讲出来时,皇上直接朗声大笑起来,笑完才安抚道。
“皇后不必太过拘谨,毕竟是初次面对这种场合,会有如此反应,实属正常,多去几次,适应了就好。”
柳明月故作好奇得问道,“臣妾好奇的是,不知皇上初次上朝时,有何体会?”
面对这个问题,皇上脸上的笑容顿时一凝,他之所以觉得好笑,正因皇后说得那些,与他当年初次上朝时的感受如出一辙。
所以他才会在听到另一个人,也深刻体会到了他当时的紧张、拘谨和自我怀疑时,感到很好笑,不止是笑现在的皇后,也是在笑那时的自己。
当然,这个真相,他就不想让皇后知道了。
“朕当年当然不会像皇后这般,毕竟朕可是指挥过千军万马的人,朝堂上的这点人算什么?”
事实上当皇帝和当将军,完全是两码事,当将军需要的是令出则行,他手下的将士会毫不犹豫的英勇执行他下达的军令。
当皇帝却需和一群人斗智,其中大半都是这天下最聪明、最有学问的那一小撮人,而他却是个没进过书院门的大老粗,这其中的压力之大,旁人很难理解。
不过皇后现在显然已经体会到了,才会感受到与当年的他一样的压力,进而生出一样的心理反应。
柳明月却已大概猜到皇上在高兴什么,不过她还是忍不住感慨道。
“陛下这个皇帝,当得真是太不容易了,依臣妾看,那些个大人,简直是人均都长了八百个心眼子,说个话都拐弯抹角的,让人看着都累。”
皇上对此深以为然,“皇后说得甚是,朕这些年,硬是被这些人给磨得脾气都好了许多,真是太不容易了啊。”
想到自己即将暂时摆脱朝堂上的那些极其考验耐心的人与事,皇上突然对西北之行格外期待起来,类似那种迫不及待的想要出去放风的心态。
【作者有话说】
太子这两天的情绪一直有些失落,柳明月有看在眼里,但她一直没有主动问,直到对方实在忍不下去后,主动开口。
“母后,儿臣当然不反对父皇的决定,也不认为您身为女子,不该代理朝政,儿臣有些在意的是,是不是父皇认为儿臣不堪重用,才会选择您?”
这话绝对不是两三年前的太子会说的话,毕竟他在当年深受儒学思想影响,认为女子该遵守三纳五常,认可男尊女卑的当下社会观念。
柳明月来后,一直利用时人重‘孝悌’这一点,不动声色的对其施加影响,试图改变他曾经的一些观念。
如今看来,她的改造效果是有的,要是搁她初来的那一年,遇上这件事,太子绝对会跳得比谁都高,都用不着别人在他耳边窜掇。
而太子会问出这种话,对此事感到难以释怀,则表明,她的改造效果虽有效却不彻底,在他的心中,依旧还存在根深蒂固的男本位思想。
“境文,你要明白一件事,我是你父皇的原配正妻,与你父皇结发二十载,为他生儿育女,陪他从微末之时,走到现在尊荣加身,我对你父皇的心意始终如一,哪怕他有过很多其他女人,可是对他而言,那些女人都无法与我这个妻子相提并论,因为只有我们夫妻,才是彼此能以后背相托付的人。”
虽然柳明月自己都不相信的这番话,她更相信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好坏,往往取决于双方的利益方向,但这并不妨碍她将这段话说得情真意切。
毕竟除了最后面的那句话,以原主的所作所为,绝对说得起前面的那些话,太子显然还有没反应过来,没能领会到她话中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