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人!快来人!”
李亨连连摇头,眼神散乱。
他不相信自己会做出这样的事情!他绝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李亨猛地回神,顾不得臂膀的刺痛,反身扑到亭边。伴随着高力士尖锐的“护驾”声,李亨认出了水幕上那个说话的男人。他指着石潭,高声呵道:
“这是史思明!这是史思明!”
对!安史之乱、安史之乱。
这安禄山倒是提了,那史思明呢?!
众人心下一惊,李隆基三步并两步,探头望去——
只见水幕中,一个其貌不扬的突厥人身着战甲,手提砍刀。他看上去约莫六十岁,一张面孔长得甚是平淡,此刻却疾言厉色,横眉怒目,正是平卢兵马使、安禄山的同僚史思明!
安禄山“啊”得一声,猛地扑到石潭边。
就在他探出脑袋的那一刻,水幕再次发生变化——
镜头缓缓拉远,露出全貌。这原来是在军帐中,史思明站在帐子最前方,身侧都是满脸横肉的彪形大汉,看模样正是他军中的手下。
史思明的对面,正跪着一群人。
为首的男人身形肥胖,如一团融化的蜡油般跪在地上瑟瑟发抖。他缩着脖子哀求地望着史思明,声音虚弱、不停发颤:“大圣周王……你不是来救我的吗?看在太上皇的情面上,你、你就饶了我吧!我愿上表称臣、奉上玉玺,拜你为帝!”
“啊!我儿!”安禄山大喝出声,既惊又痛。
那个跪在地上对史思明苦苦哀求的男人,正是他的儿子安庆绪。安庆绪此刻哪里有刺杀安禄山时的得意傲慢,他畏缩在尘土里,如一只哈巴狗般对着史思明奴颜卑屈、百般乞讨。
安禄山又气又恨。
他才从被儿子宰了的悲痛中恢复过来,这会儿又要看着儿子被人宰!
贼老娘的,他老安家真是倒了血霉!
安禄山心痛如绞,但在场其他人却松了口气。
的确是皇上杀了皇上……不过都是伪皇,无人在意。
太子李亨激烈喘气。
大起大落间,他像是被瞬间抽干了力气,手臂一软,靠着亭栏的身子缓缓滑落……
或许是出于心虚,李隆基这次居然伸手捞住了儿子。
李亨恍恍惚惚地抬起头,看到刺目的明黄,他虚弱地喊了一声“父皇”。
他知道自己此刻应该说些博得怜爱的话语,又或者干脆哭几声……但不知为何,李亨却觉得无比疲惫,像是肩上压着山、嘴里堵着绳,他无法开口,也不愿开口。
他蓦地想起了那个夜晚,那个太子妃哭着收下和离书的夜晚。
韦氏攥着和离书,声声凄厉“我父兄清白”。而他背对着她,连说一句“我都知道”也不敢,只能沉默地望着窗外,在哀戚的哭声中紧紧握拳。
他当时也很累,他现在也很累……他好像一直都这么累!
父皇啊……父皇!
李隆基尴尬挥退上前“救驾”的侍卫,亲自把李亨架到了椅子里。
见儿子垂泪不语,李隆基讪讪坐到李亨身边,拍着他的手背以示安抚。
李亨麻木地提起一个谦卑微笑,眼睛却始终没有望向李隆基,只是木然地盯着不远处的石潭:“父皇,我们接着看吧。”
“好、好。”李隆基赶紧应声。
见亭中父子气氛僵硬,众人心下叹息。但天家之事,他们做臣子的哪好插手。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都默契地调转目光,将注意力放回了逆贼“史思明”身上……
水幕中,安庆绪苦苦哀求,但史思明却不为所动。
他狞笑一声,将手中砍刀丢进一旁的卫兵怀里:“把他推出去,斩了!”
“周贽!周贽!”安庆绪被人架起,他急得两腿乱蹬,朝着熟人的方向拼命挥手呼救。
周贽一身戎装,如今身为史思明帐下宰相的他颇有地位。
听到安庆绪求救,周贽居然当真上前一步,向史思明拱手“求情”:“大王,安庆绪虽杀父夺位,但好歹也是大燕国君,怎能斩首呢?”
“是、是!周贽说得对!我当过大燕皇帝!你不能杀我!”安庆绪顿时狂喜。
史思明眸色渐深,向周贽的方向走了一步,阴恻恻道:“丞相,那你说,我当如何?”
周贽不慌不忙,淡定转身。迎着安庆绪感激的目光,他露出温和笑容,慢悠悠道:
“理、应、赐、死!”
史思明仰天大笑。
“宰相说得对!那就赐死——”
“来人!拿根麻绳,帮我们的陛下自缢吧!”
水幕光影渐渐散去,月兮的声音再次传来:
【刚才我们看到的是这场战争中的第二位主要叛贼,史思明。他是安史之乱后期叛军的主要领导人。】
【757年,安禄山死后,史思明投降大唐,而他的儿子安庆绪则继承了他的事业和军队。但安庆绪耽于安乐、不善作战,唐军趁此机会一鼓作气,收复众多失地。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领20万大军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胜利似乎即将到来!】
听到这里,石潭边众人纷纷屏住了呼吸。
武将们纷纷朝着郭子仪和李光弼投去赞许和钦佩的眼神,心里默默希望自己也能是那个“等”字中的一员。
但文臣们的脸色却有些复杂。听到这一段,他们习惯性地交流眼神,随后惊讶地发现,对面人的眼里也都压抑着阴云般的担忧——出于对字句的敏感,他们没有错过胜利后的“似乎”一词。
而且水幕的话语也颇多冲突。月兮先是说史思明乃战争后期主要叛将,但随即又说他投降大唐……事出反常必有妖,史思明投降之快,简直让人担心这就是一场阴谋!
想到这里,文臣们心里一沉。尽管他们也想从水幕中听到大获全胜的好消息,但大多数人还是为接下来的变故做好了心理准备。
【倘若这场战争可以到此结束,那唐王朝或许仍有喘息再起之机。可惜,史思明其人阴险狡诈、野心勃勃,他虽然表面归降唐廷,私下却不断招兵买马、与叛军多有来往。他的异常引起了唐肃宗和李光弼的怀疑,他们派出乌承恩伺机除掉史思明。但乌承恩行事不慎,不小心漏出马脚,最后被史思明所杀。】
众臣深深叹息。
就连安禄山都气得一锤泥地,咬牙切齿。
【758年,在邺城内被围攻的安庆绪派人向史思明求救,允诺以皇位相让。史思明趁机再反大唐、在魏州自立为王。魏州与邺城相距不远,都在河北,但史思明并没有急着出兵,尽管他想要大燕的皇位,但老奸巨猾的他在等一个更合适的时机。】
【很快,这个时机就到来了。】
【安庆绪守城不出,拼死顽抗。而唐军中亦是矛盾诸多,士气低迷。或许是对九位节度使齐聚一地感到不安,肃宗皇帝派遣阉宦鱼朝恩为观军容使,令他监军。在鱼朝恩的干扰下,各路官军不仅无统一指挥,行动还要处处受掣。李光弼被迫错失进攻史思明的好时机,而围攻安庆绪的二十万大军也是久攻不下,最后士乏卒疲。】
【见状,史思明果断出兵。他先是派遣精锐骑兵日夜袭扰,随后又派出死士抢夺粮饷,一番侵袭,令唐军人心涣散、疲惫不堪。759年的3月,史思明与唐军会战。前方,李光弼、鲁炅等人与史思明正面交战,双方激烈厮杀;后方,郭子仪排兵布阵、以期进攻。】
【可惜,时乖运拙,郭子仪还未来得及布阵完全,突然天色骤变、妖风突起。一时间,吹沙走石交横飞,两军皆惊,各自溃逃。这一战后,唐军元气大伤,各节度使相继领兵回属地,而郭子仪也只能退守河阳。】
听到这里,众人哗然。
而其中声音最大的要数两拨人:武将和太史局。
武将们最关注的莫过于战术,他们围着被天幕提到名字的李光弼和郭子仪议论纷纷,怎么进攻邺城、如何防备敌袭,会战如何布阵……武将们争执不休,恨不得当场拿来沙盘,各自演兵备战。
而这边的太史令也被文臣们团团围住。
太史局素来负责天文气象、历法推演之事。文臣们一会儿责备太史令挑选的动兵时日不对,一会儿又觉得是他们占卜气象的功力不足。气得太史令面红耳赤,恨不得当场拿来测盘一证清白……
臣子们故意围着郭子仪、李光弼、太史令三人争论不休,但众人心里一清二楚:邺城之败,说到底坏在擅权的宦官鱼朝恩,坏在多疑的肃宗李亨……但,有谁敢说呢?
谁敢当着高力士的面痛骂宦官?
谁敢转身指着太子的鼻子质问他为何偏信奸佞?
谁敢?谁敢?!
——玄宗敢!
李隆基豁然起身,亭内外几乎同时一静。
李隆基盯着李亨,一字一顿:“告诉朕,你是怎么想的?”
李亨嘴唇动了动,他惶然地盯着地面,摇了摇头。半晌,他似乎下定了决心,猛地抬头,迎着李隆基既惊又怒的眼神,高声道:“二兄!”
这一声,震惊四座。尽管李亨与李隆基目光相对,但所有人都知道那声“二兄”并不是在喊李隆基。众臣一时间战战兢兢,目光却不由瞥向那站在角落里的、真正的“二兄”——
高力士。
“二……兄?”
李隆基困惑地重复。
他的眉头先是缓缓蹙起,直到顺着李亨的视线望见高力士那身红色长袍,他的瞳孔像是被那身红衣点燃,顿时亮起熊熊怒火——
“荒唐!荒唐!”
李隆基愤怒咆哮,猛地抬手给了李亨一巴掌。他如被激怒的野兽般扶着桌子不停粗喘,颈侧的青筋如虬蛇般炸开游走。
李隆基扶着桌子深深吸气,试图平静下来。几秒后,他光速放弃压抑,任由怒火吞噬自己——他猛地掐住木桌边缘,用力一掀。
茶盏碗碟飞了出去,噼里啪啦地碎了一地,好些个果子糕点砸在了高力士身上,糊了他满头满脑、狼狈万分。
高力士又悔又急,心里暗恨太子竟扯自己下水。但面对盛怒的李隆基,高力士“砰”得一声下跪,面若金纸,浑身颤抖:“圣人!老奴、老奴对您、对大唐,都是忠心耿耿,绝无二心啊!”
简单的掀桌举动就耗尽了李隆基的全部力气,年迈的他不得不踉跄后退,跌坐回椅子,被迫平静。他审视着跪在远处的高力士,胸中怒气盈胀:
高力士素来为自己宠信,偶也参与裁决政事。王公贵族、皇亲国戚平日里自然对他另眼相看、多有奉承,诸王公主称他为阿翁,驸马大臣称他为爷——这些李隆基都知道,但当时听完,他不过一笑了之,从未放在心上……他以为高力士跟在自己身边时日已久,想必知道进退,可现在看来,这阉货知道个屁!
还有李亨……这个丢人现眼的玩意!
皇子、堂堂大唐太子,自己未来的接班人,居然会没脸没皮地冲高力士这个没根的阉货喊“二兄”?!他喊这一声“二兄”,将废太子李瑛置于何地?将自己这个父皇又置于何地?
李隆基越想越气,面色狰狞似欲择人而噬。
而李亨面色木然,他盯着跪在远处颤抖不停的高力士,又望了一眼亭外的文武众臣,突兀地冷笑一声,竟然开始直接点名李隆基宠信的宦官名单:“父皇,杨思勗任军中统帅;黎敬仁出使传令……”
“大胆!”李隆基怒喝出声,截断了李亨的话。
李隆基本想挥手打人,余光却见亭外众臣面色肃然。被文臣武将们盯着,他勉强压下手掌,冷着脸解释:
“杨思勗平定叛乱、忠心耿耿,他的骠骑大将军官职是他自己靠战功打下来的!黎敬仁救灾赈济、亦是实功……”
“噢……那牛仙童受贿……”
“朕不是让人杀了他吗?!”
“林招隐、贾奇俊……”
“够了!”
李隆基拍案而起,胸膛起伏不定。
李亨无所谓地跪了下去。
李隆基瞪着自己的儿子,咬牙切齿恨恨道:“朕心里都有分寸!你呢?”
“儿臣也有分寸。”李亨抬起头,第一次不愿示弱。
李隆基和李亨目光相对、火花四射,谁都不肯先移开视线。半晌后,李隆基因体力不支,率先眨了眨眼。
李隆基恼怒万分,一边靠向椅背,一边冷笑连连:
“行,那就让朕看看,你到底有没有分寸。”
【这场战役固然天时不利,但亦有人祸的原因,其中罪责最大的,当属宦官鱼朝恩。】
【我们前面说到,李亨是在宦官李辅国的建议下北上平叛、灵武即位,从某种程度上说,李辅国开了唐朝宦官拥立帝王的先河,自此之后,宦官权势愈胜,把控朝政、废立君主:代宗时宦官典掌枢密,德宗时宦官掌控禁军,而宪宗、敬宗皆死于宦官之手。】
【就连在最开始的肃宗李亨时期,随着宦官李辅国、鱼朝恩逐渐掌控兵权,就连肃宗也不得不避其锋芒。月兮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记载出自《太平广记》,不一定保真,大家可以当作野史杂谈。】
【鱼朝恩有一个小儿子鱼令徽,年仅十四五岁的时候就被皇帝特赐六品绿衣。但鱼朝恩仍不满足,他借口儿子官阶太低、受同僚欺负,他要求皇帝直接给儿子赏赐代表着三品以上的紫服金带。而当时皇帝还没说话,鱼朝恩直接下令让人拿来紫袍,让儿子当场穿上。皇帝明知不行却无可奈何,当着鱼朝恩的面,他只能强颜欢笑,夸赞紫袍与令徽十分相衬。】
李亨委顿于地、面如死灰。
而他身侧,李隆基语气嘲弄,阴阳怪气:
“显然,你挺没分寸。”
第15章 【纪实诗】杜甫石壕吏
嘲笑完儿子,李隆基神色一冷,杀意攀上他的脸庞:“废立君主、掌控兵权,这群阉货也配?”
李隆基伸脚踢了踢跪在地上的高力士,冷声道:“去把李辅国和鱼朝恩给朕带过来!”
高力士忙不迭地爬下台阶,因为太过匆忙,一个没留神,不小心碰了下跪在地上的李亨。
李亨刚一回神就对上了高力士那张面白无须的脸,他顿时勃然大怒,劈手夺过拂尘,发泄般地朝高力士身上抽去:
“阉货!阉货!李辅国!鱼朝恩!”
高力士哪敢反抗,捂着脑袋任由太子发泄。李隆基却看不下去了,他猛地起身,抬脚踹向李亨肩膀。
李亨一时不备,竟然被直接踹下了台阶,咕噜着滚进人群,被哥舒翰和李光弼眼明手快地一把扶住。
“圣人!”哥舒翰皱眉,看着暴躁失态的皇帝,有些失望。
见众臣围观,李隆基勉强收敛怒容。他先是背着手在亭中来回走了三四遭,随即猛地回身,目露希冀,望向众人:
“朕欲废太子,众卿何意?”
李隆基思来想去,觉得问题还是出在太子身上。
他本就对“太上皇”一事颇有微词,原本看在“长安收复、二宗还朝”的份上,李隆基勉为其难地容忍了李亨越殂代疱、私自继位的事情。但如今阉人之事一出,李隆基立刻又怒火中烧。
他望着躲在人堆里的李亨,越看越不顺眼——眼神躲躲闪闪,脊背畏畏缩缩,看上去就毫无主见、难成大统,难怪被两个阉人玩弄于股掌之中!
还是应该数罪并罚!
李隆基无视李亨绝望的目光,冲沉默不语的大臣们撑起一个笑,暗示道:“诸位爱卿意下如何?”
众人对视一眼,眼底都是无奈和失望。
又来了,又来了!
这才几年,圣人又要换太子了?!
上一次换太子,圣人把整个朝堂搅和得腥风血雨,切菜瓜似的连砍三个皇子。好不容易换完,大家以为圣人这回总该满意了、安分了,却不料他转头又暗示李林甫去排挤新太子、鼓励杨国忠给李亨穿小鞋。
似乎这还尤嫌不够,前几年圣人甚至荒唐到让贵妃认了个干儿子,对着那肥猪似的安禄山一口一个“禄儿”,疼爱得不得了。
太子李亨想见自己父皇要递牌子、等召见,还不一定能见上,那伪儿安禄山却能自由出入禁宫,甚至睡在贵妃榻旁……圣人到底什么毛病?!
众人心底深深叹气,谁都不想跟李隆基搭话。最后还是太子庶子韦述上前,勉强给了回应:
“敢问圣人属意何人?”
李隆基噎了一下,他满脑子都是废掉李亨,根本没来得及考虑新任继位人。他犹豫了下,不确定道:“荣王琬?仪王璲?颍王璬?”
众人面无表情。
李隆基尴尬一笑,声音一下子小了很多,干巴巴道:“朕的儿子还挺多的……”
“圣人!这又不是报菜名,这是选太子!”
监察御史邓景山终于看不下去了。
他排开人群,也不行礼,就直直对上李隆基的眼睛,丝毫没有掩饰面上的嘲弄:“圣人,恕臣直言,选谁都一样。”
“反正您也不会好好教!”
李隆基眼睛一瞪,一把掐住邓景山的肩膀,低声咆哮:“什么叫朕不会好好教?朕派了那么多贤臣良将给太子,指点他四书五经、文韬武功……这还不算好好教?!”
邓景山举起袖袍,慢条斯理地抹去脸上李隆基的唾沫,这才悠然道:
“敢问这一月以来,您见了太子几回?又见了安禄山几回?”
“……”
李隆基松开了邓景山,恼怒甩袖:“见朕几面,太子他就能懂事不成?!”
“好,那臣换个问题。”邓景山很是爽快。
他偏头思索了会儿,眼神落到了一旁瑟缩的安禄山身上,缓缓开口:
“敢问圣人,如今安禄山任何官职?”
“御史大夫,平卢、范阳节度使。”
“安禄山之子,安庆宗、安庆绪又任何职?”
李隆基不解地皱起眉,耐着性子回答:“朕记得好像是太仆卿,鸿胪卿?你问这些作甚?”
邓景山微微一笑,抛出最后一个问题:“那敢问圣人,太子如今在何部当差?”
“……”
李隆基神色逐渐僵硬。他垂目思索许久,小心试探:“吏部?”
邓景山面无表情。
“难不成是户部?”
邓景山摇了摇头。
“……刑部?”
亭外响起一片叹息。
在众人失望的目光中,李隆基有些局促地握了握拳,恼羞成怒地提高了声音:“怎么,难不成是在礼部?……工部!一定是工部!”
邓景山缓缓摇头,声音里多了丝怜悯:“太子没有当差。”
李隆基愣住了。
“另外,太子良娣已经怀胎十月,即将临盆……圣人可知此事?”
李隆基没有说话,但他的表情很好地说明了一切。
“臣问完了,请圣人降罪。”邓景山潇洒下跪,等着迎接李隆基的怒火。
“好、好……”
李隆基心底恨不得当场砍下这个刻薄臣子的脑袋,但迎着众人隐晦的不满视线,他不得不维持宽宏的形象,只能强笑着拉起邓景山,咬牙切齿地违心夸赞:
“好、好一个有犯无隐、忠君直言的贤臣!爱卿堪为魏徵第二,有臣如此,朕甚、喜、之!”
对上邓景山似笑非笑的眼神,李隆基胸口一闷,强颜欢笑:“朕刚才不过玩笑而已,太子乃一国储君,怎可随意更动?”
“朕不过是借机试探诸位爱卿,望诸位能以邓爱卿为表率,直言极谏、尽心于朕。朕好贤求治,必定虚怀纳谏。”
说罢,李隆基微笑地望向亭外臣子——按照往常的套路,这时候大臣们应该心领神会地上前给李隆基递台阶,说些“圣人圣明”“臣等遵旨”之类的场面话,配合李隆基把气氛圆回来。
但今天,满院的文臣武将突然同时耳聋眼瞎,闭嘴不言。
武将们直挺挺盯着地面,直接回避了李隆基暗示的眼神。而文臣们或举杯喝茶或四顾张望,察言观色的人精仿佛此刻都退化成了不懂眼色的木头……
北风呼啸,风冷如割,李隆基突然觉得脸上有点疼。
眼见无人接话,李隆基只能强忍怒气自己圆场。他环视全场,一眼相中了躲在人群后的李亨,决定拿儿子泄火:
“太子!”
李隆基揪出了脸上泪痕未干的李亨,看着自家儿子的怂样,李隆基恨铁不成钢:“虽说朕亲自教导你的次数不多,但朕之言行表率可是举目即见,你就不能动动脑子,从朕身上学着点?”
李亨抬头,还未张口,就听石潭水幕处悠悠传来声音:
【或许是上行下效,李亨对于宦官的依赖也离不开李隆基的“言传身教”。说起唐之宦官擅权之罪,后世普遍认为始于玄宗时期。是的,又是我们的玄宗李隆基——权臣、外戚、女祸、宦乱,他以一举之力全部包揽。玄宗真不愧是皇帝犯错的集大成者!】
“是,父皇,儿臣还是得多向您学习。”
李亨低眉敛目,恭敬应下。
李隆基面色一僵,眉心直跳。
眼见天家父子就要大打出手,郭子仪赶紧上前插进两人中间,好说歹说、半拖半劝地把李隆基扶回亭子:
“圣人,您先听听水幕,看看是哪个不长眼的阉宦污了您的圣名,也好防范万一。”
李隆基勉强点头,杀意凛然地望向水幕——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宦官监军,为害甚大。最初,在安禄山挥兵直入的紧急关头,唐玄宗临时招募兵士十一万人,令李琬和高仙芝为将、宦官边令诚为监军出征。当时,东都守将封常清战败,退入陕州,与高仙芝商议,退守潼关,保卫西京。这原本是十分明智的决策,但宦官边令诚因为索贿不成,竟向玄宗进谗言诬陷将领。】
【边令诚先是构陷封常清夸大敌情、动摇军心,随后又指责高仙芝放弃陕地,克扣军饷。唐玄宗听信谗言,令边令诚在军中杀死二将。高仙芝死前悲痛长呼:“我遇敌而退,死则宜矣。今上戴天,下履地,谓我盗减粮赐则诬也。”士卒皆呼冤枉。】
水幕上,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头颅被士兵们捧在怀中,他们目光愤愤,望着最前方耀武扬威的黑衣太监。
边令诚穿着一身监军的黑袍,那眯缝的眼睛时不时闪过狡诈的冷光,活脱脱一只无毛的狐狸。
边令诚站在高台上俯视着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尸体,把玩着手中的金色令牌,神色冷漠而傲慢。
士兵们愤怒的呼喊并没有让边令诚害怕,他慢条斯理地一抬手,一群持刀护卫立刻拔刀挡在了他的面前,冰冷的刀锋对准了这群保家卫国的士兵。
“杂家是奉皇命行事。”
边令诚弹了弹手上的令牌,施舍般地抛出一句解释:“高仙芝怠战,理当斩首示……”
“你懂个屁!”
“阉人胡说!”
“高将军有没有怠战,我们打仗的难道不知道?!”
边令诚的话说到一半就被激动的将士们打断了。眼泪冲刷着他们沾满灰尘的面庞,那一对对眼眸却亮起了愤怒的火光。
群情激奋间,不知是谁先扬天高呼——
“将军冤也!将军冤也!”
这一声“将军冤也”如石落潭,瞬间激起万千回声。
先是一个人在喊,然后是十个人在喊,最后是一百人、一千人、一万人……整个军营里都回荡着地动山摇般的悲痛高呼——
“将军冤也!”
直到这时,边令诚刻薄的脸上终于出现了一丝惊恐。他将李隆基给他令牌高高举起,企图用这块冰冷的小令牌抵御千万将士的怒火。
“快走吧,边大人。”一旁的侍卫急切出声,额头滴落冷汗。
边令诚踉跄后退一步,目光不由望向高仙芝的头颅,恰好对上那血污面孔间瞪得极大的黑白眼眸——他居然不肯瞑目!
边令诚咬了咬牙,在侍卫的护送下,匆匆离开高台……
【两位将领被冤杀,极大地动摇了军心,对平定安史之乱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两员忠贞爱国的武将未能战死沙场,却惨遭宦官毒手、含冤而死,当真可惜可叹,令人悲恨。】
“噗通。”
角落里突然传来一声跌倒的声音。
众人闻讯望去,只见一个穿着青袍的小太监摔在雪地里。那个小太监见众人望向他,猛地撩起袖袍盖在脸上,慌不择路地向院外冲去。
巧合的是,高力士正好带着一队侍卫押着李辅国和鱼朝恩进门。这小太监捂脸跑路,一时不察竟然撞进了高力士怀里,一时间双方人仰马翻,高力士倒在雪地里痛骂不休,而侍卫则把这莽撞的小太监一脚踢翻,制服在地。
“哎哟,是哪个不长眼的!”
高力士被人扶起,一把掐住小太监的下巴。小太监吓得浑身颤抖,手脚乱挥。但奇怪的是,尽管下巴都被掐紫了,可这小太监死活不肯抬头,拼命把脑袋往胸口藏。高力士不耐烦地给两旁的侍卫使了个颜色,三人同时动手,总算把这小太监的掰正了脑袋——
“边令诚?你跑什么?”
被叫出名字的那刻,边令诚两腿一蹬,骤然脱力,面露绝望。
“边、令、诚?”
听到这个名字,封常清猛地回头。他大步上前,揪着边令诚的后脖颈,像拖死猪般将这小太监拖回石潭边。
封常清看了看水幕上那脱毛狐狸般的黑衣太监,又比对了下面前青衣太监那细长的眼睛,冷笑不止:
“当真是上天助我大唐——边令诚,今日就是你死期!”
语毕,封常清猛地挥拳。
沙包大的拳头正中边令诚那讨人厌的眯缝眼。边令诚惨叫一声,竟然被打得倒飞出去,在和着烂泥的雪地里滚了两三圈才堪堪停下。
边令诚头晕目眩,还没来得及求饶,背上又不知被谁重重踹了一脚,登时扑棱着向前飞出,顺着雪地滑出老远,血和烂泥糊了个满头满脸。边令诚吐掉嘴里烂泥,才抬起头,恰恰又对上封常清举起的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