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年代回国建厂—— by木头山
木头山  发于:2024年04月30日

关灯
护眼

尽管小一些,但是不妨碍骑啊,尤其是对于女同志来说,二八大杠太大,遇到紧急情况,就算刹住车了,也容易因为腿支撑不到地而摔倒。
这辆自行车完全没有这样的问题,小个子也可以轻松支撑。
尤其是这个华国红,简直不要太好看!必须要买这辆华国红的。
在场大部分的人都表示喜欢华国红,只有一小部分喜欢其他颜色。
李麦芒赶紧调整生产,一半华国红,一半其他颜色,免得其他颜色生产太多,到时候堆积起来没办法卖出去。
车子既然生产出来了,那么下一步当然是要卖出去。
现在买东西都是统一去供销社的,尤其是这样的大件,只有县里和市里的供销社才有卖。
李麦芒的思路也是这样的,把车子直接拉到市里供销社卖,不要票,定价九十九,试水之后,慢慢看能不能铺到全国,毕竟,他们这个厂子产量还是挺大的。
“那怎么行!”孙县长直接否定了李麦芒的想法。
“你看,你的工厂是建在咱们楼县的吧,你也算是半个咱们楼县人,咱们楼县供销社怎么能没咱们本地的自行车呢,我觉得,应该在咱们楼县供销社也卖。”
要不是避嫌,孙星早就在厂里买自行车了。
“但是……咱们县毕竟是贫困县,不太合适吧。”
“正因为是贫困县!我们才更需要这样便宜的自行车,一百七十块,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不是一笔小钱,能省下将近一半的钱,这才是大家需要的自行车。”
孙星当然知道,县里普遍收入不高,工人也没多少,大多都是到煤矿挖煤的工人,用命挣钱。
可是大家为什么拼命的挣钱,不就是为了能过上好日子,什么是好日子,吃好喝好,穿好用好。
能用便宜的价格买自行车,他觉得,对于楼县的老百姓来说很重要。
如果以后大家知道这么便宜的自行车,是他们楼县生产的,但是楼县却买不到,他是会被大家戳脊梁骨的。
李麦芒被孙星说服,在楼县的供销社留留一部分卖。
第一天生产的三千多辆,还没等入库呢,就被内部人员买走了近一百辆,还没买的工人也是急,准备等到周六放假立刻回家拿钱买车。
来培训的老师傅们、保安、工人,不少都用自己的员工折扣买了辆车。
也别嫌员工只有一辆车的折扣少,如果不限制数量,真有人敢直接从厂里倒买倒卖。
总有人觉得,这个年代的人单纯、真诚,其实人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以前没有那么无孔不入的报道,许多事情只在小小的范围内流传。
有不少拿公家贴补自家的人,还有磨洋工的,许多国营工厂办到最后办不下去,除了不思进取,工艺落后之外,这些编制内的工人们也是功不可没。
问题也出现了,这么多自行车,同一个厂生产的,尽管有九种颜色,那也很容易重复。
大家又都住在一起,车都停在一起,很容易弄混,每天拿着钥匙捅咕别人自行车锁的不在少数。
不是想偷车,而是就算自己车停在这里,等到之后又有车停在这附近,挨的这么近,找错很正常。
于是就有女同志在自己闲暇的时候,用碎布头给自己的车缝个坐垫,缝个车把手套什么的。
这个,李麦芒不会做,手工不堪入目的她在村子里找了位大姐,帮她和罗小田一人做了一个生肖玩偶,挂在车把上。
她也有一辆自行车,车后座绑着厚实的海绵垫子,可以载着罗小田到处转来转去。
她带着罗小田去村里每个救济过小田的家里,给他们报销这段时间罗小田的花销。
“哎呀,我们不能要!这不是让我们被村里人戳脊梁骨嘛,托你的福,我儿子在工厂上班,我要是再要钱,那我成什么人了。”
“大娘,不是这么算的,小田毕竟在你家吃住了一段时间,而且还有别的家呢,大家都不要,那些家里没人在工厂,又实在生活困难的人,他们怎么办呀。”
李麦芒这么一说,老太太面露难色,他们村子还确实有这样的家,老太太犹豫许久才收下李麦芒准备的五块钱。
这个五块钱是根据市价来定的,绝对只多不少。
等李麦芒离开之后,老太太小声嘀咕着说:“什么大娘,错辈分啦,你得叫我奶奶嘞。”
按理,李麦芒和罗小田同辈,得叫她奶奶才行,可是李麦芒的气场太强,叫她大娘,别说别人,就是她自己,不仔细排辈的话,也觉得理所当然呢。
接着去下一家,也是同样的说辞。
“你们家吃的什么呀,好香啊,像是槐花的味道。”槐花味,李麦芒已经很久没闻到了。
在孤儿院的时候,孤儿院的附近就有槐树,每到槐花开的时候,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候,因为可以加餐。
而工作之后,她就再也没有闻过槐花香,没有吃过槐花了。
“对,槐花饼子,要不,给你们来点?”女人迟疑的说,她也不太确定,外国人吃不吃的惯这个。
李麦芒忙不迭的点头,四个饼子,罗小田坐在后座上拿着。
到厂子之后,一人两个,李麦芒吃着回办公室,罗小田吃着回宿舍,她每天可以看一个小时的电视,马上就要到她喜欢的霍元甲了,得快点回去呢。
还没走到地方呢,就被几个女工拦下来问:“小田,你吃的槐花饼食堂还有吗?”
罗小田作为工厂里唯一的孩子,平时就有许多工人喜欢逗她,包括她的衣服破了,都是工厂里的女工帮她补的。
李麦芒倒是想直接扔了换新的,扔的时候被其他人看到,拿在手里一看,就是裂了个口子,甚至都不用多打补丁,直接缝上就行。
自此,大家嘴里虽然不说,在不少人心里,李麦芒已经成浪费的人,当然,也有更多的人羡慕李麦芒有钱,破这么点口子就直接买新的。
这就是新旧观念的不同,等到几十年后,衣服破了就不穿了,而不是去补,是大家的一致观念。
衣服比较便宜,大家都不穿补丁衣服,再加上想要补的好看,专门找人补衣服的钱说不定比衣服本身都要贵,种种原因,造成大家更倾向于直接不穿。
因为这些事,一来二去的,罗小田就和厂里的工人们都熟悉了。
罗小田拿着饼子,摇摇头:“不是食堂的,是香香婶子家的,今天姐姐带我去香香婶子家,香香婶子给的。”
几个女工对视一眼,现在是中午午饭时间,午饭时间有两个小时,吃完饭还能遛遛弯,说说话。
这个时间佩戴工牌,也可以随意进出工厂。
食堂的饭菜确实好吃,只是这槐花只有这个季节有,一年就这么一次,也不能错过呀,她们就打算一起去罗小田口中的香香婶子家买点槐花饼吃。
“跟美丽一起去,她是罗村本地人,她肯定知道香香婶子家在哪。”
“对对对。”几人跟罗小田告别,就跑着去找罗美丽。
罗小田啃一口饼子,继续回宿舍,还小跑起来,耽误的这段时间,不知道霍元甲大侠开始没,要是错过就可惜了。
办公室里,李麦芒在计算,她在计算下一个工厂解锁需要多久,更重要的是,下个工厂是解锁新的序列,还是继续解锁童车的下一级。
这时候,厂里的老会计带着账本过来了,再过几天,就是厂里发工资的时间,他得问问,这工资什么时候到账。
工厂卖自行车的钱还没到账,现在只有出账,没有进账,账目上李麦芒用来采购原料的钱是不能随便动的,动也要提前审批。
四百多个工人,每个工人每个月二十多,现在没加班,就没加班费,总共算下来就是将近一万五,李麦芒从保险柜里拿出来两万,先垫上。
工厂的地皮,厂房这些,都是楼县投入的,他们这毕竟是个合资工厂,总不能什么都让李麦芒一个人掏钱。
设备和前期的支出这些就是李麦芒投入的,尤其是设备,这在投入分成里占大头,当然,合同之后的投入,以后是要平账的。
“发工资之后的那个星期,我估计大部分人都会回家,那段时间要让安保他们多留心厂里的安全问题,别被人偷了。”
“您放心吧。”
这段时间,虽然周日会有人回家,但那都是少数,很多人知道,自己就算是回家了,恐怕家里也没有自己住的地方了,还不如不回去,等到发工资回去一次,工资上交一部分。
工厂里大部分都是还没结婚的年轻人,上交工资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这个年代,还没结婚的孩子都会把工资上交,家里统一分配,将来结婚的时候拿出来。
何多多就是这样的想法,所以在拿到工资之后,就格外的期盼周六的到来,因为周六上完班,傍晚就会有一趟公交车从他们厂开到县里。

第10章 投入市场
没错,李麦芒毕业之后,她也非常痛恨单休,但是国内正式实施双休,是在九五年之后,在此之前,所有的地方都是单休,包括他们工厂。
到了周六,五点下班,五点半大卡车就在工厂外面等了,五点四十准时发车回县城,再晚的话,天都要黑了。
三百名县城的工人,所有人都挤在车上,车两边绑着几十辆自行车,这自行车都是用家里的钱买的,自然也要带回家。
有的人已经提前把车子带回家了,他们是最后一批,在工厂上班,也用不到自行车,放假回家有公交车。
公交车在县里的公交站停下,有些人的家人过来接他们,有些人要自己骑自行车回家。
何多多的父亲把着自行车,正在公交站这里等着她呢,这么晚了,一个女孩子单独回家也不安全。
这自行车还是借同事的,她家还没买,因为她哥年纪大了,眼看着快要结婚了,她爸妈想等那时候买辆新的,新媳妇家里也能高兴些。
这次何多多买自行车,是她自己求来的,她爸爸更倾向于买早就成名的大牌子,永久、凤凰之类的。
而且这样的自行车大,他觉得用处肯定也比小自行车大。
看到何多多推过来的自行车,昏暗的灯光下,他有些不太喜欢,确实是小,童车就是童车。
“走,赶快回家,你妈还等着咱们呢,今天特地割了点肉,庆祝你第一次拿工资。”
何多多没看出何爸的不喜欢,兴高采烈的骑上自行车,跟何爸一前一后的回家。
二八大杠车轮大,脚蹬子踩过一圈,跑出的距离自然也比小尺寸的轮胎远。
何爸在前面蹬的飞快,何多多也只能跟在后面也骑的飞快。
但是也没被甩出去多远,尤其是她家还有一段上坡路,何多多就是在这段上坡路追上来的。
二八大杠有很多优点,速度快、载重高、皮实耐操,但是也有缺点,太大、自重高,尤其是自重高,导致上坡困难加倍。
相比之下,自重小很多,轻巧灵便的麦芒自行车就更容易上坡。
回到家里,全家都迎出来,想看看家里新买的自行车怎么样,何爸则是去隔壁还车。
“晚上看不太清楚,等到明天白天你们再看,我特地选的红色,可好看了呢。”
“我知道!上面还有五角星对不对!我之前去接琳琳的时候,她们厂里就有个女孩骑的这个车,确实漂亮,大家都看呢。”
何大哥很高兴,因为琳琳也跟他说过,喜欢这辆车,尤其是这辆车相比二八大杠,适合更多人的身高。
第二天,看着院子停在何家门口的红色自行车,院里的人都知道,何家小女儿回来了。
在小地方,消息传递的快的很,何多多在麦芒自行车厂上班,麦芒自行车厂新出的小自行车,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大家都知道了。
白天,自行车的红才能真正的看出来,在一众黑色的二八大杠中极为显眼。
“老何家的,你家的那两个辅助轮能卖给我吗,我出一块钱。”
“一块钱你就想买,把人家当冤大头呢,我出两块钱,现在都这个价。”
何妈没想到居然还有人买辅助轮,昨天何多多回来的时候,家里人看到多出来的辅助轮,还觉得这东西多余碍事呢。
“你们买辅助轮干什么?”
“你不知道啊?”一个街坊诧异的说。
“这两个辅助轮,反过来,搭在一起,正好可以做个小三轮的后轮子,搭块木板,前面再找个轮子,一个小孩坐的滑动三轮就成了。”
现在的小孩子,玩具少的可怜,基础的生活物资还没办法保证呢,生产小孩子玩具的就更少了。
这时候的玩具大多是自制的,从麦芒好好的童车被当成大人车使用就可以看出来,现在大家还顾不上小孩子的乐趣。
而这个辅助轮,拆下来,做成小孩子的三轮车简直再好不过了。
“姐姐,姐姐,你的车子能让我骑骑吗?”缠着何多多的小孩是她表姐的孩子。
她表姐比她大十岁,这孩子现在都已经十一岁了,小学四年级,男孩子发育晚,这孩子这会儿才一米三左右,
何多多看向她妈,见她妈允许,才答应下来:“好好好,你等会儿,我帮你调整一下高度。”
快手快脚的把原本适合她身高的车座和把手调低,周围的人都围了过来。
“这自行车还能变大变小呢?”就算是三百个工人,也不过是三百辆自行车,知道可以调节高度的也就他们这些工人。
供销社里刚上货不过半个月,而且,供销社的员工都比较豪横,想让他们耐心的给你讲解商品几乎是不可能的,爱买买,不买别挡着下一个人的路。
这自行车进供销社的时候是按照一米六的成年人最佳骑行高度设置的,从供销社买回去的人也从来没调整过高度,这些没买过的人就更不知道这回事了。
“对,我们工厂生产的自行车,大人小孩都可以骑,非常方便。”说话的时候,何多多已经调整好了高度。
她外甥骑上自行车,正好可以坐上车座,兴奋的一路喊着出了院子。
他是会骑自行车的,他家里就有辆二八大杠,只不过二八大杠他骑的时候,只能斜挎着骑,车子又重,哪有这个好。
院子里其他家的半大孩子都跟在他后面疯跑,吸引的路过的人纷纷围观。
“慢点!”何多多表姐喊话的功夫,孩子已经不见了踪影。
他们也不担心,这么多孩子一起出去玩,基本上不会出什么事。
院子里其他的人原本是觉得,这自行车便宜是便宜,但是太小了,就有些犹豫,现在看到这车子能变大变小,兴趣就浓厚起来。
尤其是家里有孩子的,看着自己家孩子跟在人家后面跑,心里也不是个滋味,就想着要不要也买个。
他们是同一个院子的,就是同一个厂的职工,家家户户至少有一个工人,生活水平比起农村还是好很多的。
如果家里是双职工,孩子又少,那生活就更好了。
所以楼县买自行车的大部分都是这些职工家庭。
只不过这样的职工家庭在楼县只是少部分人,更多的人,不是农村人,没有地,又没有正式工作,日子紧紧巴巴的。
同市供销社也在售卖麦芒自行车,当然,牌子上写的是童车,不过不要票还是吸引了很多人。
同市比楼县要富裕很多,市里工厂也多,工人更多。
他们对于这样的自行车爆发出极大的兴趣,在有个供销社员工展示调整车座和把手之后,迅速引爆全场。
人们呼朋唤友的,相约前来购买麦芒自行车,每当孩子们放学之后,满大街都是骑着自行车到处乱跑的孩子们。
甚至二八大杠的销路都没有麦芒自行车的销路好。
尤其是红色五星经典配色,很快汇聚成红色的海洋。
张书记看着销量如此之好的麦芒自行车,再次心痛,没能把厂子留下来的伤悲涌上心头。
唯一能安慰他的就是那些老师傅写回来的信。
信件里满满的都是对新设备的夸赞,还夹杂着一些对李麦芒的称赞。
张书记就觉得有些疑惑,更多的是欣慰,老师傅们到工厂之后,一直在研究自动化设备,而李麦芒也从来没有阻拦他们。
这是很难得的,要知道,现在有很多国家都在对他们进行技术封锁,那些高精尖设备,别说让他们放开了研究了,有的甚至看都不让他们看,想摸着他们过河都做不到。
他可不相信李麦芒看不出来这些老师傅们是想研究她的设备,一个千里迢迢,从漂亮国来华国,投入这么多办工厂的人。
哪怕她只是个十八岁的孩子,只是个女孩子,也不能小觑。
而她不阻止老师傅们研究设备,张爱国猜测,她可能是真的把华国当成自己的半个家了,也可能是,这些设备并不是最高级的设备,就算被他们学了,也无所谓。
不管哪个原因,张爱国他们都要承李麦芒的情,毕竟这些设备对他们来说确实重要。
如果说张爱国是后悔中带着庆幸,那么原市的市长就只剩下后悔,原市的供销社还一直催着麦芒自行车厂给他们加大供应量。
作为晋省的省会,原市是最繁华的城市,也是晋省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更不要说还有来往的客商。
分配给他们的自行车根本就不够用的,往往是攒了一个星期发过来的两万辆自行车,不到三天的时间就销售一空。
甚至因为太过便宜,有来这里做生意的人,回程的时候,会捎上几辆自行车,不管是自己用、送人,还是带到外地卖出去,都是个不错的选择。
“原市这么大的市场,你们可以减少对同市和楼县的供应啊,尤其是楼县,那里应该卖不了多少辆,多发一些来原市,而且,发货越多,也更划算。”
供销社的采购主任语重心长的跟麦芒自行车厂的外销部人员谈判。
外销部人员只能笑着说:“没办法,产能就这么些,过段时间买过的人多了,就没这么多买的人了。”
不增加供应是有原因的,他们需要留一部分产量去其他省试水。

随着卖车款的逐渐回收,麦芒自行车厂正在迅速变成下金蛋的母鸡。
廉价的人工、低廉的原料、巨大的产能,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哪怕是卖九十九,也要比一百多的自行车利润更大。
孙星看到账目的时候都吓了一跳,如果一直保持这样的营收,楼县很快就能摆脱贫困县的帽子,甚至是踏入模范县。
李麦芒则是看着已经完成十万销售额度的小厂系统,陷入沉思。
“现在有钱了,你说咱们工厂是扩大生产线,开始生产成人自行车好呢,还是建个别的日用品工厂?”她装作随口问孙星的样子。
“还生产什么成人自行车啊,这自行车现在不就是成人自行车,我觉得呀,来个缝纫机,或者手表就行,最好是彩礼三件套凑齐,咱们县用自己生产的彩礼结婚。”
孙星现在也到了为自家儿女结婚发愁的时候了,他家倒是不缺这些东西,只是想到其他家庭都在为彩礼发愁,才有感而发。
只是他没想到,这句话让他在今后的日子里,后悔不已。
无数次感叹,他儿子要结婚了,干他屁事,管他三大件凑没凑够呢,早点让麦芒自行车厂生产上汽车不比三大件强。
国内现在的汽车生产线极其落后,一直都在想办法引进国外的汽车流水线,为此已经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谈判。
李麦芒皱皱眉头,缝纫机是她最不想解锁的,因为解锁线太短,老式缝纫机、电动缝纫机、电脑缝纫机、自动绣花机……后续的都是工厂需要的大型机械,买的人也不多。
还不如解锁手表,儿童的电子表,虽然在后来大家看来太过幼稚,可是在现在,电子表也是很时尚的东西呢。
只要表盘设计的不是那么幼稚亮眼,想必买的人应该也不少吧。
李麦芒确定好建表厂,就拿出来合同,要跟孙星签约,正好孙星还没走,也省得她专门去县委找她。
孙星当然不可能现场跟她签约,他要把合同拿回去,县委班子研究之后才能决定要不要签约。
“又建厂?这自行车厂才建成一个月吧,这合适吗?不会有什么事吧?”
李麦芒毕竟是漂亮国人,就算她说的再好听,说自己是华国人,自己爱华国,那她也是漂亮国人。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多警惕点没坏处,万一她是通过这种方式,想要进行间谍活动呢。
这么一说,这事他们还真不敢随便下决定了,要去市里,看看市里什么意见。
同市和原市最新一期的报纸首页上出现了个新的合资工厂介绍,跟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对于工厂合资人的介绍远比工厂本身的介绍多得多。
十八岁、合资、漂亮国、这些字眼都足以吸引人的眼球。
尤其是为了能报道的更详细,更全面,在采访李麦芒没有获得更多她在漂亮国的经历之后,记者们转向发掘她在华国的经历。
不仅把她母亲的信息扒了出来,还了解到李麦芒曾经在原市户籍处了解过入籍信息,这样的人物背景,当然要大写特写。
“二叔!二婶!好消息,好消息啊!”一个中年男人举着手里的报纸,兴奋的敲响房门。
李耀祖打开门,看到满脸红光的侄子,有些不明所以。
自从他们把岗位给了他大哥家的孩子之后,除非是到了父母过寿的时候,他们是不会来他家的。
上个月,他爹刚过了七十五大寿,这还不到他妈过寿呢。
李鹏飞看到同楼里的邻居探出脑袋,警惕的看看他们,然后说:“进家里再说。”
关上房门,隔绝邻居窥探的视线,李鹏飞把报纸展开,指着上面的一块报道:“看,这不就是我堂妹李春花嘛,她闺女,也就是我外甥女,办了个工厂,就是那个麦芒自行车!”
说着,他激动的直跺脚,麦芒自行车在他们同市有多火,这么说吧,以前,大家的首选都是二八大杠,而现在,大家的首选是红色麦芒。
他知道这个消息之后,直接请假回来的,必须要第一时间跟他二叔二婶说。
“你看看,这自行车厂四百多员工呢,就我外甥女一个人,万一被骗了怎么办,办厂子,还是自己人更靠谱,更安心,你说这孩子心怎么这么大。”
李鹏飞的算盘打的震天响,他和他媳妇继承了李耀祖夫妇的岗位没错,可他家孩子还没岗位呢。
他们夫妻两个还年轻,总不能这时候就退休吧,家里孩子等到他们退休,那年纪都多大了,更别说,现在市里没个工作,说亲都不好说。
要是能去麦芒自行车厂,当个厂长什么的,那还用愁什么,工作不用愁,钱更不用愁。
李耀祖接过报纸,果然,上面写着麦芒自行车厂厂长,艾薇·摩根,中文名李麦芒,她的母亲是同市人,曾在罗村下乡,后出国。
全部都对上了,甚至算算时间点,之前那个来他们家里的女人,很有可能就是李麦芒。
李耀祖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一辈子都没什么主意,所有的主意都是他爹做的,他只要坚决执行就行。
好在李鹏飞也知道自己二叔的德行,来这里通知二叔二婶是因为他们是李麦芒的亲外公外婆,到时候少不得要让他们出面。
来这里通知过,他就要去找他爷爷奶奶去做主去,这厂子,他们一家进定了。
李老爷子今年七十五,孙子孙女一大堆,重孙重孙女更是数不胜数,少有的大家族。
他自己是农民,却供出来好几个工人,他觉得全是靠他自己的智慧,大家劲儿往一处使,这才是兴家之道。
尤其是老大一家,家里两个男孩,两个女孩,个个都有出息,不像老二家,就两个闺女,还都没出息的很,跟人学坏,数典忘祖。
幸好他有先见之明,早就看出来那两孩子以后不会有出息,让她们替家里有出息的孩子下乡去。
有这么多孩子,孩子们又有本事,李老爷子平时就是打打牌,喝喝茶,练练气功。
李鹏飞找到老爷子的时候,老爷子正蹲在地上,两根食指像探测器一样微微往前伸,没一会儿就满脸通红。
“爷,爷!好事!大好事!”李鹏飞这么一喊,李老爷子可算是有借口了,赶紧起身。
“啥事啊,这么着急,没看到我练功呢吗?”老爷子还是身体好,脸憋的通红,这会儿起身也没有头晕眼花的。
李鹏飞又把他知道的消息说了一遍,李老爷子不识字,却耳不聋眼不花的,思维活跃一瞬间就想到了得把厂子攥在自己家手里,一个女孩子家家的,懂什么办厂子。
“叫上你爸你妈,你二叔二婶,还有你兄弟,咱们一起去要个说法去。”没让叫他李鹏飞的姑姑们,就是因为他觉得,嫁出去的闺女,那都不是自己家的,这好处,只能自己家得。
有了老爷子这句话,李鹏飞心里就有底了,不止叫上了这些人,还顺带着叫上了自己儿子闺女。
开的介绍信就是去走亲戚,去开介绍信的时候,李鹏飞得意洋洋的跟厂里的同事说,麦芒自行车厂的厂长,那个外国人,是他外甥女。
厂里的人都说他们有福气了,外甥女有这么个厂子,那将来吃喝岂不是不用愁了。
“何止,这厂子我家老太爷说了,将来要留给我们的,女孩子家家的,在家呆着等嫁人就行了。”那语气,简直明天他就成了厂长一样。
等他走了之后,厂里的人都是一脸鄙夷,大家都是厂里人,住的都是厂里分配的房子,谁家不知道谁家啊。
这李老爷子干的不是人事,厂里谁不知道,这李鹏飞不仅占了李春花姐妹的工作指标,还把人家姐妹弄去下乡。
现在两个都没了,这家人还真有脸继续贴上去。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