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龙凤胎生下来了,沈卿累的直接昏睡过去,孙嬷嬷带着人轻手轻脚的收拾产房,换了新的被褥,重新把大娘安置好。
刚出生的小郎和小娘,有婆子抱去正院的西厢房,两个奶娘在那边候着,刚出生的小孩子各种配一位奶娘、管事婆子一名、丫鬟两位、针线一位、粗使暂时不用。
前院王柷收到消息,高兴的不行起身往后院子,可走到半路有些犹豫,想起早前看到的场面,好半天才又继续前行,到了正院看过两个孩子,在月子房外间问候两句,就急匆匆的回前院。
孩子出生的第二天,京城的人就已经到了,这次过来的是沈卿的二嫂谢瑾和谢先生二人,带来整整一船的东西。
孙嬷嬷亲自迎到二门外,引领二人先去客院梳洗换衣,才去正院看望沈卿和孩子。
看她们走进来,沈卿要起身,谢瑾赶紧走几步把她按下说:“又不是外人,别起来,你现在应该多休息。”
“二嫂,你们这次来能待多久?”沈卿已经有快两年没见到家里人,日常通信也不能说的太详细,白芷日常来回可有些事不能问个下人,终于有人来了,希望能住的久些,多问问家里的事。
谢瑾:“这次要住到你满月才回去,等过了洗三咱们慢慢说,你现在要好好休息。”
这边正在说话,王家也来人了,这次过来的是老夫人带着一队人,可王柷的阿娘没来,谢瑾心里有些不太舒服,可毕竟老太太来了,也只好代表小姑笑脸相迎。
王柷阿娘张氏当初想把自家侄女说给小子儿,可阿家先一步定下京城沈氏之女,沈家虽说是旁支可两个兄长都争气,在京城也没少帮自家小郎,哪怕外放到苏州城也没少借沈家大郎的人脉。
总是有些不甘心,张氏又想把自家庶出的侄女接过来给小郎做媵妾,在沈卿临产之前商量着张氏陪着老夫人前来苏州府,可商谈时言语中要带着庶出侄女过去,老夫人也是大家出身见过风雨,她稍露一丝意思就被否定了,当初商定婚事的时候,沈侯府老夫人提的第一个要求就是不纳妾不蓄婢,当初这个不成器的也在,如今又出尔反尔,沈家可不是无名无姓的,虽说是旁支可两位郎君争气,她现在起这个幺蛾子可要压住,不然将来还不知道闹出什么。
一肚子气闷脸色也带了出来,旁边伺候的人大气不敢出,看着坐在下面的人毫无知觉,嘴巴还不停的在说。
出声打断,“行了,我头疼你先回去,明天再商议。”说完抬起手臂在丫鬟的搀扶下起身往后去,张氏有些尴尬,好一会反应过来绞着手帕,起身回正院去了。
老夫人派人去寻王老爷过来,母子俩商量过后,让他出面去跟老妻说明利弊,苏州府也不用过去,老夫人带着东西过去给张罗洗三、满月,等过了百日再回来,这三个月时间把张氏的问题摆正。
沈卿完全不知道一场风波与她擦身而过,迎来王家的老夫人,洗三礼这天娘家二嫂负责接待,夫家老夫人在内堂坐镇,这天只请了几家关系不错的夫人,一家人商量等满月礼再大办。
王家、沈家,甚至宁家这些年也没出过双胎,还是龙凤胎这绝对是吉庆的事,京城太远肯定是赶不过来,满月礼在苏州府办,百日礼要去郦城府大办,也让王家郎君开心一下,老夫人想着自家儿子最近有些不顺,尤其后宅张氏有些找不自在,可能对她这个阿家插手小儿子的婚礼有意见。
崔老夫人派身边最得力的管事和嬷嬷回郦城,跟王首府商量重孙\\女,办百日宴的事,派二人回去主要是负责张罗宴请的布置,只怕到时张氏又闹妖。
满月宴由老夫人和沈家二夫人谢瑾负责,府里的丫鬟婆子都忙起来,外面跑腿都是白芷和忍冬负责,这次谢瑾过来就是白芷护送,沈卿已经提前交代,等这次二夫人回京时,忍冬跟着回去,他和白芷互换一下差事。
--------------------
沈侯府的老夫人姓宁(宁侯府的老姑奶奶) 宁侯府的老夫人姓王(江南首府王献的姑姑,男主王柷的姑奶奶) 王首府的老夫人姓崔(沈侯府当家夫人的姑姑)
第141章
===================
王家要办龙凤胎的满月礼,苏州府下辖但凡有些头脸的人都想弄一张请帖,可王家也不可能都请过来,毕竟还是一方当任,别回头弄个接机敛财。
老夫人带着谢瑾把名单敲定,拿来跟沈卿商议后,让前院白芷和忍冬开始派发请帖,有些个别关系好的有王柷亲自写了帖子送过去。
家里的人都忙碌起来,只有沈卿最闲每天吃吃、喝喝、睡睡,最大的活动就是侧躺看喂娘每天喂孩子,不是她自己喂,实在是王家老夫人和谢瑾坚决阻止,孙嬷嬷也不占她这边,另外就是她的奶水少,连一个孩子都不太够吃,好在孙嬷嬷提前选出的奶娘有两位是跟她一天的产期,前三天就是在旁边跨院喂养,后面才抱过来让出满月的奶娘喂养。
满月前给孩子起名的信到了王柷手上,儿子叫王彬,女儿叫王杳(yao),沈卿看过之后笑着想,以后上学读书写名字应该相对好些一些,幸好没有叫麒麟或者睿之类的,可她的名笔画也不少就没想过这个问题。
出了满月的第三天摆宴席,老夫人在内堂坐镇,二嫂谢瑾陪着她来往迎客,真正需要她迎到二门的苏州府就那么几个人,其他都是孙嬷嬷带着竹娘迎接,毕竟王柷在苏州府官阶最高。
客人陆续到齐,地位够的都在正厅陪着王家老夫人聊天,乡绅、吏官一类的家眷都在西侧休息,士族、外地高管家眷在东侧。
女眷宴席摆在花园的流水阁,是个消暑的好地方,男客的宴席摆在前院的西侧的曲水流觞,可以入席的时候青蔓进来禀报可以开席,谢瑾请了老夫人一起,带着客人往花园走去。
开席后有助兴的舞姬伶人在隔水对面表演,配着古琴伶人甚是有意境 ,可在座的都在和左右两边的人聊天,认识的叙旧不认识的开拓关系,不熟悉的争取散席前熟悉了,毕竟这个宴席是苏州府最高等级的。
赴宴的人都心满意足,歌舞尽兴后纷纷起身告辞,宴席上想大关系基本都说上两句,宴席后的一段时间都是大家口里的谈资。
满月宴之后,谢瑾要启程回京城,谢先生婉拒她通行的邀请,打算留在苏州府住一段时间,她到苏州府的时候就跟沈卿谈过,打算留下将来孩子大些给他们启蒙,谢先生年纪也不大回头自家女儿大些。
沈卿想的有些长远,可这个时代交通不发达,就是谢先生这样厉害的女师傅不好找,另外从京城带信来回折腾也得有大半年的时间,孩子三周岁就可以开始开蒙了,还不如让现在就留在苏州府,以后跟着她们一家搬迁,早就说好以后要给谢先生养老。
刚送走二嫂谢瑾,让忍冬跟在身边一路打点。转眼日子过了一个多月,老夫人和沈卿收拾东西,准备启程往郦城去,苏州府这边留下竹娘和谢先生看管,王柷一府父母官不能跟着去,不过好在身边的丫鬟婆子都不缺,另外从京城换过来的白芷跟着,不得不说白芷这两年走南闯北的锻炼了不少。
用过朝食出发,赶在夕食前到达郦城,好在今天水路顺风,一路上无事非常顺利,这次出发前是郦城派出来的官船。
在郦城外的码头靠岸,王家的大管家和内管家来迎接老夫人及三少夫人回府,沈卿的一对儿女有奶娘抱着紧跟她上了车。
留下大管家跟白芷一起在码头卸下行李,内管家陪着一起回城。
车队在正门停下,王夫人早已接到消息等在门内,车队行下内管家赶紧下车疾步赶过来,搀扶老夫人下车,后面有沈卿的丫鬟赶过来,大小主子四人下车,带着贴身大丫鬟走正门,其他都在侧门进入府内。
百日宴的请帖已经派出去了,宴席用的东西已经准备就绪,老夫人带着人回来,三天后就会正日子,沈卿安排宁珊带着两个跟她习武的小丫鬟,当天跟在奶娘身边,只怕宴席的时候人多出现纰漏。
王柷送走祖母和妻子后,给上官写了请假贴,说明休沐前一天下了衙门离开苏州府,回郦城老家给给子做百日宴上族谱,派身边的人快马送去首府,往返三天赶在休沐前一天的早上回来,上官批复了‘可’。
带着贴身小厮及两个护卫登船,连夜赶路在第二天寅时末靠岸,换乘马车,到达城门已经有些百姓在人行处排队,城门还没有正式打开,门内已经有列队的声音。
边上的百姓小声议论,‘今天的城门好像早一刻钟开,平时这个时辰可听不见列队声音’。有百姓外宿,看得懂马车标识,往远处站了站,一脸高深莫测的和身边人说:“看见拿出的马车没。”用下巴悄悄的点点,接着说:“那是王家的标识,就是首府大人家的,这肯定连夜赶路进城的。”
“你怎么就知道是首府大人家的?”
“我小舅家的外甥女的女婿的爹,在首府衙门里做厨子。”说完还很自豪的挺了挺胸,其实就是个做牢饭的。
大家听他说完都纷纷点头,那宰相门前七品,更何况在衙门里当差的,那说的一定是真的。
不管别人怎样议论,王柷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会放在心上,人都是有八卦之心,互相显摆一下自觉是秘辛的话题,都是人之常情。
城门缓缓打开,车夫也赶着马车缓缓前行,例行查验通关身份文牒,放行后车夫跳上车辕加快车速。
府里的下人在天不亮的时候就起床忙碌,毕竟家里几代才出了这么一对龙凤胎,那可是祥瑞之兆,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今天的宴请。
沈卿住的院子里,仆人早早就起床收拾、烧水,过会男主人回来要沐浴更衣,管事头一天已经吩咐好的。
王柷回来马车直接从侧门驶入,这个时辰也不方便去问安,直接回到院子,守门的丫鬟婆子纷纷请安,沈卿听见声音打发人去准备洗澡水,起身迎了到外间,“相公回来了,已经人让备水了。”说完示意身边的丫鬟把准备好的袍服拿过来。
“今天穿这件怎样?”王柷听了仔细看看,点点头:“就这件吧,我回去里面梳洗,你先忙吧。”
丫鬟把衣服送进净房交给青风,沈卿这边抓紧梳妆。
陈娘让人把早起熬的瘦肉粥送进来,去给老夫人和老爷、夫人请安前垫垫肚子,今天是大日子,朝食要在老夫人那边用。
夫妻俩梳洗完毕换好衣服,坐在起居室的矮榻上喝粥,晾的温热正好入口,放下晚丫鬟端着漱口杯上前,收拾完毕夫妻俩起身套上罩衣,带着三个奶娘和龙凤胎出门,往万福堂走去。
守门的小丫鬟远远的看人过来,跑着进去在正房门口给大丫鬟禀报,管事婆子和大丫鬟迎到院门口,嘴里念叨着:老夫人早早就起来等了,就等着郎君和夫人来,好看看小郎君和小女郎。
说着悄悄看看后面被抱在怀里的孩子,毕竟这个时候双胎少见,龙凤胎更是少之又少,尤其管事婆子活了几十年也头回见到,私下还跟大丫鬟说过,有幸见着那也是运气。
不管怎么看、怎么想,从大门到正厅也就那么远的距离,很快就走到了,王柷和沈卿带着抱孩子的奶娘进门,给老夫人请安,坐在右侧的下手的位置。
刚坐下外面有丫鬟通传,“郎君和夫人、少夫人、小郎君和小娘子到了。”
沈卿和王柷起身,人进来后依次问安才又重新落座,老夫人问起王柷回来的时候可好,“祖母放心,收到请假贴的批复才启程,一路都很顺利,一会开宴后再启程返回苏州。”
老夫人点点头,王夫人想说点什么,王老爷看她一眼开口说:“当差要紧,一方父母官不能离开太久,好在休沐日不影响什么,一会你早点启程,别耽误明天早上去衙门。”
正说着话,管家来报时辰到,一行人往祠堂走去,祠堂在整个宅子的东北角,主要供奉王献家这一支的王姓祖先,当初王家落难,把嫡支以外的族人都出阻了,王献家先祖到他这一代正好是五代,在第三代的时候踏上仕途,主要生活在长安都城一代,到他这才外放做了高官。
一家人来带宗祠,老夫人带着女眷在门外,王老爷带着王柷步入门内,焚香祷告,把族谱送供桌上取下来,管家把笔墨用托盘递过来,王献郑重的把王柷两个孩子的名字,写在他们夫妻二人的名下,放下笔看着墨迹干了才合上族谱,又放回供桌上,带着儿子再次跪拜。
父子二人从里面出来,走到老夫人面前,“阿娘,咱们回去吧。”
母慈子孝的走在前面,最后只剩下沈卿和长媳赵氏,赵氏总有一种长嫂的优越感,昂着头走在沈卿前面,后面还跟着长孙和长孙女,最后才是奶娘抱着两个孩子。
家里上下都知道赵氏不得人心,大郎的管也不如两个弟弟做的大,拿着长嫂的范还不如打好关系,将来也能借力。
不管如何仪式完成,万福堂的管事嬷嬷迎出来,朝食已经准备好可以移步去花厅。
老夫人笑着说:“咱们过去吧,别耽误午膳宴请的事,三郎还要赶回苏州府呢。”身边的丫鬟虚扶她,老太太按照现代算年纪也不大,身体硬朗,身边有个丫鬟虚扶着就是作为老夫人要起范,架势要十足。
用过朝食漱口、净手,王老爷带着王柷去前院书房,夫人张氏带着赵氏去正院处理家事,一会有客人上门她们要去二门迎接,沈卿带着两个孩子留在万福堂,客人上门肯定都要过来这里问安,老夫人在这江南道也是头一份的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