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女首富发家记——孟冬十五
孟冬十五  发于:2022年05月07日

关灯
护眼


  许氏敲敲她脑门,笑道:“放心,少不了你的。”


  母女两个十分默契地把林悠然拉到一家炊饼摊,摊主卖的不是馒头包子等寻常“炊饼”,而是黏着一层香酥芝麻的烧饼。


  摊主是位身形结实的妇人,面前支着一张长长的案板,案板上放着一个个鸡蛋大小的面团,只见她飞快地擀出十余个面饼,一面粘上芝麻,然后变戏法似的贴到身后的吊炉里。


  林悠然仔细看那吊炉,下面是三角塔形状的木支架,上面架着个黑乎乎、圆墩墩的铁皮炉子,面饼没贴在炉子四周,而是贴在了炉顶上,炉膛里填上无烟碳,侧面的挡板往下一拉,就是一个封闭的“烤箱”。


  林悠然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后世很多东西,其实早在千百年前就有了痕迹。


  摊子前围了不少人,都不着急赶时间。大伙别管认识不认识,你一句我一句地聊着闲天,一会儿的功夫,烧饼就出炉了。


  摊主一双手又粗又红,手套都不戴,“咔哒”一声把挡板拉起来,然后一手拿着木铲,一手托着竹篦,这样一边铲一边接,一个个热腾腾的烧饼就出炉了。


  几乎比林悠然的脸还大,一面轻薄酥脆,粘着密密实实的芝麻,另一面稍稍厚些,略显宣软,中间一条细缝,用铲子破开,里面可以夹各种配菜。


  轮到林二丫,摊主熟稔地问:“二丫来了?还是夹萝卜条?”


  每次赶集卖完豆腐,许氏都会带二丫买一个夹腌萝卜条的烧饼,自己舍不得吃,只给二丫解解馋。


  林二丫理所当然地以为这次也是买一个,于是偷偷想着自己不吃,让阿姐吃。


  她刚要点头,林悠然便抢先道:“夹猪头肉,要三个。”


  摊主手上一顿,询问般看向许氏。


  “听她的吧,这是我家长女,今日卖粘豆包赚了钱。”许氏语气温和,眼底却藏不住自豪。


  摊主看向林悠然,不由夸道:“一早就听说集上多了个卖粘豆包的摊位,不仅豆包软滑甜糯,还送糖稀。原来是许娘子家的闺女,模样可真俊!”


  “您过奖了。”既是阿娘的熟人,林悠然便屈了屈膝,行了个晚辈礼。


  “诶呦,这孩子,真惹人疼!”摊主笑呵呵地多夹了二两猪头肉,把三只吊炉烧饼塞得鼓起。


  许氏连忙推辞。


  对方直爽道:“妹子就别跟我客气了,回头带几个咱闺女做的粘豆包给老嫂子尝尝就成!”


  许氏这才笑着应下。


  母女三人拿着烧饼,坐到一家汤饼摊上。


  宋代的“汤饼”不是饼,而是水煮面条、面片汤等各种带汤水的面食。


  汤饼摊一般会放着长条桌和木凳,不管买不买吃食,都能坐下来歇一歇。


  这边,母女三人刚坐下,煮面的小哥便送上三碗热腾腾的面汤。又是熟人。


  许氏执意给钱,对方却推说只有清汤没放面,不肯收。


  淳朴的乡野,满满的人情味。


  眼前皆是和自己一般打扮的淳朴百姓,仿佛每个人都带三分笑意,走路也是慢悠悠的,在日头底下一歪,能歇上大半晌。


  热腾腾的烧饼夹着切成薄片的猪头肉,咬一口,烧饼酥脆,芝麻爆香,卤过的猪头肉劲道弹滑……


  林悠然突然爱上了这种生活。


  回去的路上,林悠然帮许氏扶着扁担,林二丫在前面欢快地滚着车轮。


  遇到熟人,好奇问上两句。林二丫瞧着顺眼的就会小声回答一句:“车轮子,阿姐买的。”和先前见了人就往许氏身后躲的模样相比进步飞快。


  清水溪上有个独木桥,过了桥就是进村的小路。


  林家的豆腐坊在小路北边,南边是银杏林,树林深处就是那个神秘的五进大宅院。


  此刻,银杏林一改往日的安宁,突然多出数十个年轻汉子,正热火朝天地抡着板斧砍树。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