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阑京华——墨宝非宝
墨宝非宝  发于:2021年09月19日

关灯
护眼

  在天津时,那些人奇怪她为什么不上心盐号生意,明明是赚钱的大买卖。可对她来说,那就只是生意。而把粗盐变成精盐的过程,才是她想做的实业。
  当初没有精盐生产技术,粗盐的氯化钠含量低,西洋人嘲笑国人吃粗盐就是在吃土。后来有了第一袋精盐,那个盐袋上印着海王星。那是属于实业家的浪漫。
  她也有这种浪漫情怀,想做出新东西。
  这个时间,电台里播放着戏曲,由电台里的专人放黑胶唱片。
  “等你再走,带上这个,我给你在电台里放钢琴曲。”她说,仿佛习惯了他为战事来去。
  窗外,均姜问扣青,葱买来没,没有葱如何能烙肉饼,扣青回说,林连长去买了。林骁这次入京没几日和扣青纠正,如今他不叫副官,是警卫连的连长,扣青就此改了口。
  均姜笑嘲说扣青支使一个不会挑大葱的人去买,万一买回来小香葱,肉饼就糟蹋了。扣青回说,人家都连长了,不可能笨到不认葱的地步吧……
  两人笑着,讨论着葱和林骁。
  谢骛清将烟蒂揿灭了。
  何未调试收音机,长发及腰,因蹲下的姿势,发梢扫在她脚踝上。
  “未未。”
  她轻声答:“谢教员,你说。”
  他摸她的头发:“我可能是做了许多的好事,才能让你看上我。”
  “果然人老了,就不容易自信了,”她揶揄他,“少将军初入京城,在胭脂堆里打滚,可是说过——‘在我这里动真心,都是有来无回’。”
  谢骛清笑,手指勾了下她的鼻尖:“偷听人讲电话,还理直气壮?”
  她皱着鼻尖,把收音机放回木匣子,真是他们制造厂组装好的第一台,意义非常,不能随便乱放:“从不正经说话。”老男人就是言不由衷。
  他刚准备将满是烟蒂的烟缸处理一下,这里不止他的,屯着昨日来开会的几位军官的。
  但一听她这话,将手转向了香烟盒,轻敲出了一根烟:“什么是正经话?”他划亮火柴、点烟吸,倒是风流的神气。
  “我爱你,”他又笑问,“这算不算?”
  她两只手臂搂着木匣子,立在那儿,像忘了语言为何物。
  她……和他开玩笑,未料他说这个。
  “1922年,京津两地都知道的事情,骛清以为二小姐比谁都清楚,”他直视于她,像看着百求不得的女孩子,道,“我自南方来,摸不透北面的人如何追求女孩子。当年真是颇费了一番心神,却不得要领,怕一旦南下,你就另嫁他人。”
  她被逗笑:“说着说着,又不正经了。”
  他看着她,笑着说:“都是十分正经的话。”
  谢骛清把搭在沙发扶手上的衬衫拿起,穿了,一粒粒系上纽扣。立领板正,扶着沙发立身而起,慢着步子走出去。他去西单买酱肘子时,让车绕路去晋宝斋买了盒子菜。
  没告诉她,预备给个惊喜。
  何未以为他去厢房有公务,那里有两个文职军官在。
  扣青几步蹦到她面前,趴在她耳边说:“方才林骁在厨房说,少将军心里可疼你了,那年,你写信要他用白话写家书,他便把军中有家室的家书全都借到了军帐,观摩学习。”
  秋风拂面,细雨一蓬蓬地洒在她脸上。
  她立在门框旁,见谢骛清冒着毛毛细雨,慢慢往东厢房走。他有他的骄傲,从能走,便舍掉了文明杖。
  一个对自己严苛的将军,却是仁义治军。
  林骁讲,南方边境线上自前朝设有对汛,因地处深山老林,清朝覆灭了,消息来不及传过去。那里的辫子兵仍在对汛,守着边境。谢骛清带人过去,让人为他们更换衣服,剪掉辫子。他来到这些老少对汛兵跟前,说,愿走的,他感激戍边守边的辛苦,补给前朝欠下军饷,一径派人送回家乡,愿留下的,就在新军队受训。
  “我从军,为国守土,和列位一样,没什么区别,”少年谢骛清站在他们面前说,“若有一日谢骛清为己谋私,军中任何一人,包括你们留下来的任何一个,皆可拔|枪射杀我。此一诺,至死不易。”
  林骁就是其中之一,从那日起誓死追随了谢骛清。
 
 
第51章 夜阑观山海(1)
  这天清晨。
  谢骛清不在屋里,她略醒了会儿,下床将长发绑起来,穿上小缎面鞋就出去了。
  这时间太早了,刚亮。除了两个值勤的军官,无人醒着。
  谢骛清跨坐在石凳子上,看着老伯栽种在竹下的一小片菜地。何未走得多轻,都能被他即刻发现。他伸手,揽住她的腰,要她坐在腿上。
  西厢房有打字机的响动,想来是在整理手写资料。
  何未勾着他脖子,坐下:“起这么早,看菜地?”
  “也看竹子,”他看着竹子,轻声说,“北方竹子不算多,等以后有机会带你回南方,满山的竹子,下一阵雨,就是这个时间,能在山上挖回不少竹笋了。”
  他问她,见过梯田没有?
  没两句讲到苗寨壮寨,山里的寨子,木房子挨着木房子,夜里,煤油灯一点。倒像和夜色里的星空对调了,仿佛整个寨子在云雾里,点点亮藏于其中。“那时有保定追随我去云贵的人,刚入山,半夜里总听得到咚咚咚的动静,以为有鬼。寻了几日,发现是寨子里的人趁着睡不着,在砸草叶,染衣服。”
  谢骛清说到清末民初,还不通陆路,要从香港辗转到越南河内,再绕回到故乡。说到他后来带兵去的广西,十万大山环绕漓江,说到曾捉拿悍匪到河内:“我们队伍里有壮族的人,壮语和那边的话有些相通,能交流几句。”
  她猜,他想念家乡了。
  何未勾着他的脖子,轻声说:“这里也是你的家,亲亲我。”
  他在晨光里注视她的脸,注视了许久后低头吻她。
  一个值勤的军官从外头提着一桶水回来,刚从胡同的水井里打出来的,迈上台阶便侧过身,往门后站定。露出来的木桶边沿,水晃荡着洒了出来。
  她在他颈窝里问:“现在心情好了没有?”
  谢骛清笑,耳语:“不过看了会儿竹子,谁说不好了?”
  不知怎地,她能察觉到谢骛清迟早要走,再次南下。
  明明他只是看着百花深处一丛竹子,回忆了两句在南方带兵的事。
  西北军阀们一个个离开了北平,西部各省赈灾义演的事没了下文。
  这一日,她在航运公司的办公室里,见到从江浙赶回来的七姑姑,姑侄两人聊得正高兴,秘书递进来一张名片,正是那日广德楼见过的县长。
  “是谁?没见你提过?”七姑姑看名片上的人名。
  “一个县长,西北的县长,”她让秘书将人请进一旁的会客室,泡一壶好茶招待,“西北大旱了两年,他们来北平筹款。”
  七姑姑叹气,将长长的麻花辫子撩到身后:“那边是惨,卖妻儿的全是明码标价了。还有自卖其身的,只求能不饿死。”
  这是何知妡的习惯,每回坐下,都将辫子斜搭在肩上,要走时,撩到后头去。她始终是未嫁身,不喜烫发,保持着过去的习惯,一旦卸妆下了台,就是一袭长褂子,身段气度不必靠女子的衣裳撑起来,自有风流。
  “你先见客,我也去会会旧友。”何知妡说。
  “你知道,祝先生在北平吗?”何未在姑姑推开玻璃门时,忽然问。
  何知妡手扶在门上,错愕回望。
  昔日名冠京师的何七先生,在当权军阀面前都敢甩脸子,竟在侄女面前为了一个旧人失了态。“在一所师范学校做老师,”何未说,“姑姑要想见,我找个借口约他出来。”
  何知妡静了片刻,轻声道:“我这一次回北平,拜会恩师,大摆宴席的事无人不知。他若想来见我,自然会来。他若不想见,又何必骗人来?”
  由此,推门而去。
  何未见到那位县长,说着捐盐的事,仍在回味七姑姑的话。
  谢骛清这半个月不在北平,去了奉天。
  他对奉天的军工厂极感兴趣,过去因为南北对峙,就算去了也被人提防,看得不够尽兴。这一回刚能行走,就迫不及待北上了。
  两人像刚谈恋爱的新式男女朋友,每日电报往来从不间断。说军工厂,说奉天,也说奉天城的狐仙庙,在东南角楼下。她回电说,北平亦有狐仙塔,也在东南角楼。
  两人于电报中,从狐仙说到东南角楼,最后说到奉天和北平有如此相似的地方,恐怕源于满清的萨满教。
  电报简短,外人瞧不出其中趣味,唯他二人乐在其中。
  送走县长后,秘书送进新的电报。
  何未打开那张抄写的电文:蓑衣胡同,这名字有趣。
  她一愣,他这说的是南锣鼓巷?
  谢骛清回北平了?
  这一念起,被手边的电话铃声惊断。
  何未握着听筒,放到脸旁。
  属于谢骛清的那种呼吸声,和旁人都不同。她说不出区别在哪里,但猜得到是他。
  “刚才路过白塔,”谢骛清的声音从那头传来,“想你是不是小时候常去那里。”
  白塔?果然到北平了。
  她心不禁飘了,轻“嗯”了声:“常去的。”
  “后来车经过南锣鼓巷,又想,你来过没有。”
  “嗯,也常去。”
  一个月未见的两人,握着听筒一起笑了。
  “我过去离开北平,常想你,但都觉得可以忍受。比起让你承受颠沛流离的辛苦,住在北平对你更好。可这一次去奉天,”他略静了会儿,说,“我好像不再这么想了。”
  她看到书柜玻璃上倒影着自己的脸,在笑。
  “认识你之前,我听说了许多事,有关你和何二先生之间的父女情,”他说,“那时,总要压抑带你走的念头,因为猜到你想尽孝道。如今何二先生故去,未未,你是否愿意再考虑一下,随我南下?”
  何未调转身子,倚在书桌边沿:“你已经到北平了?为什么不当面说?”
  “是,我在北平。”
  谢骛清回答:“过去这些年,每次当面问你能不能和我南下,都被二小姐拒绝了。这一次想换个方式,或许,能有一丝希望。”
  她眼已有热意。
  细想想,确实拒绝过许多次。她爱着谢骛清,可没办法跟他走。
  “上一次,我以半生功名,两省重兵都没办法带走你,”他说,“这一次,想再试试。”
  她敛着息。
  两个同时在北平的人,已认定夫妻名分的人,竟于电话里说着如此的话。
  从回北平,她等着在小院子里嫁给他,从厢房嫁到正房。他总说还不是时候,不可如此草率。她想着成亲,他却筹谋着带她南下。
  “我……从没想过离开北平,从小住在这里,太习惯了。”她声音微微抖着,难以平稳。
  那边安静着。
  “但这一次,不想再耽误你了,”她柔声说,“过去,每次都是你北上来见我。以后,我不想让你再冒险,至少不要为了见我而冒险了。”
  跟着谢骛清,带上斯年,以最精简、最隐瞒的行程,举家迁移。
  她竟为这一个想法,被心跳震得胸口疼。
  寂寂的一霎,像退回到恭王府的长廊内。
  他说,他说不得不走,她说她不得不留。
  谢骛清长久不语,久到她心里慌:“怎么不说话了?”
  “我在六国饭店。”他答非所问。
  “接你的车在门外,”谢骛清又道,“航运公司门外。”
  听筒长久握在她的手里。难道现在就走?斯年还在学校,哪里来得及。
  “我有亲人到京了,想见你一面。”他说。
  何未略放松,在白连衣裙外套上大衣,仓促而出。
  一辆黑色轿车等候多时。不晓得是什么亲人,他难得如此郑重,派车接她。
  初秋的北平,满目金黄。
  轿车驶过宽敞的大路,转入东交民巷的入口。
  那里拦着铁栅栏,轿车将她放到东交民巷外,本想驶入,不知为何被拦下,说是今日东交民巷这条窄路上都不可过汽车。天将黑,有人步行走入,去德使领馆的邮局给亲人寄信,问刚下车的何未,德领事馆在何处,她给指了地方。
  她走上通往六国饭店旋转门的石路,穿过旋转门。
  她的高跟鞋踩在地毯里,没一点点声响。玻璃门从她背后旋过。
  十几步远的地方,等着她的男人立在那儿,地毯尽头,红木楼梯下。军裤军靴,许久未上身的装束。白衬衫是熨帖合身的,衬衫的立领没系,微分开……他永远都像初见那夜,像那个久负盛名的少年郎。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