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淘宝快穿——聿见
聿见  发于:2020年05月09日

关灯
护眼

  这少年名叫石头,是被晏卿救治的几个伤患之一。他伤好后来感谢晏卿时,晏卿问他的名字。他指着一块石头,表示那是他的名字,所以晏卿就喊他石头了。
  “大人,请……教、我、学、医。”他用蹩脚的汉语,磕磕绊绊的表达出了自己的意思。
  “你想学医?”
  石头猛烈点头。
  “学医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非一朝一夕就能学会,我们在这不会待太久,你没有太多时间来学。”
  石头听明白了他的意思,顿时觉得十分失望,脑袋也耷拉了下来。
  但晏卿话音一转,又说道,“不过你如果能学会我们的语言和文字,那我可以让人给你留下一些医书,你可以慢慢钻研,你觉得如何?”
  石头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猛烈的点头,“好,好,好!我、会、学。我学、很快!”
  他说的没错,这个孩子十分聪明,是学汉语学的最快的一个。
  晏卿让一个大夫教他,他们停留在这的这段时间里,他可以尽情来学。
  因为这里的气候炎热潮湿,又多蚊虫,考虑到他们停留的时间不短,晏卿干脆让人建造了几个木屋,来代替帐篷。
  阿帕奇的族人看到了,又觉得十分新奇,然后询问能不能教给他们,晏卿自然爽快的同意了。
  除了医术和建造房屋,晏卿还教会了他们许多东西,比如耕种土地。在晏卿一行来之前,他们也有耕作,但他们的耕作模式十分的简单,没有垄作没有套种也没有像样的农具,晏卿让人把大燕的“精耕细作”模式传授给了他们。
  另外还教他们冶铁炼钢。阿帕奇部落附近正好有一处铁矿,晏卿就让人教他们如何冶炼铁器。
  以及最重要的是,晏卿还教给他们说汉语、书写汉字。虽然只是最简单的一些文字语句,但意义非同一般。好在汉字大多是根据象形文字演变过来的,学起来没有太大障碍。
  文字和语言是传播文化的一大利器,晏卿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多多少少的教当地人说汉话,以便交流沟通。当然,他们也有专门的人研究对方的语言,以做到知己知彼。
  临走前,晏卿让人留下了一座石碑,上面刻录着他们来到这里之后做的所有的事,教给了阿帕奇族人什么知识、送了什么礼物、交换了什么货物等等,都一一记载下来,最后标上日期和他们船队的名字。
  性质等同于“xx到此一游”。
  这样的碑,他们走了一路就刻了一路,当然,目的不是显摆自己去过了多少地方,而是方便后来人考古。
  晏卿的想法很好,但因为他处处留下名号,走到哪里就留到哪里。今天跟这个部落友好建交,明天跟那个地区睦邻友好,见一个交好一个,而且他留碑的地方大多是在海边,以至于后世人都调侃他为——
  海王。
 
 
第119章 在海上刷淘宝13
  大燕, 皇宫。
  有人给燕帝禀报了一件事, 说是民间出现了一种名为水泥的东西。这个水泥既可以用来铺路, 铺的路不但平坦整洁,而且晴天没灰尘, 雨天不泥泞。马车走在上面丝毫不颠簸, 速度也快了不少。
  也可以用来建造房屋,用水泥代替普通的泥土砌墙,砌造出来的墙更加结实坚固。
  还能用来修建池塘,用水泥建造的池塘, 池水清澈干净,一点也不浑浊。海西县的盐田,用的就是这种水泥。
  还有其他许多用途,而且水泥造价便宜,因此已经在民间流行起来。
  燕帝一听,立刻来了兴趣, “听起来这个水泥当真不错, 是谁弄出来的?”
  “这人皇上也认识。”
  “哦?朕也认识?”燕帝想了想, 刚才他特意说海西县的盐田用的就是这种水泥, 便立刻猜到了, “莫非是徐侍郎?”
  “回皇上,正是徐大人。”
  自从晒盐法兴起后, 海西县的百姓, 纷纷晒起了盐。晒盐需要用到水泥砌成的盐田池, 于是慢慢的, 水泥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
  从一开始的砌池子、砌池塘,慢慢发展到有人用它铺路、建房子,随着时间推移,它的用途被发现的越来越多,也因此,水泥的名声传的越来越广。
  现在终于传到了京城,有心思活络者,就把这事报给了燕帝。
  仔细了解了水泥的各种用途后,燕帝十分高兴,“没想到徐爱卿人不在大燕,仍旧能立下这么大的功劳。待他回来,朕必要好好奖赏于他!”
  感慨之后,他又叹了口气,“徐卿这一去五年,也不知何时才能回来。”
  被燕帝惦念着的晏卿,正好率领船队回到了海西县。
  他们离开阿帕奇部落后,沿着美洲大陆的东海岸,一路往南,从麦哲伦海峡绕过来,又沿着美洲大陆西海岸,一路往北。依然是一路走走停停,一直走到北美的阿拉斯加,才开始向西走。走到勘察加后,便跟上次的航线重合了,正好绕地球一圈。
  而且除了澳大利亚和南极北极,几乎所有的大陆他们都到访了,可以说这一趟就几乎把世界地图走遍了。
  到了海西,自然不能过家门而不入。晏卿下令在海西休整三日,将船上货物卸到河船上,三日后再回京复命。
  他则是回了一趟家。
  如今的海西已经与当初晏卿第一次见到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破败不堪的小县城,如今已经一跃成为盐业最发达的盐城。
  全国各地的盐商都集聚在这里,河岸码头上的商船络绎不绝,茶馆酒楼鳞次栉比,街上行人来来往往……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而徐家村,也不同往昔,最直观的变化是,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气派宽敞的砖瓦房,完全没有了过去贫穷破旧小渔村的半点影子!
  晏卿一走近村子,就被人认出来了。
  “你是……晏卿?哎呀真是晏卿回来了!你什么时候回来的,这是还没进家门吧?”说着,也不等晏卿回答,就激动的朝晏卿家喊道,“晏卿他娘,你快看看谁回来了。”
  很快,徐母就匆忙从家里出来了,一见晏卿就喜极而泣,“晏卿啊,你可回来了!”
  她比五年前又苍老了不少,但看起来身体还算康健。晏卿笑道,“娘,我回来了,让您担心了。”
  一如他第一次出海回家时的模样。
  只不过,这一次迎接晏卿的又多了些人。除了村中父老,还多了晏卿的两个嫂嫂和三个侄子侄女。
  晏卿一走五年,徐老大和徐老二先后成亲,连孩子都有了。最大的侄子已经三岁,都会喊人了。
  “快,宝儿,叫三叔。”徐老大把儿子拉过来,指着晏卿说。
  宝儿第一次见晏卿,有些怕生,直往徐老大身后躲,露出一个脑袋,害羞的望着晏卿。
  晏卿笑了,摸出几块糖,朝他伸出了手,“你叫宝儿?过来三叔给你糖。”
  宝儿被糖诱惑,终于从徐老大身后出来,走到了晏卿面前,喊了一声,“三叔。”
  “哎,好孩子。”晏卿抱起他,一行人簇拥着他回了徐家。
  村里人知道他们一家终于团聚,也不多打扰,热热闹闹的说了一会儿话,就都离开了。
  他们走后,徐母拉着晏卿的手,絮絮叨叨的说着他离开后,家里发生的事。
  “你走那一年年底,你大哥成的亲,翻了年,你二哥也成了亲。年底宝儿就出生了,现在三岁多。”
  “你两个嫂子都是老实人,嫁进来后都和和气气的,没闹过什么矛盾,对你爹和我也孝顺。”
  “家里人多了,房子住不下,于是就盖了新房子。咱家的鱼露生意好,卖盐也没少赚钱,所以干脆盖个大一点的,以后宝儿他们结婚了也能住的下。”
  “村子里跟你一般大的后生,现在都成了亲,水生他媳妇给他生了一对龙凤胎,把他高兴的哟。”
  “你春香婶家也挺好,日子能过得去。她孙女幺幺六岁了,见谁都笑,嘴甜又不怕生,别提多招人喜欢了。”
  “家里都挺好的……”
  ……
  都是些琐碎小事,但晏卿听的特别认真,不时应和几句,一点也不嫌烦。
  这样的唠唠叨叨,何尝不是一种温馨的幸福。
  一连几天,家里到处都充斥着欢声笑语。几个孩子从最开始的认生,很快就跟晏卿熟了起来,天天围着他转。
  只不过晏卿还要回京面圣,因此也没有多逗留,第三天就收拾行李离开了。
  家里人虽然不舍,但也知道晏卿不得不去。而且,进京不是出海,没有太大危险,所以他们不用太担心。
  文熙九年四月,离开大燕五年的船队,终于再次回到了京城。
  燕帝激动的,当天就宣了晏卿进宫,连第二天上朝都等不到了。
  “皇上,微臣不负皇上所托,走遍世界各地,绘制了世界舆图,请皇上过目。”晏卿先奉上了一副世界地图,这是燕帝交给他的主要任务。
  “哈哈,好,朕就知道你不会让朕失望!”
  燕帝抚掌大笑,让人挂上地图,细细观看,不时皱眉或者惊讶。
  “我大燕竟然只占了这一隅之地!”
  “大燕周围竟然还有这么大片土地!”
  “不曾想,天底下的海洋竟然比陆地还多!”
  “你说咱们脚下的土地竟然是圆的?你一路往西不曾掉头,竟然又回到了大燕?”
  ……
  燕帝受到的震惊实在不小,心情激荡澎湃,好半天才终于平静下来,对晏卿笑道,“算了,不急在这一时半会儿,这舆图朕以后再好好研究。现在徐爱卿还是先给朕讲讲,你这一路所见所闻。”
  “是,皇上。”
  于是晏卿又给燕帝讲起了这一路上的见闻。若是细说,三天三夜都讲不完,因此晏卿只挑重点,粗略的讲了一遍,即便如此,燕帝也听的津津有味,心驰神往。
  “没想到你们这一路这么凶险,还遇到了这么多奇人异事,真是辛苦徐卿了。”燕帝感慨道。
  “为皇上效力,自当万死不辞。不过虽然路途坎坷,但好在收获不小,除了这舆图外,臣还带回了不少好东西。”
  “哦?什么好东西?快说来给朕听听。”燕帝连忙道。
  “臣带回了世界各地的农作物,比如非洲的芒果、香蕉、西瓜;欧洲的苹果、草莓、蓝莓;美洲的西红柿、土豆、玉米、甘蔗、南瓜、棉花、辣椒……其中,土豆玉米和南瓜都是高产粮食,玉米亩产可达千斤,土豆的亩产可达两千斤,南瓜的亩产可达五千斤……”
  “什么?!”燕帝惊的当场失态。
 
 
第120章 在海上刷淘宝14
  亩产几千斤的作物啊, 这意味着什么?
  对普通百姓来说, 意味着他们可以吃饱饭, 不必再饿肚子;对于帝王来说, 这意味着功在千秋的巨大政绩!
  但凡是有追求有眼界的帝王听到这事,就没有不震惊不欣喜若狂的!
  燕帝也不例外,在巨大的震惊过后,喜的直接从御案后起身,脚步踉跄的跑到晏卿身边,执着他的手不敢置信道, “爱卿此言当真?果真是亩产千斤的粮食?”
  “不敢拿这事欺瞒陛下。不仅如此, 还有一种叫棉花的作物, 它虽不是粮食, 但它的棉絮可制作棉衣,具有极好的保暖效果。若是在大燕推广,必可使大燕百姓冬日有衣避寒。”
  ?!!
  燕帝已经惊的说不出话来,晏卿出去一趟,不仅带回来了高产作物,还带回来这种御寒之物!
  天下百姓吃饱、穿暖的事,被他一次性解决了!
  燕帝惊了好一会儿, 才回过神来,紧紧抓住晏卿的手, 神情激动, “卿乃我大燕功臣也!”
  心情激动的燕帝, 在第二天早朝时, 下旨册封晏卿为国公,封号为“海”,封地为海西县。
  消息一出,满朝文武震动,无他,盖因大燕已经有几十年未曾分封过公爵了。
  除了当初跟随开国皇帝打天下的那一批功臣,此后的爵位只有往回收的,再无册封出去的。现在却为了一个徐晏卿破了例,还一封就是超一品的公爵。如何能不让人震惊。
  即便如此,燕帝仍然觉得这封赏不足以嘉奖晏卿功劳,要不是大燕没有册封异性王的先例,他甚至想给晏卿封个王位!
  不管是他带回来的海舆图,还是能让百姓吃饱穿暖的作物,都是不得了的功绩。

  这是他在位期间发现的,足以证明他的文治武功和英明神武,百年之后也可以留下一些功绩让后人评说了。
  土豆和棉花的消息传出后,天下万民无不称赞燕帝英明,无不歌颂晏卿仁德。
  晏卿一笑置之,又很快投入到新一轮的忙碌中。他这次带回来的东西实在不少,光是各种农作物的培育推广,就是一件耗时良久的事。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数学、医学、天文、地理、历法等内容要传与国人。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