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我再补贴点钱,他们就四处走走,到处玩玩。”
“有时候手头紧,懒得问我要,就随便找份工作,干个半年。前不久我爸闲着没事,还去跑上老年大学。”
蒋国云独自喝闷酒。
他发现把张岩找出来是个错误的决定。
自己不仅没有放松,反而神经紧绷,越来越焦虑。
张岩说上瘾,滔滔不绝,“回家以后我想了很久,觉得男人还是得有自己的事业!”
“35岁的年纪,年富力强,精力充沛。不趁现在拼一拼,以后哪还有机会?”
“再加上父母安顿好了,家里有媳妇儿撑着,什么事都不用操心,正好放手大干一场!要是失败,以后找份工作老老实实干到退休,再也不惦记。”
“要是不拼不闯,一辈子安分给人打工,说实话,我还真有些不甘心。”
张岩大谈未来计划,蒋国云羡慕不已。
同是程序员,岁数差不多,收入相近,怎么别人生活无忧无虑,自己却得勒紧裤腰带,挣扎着活下去?
**
朱秀华本来打算出门访友。临出门前,她忽然记起,古怪的西装小人曾经提醒过她“家里快破产了”。
是她以为对方故意恐吓,以此达到不可告人的目标,因此不予理会。
如今一语成谶,她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对方其实有几分道行。
朱秀华思量,要不把西装小人找出来,问她有什么办法渡过眼前危机?
想到就做。
朱秀华轻声呼唤,“系统,你在吗?”
云珞:“不在。”
莫挨老子。
记仇.jpg
作者有话要说:
作者科普
有人问,买了重疾险患病后为什么只赔20万?是不是应该搭配其他险种?
其实是这样的,以x付宝里的重疾险为例,购买保险时有保障金额选项,分别为10万、30万、50万。
同样保至70岁,20年按年缴费
10万年缴830
30万年缴2490
50万年缴4150
【如果希望享受高额保障,付的保费就多。有些保险公司甚至提供100万的保额选项】
*
为什么推荐购买消费型保险,不推荐分红型/返还型
消费型优势:花比较少的钱,获得很高的杠杆
比如缴费时年缴4150,出事后赔50万
劣势:保障期内没有发生理赔,保费等于白交。
返还型优势:如果没有出险,可以获得一定比例的保额或者保费的返还,相当于“强制储蓄”。
劣势:缴费比消费型贵,需要满一定年限,中途退保损失比较大。
为什么返还型最后能返钱,还是推荐消费型?
举个例子
消费型每年缴费A,返还型每年缴费A+B
N多年后没有出险,返还型返还金额C
看似消费型吃亏,其实把差额B存在一般的货币基金里(年化3%-4%),多年后差额B复利叠加≈返还金额C
如果有点理财头脑,年化收益率>5%,那么差额B的复利>>返还金额C
更重要的是,这些年钱一直在自己身边,想用随时能用。买了返还型得等几十年
【保险的本质就是花一部分小钱预防意外,理财不用考虑保险】
【每款产品的分红率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低档计息,年利率1.5%-2.5%,不如存货币基金】
第二十八章 中年危机4
朱秀华自知理亏, 老老实实道歉,“对不起,之前是我误会了。”
云珞没吭声。
朱秀华解释, “你出现的太突然, 我一点没有心理准备, 所以才……”
“帮帮我吧!”她放下身段恳求,“家里两个老人、两个孩子, 实在经不起折腾。”
稚子何辜?
云珞现身, 勉为其难开口, “之前我就说过,家庭结构太危险。”
朱秀华苦笑, “孩子生都生了, 总不能塞回去。”
生二胎前, 满心满念想着独生子女太孤单。有个弟弟/妹妹作伴,感觉会好一些。
生下来后发现, 开销太大了!为了照顾好孩子, 她得花费更多精力。
以前当全职妈妈,勉强能应付的过来。如今家庭财务出现问题,必须出去工作, 立即忙不过来。
有时候朱秀华甚至在想,要是早知道丈夫会被裁员,二胎就不生了。现在跟个烫手山芋似的,怎么安置都不合适。
云珞:“那就从其他方面补救。”
云珞:“老人没有养老保险, 没有医疗保险,先给他们补上。”
“怎么做?”朱秀华追问。
云珞:“政府曾经推出过相关政策, 一次性补交十五年费用,之后按月领取退休金。开始七八百, 以后每年7月涨工资,还能享受医疗保障。”
朱秀华眼睛一亮。
人上了年纪,最怕身体出毛病。医药费动辄成千上万,一般家庭根本吃不消。
偏偏超过一定年龄,很多商业保险不接受老年顾客投保。朱秀华想给公公婆婆买,都没处买去!
此刻听说缴纳费用,不仅能按月领退休金,还能享受医疗保障,她忙问,“这是什么保险?靠不靠谱?”
云珞:“全称社会基本养老保险。”
云珞:“上班族交五险,其中一险就是基本养老保险。”
云珞:“为了解决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政策倾斜,允许他们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一次性补交十五年。”
系统这么一说,朱秀华就懂了。
辞职回家当全职太太,她就是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自己交保险。
如果是商业保险,她或许会担心是骗人的。
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属于全民性质,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能补交赶紧补交啊!!
“要交多少钱?上哪儿缴费?”朱秀华追问。
云珞:“这就需要宿主回村里去问。”
云珞:“补交有时间限制。过了这个风口,政策一变,想交也交不上。”
朱秀华听的连连点头,“我记下了,明天就去问。”
为宿主指明行动方向后,西装小人消失不见。
朱秀华如释重负。
扫了眼时钟,见时间尚早,她简单收拾了下,接着按计划出门,参加姐妹淘聚会。
**
已婚女人聚在一起,向来是互吐苦水。这个说婆婆难相处,那个说丈夫不上进,还有的抱怨孩子不听话,也不知道怎么教。
轮到朱秀华时,她愁眉不展,“最近太倒霉了!丈夫说失业就失业。下面两个孩子要养,上头三个父母要孝敬。每月生活费好几千,还要还房贷、车贷。这日子太难过了!”
一般来说,一人诉苦后,其他人会礼节性安慰。
可是朱秀华抱怨完,全场鸦雀无声,许久没有人开口说话。
朱秀华面上挂不住,借口去盥洗室。
在她走后,另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埋怨,“怎么都不说话?刚才场面多尴尬?”
“你还不是一句话没说!”
“对不起,听她诉苦我只想哈哈哈哈,然后叉腰大吼一句,‘你也有今天!’除此以外,没有别的想法……”
这话一出,其余两人不约而同沉默。
过了一会儿,一人小声承认,“其实我也觉得膈应。”
“咱们都是婆婆/老公/孩子不配合,没办法。秀华呢?她是自己作的!”
“以前提醒了她多少次,从来不当回事。钱该花花,二胎该生生,全职太太该宅家里宅家里。像她这么过日子,时间一长,不出事才奇了怪。”
另一人也道,“平常听她聊家里的事,我都替她心慌!偏她没事人一样,一点不觉得哪里不对。”
“提醒只能隐晦提醒,说多了她还要生气。一口一个‘我家有钱,能过好日子’。就好像我眼红,嫉妒她们家日子红火似的。”
“聊天的时候,听起来下岗潮好像离咱们都远着呢。说多了就是杞人忧天,嫌咱们没事瞎操心。现在真遇上了,知道厉害了吧?”
“要是以前肯听劝,二胎不生、晚生,二房买小一点、每月还贷少一点,新车不买,手里多攒点钱,如今的日子哪会那么难过!”
“一想到她的日子是自己过糟的,我就同情不起来……”
“谁说不是呢?”小姐妹纷纷附和。
朱秀华从盥洗室走出来,无意中听见众人私底下的谈话,当即脸色一白。
她本想冲出去质问,可转念一想,她们有哪句话说错了吗?没有。
就是因为说的是实话,才字字诛心,戳的人心窝疼。
要不是她过度自信,事先未做任何预防,一家人的处境不会像现在这么艰难。
想明白后,朱秀华呼吸一滞,心脏像是被攥紧,整个人越发难受。
**
傍晚,夫妻俩归家。两人面面相觑,相顾无言。
聊天散心,疏解郁闷的心情?不存在的。全世界好像都很幸福,悲惨的只有他们。
寻了个空当,朱秀华把补交社保的事说了。
几乎是瞬间,蒋国云想起张岩父母。他不假思索道,“保险能交一定得交。有养老、有医疗,老人才有基本保障。”
“我也是这个意思。”朱秀华说,“以咱家目前的情况,万一有个头疼脑热,医药费付不起。”
蒋国云动了动嘴唇,想向妻子许诺美好未来。可简历投出后就是没有回信,他也无可奈何。
最终,千言万语化作一声叹息。
**
翌日一大早,蒋国云将孩子送到幼儿园。接着他跟朱秀华一起,开车回村。
几乎是稍微一提,村委便反应过来,“是有这规定,之前通知过村里所有人。”
蒋国云奇道,“我怎么没听说?”
“你爸你妈不肯啊!”村委无奈道,“一口气交八万,第一年每月拿七八百,你妈嫌不划算。”
“说什么一年一万,将近十年才拿的回本金,也不知能不能活到那时候。”
“跟她说工资年年涨,回本比预计要快,不听。口口声声她儿子有出息,能给他们两口子养老。”
“儿子出息的人家不少,好多人认为这是福利,上赶着缴费。就你们家,怎么说都不听。”
“我怕再劝,别人以为我要骗钱,就随他们去了。”
蒋国云胸口一闷。
虽说早就习惯父母让他养老,可眼前有机会补交社保都不补,一心指望着他,这未免也太……
定了定神,蒋国云问,“现在还能补交吗?”
村委回答,“能,不过你得赶紧。错过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
“好。”蒋国云郑重应下。
出了门,朱秀华露出苦恼之色,“一人八万,两人十六万,上哪儿弄钱去?”
要知道,辞退补偿金才15万!
就业真空期,他们还得靠存款还房贷、还车贷。一旦资金链断裂,后果不堪设想。
蒋国云静默一瞬,然后道,“咱们住的房子卖了吧。”
“你疯了?!”朱秀华又气又急,“最近房价又跌了。现在出手,少说也得亏五十万!”
“亏钱总比活不下去要好。每月还贷八千,压力太大了。”一瞬间,蒋国云苍老了好几岁,样子说不出的颓废。
“不行,我不同意!”朱秀华怎么都没办法说服自己。
“那你说怎么办?”蒋国云反问。
朱秀华把牙一咬,把心一横,“实在不行,咱不补交了。”
“那怎么行?好不容易遇上这样的机会。”蒋国云强烈反对。
“要我说,眼下最重要的还是找工作。”朱秀华冷静分析,“以前年薪三十万,咱们养两娃、养父母,不是能应付的过来?”
“社保交不交无所谓。”
听妻子这么说,蒋国云面露犹豫,一时间难以决断。
恰在这时,朱秀华接到一个电话。
接通,简单聊了几句,她登时面色大变,“什么?我妈摔跤进了医院?!”
**
赶到医院时,已经是数个小时之后。
朱秀华白着脸,眸中满是担忧之色。进入病房,她箭步走上前,“妈,你没事吧?!”
朱秀华的父亲前几年病逝,母亲过着独居生活。
闻言,朱母摇了摇头,“就是年纪大了,腿脚使不上力,不小心摔了一跤。医生看过,说是没事,静养一星期就能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