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重生后我成了国家的外挂 完结+番外[穿越重生]——BY:戏余朝
戏余朝  发于:2022年04月23日

关灯
护眼

  康熙当即眯起眼,一脸不信:“当真?你的师傅们都同意了?”
  “儿臣自然不敢骗您”胤礽毫不心虚,“儿臣一说,师傅们都觉得十分有道理,就同意啦。”
  “都同意了?包括明珠和王掞在内?”康熙又追问。
  这孩子说话真的可信吗?张英他们几个同意,他还能理解,毕竟这几年的师徒情谊肯定是有的。但是王掞能同意,他十分惊奇。
  那可是老古板王掞呢!怎么可能因为一个小儿几句话就改变主意的。
  胤礽早知道他汗阿玛会怀疑,却始终淡定如初,“汗阿玛不信,把王掞叫过来一问便知。”
  他是不怕露馅的,说不定这位师傅脑子到现在还迷糊着呢。
  “你是如何说服他的?”康熙好奇的问。
  “儿臣没说什么,只是把书本上的话换了个方式而已。”胤礽当即把他跟王掞说过的话又重复了一遍。
  说完后,便自信的看着康熙。
  “难怪”康熙情不自禁笑了,“你这话听起来像是指桑骂槐,说王掞想堵住寒门学子上进的路。”
  王掞重视声誉,自然不会愿意被人如此说。这恐怕不是被说服的,而是被激的不得不同意了。
  他又问:“那你是如何说服明珠的?”
  “明珠对汗阿玛忠心耿耿,不用儿臣说服,汗阿玛同意了他自然就会同意。”胤礽对自己刚才撒谎毫无愧疚之心。
  康熙瞪大了眼睛,这孩子是把明珠看透了啊。
  儿子聪明,当爹的自然开心。于是笑骂道:“你倒好意思。”
  胤礽扁扁嘴,“儿臣也是为了替汗阿玛出谋划策啊,又不是为自己。”
  不过既然话都说开了,康熙也好再说什么,便痛快答应会好好考虑此事。另外还说,对于他上午情急之下责骂儿子的事情,希望儿子不要放在心上。
  胤礽呆愣了一下,“汗阿玛上午骂过儿子?”他怎么不记得此事。
  转过头还安慰康熙,“儿子那会儿没听清,汗阿玛别放在心上。”
  目的达成,他可没时间在这磨蹭,还得回去继续上系统安排的其他课呢。
  胤康熙欣慰的看着儿子大踏步走了出去,然后就在心里谋算,明日早朝也该把此事定下来了。


第39章
  第二日早朝,康熙过然在朝堂上,将许商人子参与科考之事说了出来。
  话刚说完,众臣便如沸水入油锅一般,炸开了。大部分人都是持反对态度,少数几个没发表意见,就是事先被胤礽谈过话的师傅们。
  王掞站在人堆儿里,一张脸苦巴巴的。心道原来不止自己觉得怪异,这就好这就好。
  张英和熊赐履则一起看着胤礽,眼神里也满是担忧。
  众臣反对的意见出奇一致,无外乎是说,大清开国以来,哪里有许商人子正式踏入科考的前例呢?
  康熙由着众人说了半个时辰,直到大臣都说的差不多,来回来也就那几句话了才表示,朝廷为改革税制,决心是强劲的,无论谁反对都无用。更强调,这绝不是拿官职讨好乡绅,而是为给那些还没被发掘的人才一个上进的途径。
  他早就料到朝臣们不会同意。之前自己都没想好就算了,但他既然已经拿准了主意,这事必须执行。
  天子气象威严,□□势就把众臣震的禁声。
  朝臣们虽然被他的强势态度噎的呆愣,但反应过来仍然不死心,纷纷紧追着求道:“此事关系重大,还请陛下三思,三思...”
  这不是拿官位开玩笑嘛?大家族动多少人情才能进官场,竞争本来就够激烈了,如今还要再多些对手。大家以后还能不能好好做官了?
  康熙当然清楚他们的目的,但毫不妥协的厉色道:“前朝尚有许商籍买官入考场的先例,怎么我大清倒不如他们气度宏大?”
  一个个提反对意见提的倒是多,若不是他们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推进税制改革,他也不必用此办法绕过那些乡绅。
  刚才声音最大的官员被他盯的打了个寒颤。立时降低了音量,懦懦道:“皇上圣明。”
  皇上一贯不爱说前朝事,如今自己都要拿前朝举例来对比了,想来这事确实无法更改。
  胤礽也松了口气。刚才众臣群情激奋那情形,他都准备好了要挺身而出,替他汗阿玛舌战群儒了。没想到他汗阿玛只是发发龙威,三两句话就给压下去了。
  如果可以,他真想现在就去给他汗阿玛拍马屁。
  汗阿玛不亏是天子!有汗阿玛镇住场子真好,省得他再废口舌。
  既然大事一定,其他也没什么好讨论的。接下来就是发公文传到各省,命他们及时再把这消息散发下去就是。
  说到公文,胤礽灵机一动,突然有了一个新奇想法。早朝散了之后,他又变成了小尾巴,跟着康熙一路乘坐轿撵回了乾清宫。
  到了乾清宫,康熙才撩起眼皮看他一眼,“你这是又准备逃课?”
  “儿臣哪里敢”胤礽站在他身后替他揉捏着肩膀,讨好的笑着说:“关于官府的邸报,儿臣有个想法。”
  “你如今哪里来的这许多想法。”康熙头疼道。
  他现在听到儿子说有想法,就止不住心头警铃大作。昨日刚把这许商人子科举的事说成,今日就又来说有其他想法。
  “到底是谁教你的。”康熙扭过头,盯着胤礽的眼睛追问。
若真是些正经主意就罢了,偏偏这些想法都像是巧立名目一般,歪的很。
  “明珠大人是个能人,儿臣一向敬重他。”胤礽顾左右而言他。
  不过这言下之意,听起来就像是这些主意都是他受了明珠的启发一样。
  康熙意盯着他味深长的说:“你以为朕看不出,你想往明珠身上赖吗?”
  他不拆穿,这孩子就当他什么都不知道吗?不过真是怪了,自从这孩子认了明珠当老师,像是完全忘了有索额图这个人是的。
  胤礽:“…”
  被拆穿了。怎么办?他又不能说是因为脑子里有个系统。难道要说,这些都是做梦梦到的?或是上天启示?那汗阿玛会不会找太医给他看脑子啊?
  这事儿得先糊弄过去才是啊。
  胤礽索性厚着脸皮耍赖:“汗阿玛一贯知道儿子,总爱胡思乱想的。”
  他摆出这样无赖的表情,康熙反倒教育不下去了。
  能多想点也好,总比以后被人当傻子糊弄强。
  于是问:“你又有什么想法?”
  “儿臣想,既然朝廷能把邸报发到各地官府,不如也让各地官府再多加印些,堆在书局里,让百姓买回去?”
  “嗯?”康熙诧异道:“让百姓买朝廷官文?”
  这是什么鬼话,朝廷官文一贯都是只有各地府衙才能看到,恨不得再加密几层以防止那些宵小盗窃去。还要让百姓买?这不等同于把两军交战时,把战术布置交到敌人手里吗?
  “并非直接的官文”胤礽眼见他汗阿玛明显已经不高兴,便急忙解释:“儿子的意思是,把官文内容择些简洁的,翻译做朝廷有利于民的新策,印在便宜的纸上供各地百姓购买。”
  “朝廷的新策?”康熙面色不见缓和。
  自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历来各朝帝王只怕黎民知道太多,哪有主动说的?
  康熙直接否定道,“此事别再说了。”
  看来这孩子课业还不不重,才有这么多功夫胡思乱想。
  即使他态度坚决,胤礽仍不放弃说服,“儿子知道汗阿玛的顾忌,但堵不如疏。。把朝堂的中讨论的良策及时告知百姓,不正好告诉他们朝廷正在努力为百姓做事吗?”
  “你说出花来也无用。说到底,百姓中识字的也不多。”康熙意见不改。
  各地官府现在都还忙着组织百姓开荒。
  “先试试不行吗?先少印些,或许有读书识字的人买去了,回乡里在乡邻之间说了,百姓们不就更感激朝廷了吗?”
  “天下臣民归心,对汗阿玛治理天下不是更有益处吗?”
  眼见康熙迟迟不答应,胤礽急的已经手心冒汗。汗阿玛您快点想通啊,这不就是宣传朝廷为百姓做了哪些事,占领舆论高地的好办法吗?
  他有这个想法,还是受系统启发而来的。
  在日常的各种课程上,尤其是现在系统课时,胤礽总比在师傅们的课堂上活泼。他习惯多问。总是上一句还在讲知识点,下一句就拓展到了别的方面。
  特别是现在学物理时,系统讲到的那几个学者,或是研究发现这些东西的人,胤礽总忍不住问来问去。
  一来二去,系统被他打断时就必须要讲讲同一时间的欧洲,美洲,非洲,各国人都在做什么。
  有的国家正在向外用兵,有的正在进行内部改革。有的正在发展生产力,有的正在被被人欺负。
  胤礽听到想听的就特别专注,不想听的就会忍不住走神。走神时就会想,如果派人把各国现在这些事儿记下来,或是相互告诉他们一声,不知道会如何?
  这倒很有意思的。他想到此就忍不住笑出声。
  “殿下”系统发现他走神,大声提醒道:“您这个想法很有趣,但是欧洲还好,南美洲连自己的文字都没有。想知道世界上的新鲜事儿,就只能等侵略者告诉他们了。”
  胤礽当即撇嘴。没意思,这呆瓜真是没意思。
  “外面是不能了。但是如果殿下想办法,把朝堂上发生的事儿告诉百姓,说不定难度会小很多。”
  胤礽听到这话的第一反应,就跟他汗阿玛刚听他“胡说八道”差不多。
  “把朝廷的事儿告诉百姓?你疯了还是孤疯了?”
  系统化成书生形象,悠然道:“殿下不用急。这是政策宣传,不是泄露朝廷机密。”
  这也难怪,古人把圣旨看到比天大,自然理解不来何为舆论宣传。
  于是它再次打开自己的程序,向胤礽展示后世大家是如何利用各种方法,利用人心宣传自己的。
  胤礽看的呆滞,这…这就是…宣传?
  “你们竟然,把这些话写那么大的字贴在墙上?”
  他忍不住捂脸。如果孔子和老子,看到自己说过的话被印的满墙都是,是什么感受。反正如果他看到自己写的诗或者公文不是在纸上,而是被别人贴在墙上,肯定会浑身不自在。
  “殿下别惊慌”系统收回程序,“这只是普通效果的,信息爆炸的时代,你入目所看的一切都是别人故意说出来的。”
  胤礽呆呆的点头,“孤懂了…”
  其实他还是丝毫不懂,这是个什么古怪办法!
  “印发政策只是其中一种,日后殿下也可以鼓励那些学堂印点名人名言什么的,鼓励学子们努力学习。”
  “你先,让孤缓一缓…”胤礽有气无力道。
  于是他就缓了好些天,如今才能淡定的在康熙面前说出去这个提议。甚至见他汗阿玛明显不赞同的时候,还能喋喋不休,词都不重复的劝解:
  “让百姓们知道朝廷的好,总比任由那些人胡乱猜测强啊,汗阿玛。”
  “您想想,之前百官间接逼迫您‘罪己’,不就是笃定了您怕天下人议论您吗?”
  “纸张如今便宜,朝廷也花费不了几个钱的。”
  “罪己”这事戳到了康熙心里的敏感点,于是他当即黑了脸。“朕会好好考虑,你先回去。”
  胤礽如今已经很有眼力见了,很快就明白他汗阿玛现在处于压着火的状态,再说下去就等于主动点火了。
  于是利落的告退。
  他走后,康熙抿了好几口茶才把火压下去。


第40章
  胤礽的提议康熙肯定是要暂时搁置的,他不可能因为儿子两句话就额外再给地方的各省巡抚增加工作量。
  朝廷的税收改革在多方势力相互磨合了三个月之后,终于在金秋十月里,正式开始实施。百姓因为已得良田,所以反对之声倒不大。乡绅因为朝廷新政,所以也没什么话可说。
  至于天下学子,因为地方巡抚还是在应许商人子参与科举这件事上,耍了个小聪明,所以学子们还没有反应过来,自身利益已经受牵连。
  至于小聪明,各省巡抚处理的方式也不一样。多数省份是没有把朝堂许商籍参与科考之事大肆宣扬的,只是派官员私下通知了一些有头有脸的巨擘名商。
  有的省索性决定,到时候就把商籍安排在统一的考场。有的则默认,即使考过了乡试,也会想办法限制他们再参加会试。
  他们拿准了上头既然没有特别规定,那么这些暗箱操作也没人特地再报上去。
  只是,这个小动作可谓是在后面朝廷推行的其他改革里,埋了一个不小的雷。
  税制已定,大开荒进行中,朝廷的财务报表上显示国库现在余额充足。康熙终于有心情,着手准备他的背上会见蒙古计划。
  正在他要出巡之前,宫里的又有两件事拦住了他旅行的脚步。一直以来都颇为受宠的宜嫔,传出了即将生产的喜讯。康熙得知消息,自然大喜。心想如今风调雨顺朝政顺遂,这孩子来的可真是锦上添花。
  于是大加封赏宜嫔,并许她亲自养着九阿哥。
  更巧的是,贵妃钮祜禄氏,在宜嫔生下九阿哥后没多久,也传出有喜讯,生下了十阿哥。
  这可真是双喜临门了。
  但就在大喜的顶峰上,康熙收到了一封密折,请他清算各地官员隐田不报,和以家奴充良籍私下开荒之事。
  这封折子是谁上的呢?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